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③ 見《籀史·趙明誠古器物銘碑》,作者翟耆年系明誠表甥,其說可信。
④ 洪邁《客齋四筆》謂明誠為清憲丞相中子,疑誤,不從。
⑤ 李清照《後序》。
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則加以抵制,不把趙挺之放在眼裡。不久挺之召試 館職①,蘇軾竟說:“挺之聚斂小人,學行無取,豈堪此選。”為此“挺之深銜之”②,也就是說從此蘇、趙間結下了怨仇。蘇軾把他對王安石變法的不滿 發泄到執行者趙挺之身上,趙就對蘇進行報復。應該說矛盾主要是由蘇軾挑起來的,特別是其門人黃庭堅對趙挺之簡直搞了一些惡作劇,比如哲宗元祐 元年(1086 年),明誠六歲時,趙挺之與黃庭堅為同僚,黃因趙是魯人“意常輕之。每庖吏來問食次,正夫必曰:來日吃蒸餅。一日聚食行令,魯直(黃 庭堅字)雲欲五字從首至尾各一字,複合成一字,正夫沉吟久之,曰:禾女委鬼魏。魯直應聲曰:來日 正整。葉正夫之音,闔座皆大笑。”③《山谷 先生年譜》云:“蘇軾言:御史趙挺之在元豐末通判德州,而著作黃庭堅方監本州德安鎮。挺之希提舉官楊景棻之意,欲於本鎮行市易法,而庭堅以為 鎮小民貧,不堪誅求,若行市易法,必致星散,公文來往,士人傳笑云云。”
蘇、黃這樣做,不管是誰都是難以容忍的,何況當時的趙挺之還是一個熱血 男兒!當然這不是說趙挺之日後的做法都是在理的,相反,趙對蘇的還擊,有時遠遠超出了正當防衛的限度。比如元祐二年明誠七歲時,趙挺之遷監察 御史,“至是劾奏軾草麻(指蘇軾起草的詔書)有云:‘民亦蘇止,,以為誹謗先帝。”④元祐二年(1087 年)十二月“丙午,趙挺之奏:‘蘇軾學術, 本出《戰國策》縱橫揣摩之說。近日學士院策試廖正一館職,乃以王莽、袁紹、董卓、曹操篡漢之術為問,使軾得志,將無所不為矣。’”⑤“翰林學士 兼侍讀蘇軾,罷為龍圖閣學士、知杭州。軾嘗讀《祖宗寶訓》,因及時事,歷言:‘今功罪不明,善惡無所勸沮;又,黃河勢方北流而強之使東:夏人 寇鎮戎,殺掠幾萬人,帥臣掩蔽不以聞,朝廷亦不問,恐宮成衰亂之漸。’當軸者恨之,趙挺之、王覿攻之尤甚。軾知不見容,請外,故有是命。”① 元祐四年五月,“太皇太后忽曰:‘蔡確可英州別駕,新州安置。’宰執愕立相視。”范純仁、劉摯、呂大防為之剴切說情,太皇太后弗聽而曰:“山 可移,此州不可移也!”意謂定將蔡確貶謫到新州那樣的荊棘叢生的邊遠之地。此次蔡確被貶的罪名主要是因為“確本出王安石之門”。所以此時知杭 州未行的蘇軾不無得意地“密疏言,‘朝廷若薄確之罪,則於皇帝孝治為不足;若深罪確,則於太皇太后仁政為小損。謂宜皇帝降敕推治,而太皇太后 特加寬貸,則仁孝兩得矣。’太皇太后善其言而不能用。”為蔡確之事,受連累的變法派人物計有章惇、呂惠卿、曾布、沈括、趙挺之等七十餘人,蘇 軾則為之推波逐瀾。在趙、蘇長期較量過程中,前者單槍匹馬的時候多,後者則不然。無論是前、後蘇門四學士的黃庭堅、李格非、廖正一,還是與蘇 軾並非正式師生關係的陳師道②,他們對趙挺之的厭惡程度往往令人難以理解。以陳師道為例,《朱子語類》類一三○和《續資治通鑑》卷八七詳略不① 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上:“唐制宰相四人,首為太清官使,次三皆帶館職。”宋沿唐制,凡在史館、 昭文館、集賢館等處供職,自直館至校勘,均稱館職。
