第30頁
前清晚輩謁見長輩,在貴族的禮儀是遞如意,一般旗族是遞活計,活計在當年很流行,如今已成為古董,四十歲以下的人,不但沒有見過,甚至於沒聽說過,一匣活計多者十樣,少者大樣,內分大小荷包,( 大荷包裝銀錠錁子,小荷包裝檳榔豆蔻。)扇絡、箸套、刀套、懷鏡套、眼鏡盒、煙荷包等等,質料分綾羅綢緞,做法有緙絲、平金、織錦、繢繡、纂繡、栽絨種種:如果出自璇閨妙手,則神鐵巧黹,比起香粉鋪出售精選的上品還要名貴的多呢!魏伯聰先生主持台灣省政的時候,有一次在台北賓館招待外賓,有位法國籍的貴婦,是魏夫人鄭婉秀博士留法時同學至好。那位貴婦的夫婦在北洋時代,曾任法國駐華武官多年,在北平任久了,也染上了吃棗兒檳榔的嗜好,每天中晚飯後總要吃上一兩粒,才覺得胃納舒暢,所以每年都要托人到蘇門答臘買個十磅八磅棗兒檳榔用紅酒泡上一兩個月,然後曬乾收藏起來,隨時取用。她知道敬檳榔是中國的禮儀,筵席散後,她自己取用,當然要先敬魏夫人,那知魏夫人正患牙疼,其時我正坐在旁邊,於是魏夫人特別介紹我喜愛嚼檳榔,且對吃檳榔頗有研究,那位貴婦遇到同好,大喜之下,敬了我幾塊她特製的檳榔,烏梅女面,隱含酒香,與蜜漬蒸糯者又自不同,可惜那種味涪微甘的珍食,又睽違二十餘載了。
卅六年秋冬之交跟游彌堅兄在台中晚餐之後合著無聊,逛逛台中的古玩鋪,疊囪尊彝大件頭的東西他是毫無興趣,累璧重珠更是不屑一顧,他專門搜尋一起不起眼的冷門貨癯瘤蟠木,離奇輪困。大概師古齋的嚴老闆知道我們游市長的癖好,他從內櫃拿出一對緙絲的荷包來請他們鑑賞,掛荷包的絲繩上還掛看一個黃紙簽兒,上面寫著“賞毓朗”三個小字。嚴老闆說這對荷包是前清一位宗室從大陸來台灣跟他住街坊讓給他的,據說這種小尺寸的荷包,都是裝檳榔豆蔻用的,他因為緙絲的荷包很少見,就把它留下了。游問我毓朗是何許人?我告訴他毓朗是一位貝子,清末五大臣出洋就有毓朗,回國後幫助載濤訓練新軍,是裁濤的得力助手,這對荷包如果是賣給毓朗的,當系上方珍賞,出自內延,游也愛這對荷包色澤奧古采錯淡金,就以極少代價買下來了。
最近台南民俗文物展覽,會場裡也有一對繡著一隻富貴大紅荷包展出,繡工質料,就顯得庸脂俗粉,是串百家門的禮貨,跟游兄收藏的那對簡直無法比並了。由檳榔荷包,想起當年吃檳榔豆蔻往事,現在大陸人民是否還有嚼塊檳榔,拈幾粒豆蔻的雅興,簡直就不敢想像了。
唐魯孫隨筆集之《酸甜苦辣咸》
雞包翅雅號千里蟬娟
你我他周刊第五十八期,對於吃的藝術,有一欄怎樣做出一道好菜彩色專輯,林林總總把台北飯店酒樓名廚介紹了好幾位,名菜介紹若干道出來,可以說有美皆備,無味不珍,在下素有饞人之稱,這一來把我饞蟲又勾上來了。
