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二十二歲(1105 年崇寧四年)
二月,挺之除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六月,挺之為避蔡京嫉,引疾乞 罷右僕射。十月,明誠授鴻臚少卿,其長兄存誠為衛尉卿、次兄恩誠為秘書少監。清照獻詩挺之云:“炙手可熱心可寒”,當抒發她為黨禍株連而得不 到翁舅救援之感慨。
二十三歲(1106 年崇寧五年)
正月,大赦天下,井令吏部李格非與監廟差遣。二月,蔡京罷左僕射, 趙挺之為特進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毀《元祐黨人碑》,除黨人一切之禁,時清照由原籍返汴京,作《滿庭芳》、《多麗》、《曉夢》等。
二十四歲(1107 年大觀元年)
正月,蔡京復相。三月,挺之罷右僕射後五日卒,年六十八。卒後三日, 家屬親戚在京者被捕入獄。無事實,七月,獄具。是年或下年伊始,明誠母郭氏率其於女、媳婦歸居青州。
二十五歲(1108 年大觀二年)
明減、清照夫婦於青州“歸來堂”讀書、鬥茶。明誠撰《金石錄》,情 照“筆削其間”,心情舒暢,甘心終老是鄉。大致於是年所作、以“別是一家”著稱的《同論》,是清照繼晁補之《評本朝樂章》之後的一篇同史上最 早產生重要影響的詞論。它最先由胡仔在其《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三《晁補之》子下著錄時,稱“李易安雲”;第二位著錄《同論》的是南宋人 魏慶之,見於其《詩人玉屑》卷二十一《詩餘》條;第三位著錄《詞論》的是清人徐釚,見於其《詞苑叢談》卷一《體制》。是年,明誠、清照或為隱 居金鄉的晁補之賀壽,清照遂作《新荷葉》詞。
二十八歲(1111 年政和元年) 五月,郭氏奏清除挺之指揮。明誠親至泰山,得二碑。 二十九歲(1112 車政和二年)
明誠夫婦仍屏居青州。存誠於是年以秘書少監言事,思誠亦起復。
三十一歲(1114 年政和四年)
相傳明誠為“易安居士三十一歲之照”題贊云:“清麗其詞,端莊其品。” 此“照”存有所衣非宋人服裝等若干破綻,已考定其為贗品。
三十二歲(1115 年政和五年) 明誠、清照夫婦仍屏居青州,並於花前月下,相從賦賞花詩。 三十四歲(1117 年政和七年)
夫婦仍屏居青州。河間劉跂為《金石錄》前三十卷作序,題為《〈金石 錄〉後序》。前此趙明誠自己嘗作《〈金石錄〉序》。
三十五歲至三十七歲(1118 至 1120 年重和元年至宣和二年)
這期間,明誠亦當起復。在其單獨離開青州居官過程中,或有“天台之 遇”,或獨攜其妾前往。是時,清照獨居青州之“秦樓”。為明誠送行時作《鳳凰台上憶吹蕭》,又相繼作了《念奴嬌》、《點絳唇》(寂寞)和《聲 聲慢》等詞表達其被疏、無嗣之苦。
三十八歲(1121 年宣和三年)
明誠守茅不久,八月初,清照赴萊州途中,晚止昌樂驛館,賦《蝶戀花》
(淚濕)。八月十日,清照在萊州“獨坐”一破敗清冷之室,因作《感懷》 詩並序,道其所遇之“可憐”,實諷明誠對其之冷落。
四十來歲(1123 年前後宣和五年前後)
清照仍隨居明誠萊州住所,於靜治堂夫婦共同輯集整理《金石錄》,且“裝卷初就,芸簽縹帶,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輒校勘二卷,跋題一 卷。”守萊期間,明誠嘗與僚屬登今山東萊州城南偏東約五公里的文峰山,且徘徊北魏鄭羲碑下久之,得其下碑;又遣往天柱山之陽訪求上碑,在膠水 縣(今山東平度)界中,遂模得之。
