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① 王志修《易安居士畫像題詞》注。
自我否定之說①的同時,又以下述兩方面的資料,進一步證實趙、李屏居青州 之說:一是,李清照《後序》有云:“歸來堂起書庫大櫥”、“青州故第尚鎖 書冊什物用屋十餘間,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餘屋者,已皆為煨燼矣。”由此可見“歸來堂”在青州而不在諸城。
二是,史稱“挺之自密州徒居青州”②、“明年(崇寧五年)春,(挺之) 數乞歸青州私第”③。趙挺之本是密州諸城人,何時徒居青州,史無明載,但據筆者推斷,趙家的徒居當與彼時的朝政、人事背景有關。趙挺之和蘇軾政 見不同,趙行新法,蘇循舊制。蘇在趙的原籍密州任州官約二年,與當地許多人交往頗深,而趙挺之與蘇軾之間則幾近不共戴天。蘇軾被列為元祐奸黨 遭遇很慘,此咎雖然不能由趙挺之一人承擔,但他的政敵蘇軾恰恰是自己父老鄉親的“父母官”,他本人很可能因此而感到難見桑梓,從而或於熙寧年 間,或稍後遷居他鄉;再者,青州風土極佳,其雲門之山體勢非凡;第三,為趙挺之所服膺的新黨人物呂惠卿等人,朝廷曾有任其知青之詔,這些事當 可表明,青州的人事狀況可能對趙挺之家眷的居住有某種方便之處。④所以,從史事、人情等諸多方面看,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的屏居之地應是青州而非 諸城。
(二)
“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這是李清照在其《後序》中,形容她和丈 夫屏居青州時期精神面貌和生活狀況的話。此話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試想,作為出身相門的“貴家子弟”,一下子變成鄉間的平民百姓,如果沒有 一定的志節是很難適應的。所謂“憂患困窮”的內涵之一,當是指蔡京對趙家的報復。挺之罷卒以後,蔡京更加有恃無恐,其長子蔡攸和次子蔡絛的權 勢越來越大,而口碑甚好又有真才實學的趙家“三誠”,卻長期受到株連和壓抑,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機會,官職被廢黜約五、六年。這期間,存誠和思 誠一點動靜都沒有,而明誠的名字和事跡是借其《金石錄》,特別是其妻的有關記敘流播的: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遇書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訛謬者,輒市之,儲作副本。自來家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家者流,文字最備。於是几案羅列,枕席枕藉,意 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①① 黃盛璋《李清照事跡考辨》三:“其實畫中陳設,顯然是明清時代式樣,並不是什麼當時真本,由於明誠原籍諸城,所以遺蹟遺像紛紛出於此地,今既知屏居鄉里為青州而非諸城,就可肯定它們都是假的了。”
② 《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二。
③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引《挺之行狀》。
④ 郭氏率其子女歸居青州的方便之處,還在於她的娘家是時亦家於青州。對於明誠、清照“屏居”之地應 為青州而非諸城之說,《李清照集校注》第238—239 頁考之頗詳。
① 《後序》。