當三十五年春間,筆者隨侍先母舅張柳丞公來台,那時節除了太平酊延平北路有幾家穿廓圓拱,瓊室丹房的蓬萊閣,新中華小春園等幾家大酒家之外,想找個像樣地方而又沒有酒女侑酒的真正的飯館,可以說鳳毛鱗角,幾乎沒有,記得那年中秋節,筆者就追陪先母舅杖屐,到新中華,登臨頂樓,傑閣高聳重檐四垂,一面吃炒響螺片剝紅蕁喝四半酒來賞月,直到碧空澄霽,大月西沉,繁星在天,才興盡賦歸。覺得當此食無定所,殊非長久之局,幸好當時大陸尚未全部沉淪,於是把當年泰縣的廚師劉文彬接來台灣。劉是早年江蘇泰縣謙益永鹽棧經理潘錫五所賣識的一名庖人。記得有一年江蘇省長韓紫石先生從江偃到泰縣來避囂,潘韓是多年老友,請紫老吃飯時,並約畫家凌文淵陪客,筆者也忝陪末座,席面上就有劉廚一隻拿手菜“溪包翅”。碰巧十二月二十八日台視公司家庭食譜傅女士也示範這道菜,不過傅女士把這道菜改名“翅包雞”而且勾芡,其他烹調步驟大致是相同的。
劉廚這道菜,是選用九斤黃的老母雞來拆背,雞皮比現在肉雞的皮柔韌厚實的多,所以拆離骨時能把雞翼雞腿也能完整無缺的褪下來,魚翅是用小荷包翅,排翅太長不容易處理,魚翅先用鮑魚火腿乾貝煨爛後,再塞入雞肚子裡,用細海帶絲當線,將缺口處逐一fèng合,以免漏湯減味,另加上去過油的雞湯文火清蒸,約一小時上桌,一輪大月,潤氣蒸香,包孕精博,清醇味正,入口腴不膩人,韓紫老認為既好吃又好看,如果仍然叫它雞包翅,未免愧對佳肴,因為此菜登盤薦餐,圓潤瑩潔,恍如甌捧素魄,於是合席同意,賜以“千里蟬娟”四個字,這道菜經韓紫老品評賜名之後,在抗戰之前,著實出個幾年風頭呢!
劉廚來台之後,舍間款客,他曾經獻過一次身手,可是火腿鮑貝都不能像在大陸時候任便挑精選瘦,所以跟在大陸時做的相去甚遠。又過了幾年韓國大使金信在韓國駐華大使館宴客,特請劉文彬主圖,頭菜也就用的是千里蟬娟,此時海味來源已充,選料既精,雞湯里再加上韓國參須煨燉,玄黃玉露味純湯清,頗為座客激賞。
銀翼餐廳在火車站前,由劉大須子主持的時期,二劉同宗同行,誰有好材料時常互相串換,有一次大須子應了兩桌賓主都是美食專家,席上的一隻千里嬋娟,就是轉煩劉文彬一展調羹妙手的傑作,現在劉廚年逾八旬,已經不能親任割烹,傳女士的翅包雞跟劉府的千里嬋娼確有虎賁中郎之似,推潭仆遠,自亦屬於珍食上味,客當試製一次,以飽饞吻。
唐魯孫隨筆集之《酸甜苦辣咸》
五毒餅
中國人為了紀念戰國時代三閭大夫屈靈均五月五日縱身汨羅江而死,全國各地無論南北,都用粽葉裹了角黍(俗稱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這個習俗,由來已久,惟獨北平除了包粽子外,還要吃五毒餅。這是過五月觀北平獨有的小吃,其他省份恐怕都沒有呢!
