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北平牛羊肉餡雖然烤涮都賣,可是客人一進門,堂倌總要問一句您吃烤的還是涮的,換之螃涮而吃,大不相同,吃涮鋼於以羊肉而主,什麼“上腦兒”“三叉”“台系”加上腰、肝、肚子,光是從羊的身上找,能叫出十多種名堂來,煽個銀子,火勢態熊,熱水滾滾,完全是君子之交,淡淡如也。要得湯好,您得多往鍋子裡續肉片,肉多湯自然肥腴鮮美了,吃鍋子的作料,醬油、高醋、滷蝦油、紅豆腐鹵什、麻油、辣油、韭菜泥之外,講究的館子還要準備一點麻楞面兒(不加鹽的花椒粉,飯館裡叫麻楞面兒)因為不管多好的綿羊,總是帶點膻味,調味料里加上點麻楞面兒,則腥膻之氣就全解啦。
鍋子一端上來,鍋子裡什麽做料沒有,只是白水一鍋,會吃的主兒,一定先叫一個滷雞凍兒下酒,是老主顧一叫滷雞凍,跑堂的一定給您上個七寸盤,雞肉少,凍子多,喝完酒把雞凍往鍋子裡一倒,鍋子裡的白水自然變成雞湯啦。
涮鍋子要一片一片涮著吃,才能老嫩得當,甘肥適口,增加吃鍋子的情趣,要是碰上同席是不管滋味,專講快的朋友,整盤子的肉往鍋子裡一倒,不管生熟老嫩,就夾出來大啖一番,那可就大殺風景了。
記得北洋時期有位國務院秘書長惲寶惠,不論在家出外,大宴小酌一律不用筷子,而用手抓,他吃涮鍋子,照例是整盤肉片往鍋子裡一倒,熱湯鼎沸,他老人家自然無法伸手下鍋,於是立刻用湯杓撈進碗裡,用手抓來大嚼,所以當時政壇大老,酒會應酬,都怕跟惲秘書長同席,當時國會議員烏澤聲時常跟惲老同席吃涮鍋子,每次他必定讓堂倌關照灶上,來一大碗白菜粉條氽羊肉片,讓惲老一人獨啖,而惲老也頗頤然自得,毫無生氣,說這是兩便吃涮鍋子,這件宦海逸聞,現在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了。
吃烤肉從前是以牛肉為主,吃烤羊肉的也不能說沒有,不過少而又少吧了。當年北平最著名的烤肉宛、烤肉陳、烤肉紀,最初都是推車擺攤的小本經營,預備的調味料因陋就簡,也不齊全,就連鼎鼎大名正陽樓吃烤肉的調味料,也不過是醬油、米醋、清水、大蔥、香菜三幾樣而已,自烤自吃,雖然顯得粗獷,不夠文雅,可是也有一種駘蕩恣肆的豪情。老一輩的人吃烤肉,不嚼蒜瓣,不放辣椒,他們說站在火旁邊隨烤隨吃,喜歡喝兩杯兒的,再來上四兩燒刀子,火氣已經夠大了,再吃大蒜辣椒,那就等著鬧口瘡嗓子痛吧!所以北方人雖然嗜食大蒜,可是吃烤肉大蒜就免啦。
光復之後第二年冬天,台灣有賣烤肉的,有位朋友忽然想起吃烤肉來,筆者為了大家解饞,於是讓工匠們做了一個支子,工人因為沒見過支子是什麽樣,所以怎麽指點,做出來仍舊不是那碼子事,上面是密密麻麻的一根根圍爐條,可是用牛油擦了又擦,居然不漏湯可以將就用了。於是在舍下後院裡,架起支子,大烤特烤,大家自然吃得津津有味,到現在還有朋友樂過這件趣事呢。後來廈門街螢橋淡水河畔,開了幾家露天烤肉,那時大家剛來台灣,大陸的烤肉是怎麼同事,也還有點印象,客人也是吃過烤肉的,賓主印象猶存,所以一切還不離大譜兒。自從螢橋露天市場取消,好像只有李園賣過一陣烤肉,後來因為改組也就收歇不賣烤肉了。最近幾年經過名票吳兆南提倡,烤涮牛羊肉似乎又勃興起來,而且花樣翻新,烤涮兩吃一百幾十元管夠管飽。每家烤涮餐館講排場,論陳設,談布置,都是紫翠丹房,珠簾玉戶,比起螢橋露天烤肉的竹籬茅屋,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了。
現在台北烤涮兩吃的餐館,談吃涮的,每人奉上一隻生雞蛋,是給您打散羼在調味料里的,這是從吃日本雞素燒學來的,燒焦了肉片蘸上生雞蛋,冷熱一均衡,可以不燙舌頭,倒是法良意善,可惜真味全失,跟從前涮鍋子的味道不同,筆者每次去吃總是把個人應得的一枚,打到鍋子裡當臥果兒吃。有一同鄰座幾位女士笑我土包子不會吃,可是我覺得熱湯熱水臥個雞蛋吃,比打碗黏呼呼腥不幾的要好吃多了。口之於味,各人喜愛不同,那是沒法子勉強的。
