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② 黃盛璋《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年譜》。
③ 《金石錄》卷一六。
① 《歷代鐘鼎彝器款識》卷十七。
② 許景衡《橫塘集》卷七,四庫全書本。
的問號。當然,不管我們今天怎麼看待此事,作為淄州太守的趙明誠卻成了 朝廷的有功之臣,還曾為此“轉”、“進”一官。轉官和進官是同義同,在宋代都是升官的意思。
就在趙明誠官升一級這年的十一月,金兵已對汴梁形成了合圍之勢。是 時,清照隨明誠在淄州任:“至靖康丙午歲,候守淄川,聞金人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③。此後不久,也 就是靖康元年的十二月,汴京失陷,明誠和清照所在的“東州”就更沒有安 全可言了。
早在政和二年(1112 年),明誠的長兄存誠已以秘書少監的身分言事、 其次兄思誠則於是年被擢為中書舍人,在兩個兒子重赴朝闕之時,郭氏就有隨他們從青州重返汴京的可能。汴京吃緊,郭氏這位大約八九十歲的老人, 很可能率先遷往安全的金陵(今江蘇南京)。所以靖康二年三月在她病卒後,趙明誠匆忙從淄州任上趕往金陵為其奔喪。四月,金人擄太上皇徽宗及其嗣 子欽宗並大臣、后妃等數千人北去。五月,宋高宗即位於南京(今河南商丘)
應天府,改元建炎,自此北宋亡。
③ 《後序》。
五、南渡的前前後後
(一)
蔡京的失勢和“三誠”的重振家門趙挺之被罷卒後,蔡京、童貫之流把持朝政,頤指氣使,以權謀私等勾 當,早已激起了朝野的極度憤慨;金兵的南犯、宋朝的不戰即潰、徽宗的禪位、欽宗的既懦弱又不忍奸邪,在這種情況下,斥責蔡、童誤國的呼聲越來 越高。在一些大臣的諫議下,欽宗對蔡京等人採取了從抑制到貶謫的做法,直至議及將其遠逐到當年蘇軾去過的海南。蘇軾最終較體面地回到大陸,而 蔡京等則罪有應得地死於被貶謫的過程之中。蔡京一死,主要仰仗父親的權勢和蔭封討生活的蔡家兄弟,便一蹶不振,而趙家三誠,卻在屏居數年清, 相繼東山再起。先是挺之妻郭氏於政和元年(1111 年)五月,奏清除挺之指揮並獲准①,次年七月“秘書少監趙存誠:‘諸州取訪遺書,乞委監官總領, 庶天下之書,悉歸秘府。’從之。”②趙思誠再起為中書舍人後,於宣和三年三月四日言添差兵馬都監事,“詔並系合添差”③。至於趙明誠,前文剛剛述 及,其屏居終結為官一任後,又“連守兩郡”,並“錄功”“轉官”。看來,在宋朝南渡前夕,趙家不僅已經徹底擺脫了逆境,“三誠”還業已成為朝中 很有頭角的人物,特別是存誠和思誠不僅有資格向朝廷言事,朝廷對他們還頗有點言聽計從的意味。再看趙家的兩門近親,一門是趙家的女婿,也就是 清照在《後序》中提到的建炎三年(1129 年)八月趙明誠病逝時,已是“兵部侍郎”的“妹婿”;另一門近親是清照的娘家,她唯一的兄弟名這,建炎 三年八月清照逃離建康前,已“任敕局刪定官”。兵部侍郎和敕局刪定官均為朝中要職,不可能由無足輕重的人物擔當。所以明誠的妹婿和清照的兄弟 在南渡的前後幾年,也當是頗有實力的人物。南渡不久,存誠和思誠分別在廣州和泉州擔當要職。趙挺之還有兩個孫子,雖然不知他是存誠之子,抑或 思誠之子,但卻都是被時人認為不辱門楣的後代。趙挺之及其夫人身後有靈,亦當瞑目安息於九泉。
(二)
