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滿洲習俗,姑娘許配人家,先放小定,是送一對荷包,然後擇日正式放定,男方送女方聘禮,除了豬羊鵝酒之外,講究人家還有送烤小豬的,女方收下男家這些禮物後,要把這些禮物分送至親戚家中,由他們自行留用,當然把聘禮留得越多,將來姑娘出閣份子送的越厚。烤小豬是眾所歡迎的聘禮,割下一兩斤烤小豬來,先把蘇而且脆的皮起下來過油一炸,到嘴裡一嚼又脆又香,所以叫它炸響鈴,把去了皮的烤小豬,切成大薄片來熬大白菜加上豆腐粉條,倒也不錯,還有人特地到盒子鋪買點爐肉熬大白菜呢!廣東是最講究吃明爐辱豬了,姑娘出嫁三朝回門,男方如果有明爐辱豬送給親家,這就說明新娘子真正是個黃花大閨女,女方必定懸燈結彩燃放鞭炮,大宴親朋誇耀一番。如果小姐同門沒有金豬伴送,—則女方感覺臉面無光,也就熱鬧不起來了。在早年廣東省新姑奶奶回門有沒有烤辱豬,還是件大事呢!這種辱豬講究用二三十斤的小仔豬,烤出來紅紅墩墩油汪汪,皮薄而脆,肉嫩而細,廣東省吃的朋友說帶皮辱豬跟鮮豬肉合燜,名為“富貴雙甌”,不但吃起來腴潤不膩,別有一番滋味,並且有人認為運氣不佳,做生意不順手的生意人,吃了這種富貴雙甌還能轉運大吉呢!近十年來台北廣東式的酒樓飯館的確開了不少,談到燒臘手藝真正合乎標準的,實在並不多見,有幾家酒樓,自吹自擂認為他家燒臘可以媲美港九,可是老饕們試吃之後也未見高明。那些美食專家細一研究,並不是這些大師傅們的手藝有欠高明,而是台灣屬於海洋氣候,又在回歸線上,高溫多濕,就是冬季也不例外,尤以台北為甚,請想灌濯香腸肝腸,做臘肉臘鴨,在陰濕的氣候,就是技擅易牙,也沒法子做出夠水準的燒臘來呀。筆者前年去泰國遊覽,曼谷的唐人街的耀華力路石龍路一帶廣式菜館,他們請來的師傅,並不一定比我們這裡廣東師傅手藝高明,可是他們燒豬肉明爐辱豬,都比台灣辱豬烤得脆而且蘇,就是香腸味道也來得夠味,甚至曼谷江浙館做的烤鴨也是迸焦蘇脆,比台灣北方館子烤的也稍勝一籌,並不是說咱們手藝不如人家,而是空氣濕度太高,鴨子一出爐,就是從廚房用推車把烤鴨扣上玻璃罩子推到席面旁邊來片皮削肉那一折騰,鴨皮夾片兒火燒里,十有九次都是嚼不動的,那能怪誰呀!鴨子如此,燒豬肉又何獨不然,最近民生東路有一家潤記小館燒豬肉由小老闆自己動手烤,每次只烤三五斤,現烤現吃,從廚房到燒臘架子不過十來丈遠,這種燒豬肉博碩肥盾入口蘇脆,是筆者旅台以來,所吃燒豬肉中足堪跟北平的爐肉相互媲美了。

  至於熏雁翅,台北幾家北平飯館全都問過,知道的人並不太多,就是知道印象也不太深,再問賣熏油醬醃的鋪子,十之八九也都含糊其詞,料想這個下酒的雋品,恐怕要等反攻大陸順利成功回到北平吃慶功酒的時候,才能一邊撕熏雁翅一邊喝著海甸的蓮花白呢!

  唐魯孫隨筆集之《酸甜苦辣咸》

  送信的臘八粥

  北平人有句諺語是“送信的臘八粥,要命的關東糖。”意思是說吃了臘月初八的臘八粥,就該準備過年還賒清欠了,吃了臘月二十三祭寵的關東糖,年近歲逼,債主等就要上門討債了。吃臘八粥的風氣,好像北盛於南,談到口味,向來是南甜北咸,筆者吃過江浙兩湖皖贛等省人做的臘八粥,大半咸多於甜,反而冀晉察綏的臘八粥都是甜品,還沒見過有做咸臘八粥的,真是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的事。