在逆境中,能以如此堅毅達觀的態度專心致志地投身於學術撰著,這不 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沒有遠大的志向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是難以做到的。僅就趙明誠來說,他在學術上的成就,當和他有一個能與其相濡以沫的妻子密 不可分。具體說來,這期間其成就大致有下列幾項:政和元年(1111 年),大約在明誠偕妻屏居青州的第四個年頭,他曾親 至泰山訪古碑,得“唐登封紀號文”碑,跋之曰:“右唐登封紀號文,凡兩碑,皆高宗自撰並書。其一大字,磨崖刻於山頂,其一字差小,立於山下, 然後世頗罕傳。政和初,余親至泰山,得此二碑入錄焉。”①政和三年,嘉魚縣礙楚鍾,跋之曰:“右楚鍾銘,政和三年獲於鄂州嘉 魚縣以獻,字畫奇怪,友人王壽卿魯翁得其墨本見遺。”②政和六年,《金石錄》卷一二:“右齊侯槃銘,政和丙申歲安丘縣民發 地得二器,其一此槃,一此槃也。”(按: ,讀作 yí,古代盥器,與槃合 用,以倒水,持槃承之。)
經過多年的親訪廣集,至政和七年(公元 1117 年),《金石錄》③已初 具規模。這是一部繼歐陽修《集古錄》之後,規模更大、更有價值的一部研究金石之學的專著。著錄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二千種, 三十卷。前十卷為目錄,按時代順序編排,每一目下注年月和撰書人名;後二十卷以所見鐘鼎彝器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石刻文字,加以辨正,共跋尾 502 篇。考據精審,對兩《唐書》多所訂正。此系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資之書,古人極為推重:“趙君之書,證據見謂精博”④、“大略如歐陽子書(指歐陽修《集古錄》),然詮敘益條理,考證益精博”;”(明誠)文筆最高,《金 石錄》“煞做得好”⑤、“惟此書(指《金石錄》)跋尾獨不然(意謂《金石錄》跋尾無‘附會之過’),(明誠)好古之通人也”⑥。對於《金石錄》是 一部什麼樣的書,雖然從趙明誠到現今常見的工具書中均有所評介,但這些文字不是難以找見,就是過於簡略,為了避免讀者的翻檢之勞而又能對此著 有個較全面系統地了解,以下擬徵引兩篇有代表性的重要序文①。
一、趙明誠《〈金石錄〉序》:余自少小,喜從當世學士大夫訪問前代金石刻詞,以廣異聞。後得歐陽文忠公《集古錄》,讀而賢之。以為是正訛謬,有功於後學甚大。惜其尚有漏落,又無歲月先後之次。思欲廣而成書,以傳學者。於是益訪求藏蓄,凡二十年而後粗備。上自古代,下訖隋唐五季。內自京師,達於四方遐邦絕域夷狄,所傳倉史以來古文奇字,大小二篆,分隸行草之書,鐘鼎簠簋(按:簠簋,讀作 fǔguǐ,古 代食器),尊敦甗鬲(按:甗鬲,讀作yǎnlì,古代炊器)盤杅之銘,詞人墨客詩歌、賦頌、碑誌、敘① 《金石錄》卷二四。
② 《金石錄》卷一一。
③ 關於《金石錄》的版本,計有:北京圖書館所藏宋刻本、上海圖書館所藏宋刻殘本十卷等多種。此書約於紹興十三年前後,由清照表進於朝。朱熹撰於紹興二十六年的《家藏石刻序》謂:”來泉南,又得東武 趙氏《金石錄》”。
④ 洪适《隸釋》。
⑤ 《朱子語類》卷一三○。
⑥ 《文獻通考·經籍考》引陳振孫言。
① 《金石錄》的另一篇重要序文系李清照所寫《後序》,對此,《李情照評傳》已設專門章節加以評介。
記之文章,名卿賢士之功烈行治,至於浮屠老子之說。幾古物奇器豐碑巨刻所載,與夫殘章斷畫磨滅而僅存者,略無遺矣。因次其先後為二千卷。余之致力於斯,可謂勤且久矣。非特區區為玩好之具而已也。蓋竊嘗以謂詩書以後,君臣行事之跡,悉載於史,雖是非褒貶出於秉筆者私意,或失其實。然至其善惡大節有不可誣而又傳之既久,理當依據,若夫歲月地理官爵世次,以金石刻考之,其牴牾十常三四。蓋史牒出於後人之手,不能無失。而刻詞當時所立,可信不疑。則又考其異同,參以他書,為《金石錄》三十卷。至於文詞之嫩惡,字畫之工拙,覽者當自得之。皆不復活。嗚呼!自三代以來,聖賢遺蹟,著千金石者多矣。蓋其風雨侵蝕,與夫樵夫牧童,毀傷淪棄之餘,幸而存者,止此耳。是金石之固,猶不足恃。然則所謂二千卷者,終歸於磨滅,而余之是書有時而或傳也。孔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是書之成,其賢於無所用心,豈特博奔之比乎?輒錄而傳諸後世好古博雅之士,其必有補焉。東武趙明誠序。