遷葬、奔喪的來龍去脈靖康二年(公元 1127 年)三月,趙明誠為奔母喪而南下金陵,顯然郭氏 當於是月亡故。此外,今天遼可以看到為她遷葬的記載:中原燕梗,未返而殂,殯於他鄉,金陵之墟,子持從橐,卜居晉水,扶迎軟車,不遠千里。①這段文字說明,明誠的母親故於金陵,也殯於金陵。後來其子將她遷葬 於“晉水”。晉水即今之福建泉州。家於泉州的是趙挺之的次子思誠,但這是後話。在此之前明誠與其長兄存誠已先後亡故。至於遷葬的大致時間,當 在清照填寫《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一詞之前,也就是在建炎三年底① 《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二。
② 《宋會要輯稿》崇儒四。
③ 《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九引《續國朝會要》。
① 黃公度《代呂守祭趙丞相挺之夫人遷葬》,《知稼翁集》卷十一。
四年初的可能性較大。 依古制,“丁憂”(亦稱“丁艱”)期間,子女要在家中守喪三年,不赴宴、不婚娶、不應考、不做官。但是到了宋朝,從真宗起對此制即有所改 變,詔令“丁憂”“不得離任”②。這樣一來,趙明誠既在淄州任上被“錄功”
“轉官”,那麼等待他的當是高於淄州太守的職務,而不受“丁優”制約。 所以,其母的亡故和遷葬,對明誠下一步的升遷無任何妨礙。
對於明誠此時的行跡,清照《後序》有云:“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 人喪南來”的話,對此,需要略加訂正和補直。首先,所謂“建炎丁未春三 月”,雖然是指公元1129 年之春,但因“建炎”是宋高宗的年號,在其嗣位 的是年五月始用。在此之前,準確的紀年應該是靖康二年春三月。清照筆下的“建炎丁未春三月”,就是初用“建炎”那年的春天三月份的意思,字面 上與靖康二年春三月不同,實際指的是同一年月,都是公元 1129 年 4 月(陽曆);其次,“奔太夫人喪南來”句,因為沒有出現主語,曾經和至今仍被 誤解,即以為明誠偕清照一起奔喪。其實不然,從淄州往金陵奔喪的不僅只有明誠一人,而且他一聽到噩耗,就什麼也顧不上了,匆匆忙忙南下金陵。 這樣解釋,一則符合明誠一貫孝梯、寬厚的品格;二則亦可解除對《後序》
的緊接“奔太夫人喪南來”一句之後的這樣一段話的誤解:“既長物不能盡 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 海,連爐渡淮,又渡江,至建康。”要想合情合理地解讀這段話,必須弄清一個前提,即在明誠得知其母病故時,他必然同清照商量,是偕往,還是他 先去,自然是以後者為妥。從情理上說,清照也應儘快前往金陵。所以在明誠走後,她急忙從淄州趕回青州,這已是建炎元年夏秋間的事了。發人浩嘆 的是曾幾何時,明誠“忘寢廢食”,以致靠典當衣物搜羅、購置的大宗金石書畫,此時無疑成了清照很沉重的家累,因其中既包含著其夫婦的智慧,更 滲透了二人的心血,清運時,她哪一件也捨不得丟下,一一斟酌選擇,又時時忍痛割愛,加之內“憂”外患步步逼近,由清照一人料理的這一切,就是 擱在一個身強力壯的男子漢身上,他也不見得能勝任!而清照能於當年的冬天將這麼棘手的事情處理完畢,趕“至建康”①,說明她不僅具有極為出眾的 文學才華和文字能力,當家理事她同樣是一把好手。在時局動盪不安的情況下,是她獨自押運“十五車”貴重的書畫器物,“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 江”,終於以完壁到達建康。平心而論,這一解釋沒有不符合實際之處,想必能夠被認同,從而解除關於“十五車”文物是由明誠先行帶往金陵,或明 誠、清照一道“奔大夫人喪南來”時,共同帶到建康的誤解。當然,清照趕“至建康”,已是建炎元年底或翌年初的事情了,沒能趕上再看一眼婆婆的 遺容和為她送葬。
