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② 《後山詩注》卷二,四部叢刊本。
③ 《金石錄》卷二○。
的干擾,具有可貴的學術品格,正如陳無己《與魯直書》所云:“正夫有幼 子明誠,頗好文義。每遇蘇、黃文詩,雖半簡數字必錄藏,以此失好於父”①。
這就是少年時代的趙明誠!
(四)
福禍相倚的青年時期由《宋史·趙挺之傳》雲其“通判徐州,俄知楚州”,可見時間很短趙 挺之就得以升遷了。到明誠十一歲時其父又回到了京都並任國子監司業、十三歲時其父出為京東路轉運副使。趙挺之的這段經歷雖不見於其本傳,但晁 補之的《送趙正夫京東漕》詩②可作旁證。假若仍然是高太后聽政的話,趙挺之這一去的下文就得另行措辭了。但恰恰在這個時候高氏謝世,哲宗親政後 任用曾是王安石親信的章惇為相。章惇與趙挺之的關係,類似於蘇軾所云他與秦觀等人的“同升而並黜”的關係。所以趙挺之任京東轉運副使只有數月, 即於紹聖元年復入為國子監司業。從史書上看,罩挺是一個毀多於譽的人物,趙挺之受其引用,自然也會招致非議:趙挺之為中丞,公(按指任伯雨)言:挺之始因章惇進,既諂事蔡京、蔡卞,及卞黜責,又諂 事曾布,出入門下,殆無虛日,故士論以其觀望險詐,號為移鄉福建子。③上述引文中的“移鄉福建子”,意謂趙挺之所“諂事”的人,除了曾布 是南豐(今屬江西)人外,其他都是福建人。巧合的是約三十年後,金人鞭長莫及的、作為哺宋大後方的福建,竟千真萬確地成了趙家的歸宿之處,困 有“泉州趙相家”之說。這當然是後話。
從明誠十四歲趙挺之轉任京官後直至病卒,其後期仕途雖有所起伏,但 他未再離開過京都。從趙明誠十七歲前後到他二十六歲,約十年的時間其父之官運可謂亨通難阻。崇寧三年(1104 年)明誠二十四歲時,趙挺之與蔡卞 等五人竟“備轉三官”①,也就是連升三級。家門榮耀到如此程度,趙明誠作為“貴家”之“愛子”,其社會地位顯赫到何種地步是可想而知的。可取的 是那時的趙明誠不但不是紈絝子弟②,還是一個性情寬厚、少年老成的學者。
惟其如此,使他傾心的是另外一種人物和事情。恰在此時,從其原籍“東郡” 來了一個人,這個人一出現在汴京,趙明誠旋由少年老成一變而為春心勃然,寢食不安。這個人便是李清照。
李清照到汴京不久,其詩詞之名相繼在士大夫圈內引起轟動。這無異於 在“春潮”激盪的趙明誠心中,投下了一顆分量很重的石子。一石激起千重浪,其內心再也難以平靜,他終於想出了既不輕佻,又能很快奏效的一招。 於是就在偌大的汴京盛傳著這樣一個神秘而有趣的“晝夢”:趙明誠幼時,其父將為擇婦,明誠晝寢,夢誦一書,覺來惟憶三句云:“言與司合,安上己脫,① 陳師道《後山居士文集》卷十。
② 晁補之《雞肋集》卷一五,涵芬樓影明本。
③ 李幼武《宋名臣言行錄續集》卷一,四庫全書本。
① 《續資治通鑑》卷八九。
② 《後序》謂其“衣綀(粗絲)”,可見其不穿細絲織成的衣著(紈絝)。
芝芙草拔。”以告其父。其父為解曰:“汝待得能文詞婦也。‘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己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謂汝為‘詞女之夫’乎?”後李翁以女女之, 即易安也,果有文章。③筆者雖然並不相信此類小說家言,但它能得以流傳至今,正是因為趙、 李兩家既門當戶對,男女雙方又兩廂情願,所以,趙明誠的夢想很快變為現實,他得天獨厚地作了這位大名鼎鼎的“詞女”李清照“之夫”。
在舊時代男子的心目中,平生得意之事莫過於“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 時”,青年時代的趙明誠,仿佛命中注定輕而易舉地獲取了人生難得的種種“賞心樂事”。如果說上引《宋史》列傳提到的趙挺之,在對待人事、天災 所表現出的果敢和睿智,大可使少年趙明誠為之自豪的話,那麼在他十八歲時,其父趙挺之一身而為試中書舍人兼侍講,更會給剛剛步入青年時代的他 帶來一般人難以奢望的榮華富貴。時過一年,在其父擔任賀北朝生辰使時所發生的前引兩件事,更可能使早已成了“倚雲栽”的“紅杏”的趙挺之的仕 宦生涯,增添一種新的義舉壯采。那種頗有傳奇色彩的事情,往往可能給一個人,甚至一家一姓帶來某種聲譽。趙明誠有這樣一位父親,在當時很可能 給他帶來許多好運,何況從趙挺之給兒子圓夢的事情上看,當時的他在對待“老”兒子的婚事上,頗有一點“民主”意識、相當尊重兒子的意願,只有 他全力支持,這對有情人才能那麼快地得成眷屬。