自我否定之說①的同時,又以下述兩方面的資料,進一步證實趙、李屏居青州 之說:一是,李清照《後序》有云:“歸來堂起書庫大櫥”、“青州故第尚鎖 書冊什物用屋十餘間,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餘屋者,已皆為煨燼矣。”由此可見“歸來堂”在青州而不在諸城。
二是,史稱“挺之自密州徒居青州”②、“明年(崇寧五年)春,(挺之) 數乞歸青州私第”③。趙挺之本是密州諸城人,何時徒居青州,史無明載,但據筆者推斷,趙家的徒居當與彼時的朝政、人事背景有關。趙挺之和蘇軾政 見不同,趙行新法,蘇循舊制。蘇在趙的原籍密州任州官約二年,與當地許多人交往頗深,而趙挺之與蘇軾之間則幾近不共戴天。蘇軾被列為元祐奸黨 遭遇很慘,此咎雖然不能由趙挺之一人承擔,但他的政敵蘇軾恰恰是自己父老鄉親的“父母官”,他本人很可能因此而感到難見桑梓,從而或於熙寧年 間,或稍後遷居他鄉;再者,青州風土極佳,其雲門之山體勢非凡;第三,為趙挺之所服膺的新黨人物呂惠卿等人,朝廷曾有任其知青之詔,這些事當 可表明,青州的人事狀況可能對趙挺之家眷的居住有某種方便之處。④所以,從史事、人情等諸多方面看,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的屏居之地應是青州而非 諸城。
(二)
“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這是李清照在其《後序》中,形容她和丈 夫屏居青州時期精神面貌和生活狀況的話。此話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試想,作為出身相門的“貴家子弟”,一下子變成鄉間的平民百姓,如果沒有 一定的志節是很難適應的。所謂“憂患困窮”的內涵之一,當是指蔡京對趙家的報復。挺之罷卒以後,蔡京更加有恃無恐,其長子蔡攸和次子蔡絛的權 勢越來越大,而口碑甚好又有真才實學的趙家“三誠”,卻長期受到株連和壓抑,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機會,官職被廢黜約五、六年。這期間,存誠和思 誠一點動靜都沒有,而明誠的名字和事跡是借其《金石錄》,特別是其妻的有關記敘流播的: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遇書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訛謬者,輒市之,儲作副本。自來家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家者流,文字最備。於是几案羅列,枕席枕藉,意 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①① 黃盛璋《李清照事跡考辨》三:“其實畫中陳設,顯然是明清時代式樣,並不是什麼當時真本,由於明誠原籍諸城,所以遺蹟遺像紛紛出於此地,今既知屏居鄉里為青州而非諸城,就可肯定它們都是假的了。”
② 《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二。
③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引《挺之行狀》。
④ 郭氏率其子女歸居青州的方便之處,還在於她的娘家是時亦家於青州。對於明誠、清照“屏居”之地應 為青州而非諸城之說,《李清照集校注》第238—239 頁考之頗詳。
① 《後序》。