北平幾家老字號如正明、統美、蘭英等餑餑鋪,一到五月初一,門口就貼上本號新添五毒餅的紅紙告條了。五毒餅大小有如核桃蘇,餡兒不過是松子、核桃、棗泥、豆沙一類材料,用棗木模子磕出來,上吊爐烤熟,出爐後提漿上彩,表面上再抹一層油糖,點心上凸凹的花紋,可就特別顯眼了。傳說在元朝末年,江西貴溪縣龍虎山某一代張天師的裔孫,在尚未繼承道統之前,下山遨遊,來到京師承,正趕上久旱不雨癘疫橫行,他不幸感染時疫,突然暈倒在一家餑餑鋪的門前,那家餑餑鋪掌柜的,是住宅心仁厚的長者,一看是一個氣宇不凡的少年倒臥在門首,馬上叫夥計們把他抬到櫃房,自己親自動手給他刮痧,然後針灸兼施,居然把這年輕人的性命給救過來,知他隻身來京,此地別無親友,於是在後櫃搭了一張鋪,延醫調治,將養了好一陣子,一直到他病癒方才道謝告辭離去,始終也沒有露出自己的真實身分來。餑餑鋪的掌柜的,只覺得他蘊籍儼雅,必定是頗有來頭的南方富家子弟,可也想不到他是張天師嫡系裔孫。
卅六年秋冬之交跟游彌堅兄在台中晚餐之後合著無聊,逛逛台中的古玩鋪,疊囪尊彝大件頭的東西他是毫無興趣,累璧重珠更是不屑一顧,他專門搜尋一起不起眼的冷門貨癯瘤蟠木,離奇輪困。大概師古齋的嚴老闆知道我們游市長的癖好,他從內櫃拿出一對緙絲的荷包來請他們鑑賞,掛荷包的絲繩上還掛看一個黃紙簽兒,上面寫著“賞毓朗”三個小字。嚴老闆說這對荷包是前清一位宗室從大陸來台灣跟他住街坊讓給他的,據說這種小尺寸的荷包,都是裝檳榔豆蔻用的,他因為緙絲的荷包很少見,就把它留下了。游問我毓朗是何許人?我告訴他毓朗是一位貝子,清末五大臣出洋就有毓朗,回國後幫助載濤訓練新軍,是裁濤的得力助手,這對荷包如果是賣給毓朗的,當系上方珍賞,出自內延,游也愛這對荷包色澤奧古采錯淡金,就以極少代價買下來了。
最近台南民俗文物展覽,會場裡也有一對繡著一隻富貴大紅荷包展出,繡工質料,就顯得庸脂俗粉,是串百家門的禮貨,跟游兄收藏的那對簡直無法比並了。由檳榔荷包,想起當年吃檳榔豆蔻往事,現在大陸人民是否還有嚼塊檳榔,拈幾粒豆蔻的雅興,簡直就不敢想像了。
唐魯孫隨筆集之《酸甜苦辣咸》
雞包翅雅號千里蟬娟
你我他周刊第五十八期,對於吃的藝術,有一欄怎樣做出一道好菜彩色專輯,林林總總把台北飯店酒樓名廚介紹了好幾位,名菜介紹若干道出來,可以說有美皆備,無味不珍,在下素有饞人之稱,這一來把我饞蟲又勾上來了。
當三十五年春間,筆者隨侍先母舅張柳丞公來台,那時節除了太平酊延平北路有幾家穿廓圓拱,瓊室丹房的蓬萊閣,新中華小春園等幾家大酒家之外,想找個像樣地方而又沒有酒女侑酒的真正的飯館,可以說鳳毛鱗角,幾乎沒有,記得那年中秋節,筆者就追陪先母舅杖屐,到新中華,登臨頂樓,傑閣高聳重檐四垂,一面吃炒響螺片剝紅蕁喝四半酒來賞月,直到碧空澄霽,大月西沉,繁星在天,才興盡賦歸。覺得當此食無定所,殊非長久之局,幸好當時大陸尚未全部沉淪,於是把當年泰縣的廚師劉文彬接來台灣。劉是早年江蘇泰縣謙益永鹽棧經理潘錫五所賣識的一名庖人。記得有一年江蘇省長韓紫石先生從江偃到泰縣來避囂,潘韓是多年老友,請紫老吃飯時,並約畫家凌文淵陪客,筆者也忝陪末座,席面上就有劉廚一隻拿手菜“溪包翅”。碰巧十二月二十八日台視公司家庭食譜傅女士也示範這道菜,不過傅女士把這道菜改名“翅包雞”而且勾芡,其他烹調步驟大致是相同的。