② 《續資治通鑑》卷八十。
③ 《揮麈錄》卷四。
④ 《宋史·趙挺之傳》。
⑤ 《續資治通鑑》卷八十。
① 《續資治通鑑》卷八十一。
② 在蘇軾任穎州太守時,曾想收陳師道為弟子,陳以“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曾鞏)”,加以謝辭。
同地記載了同一件事,前則曰:陳無己(師道一字履常,一字無己)、趙挺之、邢和叔皆郭大夫婿。陳為館職,當侍祠郊丘,非重裘不能禦寒氣,無己只有其一,其內子為於挺之家假以衣之。無己詰所自來,內子以實告,無己 曰:汝豈不知我不著渠家衣耶!卻之。既而遂以凍病而死。
後於上述記載約六百年的另一史料是:秘書省正字陳師道,性孤介,與趙挺之為友婿,而素惡其人。適預郊祀,天寒甚,衣無綿,其 妻就假於挺之家,師道問所從得,卻去,不肯服,遂事寒疾,乙卵,卒①。
陳師道對趙挺之厭惡到寧可中寒疾致死,也不肯穿他趙家衣服的程度, 看來絕不單純是因“性孤介”的緣故。原來,陳師道不僅蒙有蘇軾的薦舉之恩,又對黃庭堅詩愛不釋手,與陳與義並列黃庭堅之後,是江西詩派的三宗 之一。除了這種師生關係,更直接、更重要的原因當是他們均為新法、新派的堅決反對者。陳師道不僅素惡趙挺之,他對章惇也同樣不買帳。章執政時, 曾托秦觀致意,只要陳師道詣章相見,便打算薦舉,陳則拒不謁見。更能說明陳師道所屬政治派別的是這樣一件事,那還是在他很年輕的時候,朝廷用 王安石經義之學取士,陳師道寧作布衣,也不參加這種考試。由此可見,在人事關係方面,趙挺之長期為其所擁護的、王安石等人所推行的新法背黑鍋、 遭嘲弄。
蘇軾在對付王安石、呂惠卿、章惇、趙挺之等變法派的中堅人物時,可 謂無所不用其極,而上述王、呂、章、趙等也不是等閒之輩,前三人不必說了,僅以趙為例,由他參與給朝廷的一項“建議”,不僅最終將蘇軾、黃庭 堅等人打入元祐黨籍,還不惜搭進了自己的親家和兒媳。這就是:“挺之為中丞,與曾布比,建議紹述,排擊元祐諸賢,由是進居政府。”②關於這條史料,特別是其中“建議紹述”之事,曾在前面《李清照評傳》第一章的“以 信史為依託”一小節中,已作過評說,這裡不再贅述。誠然,“建議紹述”
的大主意並不是趙挺之,而是先於他執政的曾布所出,但趙在排擊元祐黨人 方面不遺餘力、毫不手軟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行文至此,不禁想起了“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的古訓。在時跨兩宋,長達半個多 世紀的新舊黨爭中,趙挺之等人活象一隻“欲取蟬”的“螳螂”,縱然“吃”
掉了蘇拭及一大批與其有關的文人,但這位“清憲”丞相,不僅在其諡號中 沒能混上個“正”字,他最終還是被“在其傍”的、猶如政治“黃雀”的蔡京之流所算計。一言以蔽之,發生在公元十一世紀末、十二世紀初的宋朝廷 的這場大爭鬥的結果,“好人”幾乎是兩敗俱傷,卻便宜、甚至釀成了蔡京這類侵人的得勢,從而導致了金兵南犯、“靖康之變”,造成了山河的破碎 和歷史的倒退,為之蒙難最深的還是千千萬萬平民百姓。這是一種多麼慘痛 的歷史教訓!