③ 《金石錄》卷一六。
① 《歷代鐘鼎彝器款識》卷十七。
② 許景衡《橫塘集》卷七,四庫全書本。
的問號。當然,不管我們今天怎麼看待此事,作為淄州太守的趙明誠卻成了 朝廷的有功之臣,還曾為此“轉”、“進”一官。轉官和進官是同義同,在宋代都是升官的意思。
就在趙明誠官升一級這年的十一月,金兵已對汴梁形成了合圍之勢。是 時,清照隨明誠在淄州任:“至靖康丙午歲,候守淄川,聞金人犯京師,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③。此後不久,也 就是靖康元年的十二月,汴京失陷,明誠和清照所在的“東州”就更沒有安 全可言了。
早在政和二年(1112 年),明誠的長兄存誠已以秘書少監的身分言事、 其次兄思誠則於是年被擢為中書舍人,在兩個兒子重赴朝闕之時,郭氏就有隨他們從青州重返汴京的可能。汴京吃緊,郭氏這位大約八九十歲的老人, 很可能率先遷往安全的金陵(今江蘇南京)。所以靖康二年三月在她病卒後,趙明誠匆忙從淄州任上趕往金陵為其奔喪。四月,金人擄太上皇徽宗及其嗣 子欽宗並大臣、后妃等數千人北去。五月,宋高宗即位於南京(今河南商丘)
應天府,改元建炎,自此北宋亡。
③ 《後序》。
五、南渡的前前後後
(一)
蔡京的失勢和“三誠”的重振家門趙挺之被罷卒後,蔡京、童貫之流把持朝政,頤指氣使,以權謀私等勾 當,早已激起了朝野的極度憤慨;金兵的南犯、宋朝的不戰即潰、徽宗的禪位、欽宗的既懦弱又不忍奸邪,在這種情況下,斥責蔡、童誤國的呼聲越來 越高。在一些大臣的諫議下,欽宗對蔡京等人採取了從抑制到貶謫的做法,直至議及將其遠逐到當年蘇軾去過的海南。蘇軾最終較體面地回到大陸,而 蔡京等則罪有應得地死於被貶謫的過程之中。蔡京一死,主要仰仗父親的權勢和蔭封討生活的蔡家兄弟,便一蹶不振,而趙家三誠,卻在屏居數年清, 相繼東山再起。先是挺之妻郭氏於政和元年(1111 年)五月,奏清除挺之指揮並獲准①,次年七月“秘書少監趙存誠:‘諸州取訪遺書,乞委監官總領, 庶天下之書,悉歸秘府。’從之。”②趙思誠再起為中書舍人後,於宣和三年三月四日言添差兵馬都監事,“詔並系合添差”③。至於趙明誠,前文剛剛述 及,其屏居終結為官一任後,又“連守兩郡”,並“錄功”“轉官”。看來,在宋朝南渡前夕,趙家不僅已經徹底擺脫了逆境,“三誠”還業已成為朝中 很有頭角的人物,特別是存誠和思誠不僅有資格向朝廷言事,朝廷對他們還頗有點言聽計從的意味。再看趙家的兩門近親,一門是趙家的女婿,也就是 清照在《後序》中提到的建炎三年(1129 年)八月趙明誠病逝時,已是“兵部侍郎”的“妹婿”;另一門近親是清照的娘家,她唯一的兄弟名這,建炎 三年八月清照逃離建康前,已“任敕局刪定官”。兵部侍郎和敕局刪定官均為朝中要職,不可能由無足輕重的人物擔當。所以明誠的妹婿和清照的兄弟 在南渡的前後幾年,也當是頗有實力的人物。南渡不久,存誠和思誠分別在廣州和泉州擔當要職。趙挺之還有兩個孫子,雖然不知他是存誠之子,抑或 思誠之子,但卻都是被時人認為不辱門楣的後代。趙挺之及其夫人身後有靈,亦當瞑目安息於九泉。
(二)
遷葬、奔喪的來龍去脈靖康二年(公元 1127 年)三月,趙明誠為奔母喪而南下金陵,顯然郭氏 當於是月亡故。此外,今天遼可以看到為她遷葬的記載:中原燕梗,未返而殂,殯於他鄉,金陵之墟,子持從橐,卜居晉水,扶迎軟車,不遠千里。①這段文字說明,明誠的母親故於金陵,也殯於金陵。後來其子將她遷葬 於“晉水”。晉水即今之福建泉州。家於泉州的是趙挺之的次子思誠,但這是後話。在此之前明誠與其長兄存誠已先後亡故。至於遷葬的大致時間,當 在清照填寫《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一詞之前,也就是在建炎三年底① 《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二。