趙明誠婚姻的美滿,不僅僅是他象當年的歐陽修那樣,迎娶了一個“弄 筆偎人久”①的嬌嗔可人的新娘,更在於這不是一位一般的令人中意的新娘,她不僅理解、尊重丈夫所酷愛的事業,更能全身心地為其“筆削”以至續成 完壁,從而使被一般人看來極為艱深的金石之學,變成了一件趣味橫生的樂事。有關趙、李夫婦間的親情篤厚和共事之樂,在李清照為《金石錄》所寫 的《後序》中有著淋漓盡致地描寫,這已經詳見前《李清照評傳》第五章第四節《“文情並茂”的〈後序〉》。
令人料想不到的是,在趙、李合卺剛剛一年之際,由於逐漸升級的新、 舊黨爭株連,李清照不得不離開汴京回歸到其父母胞弟所在的原籍明水。一對美滿的夫妻幾乎在一夜之間被活活拆散。面對如此巨大的不幸,看來趙明 誠除了屈從,恐怕也沒有別的路可走。儘管在訣別之際,兩個人會同樣“舉手長勞勞”,不忍遽別。一旦離別後,李清照獨自擔荷著難以言傳的苦痛無 法化解,其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而趙明誠則由“太學生”而“出仕宦”,又當上了鴻臚少卿,直到大觀元年(1107 年)其父被罷病卒前,趙明 誠沒有經過大的政治風浪,也未曾離開過汴京丞相府邸,幾乎是十年如一日地過著名副其實的“貴家子弟”生活,正如黃盛璋《李清照事跡考辨》所云:《後序》的“出仕宦”,洪邁撮述作“從宦”,可知“出”當訓“出而仕矣”之“出”,非外任之謂,細玩此段所記,“出仕宦”的地點顯然就在汴京,故能傳寫政府館閣中諸未見之書。元伊世珍《琅嬛記》:“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
詞曰:‘紅藕香殘’(下略)”俞氏《事輯》亦引此條,列在“適太學生趙明誠”之後,近人作《李清照論》,也說“趙明誠和清照這時有著小別,原因是明誠靠了父親的勢力出去做官,李清照所作的③ 《琅嬛記》中引《外傳》。
③ 《金石錄》卷二○。
的干擾,具有可貴的學術品格,正如陳無己《與魯直書》所云:“正夫有幼 子明誠,頗好文義。每遇蘇、黃文詩,雖半簡數字必錄藏,以此失好於父”①。
這就是少年時代的趙明誠!
(四)
福禍相倚的青年時期由《宋史·趙挺之傳》雲其“通判徐州,俄知楚州”,可見時間很短趙 挺之就得以升遷了。到明誠十一歲時其父又回到了京都並任國子監司業、十三歲時其父出為京東路轉運副使。趙挺之的這段經歷雖不見於其本傳,但晁 補之的《送趙正夫京東漕》詩②可作旁證。假若仍然是高太后聽政的話,趙挺之這一去的下文就得另行措辭了。但恰恰在這個時候高氏謝世,哲宗親政後 任用曾是王安石親信的章惇為相。章惇與趙挺之的關係,類似於蘇軾所云他與秦觀等人的“同升而並黜”的關係。所以趙挺之任京東轉運副使只有數月, 即於紹聖元年復入為國子監司業。從史書上看,罩挺是一個毀多於譽的人物,趙挺之受其引用,自然也會招致非議:趙挺之為中丞,公(按指任伯雨)言:挺之始因章惇進,既諂事蔡京、蔡卞,及卞黜責,又諂 事曾布,出入門下,殆無虛日,故士論以其觀望險詐,號為移鄉福建子。③上述引文中的“移鄉福建子”,意謂趙挺之所“諂事”的人,除了曾布 是南豐(今屬江西)人外,其他都是福建人。巧合的是約三十年後,金人鞭長莫及的、作為哺宋大後方的福建,竟千真萬確地成了趙家的歸宿之處,困 有“泉州趙相家”之說。這當然是後話。
從明誠十四歲趙挺之轉任京官後直至病卒,其後期仕途雖有所起伏,但 他未再離開過京都。從趙明誠十七歲前後到他二十六歲,約十年的時間其父之官運可謂亨通難阻。崇寧三年(1104 年)明誠二十四歲時,趙挺之與蔡卞 等五人竟“備轉三官”①,也就是連升三級。家門榮耀到如此程度,趙明誠作為“貴家”之“愛子”,其社會地位顯赫到何種地步是可想而知的。可取的 是那時的趙明誠不但不是紈絝子弟②,還是一個性情寬厚、少年老成的學者。
惟其如此,使他傾心的是另外一種人物和事情。恰在此時,從其原籍“東郡” 來了一個人,這個人一出現在汴京,趙明誠旋由少年老成一變而為春心勃然,寢食不安。這個人便是李清照。