再談吃烤的吧!烤肉跟涮肉正好相反,一說吃烤的,是指牛肉而言,就如同說吃涮的,是指的涮羊肉一樣,沒聽說涮牛肉的,至於牛羊兩來,那是抗戰以後才興,以前是互不混淆的。台灣吃烤肉做料可太齊全啦,除了大陸吃烤肉應有的做料外,有大白芹,包心菜,生菜絲,洋蔥片,綠青椒,西紅柿,檸檬汁,生薑水,腐辱湯,辣椒醬,糖漿,蒜液,至於肉類,更是五花八門,除了牛羊肉外,還有雞鷂鹿獐等,肉類自選,做料各隨所需,可是烤肉要原碗遞給頭戴白帽,身穿白衣的師傅倒在支子上去烤,不能親自動手,師傅雖然都是烹調妙手,三下五除二,迅速簡捷,往原來裝生肉的大碗裡一撥弄,您拿著烤肉同座品嘗吧!
像我們一些從大陸來的老八板,任你珍錯畢備,仍舊我行我素,肉類旨在牛羊,做料只取香菜、大蔥、醬油,可是要由技擅易牙的大師傅代烤,火候老嫩,不能隨心所欲,要回到原桌去吃,總覺得比站在支子旁邊隨烤隨吃,滋味不太一樣,尤其生肉碗再盛熟肉吃,想起來總有點不太對勁,這一點如果能把烤肉另換新碗,那就盡美盡善啦。當年在北平烤肉,總是來碗小米粥,或是到咖啡館來杯濃咖啡去去油膩,現在台灣的烤涮兩吃,吃完烤肉,喝碗鍋子楊,油膩也消啦,這種大吃小會鈔的吃法,在目前來說,可算最經濟最解饞的辦法啦。
唐魯孫隨筆集之《酸甜苦辣咸》
吃餃子雜談
從前北方人拿餃子當主食,南方人拿餃子當點心,自從戰剿共軍興,前後方民眾來了個大流徙,在飲食習慣方面,於是有了絕大的變化。年輕的一代因為長居川黔雲貴,對於辣椒都有了偏嗜,拿麵食當主餐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現在台灣無論那個縣市,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餃子館,足證餃子已經成為社會上最大眾化的食品了。
餃子有蒸煮之分,所以煮的叫水餃,蒸的叫蒸餃。滿洲人管水餃叫煮餑餑,黃河兩岸有的地方叫扁食,最特別是山東菜管煮水餃叫“下包”。外鄉人初履斯土,聽說下包時常被弄得莫名其妙。
當年北方鄉間民情淳樸,生活節約,除了逢年過節才吃一頓白麵餃子外,平素多半是吃蕎麥麵、高梁面、豆面、帶麩皮的黑麵包餃子的。至於談到餃子餡,雖然有葷有素,葷餡兒除了豬牛羊肉之外,還有雞肉、蝦仁、魚肉、三鮮等;葷餡還有配上大白菜、小白菜、菠菜、韭菜、韭青、韭黃、大蔥、茴香、西葫蘆、冬瓜、南瓜、薺菜、扁豆的,有的人甚至拿蘿蔔英,掐菜須做餡兒的,雖然屬於廢物利用,別具一格,偶或吃一次,倒也另有風味。素餡是白菜、菠菜、粉絲、豆腐、金針、木耳、冬筍等等,要是加入雞蛋、金鉤、韭黃那就成為花素了,另外有用南瓜、雞鴨血、金鉤做餡兒的,亦葷亦素,也非常香腴適口。
包餃子,分拌餡、合面、擀皮、包捏、煮熟五部曲,在北方有句俗語是:“舒服不過倒著,好吃不過餃子。”餃子之人人愛吃,我想不外是飲於餡種類繁多,變化多端,所以才能讓人多吃不厭。餃子好吃不好吃,端視餡兒拌得好不好來決定。餃子餡要分剁、切、擦三種,何者應剁,何者應切,何者用刨子擦,都有一定之規的,總之松膩粗細適中(如用絞肉味道就差了)方屬上乘,調配料如果調配得當,餃子入口,覺得鹹淡恰好,用油多寡更為重要,要能松腴柔潤,不結不膩,才算高手。合面雖然不算什麽難事,可是用水多少也非常重要;面要合得軟硬適度,那就看揉面用水多寡得當不得當了。餃子皮分壓跟擀兩種,壓皮快而不圓,擀史雖圓而慢,自然擀皮的餃子比壓皮來得整齊美觀。不過包捏手藝到家,餃子煮熟,吃起來是不容易分別擀皮壓皮的。