② 《宋會要輯稿》崇儒四。
③ 《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九引《續國朝會要》。
① 黃公度《代呂守祭趙丞相挺之夫人遷葬》,《知稼翁集》卷十一。
四年初的可能性較大。 依古制,“丁憂”(亦稱“丁艱”)期間,子女要在家中守喪三年,不赴宴、不婚娶、不應考、不做官。但是到了宋朝,從真宗起對此制即有所改 變,詔令“丁憂”“不得離任”②。這樣一來,趙明誠既在淄州任上被“錄功”
“轉官”,那麼等待他的當是高於淄州太守的職務,而不受“丁優”制約。 所以,其母的亡故和遷葬,對明誠下一步的升遷無任何妨礙。
對於明誠此時的行跡,清照《後序》有云:“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 人喪南來”的話,對此,需要略加訂正和補直。首先,所謂“建炎丁未春三 月”,雖然是指公元1129 年之春,但因“建炎”是宋高宗的年號,在其嗣位 的是年五月始用。在此之前,準確的紀年應該是靖康二年春三月。清照筆下的“建炎丁未春三月”,就是初用“建炎”那年的春天三月份的意思,字面 上與靖康二年春三月不同,實際指的是同一年月,都是公元 1129 年 4 月(陽曆);其次,“奔太夫人喪南來”句,因為沒有出現主語,曾經和至今仍被 誤解,即以為明誠偕清照一起奔喪。其實不然,從淄州往金陵奔喪的不僅只有明誠一人,而且他一聽到噩耗,就什麼也顧不上了,匆匆忙忙南下金陵。 這樣解釋,一則符合明誠一貫孝梯、寬厚的品格;二則亦可解除對《後序》
的緊接“奔太夫人喪南來”一句之後的這樣一段話的誤解:“既長物不能盡 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 海,連爐渡淮,又渡江,至建康。”要想合情合理地解讀這段話,必須弄清一個前提,即在明誠得知其母病故時,他必然同清照商量,是偕往,還是他 先去,自然是以後者為妥。從情理上說,清照也應儘快前往金陵。所以在明誠走後,她急忙從淄州趕回青州,這已是建炎元年夏秋間的事了。發人浩嘆 的是曾幾何時,明誠“忘寢廢食”,以致靠典當衣物搜羅、購置的大宗金石書畫,此時無疑成了清照很沉重的家累,因其中既包含著其夫婦的智慧,更 滲透了二人的心血,清運時,她哪一件也捨不得丟下,一一斟酌選擇,又時時忍痛割愛,加之內“憂”外患步步逼近,由清照一人料理的這一切,就是 擱在一個身強力壯的男子漢身上,他也不見得能勝任!而清照能於當年的冬天將這麼棘手的事情處理完畢,趕“至建康”①,說明她不僅具有極為出眾的 文學才華和文字能力,當家理事她同樣是一把好手。在時局動盪不安的情況下,是她獨自押運“十五車”貴重的書畫器物,“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 江”,終於以完壁到達建康。平心而論,這一解釋沒有不符合實際之處,想必能夠被認同,從而解除關於“十五車”文物是由明誠先行帶往金陵,或明 誠、清照一道“奔大夫人喪南來”時,共同帶到建康的誤解。當然,清照趕“至建康”,已是建炎元年底或翌年初的事情了,沒能趕上再看一眼婆婆的 遺容和為她送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