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① 《後序》。
萊,重易裝標,因為識之。”②二是跋《後魏鄭羲碑》③云:“蓋道照(昭)嘗為光州刺史,即今萊州也。 故刻其父碑於茲山。余守是州,嘗與僚屬登山,徘徊碑下久之。”又跋《後魏鄭羲上碑》云:“初余為萊州,得羲碑於州之南山,其末有云:‘上碑在 直南二十里天柱山之陽,此下碑也。’因遣人訪求,在膠水縣(今屬山東平度)界中,遂模得之。”①三是《金石錄》卷十三云:“右齊鍾銘,宣和五年,青州臨淄縣民於齊 故城耕地,得古器物數十種,其間鍾十枚,有款識,尤奇。最多者幾五百字。
今世所見鐘鼎銘文之多,未有逾此者……今余所藏,乃就鐘上摹拓者,最得 其真也。”趙明誠在萊州太守任上結撰的《金石錄》共“二千卷,有題跋者五百二卷耳”②,所以,更大的工作量是在於廣泛地搜集整理,為此他“忘寢 廢食而求”,絕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玩好,而是為了有補於後學。要不是趙明誠親任察訪、親自著錄,在正史中並沒有鄭道昭擅書法的記載,其如此高 超的書藝就有被埋沒的可能。嗚呼!《金石錄》的更大價值在哪裡,其中今存實物尚有多少……弄清這一系列的問題將會成為後人的更加珍貴的物質和 精神財富。
(三)
任滿改官淄州城宋代官制,州守任期三年,秩滿即調任。據此,趙明誠當於宣和六年前 後改任新職,也就是說《後序》所云:“連守兩郡”,是指趙明誠守萊後即守淄。又據宣和七年(1125 年)十二月二日詔:“朝散郎權發遣淄州趙明誠 職事修譽,可特除直秘閣”①。看來此當系趙明誠守淄的第二個年頭上的事情。
淄州轄境時大時小,唐代時大到除了幾乎包括今山東全境外,尚有今河南、 安徽的部分地區。趙明誠所守之淄州,當指古邑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一帶),此地離李格非早年作教授的鄆城不遠,他曾寫詩云:“擊鼓吹竽七百年,臨 淄城闕尚依然。如今只有耕耘者,曾得當時九府錢。”②在遍地是文物的淄州② 《金石錄》卷二八。
③ 《金石錄》卷二一。
① 陳按:趙明誠所得此上下魏碑極為書法家、金石家所椎重,近已蜚聲海內外,尤為日本書法界人士所酷愛。此碑洵為研究我國字體演變(碑中有數字,竟與今之簡化字不謀而合)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年屬耋耋的劉梅粟大師嘗親往觀賞,為之讚嘆不已。鑑於這一文物在趙、李研究中的特殊價值,筆者曾親赴上下碑所在地考察。上碑在今山東平度境內的天柱山頂,磨崖刻石,北依雄峰,南面平川,峰姿突兀偉岸,視線極為開闊。碑刻書法兼具隸、楷二意,結字寬博,筆力雄勁,鐫入山巔,堪稱物、景雙絕。下碑在今山東萊州境內的文峰山麓(此山又名雲峰山,又因形猶筆架,稱筆架山。天晴時,由此山可以看到鄭羲上 碑所在地直南二十里的天柱山。)高 3.4 米、寬4.65 米。碑文記鄭道昭(字僖伯,北魏開封人)之父鄭羲 生平事略,下碑亦依山隨形磨崖刻石。關於此二碑的發現和著錄趙明誠可謂功高德劭,其跋中有“徘徊碑下久之”之語,可見其對此碑的愛重,亦可見其眼力之不凡。明誠著錄此碑,其時在公元 1123 年。此後七百餘年至清中葉的著名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包世臣,即包安吳激賞此碑,人們竟以為這是首次發現。此事極為生動地說明趙明誠對於金石之學的貢獻多麼不同凡響,而趙、李在這方面的合作其意義又是多麼深遠。
