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② 《續賢治通鑑》卷一○三,其中的“縋城宵遁”,就是夜間在出事的時候,用繩子系住從城牆上逃跑。
① “建炎戊申秋九月”,是建炎二年九月,所云是年“侯起復,知建康府”系清照筆誤,因多種史料確載明誠起復知江寧府亨是在建炎元年七月議定、八月上任。翌年五月八日才改江寧府為建康府。
傳主趙明誠的重要行實,似有必要做出上述發明。 筆者從各方面敲定趙明誠被罷知建康府,確因其“縋城宵遁”,是否意味著這是趙明誠的一種很大的罪過?沒有這樣的意思。因為那個“御營統制 王亦”所謀劃的當是一次小小的宮廷兵變,詢為統治者內部之事。前文對趙明誠的被朝廷“錄功”既不對其加以褒揚,此時他被朝廷罷官,今天亦不必 對其大加撻伐。“縋城宵遁”,充其量不過有損於其自身形象而已。之所以在這裡多花一點筆墨,是因為趙明誠的這類問題過去鮮為人知。筆者既提出, 如下予說透容易引起誤解,但要說得很透又不大可能,一則因然限於筆者的水平,再則主要還是作為文學家的《李清照評傳》附傳的《趙明誠傳》,不 允許用過多的篇幅加以評論。所以筆者主要還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擺出史料,至於如何看待趙明誠的所謂是非功過,當以馬列主義的史學觀為準,本 傳如有不符之處,願聆教誨。
看來,今天對發生在趙明誠同一個人身上的彼朝廷“錄功”、“改官” 和與此絕然相反的被朝廷問罪、罷官持慎重態度,不輕易為他做“政治結論”
是必要的,但既要為其立傳,那麼更有必要過問一下,這位身居東南形勝之 地金陵重鎮之要職的趙明誠,在這樣重要的崗位上,他究竟作了些什麼較有意義的事呢?現在看,有案可稽的是他於建炎二年(1128 年)三月十日,為《趙氏神妙帖》所寫的這樣一則跋語:此帖章氏子售之京師,余以二百千得之。去年秋西兵之變,余家所資,盪無遺余。老妻獨攜此而逃。未幾,江外之盜再掠鎮江,此帖獨存。信其神工妙翰,有物護持也。建炎二年三月十日(後闕)
這件稀世之寶的價值所在,及其得以留存的來龍去脈,正如這方面的行 家岳珂所云:右蔡忠惠公《趙氏神妙帖》三幅,待制趙明誠字德甫題跋真跡共一卷。法書之存,付授罕親,此獨有德甫的傳次第。而蔣仲遠猷,晁以道說之,張彥智縝俱書其後。中有彥遠者,未詳其為誰。承平文獻之盛,是蓋蔚然可觀矣。德甫之夫人易安,流離乓革間,負之不釋,篤好又如此。所憾德甫跋語,糜損姓名數字。帖故有石本,當求以足之。嘉定丁亥十月,予在京口,有鬻帖者持以來。叩其所從得,靳不肯言。予既從售,亦不復詰雲。贊曰:公書在承平盛時,已售錢二十萬,趙氏所寶也。題跋皆中原名士,今又一百年,文獻足考也。易安之鑑栽,蓋與以身存亡之鼎,同此持保也。予得之京 口,將與平生所寶之真,俱俟吾老也。
以往趙明誠主要是靠自身的辛苦和與清照的共同節衣縮食,逐步形成其 金石書畫等幾無前人的豐富收藏,但在江寧知府任上,據王學初雲,他竟做出了一件不上檯面的事:“謝伙攜唐閻立本畫《蕭翼賺蘭亭圖》過江寧,明 誠借去不歸。謝汲字景思,上蔡人,謝克家之子(謝克家與趙明誠為中表),著有《四六談麈》。此事見宋施宿《嘉泰會稽志》卷十六,桑世昌《蘭亭考》 卷三所載吳說跋,跋長不錄。據吳跋:此圖乃江南李後主故物。周谷以與其同郡人謝伋。伋攜至建康,為郡守趙明誠所借,因不歸。”②趙明誠就這樣在 建康知府任上為後人留下了失望的兩筆。在其被“罷”離建康時,只有“老妻”清照偕其展轉於江、淮諸地。當他“被旨”再回到建康領命知湖州時,① 《寶真齋法書贊》卷九,武英殿聚珍本。