四十三歲(1126 年欽宗靖康元年)
明誠守淄州,因其提兵帥屬,斬獲逋卒為多,被朝廷“錄功”,且轉一 官。明誠在淄川邢氏之村,得白樂天所書《楞嚴經》,“因上馬疾驅歸,與細君共賞。”近人疑此《楞嚴經》非真跡。十二月,金軍破東京,史稱“靖 康之變”。翌年四月,俘徽宗、欽宗和宗室、后妃等數千人,並輔臣、樂工、工匠等及大量財物北去,汴京為之一空,北宋亡。
四十四歲(1127 車靖康二年一月至四月,高宗建炎元年五月至十二 月)
三月,明誠獨自往金陵奔母喪。四月,北宋亡。五月,高宗即位於南京 應天府之正廳,改元建炎,史稱南宋。四、五月間,清照由淄州返青州,整理金石文物準備南運。七月,明誠起復知江寧府,兼江東經制副使,八月至 任。十二月,明誠家存書冊什物十餘屋,焚於青州兵變,清照赴金陵。
四十五歲(1128 年建炎二年)
春,清照攜《趙氏神妙帖》等文物赴江寧,途經鎮江遇盜掠勿失,為明 誠和岳珂所稱道。是年有“作詩以低士大夫”事,所作詩為“南渡衣冠少王導”、“南來尚怯吳江冷”等,以及《分得知字》、《烏江》等詩,又作《臨 江仙》(庭院),以諷明誠“章台”之游,是年春、冬及翌年春,清照有雪天頂笠披蓑,循城遠覽君詩之事。
四十六歲(1129 年建炎三年)
二月,明誠罷知建康府。三月,夫婦備辦舟船上蕪湖,入姑孰,將擇居 贛水上。五月,至池陽,被旨知湖州。安家於池陽,清照留此,明誠獨赴召。
清照乘船相送,直送到六月十三日,明誠改走陸路的那一大。是日,明誠坐 岸上,戟手向舟中的清照告別,並叮囑她,在緊急時,自負抱宗廟禮樂之器,“與身俱存亡”。說罷,馳馬冒大暑,往建康朝見高宗,途中感疾。七月末, 清照得到明誠臥病的消息,遂解舟,一日夜行三百里,趕赴建康探視。八月,明誠病危時,陽翟張飛卿攜玉壺(實珉),視明誠,便攜去。八月十八日, 明誠卒於建康。葬畢,清照大病,僅存喘息。事勢日迫,遣人將行李送往任兵部侍郎、從衛在洪州的明誠妹婿處。十一月,金人破洪州,清照寄洪之文 物盡委棄。正月初七(人日)作《菩薩蠻》(歸鴻)、三月作《蝶戀花·上巳召親族》、八月作《祭趙湖州文》、閏八月作《鷓鴣天》(寒日)、九月 作《南歌子》和《憶秦娥》。
四十七歲(1130 年建炎四年)
是年聞“玉壺頒金”之傳言,清照惶恐,便攜所有古銅器赴越州、台州 等地追趕高宗投進,未遂。又踵高宗移曄所在而奔走於明州、溫州。之溫後,或有經三山(福州)往泉州之想,故作《漁家傲》(天接)。劉豫受金冊為“齊帝”,賦《詠史》詩諷之。《訴衷情》、《好事近》等詞亦或作於此時。 四十八歲(1131 年紹興元年)
三月,赴越州,擇居鍾氏宅,臥榻之下五簏文物被穴壁盜去,鍾氏遂出十八軸求賞。可見鍾復皓為梁上君子。後世張居正為此事殊不平,嘗辭退會 稽籍鍾姓部吏。
四十九歲(1132 年紹興二年)
春天赴杭州,三月作“露花倒影”聯,陸游謂此系清照嘲張九成。巨清 照患重病至牛蟻下分,是時張汝舟巧言惑其弱弟以騙婚。張實覬覦清照手中殘存之文物,不得,即對她日加毆擊。秋,清照與張離異,並“訟其妄增舉 數入官”,張遂編管柳州。依宋刑律,告發親人者應“徒二年”,清照僅系獄九日,因得明誠遠親、建炎時曾與高宗共患難的綦崈禮搭救的緣故,清照 以《投年翰綦公崈禮啟》謝之。秋冬作《攤破浣溪沙》(病起)等詞。