② 《後序》。
① 《宋會要輯稿·選舉》卷一二。
② 李格非《過臨淄》,《宋詩紀事》卷二七。
古城任職,對於金石學家趙明誠來說,可謂得天獨厚,也是進行《金石錄》 撰著的大好時機,此時與清照的關係亦大有好轉。
晉陶淵明在《移居》詩中,曾把他在潯陽“南村”的好鄰居稱為“素心 人”。趙明誠出任淄州太守,州人不重其“為茲州守”,而重其“有素心之馨”,這在當時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繆荃蓀《雲自在龕隨筆》云:唐白居易書《楞嚴經》一百幅,三百九十七行,唐箋楷書, 系第九卷後半卷。趙明誠跋云:“淄川邢氏之村,丘地平彌,水林晶淯,牆麓磽确布錯,疑有隱君子居焉。問之,茲一村皆邢姓,而邢君有嘉,故潭長,好禮,遂造其廬,院中繁花正發。主人出接,不厭余為茲州守,而重余有素心之馨也。 夏首後相經過,遂出樂天所書《楞嚴經》相示。因上馬疾驅歸,與細君共賞。時 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龍團,相對展玩,狂喜不支。兩見燭跋,猶不欲寐,便下筆為之記。趙明誠。”前後有紹興璽,末幅止角上半印,存“御府”二字。後有“寶慶改元花朝後三日重裝於寶易樓,遜志題。”此冊想見趙德夫夫婦相賞之樂。自序云:“靖康丙午,侯守淄川。”當跋於此時,固俞理初未見者。
直到今天,對於白居易書《楞嚴經》的真偽,尚存有兩種不同看法,一 則是:“繆氏曾否親見樂天真跡,抑自他書轉引,所記未詳。近人或云:白居易書《楞嚴經》,並非真跡,繆氏未考。”①另一則是:“白樂天書《楞嚴 經》真跡匣雖為淄川邢氏所有,後藎(贐)贈明誠,故明誠得馳歸與清照共賞,‘狂喜不支’,此真跡後竟入御府,後蓋又散出,據繆氏所記,定為真 物,自非贗品。繆氏去今不遠,應可蹤跡。盼研究書畫者注意及之。”②鑑於筆者對樂天墨寶無緣觀賞,更無研究,因而對上述王、黃兩種不同看法難置 可否,但對於明誠以為邢氏贐贈為樂天真跡的“狂喜”,則完全可以理解。
另外,明誠所寫這一跋語很有可讀性,文筆生動傳神。
或許因為淄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文物繁夥;或許因為趙明誠“忘 寢廢食”廣為搜羅,其守淄州,從宣和五、六年算起,到靖康二年三月南去奔母喪,總共只有三年的時間,其收穫卻相當可觀,以下三件文物彌足珍貴: 一是,《漢成陽靈台碑》跋下註:“余為淄川,同官李蕘,雷澤人,雲冢正在城西南,蓋《述征記》誤也。”③二是,《唐淄州開元寺碑》跋:“右唐淄州開元寺碑,李邕撰並書,碑 初建於本寺,後人移置郡廨屋下,余為是州,遷於便坐,用木為欄循,以護 之雲。”④三是,得平陸戈銘及盂姜盥 銘,入古器物銘。①靖康元年(1126 年),在許景衡任中書舍人時,曾記有《趙明誠轉一官 制》云:“敕,逋卒狂悖,驚擾東州。爾為守臣,提兵帥屬,斬獲為多。今錄爾功,進官一等”②。“逋卒”不是逃亡的差役,就是逃亡的士兵。北宋末 年是一個官逼民反的社會,趙明誠“提兵帥屬”,對“逋卒”大加“斬獲”,朝廷為之“錄功”,今天恐不能侍同樣的態度。在不能具體弄清差役或士兵 為何逃亡、對誰“狂悻”的情況下,對趙明誠的這一舉動似應打上一個碩大① 王學初《李清照集校注》第 235 頁。