在逆境中,能以如此堅毅達觀的態度專心致志地投身於學術撰著,這不 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沒有遠大的志向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是難以做到的。僅就趙明誠來說,他在學術上的成就,當和他有一個能與其相濡以沫的妻子密 不可分。具體說來,這期間其成就大致有下列幾項:政和元年(1111 年),大約在明誠偕妻屏居青州的第四個年頭,他曾親 至泰山訪古碑,得“唐登封紀號文”碑,跋之曰:“右唐登封紀號文,凡兩碑,皆高宗自撰並書。其一大字,磨崖刻於山頂,其一字差小,立於山下, 然後世頗罕傳。政和初,余親至泰山,得此二碑入錄焉。”①政和三年,嘉魚縣礙楚鍾,跋之曰:“右楚鍾銘,政和三年獲於鄂州嘉 魚縣以獻,字畫奇怪,友人王壽卿魯翁得其墨本見遺。”②政和六年,《金石錄》卷一二:“右齊侯槃銘,政和丙申歲安丘縣民發 地得二器,其一此槃,一此槃也。”(按: ,讀作 yí,古代盥器,與槃合 用,以倒水,持槃承之。)
經過多年的親訪廣集,至政和七年(公元 1117 年),《金石錄》③已初 具規模。這是一部繼歐陽修《集古錄》之後,規模更大、更有價值的一部研究金石之學的專著。著錄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二千種, 三十卷。前十卷為目錄,按時代順序編排,每一目下注年月和撰書人名;後二十卷以所見鐘鼎彝器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石刻文字,加以辨正,共跋尾 502 篇。考據精審,對兩《唐書》多所訂正。此系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資之書,古人極為推重:“趙君之書,證據見謂精博”④、“大略如歐陽子書(指歐陽修《集古錄》),然詮敘益條理,考證益精博”;”(明誠)文筆最高,《金 石錄》“煞做得好”⑤、“惟此書(指《金石錄》)跋尾獨不然(意謂《金石錄》跋尾無‘附會之過’),(明誠)好古之通人也”⑥。對於《金石錄》是 一部什麼樣的書,雖然從趙明誠到現今常見的工具書中均有所評介,但這些文字不是難以找見,就是過於簡略,為了避免讀者的翻檢之勞而又能對此著 有個較全面系統地了解,以下擬徵引兩篇有代表性的重要序文①。
一、趙明誠《〈金石錄〉序》:余自少小,喜從當世學士大夫訪問前代金石刻詞,以廣異聞。後得歐陽文忠公《集古錄》,讀而賢之。以為是正訛謬,有功於後學甚大。惜其尚有漏落,又無歲月先後之次。思欲廣而成書,以傳學者。於是益訪求藏蓄,凡二十年而後粗備。上自古代,下訖隋唐五季。內自京師,達於四方遐邦絕域夷狄,所傳倉史以來古文奇字,大小二篆,分隸行草之書,鐘鼎簠簋(按:簠簋,讀作 fǔguǐ,古 代食器),尊敦甗鬲(按:甗鬲,讀作yǎnlì,古代炊器)盤杅之銘,詞人墨客詩歌、賦頌、碑誌、敘① 《金石錄》卷二四。
② 《金石錄》卷一一。
③ 關於《金石錄》的版本,計有:北京圖書館所藏宋刻本、上海圖書館所藏宋刻殘本十卷等多種。此書約於紹興十三年前後,由清照表進於朝。朱熹撰於紹興二十六年的《家藏石刻序》謂:”來泉南,又得東武 趙氏《金石錄》”。
④ 洪适《隸釋》。
⑤ 《朱子語類》卷一三○。
⑥ 《文獻通考·經籍考》引陳振孫言。
① 《金石錄》的另一篇重要序文系李清照所寫《後序》,對此,《李情照評傳》已設專門章節加以評介。
記之文章,名卿賢士之功烈行治,至於浮屠老子之說。幾古物奇器豐碑巨刻所載,與夫殘章斷畫磨滅而僅存者,略無遺矣。因次其先後為二千卷。余之致力於斯,可謂勤且久矣。非特區區為玩好之具而已也。蓋竊嘗以謂詩書以後,君臣行事之跡,悉載於史,雖是非褒貶出於秉筆者私意,或失其實。然至其善惡大節有不可誣而又傳之既久,理當依據,若夫歲月地理官爵世次,以金石刻考之,其牴牾十常三四。蓋史牒出於後人之手,不能無失。而刻詞當時所立,可信不疑。則又考其異同,參以他書,為《金石錄》三十卷。至於文詞之嫩惡,字畫之工拙,覽者當自得之。皆不復活。嗚呼!自三代以來,聖賢遺蹟,著千金石者多矣。蓋其風雨侵蝕,與夫樵夫牧童,毀傷淪棄之餘,幸而存者,止此耳。是金石之固,猶不足恃。然則所謂二千卷者,終歸於磨滅,而余之是書有時而或傳也。孔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是書之成,其賢於無所用心,豈特博奔之比乎?輒錄而傳諸後世好古博雅之士,其必有補焉。東武趙明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