二月,挺之除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六月,挺之為避蔡京嫉,引疾乞 罷右僕射。十月,明誠授鴻臚少卿,其長兄存誠為衛尉卿、次兄恩誠為秘書少監。清照獻詩挺之云:“炙手可熱心可寒”,當抒發她為黨禍株連而得不 到翁舅救援之感慨。
二十三歲(1106 年崇寧五年)
正月,大赦天下,井令吏部李格非與監廟差遣。二月,蔡京罷左僕射, 趙挺之為特進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毀《元祐黨人碑》,除黨人一切之禁,時清照由原籍返汴京,作《滿庭芳》、《多麗》、《曉夢》等。
二十四歲(1107 年大觀元年)
正月,蔡京復相。三月,挺之罷右僕射後五日卒,年六十八。卒後三日, 家屬親戚在京者被捕入獄。無事實,七月,獄具。是年或下年伊始,明誠母郭氏率其於女、媳婦歸居青州。
二十五歲(1108 年大觀二年)
明減、清照夫婦於青州“歸來堂”讀書、鬥茶。明誠撰《金石錄》,情 照“筆削其間”,心情舒暢,甘心終老是鄉。大致於是年所作、以“別是一家”著稱的《同論》,是清照繼晁補之《評本朝樂章》之後的一篇同史上最 早產生重要影響的詞論。它最先由胡仔在其《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三《晁補之》子下著錄時,稱“李易安雲”;第二位著錄《同論》的是南宋人 魏慶之,見於其《詩人玉屑》卷二十一《詩餘》條;第三位著錄《詞論》的是清人徐釚,見於其《詞苑叢談》卷一《體制》。是年,明誠、清照或為隱 居金鄉的晁補之賀壽,清照遂作《新荷葉》詞。
二十八歲(1111 年政和元年) 五月,郭氏奏清除挺之指揮。明誠親至泰山,得二碑。 二十九歲(1112 車政和二年)
明誠夫婦仍屏居青州。存誠於是年以秘書少監言事,思誠亦起復。
三十一歲(1114 年政和四年)
相傳明誠為“易安居士三十一歲之照”題贊云:“清麗其詞,端莊其品。” 此“照”存有所衣非宋人服裝等若干破綻,已考定其為贗品。
三十二歲(1115 年政和五年) 明誠、清照夫婦仍屏居青州,並於花前月下,相從賦賞花詩。 三十四歲(1117 年政和七年)
夫婦仍屏居青州。河間劉跂為《金石錄》前三十卷作序,題為《〈金石 錄〉後序》。前此趙明誠自己嘗作《〈金石錄〉序》。
三十五歲至三十七歲(1118 至 1120 年重和元年至宣和二年)
這期間,明誠亦當起復。在其單獨離開青州居官過程中,或有“天台之 遇”,或獨攜其妾前往。是時,清照獨居青州之“秦樓”。為明誠送行時作《鳳凰台上憶吹蕭》,又相繼作了《念奴嬌》、《點絳唇》(寂寞)和《聲 聲慢》等詞表達其被疏、無嗣之苦。
三十八歲(1121 年宣和三年)
明誠守茅不久,八月初,清照赴萊州途中,晚止昌樂驛館,賦《蝶戀花》
(淚濕)。八月十日,清照在萊州“獨坐”一破敗清冷之室,因作《感懷》 詩並序,道其所遇之“可憐”,實諷明誠對其之冷落。
四十來歲(1123 年前後宣和五年前後)
清照仍隨居明誠萊州住所,於靜治堂夫婦共同輯集整理《金石錄》,且“裝卷初就,芸簽縹帶,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輒校勘二卷,跋題一 卷。”守萊期間,明誠嘗與僚屬登今山東萊州城南偏東約五公里的文峰山,且徘徊北魏鄭羲碑下久之,得其下碑;又遣往天柱山之陽訪求上碑,在膠水 縣(今山東平度)界中,遂模得之。