鍋子一端上來,鍋子裡什麽做料沒有,只是白水一鍋,會吃的主兒,一定先叫一個滷雞凍兒下酒,是老主顧一叫滷雞凍,跑堂的一定給您上個七寸盤,雞肉少,凍子多,喝完酒把雞凍往鍋子裡一倒,鍋子裡的白水自然變成雞湯啦。
涮鍋子要一片一片涮著吃,才能老嫩得當,甘肥適口,增加吃鍋子的情趣,要是碰上同席是不管滋味,專講快的朋友,整盤子的肉往鍋子裡一倒,不管生熟老嫩,就夾出來大啖一番,那可就大殺風景了。
記得北洋時期有位國務院秘書長惲寶惠,不論在家出外,大宴小酌一律不用筷子,而用手抓,他吃涮鍋子,照例是整盤肉片往鍋子裡一倒,熱湯鼎沸,他老人家自然無法伸手下鍋,於是立刻用湯杓撈進碗裡,用手抓來大嚼,所以當時政壇大老,酒會應酬,都怕跟惲秘書長同席,當時國會議員烏澤聲時常跟惲老同席吃涮鍋子,每次他必定讓堂倌關照灶上,來一大碗白菜粉條氽羊肉片,讓惲老一人獨啖,而惲老也頗頤然自得,毫無生氣,說這是兩便吃涮鍋子,這件宦海逸聞,現在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了。
吃烤肉從前是以牛肉為主,吃烤羊肉的也不能說沒有,不過少而又少吧了。當年北平最著名的烤肉宛、烤肉陳、烤肉紀,最初都是推車擺攤的小本經營,預備的調味料因陋就簡,也不齊全,就連鼎鼎大名正陽樓吃烤肉的調味料,也不過是醬油、米醋、清水、大蔥、香菜三幾樣而已,自烤自吃,雖然顯得粗獷,不夠文雅,可是也有一種駘蕩恣肆的豪情。老一輩的人吃烤肉,不嚼蒜瓣,不放辣椒,他們說站在火旁邊隨烤隨吃,喜歡喝兩杯兒的,再來上四兩燒刀子,火氣已經夠大了,再吃大蒜辣椒,那就等著鬧口瘡嗓子痛吧!所以北方人雖然嗜食大蒜,可是吃烤肉大蒜就免啦。
光復之後第二年冬天,台灣有賣烤肉的,有位朋友忽然想起吃烤肉來,筆者為了大家解饞,於是讓工匠們做了一個支子,工人因為沒見過支子是什麽樣,所以怎麽指點,做出來仍舊不是那碼子事,上面是密密麻麻的一根根圍爐條,可是用牛油擦了又擦,居然不漏湯可以將就用了。於是在舍下後院裡,架起支子,大烤特烤,大家自然吃得津津有味,到現在還有朋友樂過這件趣事呢。後來廈門街螢橋淡水河畔,開了幾家露天烤肉,那時大家剛來台灣,大陸的烤肉是怎麼同事,也還有點印象,客人也是吃過烤肉的,賓主印象猶存,所以一切還不離大譜兒。自從螢橋露天市場取消,好像只有李園賣過一陣烤肉,後來因為改組也就收歇不賣烤肉了。最近幾年經過名票吳兆南提倡,烤涮牛羊肉似乎又勃興起來,而且花樣翻新,烤涮兩吃一百幾十元管夠管飽。每家烤涮餐館講排場,論陳設,談布置,都是紫翠丹房,珠簾玉戶,比起螢橋露天烤肉的竹籬茅屋,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了。
現在台北烤涮兩吃的餐館,談吃涮的,每人奉上一隻生雞蛋,是給您打散羼在調味料里的,這是從吃日本雞素燒學來的,燒焦了肉片蘸上生雞蛋,冷熱一均衡,可以不燙舌頭,倒是法良意善,可惜真味全失,跟從前涮鍋子的味道不同,筆者每次去吃總是把個人應得的一枚,打到鍋子裡當臥果兒吃。有一同鄰座幾位女士笑我土包子不會吃,可是我覺得熱湯熱水臥個雞蛋吃,比打碗黏呼呼腥不幾的要好吃多了。口之於味,各人喜愛不同,那是沒法子勉強的。
再談吃烤的吧!烤肉跟涮肉正好相反,一說吃烤的,是指牛肉而言,就如同說吃涮的,是指的涮羊肉一樣,沒聽說涮牛肉的,至於牛羊兩來,那是抗戰以後才興,以前是互不混淆的。台灣吃烤肉做料可太齊全啦,除了大陸吃烤肉應有的做料外,有大白芹,包心菜,生菜絲,洋蔥片,綠青椒,西紅柿,檸檬汁,生薑水,腐辱湯,辣椒醬,糖漿,蒜液,至於肉類,更是五花八門,除了牛羊肉外,還有雞鷂鹿獐等,肉類自選,做料各隨所需,可是烤肉要原碗遞給頭戴白帽,身穿白衣的師傅倒在支子上去烤,不能親自動手,師傅雖然都是烹調妙手,三下五除二,迅速簡捷,往原來裝生肉的大碗裡一撥弄,您拿著烤肉同座品嘗吧!