萊,重易裝標,因為識之。”②二是跋《後魏鄭羲碑》③云:“蓋道照(昭)嘗為光州刺史,即今萊州也。 故刻其父碑於茲山。余守是州,嘗與僚屬登山,徘徊碑下久之。”又跋《後魏鄭羲上碑》云:“初余為萊州,得羲碑於州之南山,其末有云:‘上碑在 直南二十里天柱山之陽,此下碑也。’因遣人訪求,在膠水縣(今屬山東平度)界中,遂模得之。”①三是《金石錄》卷十三云:“右齊鍾銘,宣和五年,青州臨淄縣民於齊 故城耕地,得古器物數十種,其間鍾十枚,有款識,尤奇。最多者幾五百字。
今世所見鐘鼎銘文之多,未有逾此者……今余所藏,乃就鐘上摹拓者,最得 其真也。”趙明誠在萊州太守任上結撰的《金石錄》共“二千卷,有題跋者五百二卷耳”②,所以,更大的工作量是在於廣泛地搜集整理,為此他“忘寢 廢食而求”,絕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玩好,而是為了有補於後學。要不是趙明誠親任察訪、親自著錄,在正史中並沒有鄭道昭擅書法的記載,其如此高 超的書藝就有被埋沒的可能。嗚呼!《金石錄》的更大價值在哪裡,其中今存實物尚有多少……弄清這一系列的問題將會成為後人的更加珍貴的物質和 精神財富。
(三)
任滿改官淄州城宋代官制,州守任期三年,秩滿即調任。據此,趙明誠當於宣和六年前 後改任新職,也就是說《後序》所云:“連守兩郡”,是指趙明誠守萊後即守淄。又據宣和七年(1125 年)十二月二日詔:“朝散郎權發遣淄州趙明誠 職事修譽,可特除直秘閣”①。看來此當系趙明誠守淄的第二個年頭上的事情。
淄州轄境時大時小,唐代時大到除了幾乎包括今山東全境外,尚有今河南、 安徽的部分地區。趙明誠所守之淄州,當指古邑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一帶),此地離李格非早年作教授的鄆城不遠,他曾寫詩云:“擊鼓吹竽七百年,臨 淄城闕尚依然。如今只有耕耘者,曾得當時九府錢。”②在遍地是文物的淄州② 《金石錄》卷二八。
③ 《金石錄》卷二一。
① 陳按:趙明誠所得此上下魏碑極為書法家、金石家所椎重,近已蜚聲海內外,尤為日本書法界人士所酷愛。此碑洵為研究我國字體演變(碑中有數字,竟與今之簡化字不謀而合)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年屬耋耋的劉梅粟大師嘗親往觀賞,為之讚嘆不已。鑑於這一文物在趙、李研究中的特殊價值,筆者曾親赴上下碑所在地考察。上碑在今山東平度境內的天柱山頂,磨崖刻石,北依雄峰,南面平川,峰姿突兀偉岸,視線極為開闊。碑刻書法兼具隸、楷二意,結字寬博,筆力雄勁,鐫入山巔,堪稱物、景雙絕。下碑在今山東萊州境內的文峰山麓(此山又名雲峰山,又因形猶筆架,稱筆架山。天晴時,由此山可以看到鄭羲上 碑所在地直南二十里的天柱山。)高 3.4 米、寬4.65 米。碑文記鄭道昭(字僖伯,北魏開封人)之父鄭羲 生平事略,下碑亦依山隨形磨崖刻石。關於此二碑的發現和著錄趙明誠可謂功高德劭,其跋中有“徘徊碑下久之”之語,可見其對此碑的愛重,亦可見其眼力之不凡。明誠著錄此碑,其時在公元 1123 年。此後七百餘年至清中葉的著名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包世臣,即包安吳激賞此碑,人們竟以為這是首次發現。此事極為生動地說明趙明誠對於金石之學的貢獻多麼不同凡響,而趙、李在這方面的合作其意義又是多麼深遠。