四十三歲(1126 年欽宗靖康元年)
明誠守淄州,因其提兵帥屬,斬獲逋卒為多,被朝廷“錄功”,且轉一 官。明誠在淄川邢氏之村,得白樂天所書《楞嚴經》,“因上馬疾驅歸,與細君共賞。”近人疑此《楞嚴經》非真跡。十二月,金軍破東京,史稱“靖 康之變”。翌年四月,俘徽宗、欽宗和宗室、后妃等數千人,並輔臣、樂工、工匠等及大量財物北去,汴京為之一空,北宋亡。
四十四歲(1127 車靖康二年一月至四月,高宗建炎元年五月至十二 月)
三月,明誠獨自往金陵奔母喪。四月,北宋亡。五月,高宗即位於南京 應天府之正廳,改元建炎,史稱南宋。四、五月間,清照由淄州返青州,整理金石文物準備南運。七月,明誠起復知江寧府,兼江東經制副使,八月至 任。十二月,明誠家存書冊什物十餘屋,焚於青州兵變,清照赴金陵。
四十五歲(1128 年建炎二年)
春,清照攜《趙氏神妙帖》等文物赴江寧,途經鎮江遇盜掠勿失,為明 誠和岳珂所稱道。是年有“作詩以低士大夫”事,所作詩為“南渡衣冠少王導”、“南來尚怯吳江冷”等,以及《分得知字》、《烏江》等詩,又作《臨 江仙》(庭院),以諷明誠“章台”之游,是年春、冬及翌年春,清照有雪天頂笠披蓑,循城遠覽君詩之事。
四十六歲(1129 年建炎三年)
二月,明誠罷知建康府。三月,夫婦備辦舟船上蕪湖,入姑孰,將擇居 贛水上。五月,至池陽,被旨知湖州。安家於池陽,清照留此,明誠獨赴召。
清照乘船相送,直送到六月十三日,明誠改走陸路的那一大。是日,明誠坐 岸上,戟手向舟中的清照告別,並叮囑她,在緊急時,自負抱宗廟禮樂之器,“與身俱存亡”。說罷,馳馬冒大暑,往建康朝見高宗,途中感疾。七月末, 清照得到明誠臥病的消息,遂解舟,一日夜行三百里,趕赴建康探視。八月,明誠病危時,陽翟張飛卿攜玉壺(實珉),視明誠,便攜去。八月十八日, 明誠卒於建康。葬畢,清照大病,僅存喘息。事勢日迫,遣人將行李送往任兵部侍郎、從衛在洪州的明誠妹婿處。十一月,金人破洪州,清照寄洪之文 物盡委棄。正月初七(人日)作《菩薩蠻》(歸鴻)、三月作《蝶戀花·上巳召親族》、八月作《祭趙湖州文》、閏八月作《鷓鴣天》(寒日)、九月 作《南歌子》和《憶秦娥》。
四十七歲(1130 年建炎四年)
是年聞“玉壺頒金”之傳言,清照惶恐,便攜所有古銅器赴越州、台州 等地追趕高宗投進,未遂。又踵高宗移曄所在而奔走於明州、溫州。之溫後,或有經三山(福州)往泉州之想,故作《漁家傲》(天接)。劉豫受金冊為“齊帝”,賦《詠史》詩諷之。《訴衷情》、《好事近》等詞亦或作於此時。 四十八歲(1131 年紹興元年)
三月,赴越州,擇居鍾氏宅,臥榻之下五簏文物被穴壁盜去,鍾氏遂出十八軸求賞。可見鍾復皓為梁上君子。後世張居正為此事殊不平,嘗辭退會 稽籍鍾姓部吏。
四十九歲(1132 年紹興二年)
春天赴杭州,三月作“露花倒影”聯,陸游謂此系清照嘲張九成。巨清 照患重病至牛蟻下分,是時張汝舟巧言惑其弱弟以騙婚。張實覬覦清照手中殘存之文物,不得,即對她日加毆擊。秋,清照與張離異,並“訟其妄增舉 數入官”,張遂編管柳州。依宋刑律,告發親人者應“徒二年”,清照僅系獄九日,因得明誠遠親、建炎時曾與高宗共患難的綦崈禮搭救的緣故,清照 以《投年翰綦公崈禮啟》謝之。秋冬作《攤破浣溪沙》(病起)等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