像我們一些從大陸來的老八板,任你珍錯畢備,仍舊我行我素,肉類旨在牛羊,做料只取香菜、大蔥、醬油,可是要由技擅易牙的大師傅代烤,火候老嫩,不能隨心所欲,要回到原桌去吃,總覺得比站在支子旁邊隨烤隨吃,滋味不太一樣,尤其生肉碗再盛熟肉吃,想起來總有點不太對勁,這一點如果能把烤肉另換新碗,那就盡美盡善啦。當年在北平烤肉,總是來碗小米粥,或是到咖啡館來杯濃咖啡去去油膩,現在台灣的烤涮兩吃,吃完烤肉,喝碗鍋子楊,油膩也消啦,這種大吃小會鈔的吃法,在目前來說,可算最經濟最解饞的辦法啦。
唐魯孫隨筆集之《酸甜苦辣咸》
吃餃子雜談
從前北方人拿餃子當主食,南方人拿餃子當點心,自從戰剿共軍興,前後方民眾來了個大流徙,在飲食習慣方面,於是有了絕大的變化。年輕的一代因為長居川黔雲貴,對於辣椒都有了偏嗜,拿麵食當主餐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現在台灣無論那個縣市,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餃子館,足證餃子已經成為社會上最大眾化的食品了。
餃子有蒸煮之分,所以煮的叫水餃,蒸的叫蒸餃。滿洲人管水餃叫煮餑餑,黃河兩岸有的地方叫扁食,最特別是山東菜管煮水餃叫“下包”。外鄉人初履斯土,聽說下包時常被弄得莫名其妙。
當年北方鄉間民情淳樸,生活節約,除了逢年過節才吃一頓白麵餃子外,平素多半是吃蕎麥麵、高梁面、豆面、帶麩皮的黑麵包餃子的。至於談到餃子餡,雖然有葷有素,葷餡兒除了豬牛羊肉之外,還有雞肉、蝦仁、魚肉、三鮮等;葷餡還有配上大白菜、小白菜、菠菜、韭菜、韭青、韭黃、大蔥、茴香、西葫蘆、冬瓜、南瓜、薺菜、扁豆的,有的人甚至拿蘿蔔英,掐菜須做餡兒的,雖然屬於廢物利用,別具一格,偶或吃一次,倒也另有風味。素餡是白菜、菠菜、粉絲、豆腐、金針、木耳、冬筍等等,要是加入雞蛋、金鉤、韭黃那就成為花素了,另外有用南瓜、雞鴨血、金鉤做餡兒的,亦葷亦素,也非常香腴適口。
包餃子,分拌餡、合面、擀皮、包捏、煮熟五部曲,在北方有句俗語是:“舒服不過倒著,好吃不過餃子。”餃子之人人愛吃,我想不外是飲於餡種類繁多,變化多端,所以才能讓人多吃不厭。餃子好吃不好吃,端視餡兒拌得好不好來決定。餃子餡要分剁、切、擦三種,何者應剁,何者應切,何者用刨子擦,都有一定之規的,總之松膩粗細適中(如用絞肉味道就差了)方屬上乘,調配料如果調配得當,餃子入口,覺得鹹淡恰好,用油多寡更為重要,要能松腴柔潤,不結不膩,才算高手。合面雖然不算什麽難事,可是用水多少也非常重要;面要合得軟硬適度,那就看揉面用水多寡得當不得當了。餃子皮分壓跟擀兩種,壓皮快而不圓,擀史雖圓而慢,自然擀皮的餃子比壓皮來得整齊美觀。不過包捏手藝到家,餃子煮熟,吃起來是不容易分別擀皮壓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