劉廚這道菜,是選用九斤黃的老母雞來拆背,雞皮比現在肉雞的皮柔韌厚實的多,所以拆離骨時能把雞翼雞腿也能完整無缺的褪下來,魚翅是用小荷包翅,排翅太長不容易處理,魚翅先用鮑魚火腿乾貝煨爛後,再塞入雞肚子裡,用細海帶絲當線,將缺口處逐一fèng合,以免漏湯減味,另加上去過油的雞湯文火清蒸,約一小時上桌,一輪大月,潤氣蒸香,包孕精博,清醇味正,入口腴不膩人,韓紫老認為既好吃又好看,如果仍然叫它雞包翅,未免愧對佳肴,因為此菜登盤薦餐,圓潤瑩潔,恍如甌捧素魄,於是合席同意,賜以“千里蟬娟”四個字,這道菜經韓紫老品評賜名之後,在抗戰之前,著實出個幾年風頭呢!
劉廚來台之後,舍間款客,他曾經獻過一次身手,可是火腿鮑貝都不能像在大陸時候任便挑精選瘦,所以跟在大陸時做的相去甚遠。又過了幾年韓國大使金信在韓國駐華大使館宴客,特請劉文彬主圖,頭菜也就用的是千里蟬娟,此時海味來源已充,選料既精,雞湯里再加上韓國參須煨燉,玄黃玉露味純湯清,頗為座客激賞。
銀翼餐廳在火車站前,由劉大須子主持的時期,二劉同宗同行,誰有好材料時常互相串換,有一次大須子應了兩桌賓主都是美食專家,席上的一隻千里嬋娟,就是轉煩劉文彬一展調羹妙手的傑作,現在劉廚年逾八旬,已經不能親任割烹,傳女士的翅包雞跟劉府的千里嬋娼確有虎賁中郎之似,推潭仆遠,自亦屬於珍食上味,客當試製一次,以飽饞吻。
唐魯孫隨筆集之《酸甜苦辣咸》
五毒餅
中國人為了紀念戰國時代三閭大夫屈靈均五月五日縱身汨羅江而死,全國各地無論南北,都用粽葉裹了角黍(俗稱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這個習俗,由來已久,惟獨北平除了包粽子外,還要吃五毒餅。這是過五月觀北平獨有的小吃,其他省份恐怕都沒有呢!
北平幾家老字號如正明、統美、蘭英等餑餑鋪,一到五月初一,門口就貼上本號新添五毒餅的紅紙告條了。五毒餅大小有如核桃蘇,餡兒不過是松子、核桃、棗泥、豆沙一類材料,用棗木模子磕出來,上吊爐烤熟,出爐後提漿上彩,表面上再抹一層油糖,點心上凸凹的花紋,可就特別顯眼了。傳說在元朝末年,江西貴溪縣龍虎山某一代張天師的裔孫,在尚未繼承道統之前,下山遨遊,來到京師承,正趕上久旱不雨癘疫橫行,他不幸感染時疫,突然暈倒在一家餑餑鋪的門前,那家餑餑鋪掌柜的,是住宅心仁厚的長者,一看是一個氣宇不凡的少年倒臥在門首,馬上叫夥計們把他抬到櫃房,自己親自動手給他刮痧,然後針灸兼施,居然把這年輕人的性命給救過來,知他隻身來京,此地別無親友,於是在後櫃搭了一張鋪,延醫調治,將養了好一陣子,一直到他病癒方才道謝告辭離去,始終也沒有露出自己的真實身分來。餑餑鋪的掌柜的,只覺得他蘊籍儼雅,必定是頗有來頭的南方富家子弟,可也想不到他是張天師嫡系裔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