② 《李清照集校注》第 240 頁。
竟一病不起,在這裡告別了人世。
(四)
“趙湖州”“奔馳”赴召趙明誠在四十七歲上,始以彼“錄功”起復江寧府事,至四十九歲那年 的二月,因其臨亂“縋城宵遁”終於被罷。據清照《後序》所云,被罷後,於建炎三年(1129 年)三月,備辦舟船上蕪湖,入姑孰,將擇居於贛水上。 五月到了池陽遂接到宋高宗親命其知湖州的詔諭。既“被旨”,必須立即赴赴當時高宗所在的建康去朝見這位皇帝。於是就把家安在他陽(今安徽貴 池),清照留在這裡,明誠隻身匆忙赴召。臨走時,清照乘船相送,一直將明誠送到必須上岸改走陸路的那一天,那天就是她永遠也不能忘懷的六月十 三日。她清楚地記得,當時明誠“負擔舍舟”,坐在岸上。他身著麻衫,很灑脫地用手掀起頭巾,露出了他那飽滿智慧的前額。此時,他精神如虎,目 光閃閃發亮,雙眸凝視般地看著坐在船上的清照,以示告別。要分手了,清照自謂情緒很不好,就大聲間明誠:“如果象傳聞那樣城裡告急,怎麼辦?” 他拇指上翹,食指向前,手伸得象戟一樣,命令似的指著我,在遠處答道:“從眾。不得已時,第一次先把箱籠包裹放棄;第二次寧可把衣被丟掉,第 三次無奈就拋棄書畫;第四次萬不得己就去掉古器,唯獨宗廟禮樂之器,必須親自負抱,與這些祭器共存亡,千萬不能忘記。”說完就騎上馬奔馳而去。 大凡有前科的人,容易出現兩種不同的帶有極端性的態度。一是破罐子破摔,繼續為非作歹;二是格外小心謹慎,以贖前愆。當年趙明誠的被罷, 雖然不能與今天所說的前科同日而語,但此時他倍加惶恐,一則生怕再出什麼紕漏;二則明顯帶有彌補舊過之意。所以一接到詔書就急忙趕往行在。建 炎三年六月中旬的蘇、皖交界處,據歷史地理物候記載,那時比現在還要炎熱。從來沒吃過什麼苦的“貴家子第”趙明誠,竟“冒大暑”,騎馬奔馳, 遂途中感疾。到了行在建康,就患了有熱無寒的瘧疾。過了一個半月,直到七月末,清照才得到明誠臥病的消息。一聽說他患的是熱瘧,她就又急又怕, 因為她知道明誠素來是個急性子的人,既然他患的是熱瘧,就必然服寒藥,這樣他的病就更危險、更令人擔心。於是清照就坐上船直駛建康,一日夜行 三百里。等到到了那裡,明誠果然大服柴胡、黃芩等性寒瀉人退熱之藥,結果瘧痢並發,病惜已達膏盲,已到了無法醫治的程度。到了這一步,清照慌 了手腳,只顧悲痛哭泣,不忍心問問他後事該怎麼辦理。到了八月十八日那天,明誠就再也起不來了,“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 趙明誠卒後,在時局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清照不但為丈夫辦理了後事,還陸續寫了不少悼念他的作品。對於她所寫的悼亡詞,已在《李清照評傳》 第四章的有關部分作了評析,這裡尚需再提及一下的是其《祭趙湖州文》:“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保”,可見趙明誠的亡 故使得李清照多麼悲痛!此文題目亦作《祭湖州文》,均非清照自擬之題,原文或無題,或已逸,後人在將此文收入《四六談麈》時,以上述題目稱之, 即以亡人員後“被旨知湖州”故也。前面的段落已表明,趙明誠實際未及到達湖州上任就病卒於行在建康,井殯葬在那裡,後或袝遷泉州。