李清照到汴京不久,其詩詞之名相繼在士大夫圈內引起轟動。這無異於 在“春潮”激盪的趙明誠心中,投下了一顆分量很重的石子。一石激起千重浪,其內心再也難以平靜,他終於想出了既不輕佻,又能很快奏效的一招。 於是就在偌大的汴京盛傳著這樣一個神秘而有趣的“晝夢”:趙明誠幼時,其父將為擇婦,明誠晝寢,夢誦一書,覺來惟憶三句云:“言與司合,安上己脫,① 陳師道《後山居士文集》卷十。
② 晁補之《雞肋集》卷一五,涵芬樓影明本。
③ 李幼武《宋名臣言行錄續集》卷一,四庫全書本。
① 《續資治通鑑》卷八九。
② 《後序》謂其“衣綀(粗絲)”,可見其不穿細絲織成的衣著(紈絝)。
芝芙草拔。”以告其父。其父為解曰:“汝待得能文詞婦也。‘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己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謂汝為‘詞女之夫’乎?”後李翁以女女之, 即易安也,果有文章。③筆者雖然並不相信此類小說家言,但它能得以流傳至今,正是因為趙、 李兩家既門當戶對,男女雙方又兩廂情願,所以,趙明誠的夢想很快變為現實,他得天獨厚地作了這位大名鼎鼎的“詞女”李清照“之夫”。
在舊時代男子的心目中,平生得意之事莫過於“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 時”,青年時代的趙明誠,仿佛命中注定輕而易舉地獲取了人生難得的種種“賞心樂事”。如果說上引《宋史》列傳提到的趙挺之,在對待人事、天災 所表現出的果敢和睿智,大可使少年趙明誠為之自豪的話,那麼在他十八歲時,其父趙挺之一身而為試中書舍人兼侍講,更會給剛剛步入青年時代的他 帶來一般人難以奢望的榮華富貴。時過一年,在其父擔任賀北朝生辰使時所發生的前引兩件事,更可能使早已成了“倚雲栽”的“紅杏”的趙挺之的仕 宦生涯,增添一種新的義舉壯采。那種頗有傳奇色彩的事情,往往可能給一個人,甚至一家一姓帶來某種聲譽。趙明誠有這樣一位父親,在當時很可能 給他帶來許多好運,何況從趙挺之給兒子圓夢的事情上看,當時的他在對待“老”兒子的婚事上,頗有一點“民主”意識、相當尊重兒子的意願,只有 他全力支持,這對有情人才能那麼快地得成眷屬。
趙明誠婚姻的美滿,不僅僅是他象當年的歐陽修那樣,迎娶了一個“弄 筆偎人久”①的嬌嗔可人的新娘,更在於這不是一位一般的令人中意的新娘,她不僅理解、尊重丈夫所酷愛的事業,更能全身心地為其“筆削”以至續成 完壁,從而使被一般人看來極為艱深的金石之學,變成了一件趣味橫生的樂事。有關趙、李夫婦間的親情篤厚和共事之樂,在李清照為《金石錄》所寫 的《後序》中有著淋漓盡致地描寫,這已經詳見前《李清照評傳》第五章第四節《“文情並茂”的〈後序〉》。
令人料想不到的是,在趙、李合卺剛剛一年之際,由於逐漸升級的新、 舊黨爭株連,李清照不得不離開汴京回歸到其父母胞弟所在的原籍明水。一對美滿的夫妻幾乎在一夜之間被活活拆散。面對如此巨大的不幸,看來趙明 誠除了屈從,恐怕也沒有別的路可走。儘管在訣別之際,兩個人會同樣“舉手長勞勞”,不忍遽別。一旦離別後,李清照獨自擔荷著難以言傳的苦痛無 法化解,其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而趙明誠則由“太學生”而“出仕宦”,又當上了鴻臚少卿,直到大觀元年(1107 年)其父被罷病卒前,趙明 誠沒有經過大的政治風浪,也未曾離開過汴京丞相府邸,幾乎是十年如一日地過著名副其實的“貴家子弟”生活,正如黃盛璋《李清照事跡考辨》所云:《後序》的“出仕宦”,洪邁撮述作“從宦”,可知“出”當訓“出而仕矣”之“出”,非外任之謂,細玩此段所記,“出仕宦”的地點顯然就在汴京,故能傳寫政府館閣中諸未見之書。元伊世珍《琅嬛記》:“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
詞曰:‘紅藕香殘’(下略)”俞氏《事輯》亦引此條,列在“適太學生趙明誠”之後,近人作《李清照論》,也說“趙明誠和清照這時有著小別,原因是明誠靠了父親的勢力出去做官,李清照所作的③ 《琅嬛記》中引《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