  當年在大陸,凡是信仰佛教的人,對於臘月初八都稱之為佛臘,熬粥供佛,又叫臘八節。依據佛典記載,釋迦牟尼佛,是印度迦昆羅城主淨飯王的兒子,為時在周昭王十六年誕生,生下來就有超人的宿慧,他看見眾生為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種苦厄煎逼,還有當時印度四姓種族階級的官平等,毅然放棄王位,深夜悄悄溜出王城,歷盡千辛萬苦,趾涉險阻,雲遊到了藍摩國,遇到一位先知聖哲,經過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談經說道才皈依佛門,苦經六年,有一天坐在菩提樹下,靜觀思維,終於臘月八日,夜睹天上明星,神心一點,忽然大顯光明,立印悟道成佛。

  印度曆法是建子的,釋迦悟道那天,印歷是二月八日,拿中國建寅的夏曆來推算,恰好是夏曆的十二月初八,於是中國佛教徒眾,就把臘月初八定為佛祖證道的吉日良辰了。

  臘八粥源遠流長,由來甚古,據說古代印度佛教僧徒,鑒於佛祖未成道前,六年的苦行修持,每天只吃一麻一米,佛弟子為了永志佛祖成道前一麻一米的苦厄;所以每年臘八用豆果黍米熬粥供佛,永矢弗忘,說是喝了佛粥,可以上邀佛祖庇佑。自從佛教傳來中土,各大禪林寺院都在臘月初八那天拂曉熬粥供佛,所用粥料五穀雜糧樣樣俱全,為了表示誠敬又加上各式各樣的珍貴乾果,名為七寶五味粥,交遊廣闊的大叢林,並且於當天柬邀護法施主,善男信女蒞臨隨喜拈香,品啜供怫的余餞的臘八粥,燈油香散自然要加倍布施,香客帶福還家,彼此皆大歡喜。

  中國民間喝臘八粥,漢武帝時代就有這個習俗了,到了盛唐,唐太宗崇信佛法,並且派玄奘法師間關萬里,西去天竺求取真經,於是過臘八啜臘八粥的風氣,更盛極一時。清朝也是信仰佛教的,康熙年間,海晏河清承平已久,有一年皇帝一高興,把大內供佛的臘八粥賞賜有功臣僚,從此成為常例,雍正官窯燒的白地青花磁器雅瞻古仆,最為瓷器鑑賞專家們稱譽,他藻飾增麗特地完制了一批白地青花的粥罐,賞給近臣內戚,嘉慶也步武前朝,也做了一批五彩貴花描金的粥罐賞人,後來被人發現這些兩朝特製的粥罐如果用來養植矮枝芍藥,每天換水,要比一般古瓷的尊晷,可以耐久四五天之多,經人一相互傳說,雍年嘉慶時代窖燒的瓷罐,都成了古玩鋪的環寶啦。

  臘八節熬臘八粥的習俗,黃河兩岸,大江南北以至珠江流域好像都很普遍,以我個人喝過的臘八粥來說,恐怕屬北平的臘八粥最考究。北平是遼金元明清五朝的都城,人文匯萃,飯食服御自然和別處不同,北平的臘八粥的粥料,小米、玉米糝、高梁米、秫米、紅豆、大麥仁、薏仁米都是不可少的穀類,拿粥果來說,乾百合、乾蓮子、榛瓤、松子、杏仁、核桃、栗子、紅棗也是不可或缺的,同時還要先把紅棗煮滾剝去皮核,棗子皮再用水煮,澄出湯來倒在鍋里一塊熬粥,柔紅棗香既好吃又美觀。乾果中的百合蓮子是要跟粥料一齊下鍋的,至於其他粥果紅棗、栗子、松子,可以另外放著,杏仁、核桃、榛瓤,怕風吹乾,可用糖水養著,等粥上桌,多種粥果可以隨意自己來放。習俗流傳供佛祭祖的臘八粥,一律用粥罐上供,不用碗筷,雖然老媽媽論說不出所以然來。遙想當年佛祖未成道以前托缽乞食,自然是不用碗筷的,既然是追念聖哲,缽不易得,只好以罐來代替了。按照常例,粥里只能放紅糖,不准放頭貢二貢一類白糖,其故安在,就不得而知了。粥罐的面積大,供神祭祖饋贈親友的臘八粥,為了誠敬美觀,粥面一繃皮子,有些閨中巧手用山里紅,荔枝乾,龍眼肉、配上松子,瓜仁做出各式各樣的花鳥蟲魚,飛禽走獸,龍舟鶴首,鱗翼宛然,真是鋪綴風流,令人嘆為觀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