① “建炎戊申秋九月”,是建炎二年九月,所云是年“侯起復,知建康府”系清照筆誤,因多種史料確載明誠起復知江寧府亨是在建炎元年七月議定、八月上任。翌年五月八日才改江寧府為建康府。
傳主趙明誠的重要行實,似有必要做出上述發明。 筆者從各方面敲定趙明誠被罷知建康府,確因其“縋城宵遁”,是否意味著這是趙明誠的一種很大的罪過?沒有這樣的意思。因為那個“御營統制 王亦”所謀劃的當是一次小小的宮廷兵變,詢為統治者內部之事。前文對趙明誠的被朝廷“錄功”既不對其加以褒揚,此時他被朝廷罷官,今天亦不必 對其大加撻伐。“縋城宵遁”,充其量不過有損於其自身形象而已。之所以在這裡多花一點筆墨,是因為趙明誠的這類問題過去鮮為人知。筆者既提出, 如下予說透容易引起誤解,但要說得很透又不大可能,一則因然限於筆者的水平,再則主要還是作為文學家的《李清照評傳》附傳的《趙明誠傳》,不 允許用過多的篇幅加以評論。所以筆者主要還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擺出史料,至於如何看待趙明誠的所謂是非功過,當以馬列主義的史學觀為準,本 傳如有不符之處,願聆教誨。
看來,今天對發生在趙明誠同一個人身上的彼朝廷“錄功”、“改官” 和與此絕然相反的被朝廷問罪、罷官持慎重態度,不輕易為他做“政治結論”
是必要的,但既要為其立傳,那麼更有必要過問一下,這位身居東南形勝之 地金陵重鎮之要職的趙明誠,在這樣重要的崗位上,他究竟作了些什麼較有意義的事呢?現在看,有案可稽的是他於建炎二年(1128 年)三月十日,為《趙氏神妙帖》所寫的這樣一則跋語:此帖章氏子售之京師,余以二百千得之。去年秋西兵之變,余家所資,盪無遺余。老妻獨攜此而逃。未幾,江外之盜再掠鎮江,此帖獨存。信其神工妙翰,有物護持也。建炎二年三月十日(後闕)
這件稀世之寶的價值所在,及其得以留存的來龍去脈,正如這方面的行 家岳珂所云:右蔡忠惠公《趙氏神妙帖》三幅,待制趙明誠字德甫題跋真跡共一卷。法書之存,付授罕親,此獨有德甫的傳次第。而蔣仲遠猷,晁以道說之,張彥智縝俱書其後。中有彥遠者,未詳其為誰。承平文獻之盛,是蓋蔚然可觀矣。德甫之夫人易安,流離乓革間,負之不釋,篤好又如此。所憾德甫跋語,糜損姓名數字。帖故有石本,當求以足之。嘉定丁亥十月,予在京口,有鬻帖者持以來。叩其所從得,靳不肯言。予既從售,亦不復詰雲。贊曰:公書在承平盛時,已售錢二十萬,趙氏所寶也。題跋皆中原名士,今又一百年,文獻足考也。易安之鑑栽,蓋與以身存亡之鼎,同此持保也。予得之京 口,將與平生所寶之真,俱俟吾老也。
以往趙明誠主要是靠自身的辛苦和與清照的共同節衣縮食,逐步形成其 金石書畫等幾無前人的豐富收藏,但在江寧知府任上,據王學初雲,他竟做出了一件不上檯面的事:“謝伙攜唐閻立本畫《蕭翼賺蘭亭圖》過江寧,明 誠借去不歸。謝汲字景思,上蔡人,謝克家之子(謝克家與趙明誠為中表),著有《四六談麈》。此事見宋施宿《嘉泰會稽志》卷十六,桑世昌《蘭亭考》 卷三所載吳說跋,跋長不錄。據吳跋:此圖乃江南李後主故物。周谷以與其同郡人謝伋。伋攜至建康,為郡守趙明誠所借,因不歸。”②趙明誠就這樣在 建康知府任上為後人留下了失望的兩筆。在其被“罷”離建康時,只有“老妻”清照偕其展轉於江、淮諸地。當他“被旨”再回到建康領命知湖州時,① 《寶真齋法書贊》卷九,武英殿聚珍本。