② 《後序》。
① 《宋會要輯稿·選舉》卷一二。
② 李格非《過臨淄》,《宋詩紀事》卷二七。
古城任職,對於金石學家趙明誠來說,可謂得天獨厚,也是進行《金石錄》 撰著的大好時機,此時與清照的關係亦大有好轉。
晉陶淵明在《移居》詩中,曾把他在潯陽“南村”的好鄰居稱為“素心 人”。趙明誠出任淄州太守,州人不重其“為茲州守”,而重其“有素心之馨”,這在當時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繆荃蓀《雲自在龕隨筆》云:唐白居易書《楞嚴經》一百幅,三百九十七行,唐箋楷書, 系第九卷後半卷。趙明誠跋云:“淄川邢氏之村,丘地平彌,水林晶淯,牆麓磽确布錯,疑有隱君子居焉。問之,茲一村皆邢姓,而邢君有嘉,故潭長,好禮,遂造其廬,院中繁花正發。主人出接,不厭余為茲州守,而重余有素心之馨也。 夏首後相經過,遂出樂天所書《楞嚴經》相示。因上馬疾驅歸,與細君共賞。時 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龍團,相對展玩,狂喜不支。兩見燭跋,猶不欲寐,便下筆為之記。趙明誠。”前後有紹興璽,末幅止角上半印,存“御府”二字。後有“寶慶改元花朝後三日重裝於寶易樓,遜志題。”此冊想見趙德夫夫婦相賞之樂。自序云:“靖康丙午,侯守淄川。”當跋於此時,固俞理初未見者。
直到今天,對於白居易書《楞嚴經》的真偽,尚存有兩種不同看法,一 則是:“繆氏曾否親見樂天真跡,抑自他書轉引,所記未詳。近人或云:白居易書《楞嚴經》,並非真跡,繆氏未考。”①另一則是:“白樂天書《楞嚴 經》真跡匣雖為淄川邢氏所有,後藎(贐)贈明誠,故明誠得馳歸與清照共賞,‘狂喜不支’,此真跡後竟入御府,後蓋又散出,據繆氏所記,定為真 物,自非贗品。繆氏去今不遠,應可蹤跡。盼研究書畫者注意及之。”②鑑於筆者對樂天墨寶無緣觀賞,更無研究,因而對上述王、黃兩種不同看法難置 可否,但對於明誠以為邢氏贐贈為樂天真跡的“狂喜”,則完全可以理解。
另外,明誠所寫這一跋語很有可讀性,文筆生動傳神。
或許因為淄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文物繁夥;或許因為趙明誠“忘 寢廢食”廣為搜羅,其守淄州,從宣和五、六年算起,到靖康二年三月南去奔母喪,總共只有三年的時間,其收穫卻相當可觀,以下三件文物彌足珍貴: 一是,《漢成陽靈台碑》跋下註:“余為淄川,同官李蕘,雷澤人,雲冢正在城西南,蓋《述征記》誤也。”③二是,《唐淄州開元寺碑》跋:“右唐淄州開元寺碑,李邕撰並書,碑 初建於本寺,後人移置郡廨屋下,余為是州,遷於便坐,用木為欄循,以護 之雲。”④三是,得平陸戈銘及盂姜盥 銘,入古器物銘。①靖康元年(1126 年),在許景衡任中書舍人時,曾記有《趙明誠轉一官 制》云:“敕,逋卒狂悖,驚擾東州。爾為守臣,提兵帥屬,斬獲為多。今錄爾功,進官一等”②。“逋卒”不是逃亡的差役,就是逃亡的士兵。北宋末 年是一個官逼民反的社會,趙明誠“提兵帥屬”,對“逋卒”大加“斬獲”,朝廷為之“錄功”,今天恐不能侍同樣的態度。在不能具體弄清差役或士兵 為何逃亡、對誰“狂悻”的情況下,對趙明誠的這一舉動似應打上一個碩大① 王學初《李清照集校注》第 23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