② 《李清照集校注》第 240 頁。
竟一病不起,在這裡告別了人世。
(四)
“趙湖州”“奔馳”赴召趙明誠在四十七歲上,始以彼“錄功”起復江寧府事,至四十九歲那年 的二月,因其臨亂“縋城宵遁”終於被罷。據清照《後序》所云,被罷後,於建炎三年(1129 年)三月,備辦舟船上蕪湖,入姑孰,將擇居於贛水上。 五月到了池陽遂接到宋高宗親命其知湖州的詔諭。既“被旨”,必須立即赴赴當時高宗所在的建康去朝見這位皇帝。於是就把家安在他陽(今安徽貴 池),清照留在這裡,明誠隻身匆忙赴召。臨走時,清照乘船相送,一直將明誠送到必須上岸改走陸路的那一天,那天就是她永遠也不能忘懷的六月十 三日。她清楚地記得,當時明誠“負擔舍舟”,坐在岸上。他身著麻衫,很灑脫地用手掀起頭巾,露出了他那飽滿智慧的前額。此時,他精神如虎,目 光閃閃發亮,雙眸凝視般地看著坐在船上的清照,以示告別。要分手了,清照自謂情緒很不好,就大聲間明誠:“如果象傳聞那樣城裡告急,怎麼辦?” 他拇指上翹,食指向前,手伸得象戟一樣,命令似的指著我,在遠處答道:“從眾。不得已時,第一次先把箱籠包裹放棄;第二次寧可把衣被丟掉,第 三次無奈就拋棄書畫;第四次萬不得己就去掉古器,唯獨宗廟禮樂之器,必須親自負抱,與這些祭器共存亡,千萬不能忘記。”說完就騎上馬奔馳而去。 大凡有前科的人,容易出現兩種不同的帶有極端性的態度。一是破罐子破摔,繼續為非作歹;二是格外小心謹慎,以贖前愆。當年趙明誠的被罷, 雖然不能與今天所說的前科同日而語,但此時他倍加惶恐,一則生怕再出什麼紕漏;二則明顯帶有彌補舊過之意。所以一接到詔書就急忙趕往行在。建 炎三年六月中旬的蘇、皖交界處,據歷史地理物候記載,那時比現在還要炎熱。從來沒吃過什麼苦的“貴家子第”趙明誠,竟“冒大暑”,騎馬奔馳, 遂途中感疾。到了行在建康,就患了有熱無寒的瘧疾。過了一個半月,直到七月末,清照才得到明誠臥病的消息。一聽說他患的是熱瘧,她就又急又怕, 因為她知道明誠素來是個急性子的人,既然他患的是熱瘧,就必然服寒藥,這樣他的病就更危險、更令人擔心。於是清照就坐上船直駛建康,一日夜行 三百里。等到到了那裡,明誠果然大服柴胡、黃芩等性寒瀉人退熱之藥,結果瘧痢並發,病惜已達膏盲,已到了無法醫治的程度。到了這一步,清照慌 了手腳,只顧悲痛哭泣,不忍心問問他後事該怎麼辦理。到了八月十八日那天,明誠就再也起不來了,“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 趙明誠卒後,在時局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清照不但為丈夫辦理了後事,還陸續寫了不少悼念他的作品。對於她所寫的悼亡詞,已在《李清照評傳》 第四章的有關部分作了評析,這裡尚需再提及一下的是其《祭趙湖州文》:“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保”,可見趙明誠的亡 故使得李清照多麼悲痛!此文題目亦作《祭湖州文》,均非清照自擬之題,原文或無題,或已逸,後人在將此文收入《四六談麈》時,以上述題目稱之, 即以亡人員後“被旨知湖州”故也。前面的段落已表明,趙明誠實際未及到達湖州上任就病卒於行在建康,井殯葬在那裡,後或袝遷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