④ 洪邁《客齋四筆》謂明誠為清憲丞相中子,疑誤,不從。
⑤ 李清照《後序》。
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則加以抵制,不把趙挺之放在眼裡。不久挺之召試 館職①,蘇軾竟說:“挺之聚斂小人,學行無取,豈堪此選。”為此“挺之深銜之”②,也就是說從此蘇、趙間結下了怨仇。蘇軾把他對王安石變法的不滿 發泄到執行者趙挺之身上,趙就對蘇進行報復。應該說矛盾主要是由蘇軾挑起來的,特別是其門人黃庭堅對趙挺之簡直搞了一些惡作劇,比如哲宗元祐 元年(1086 年),明誠六歲時,趙挺之與黃庭堅為同僚,黃因趙是魯人“意常輕之。每庖吏來問食次,正夫必曰:來日吃蒸餅。一日聚食行令,魯直(黃 庭堅字)雲欲五字從首至尾各一字,複合成一字,正夫沉吟久之,曰:禾女委鬼魏。魯直應聲曰:來日 正整。葉正夫之音,闔座皆大笑。”③《山谷 先生年譜》云:“蘇軾言:御史趙挺之在元豐末通判德州,而著作黃庭堅方監本州德安鎮。挺之希提舉官楊景棻之意,欲於本鎮行市易法,而庭堅以為 鎮小民貧,不堪誅求,若行市易法,必致星散,公文來往,士人傳笑云云。”
蘇、黃這樣做,不管是誰都是難以容忍的,何況當時的趙挺之還是一個熱血 男兒!當然這不是說趙挺之日後的做法都是在理的,相反,趙對蘇的還擊,有時遠遠超出了正當防衛的限度。比如元祐二年明誠七歲時,趙挺之遷監察 御史,“至是劾奏軾草麻(指蘇軾起草的詔書)有云:‘民亦蘇止,,以為誹謗先帝。”④元祐二年(1087 年)十二月“丙午,趙挺之奏:‘蘇軾學術, 本出《戰國策》縱橫揣摩之說。近日學士院策試廖正一館職,乃以王莽、袁紹、董卓、曹操篡漢之術為問,使軾得志,將無所不為矣。’”⑤“翰林學士 兼侍讀蘇軾,罷為龍圖閣學士、知杭州。軾嘗讀《祖宗寶訓》,因及時事,歷言:‘今功罪不明,善惡無所勸沮;又,黃河勢方北流而強之使東:夏人 寇鎮戎,殺掠幾萬人,帥臣掩蔽不以聞,朝廷亦不問,恐宮成衰亂之漸。’當軸者恨之,趙挺之、王覿攻之尤甚。軾知不見容,請外,故有是命。”① 元祐四年五月,“太皇太后忽曰:‘蔡確可英州別駕,新州安置。’宰執愕立相視。”范純仁、劉摯、呂大防為之剴切說情,太皇太后弗聽而曰:“山 可移,此州不可移也!”意謂定將蔡確貶謫到新州那樣的荊棘叢生的邊遠之地。此次蔡確被貶的罪名主要是因為“確本出王安石之門”。所以此時知杭 州未行的蘇軾不無得意地“密疏言,‘朝廷若薄確之罪,則於皇帝孝治為不足;若深罪確,則於太皇太后仁政為小損。謂宜皇帝降敕推治,而太皇太后 特加寬貸,則仁孝兩得矣。’太皇太后善其言而不能用。”為蔡確之事,受連累的變法派人物計有章惇、呂惠卿、曾布、沈括、趙挺之等七十餘人,蘇 軾則為之推波逐瀾。在趙、蘇長期較量過程中,前者單槍匹馬的時候多,後者則不然。無論是前、後蘇門四學士的黃庭堅、李格非、廖正一,還是與蘇 軾並非正式師生關係的陳師道②,他們對趙挺之的厭惡程度往往令人難以理解。以陳師道為例,《朱子語類》類一三○和《續資治通鑑》卷八七詳略不① 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上:“唐制宰相四人,首為太清官使,次三皆帶館職。”宋沿唐制,凡在史館、 昭文館、集賢館等處供職,自直館至校勘,均稱館職。
② 《續資治通鑑》卷八十。
③ 《揮麈錄》卷四。
④ 《宋史·趙挺之傳》。
⑤ 《續資治通鑑》卷八十。
① 《續資治通鑑》卷八十一。
② 在蘇軾任穎州太守時,曾想收陳師道為弟子,陳以“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曾鞏)”,加以謝辭。
同地記載了同一件事,前則曰:陳無己(師道一字履常,一字無己)、趙挺之、邢和叔皆郭大夫婿。陳為館職,當侍祠郊丘,非重裘不能禦寒氣,無己只有其一,其內子為於挺之家假以衣之。無己詰所自來,內子以實告,無己 曰:汝豈不知我不著渠家衣耶!卻之。既而遂以凍病而死。
後於上述記載約六百年的另一史料是:秘書省正字陳師道,性孤介,與趙挺之為友婿,而素惡其人。適預郊祀,天寒甚,衣無綿,其 妻就假於挺之家,師道問所從得,卻去,不肯服,遂事寒疾,乙卵,卒①。
陳師道對趙挺之厭惡到寧可中寒疾致死,也不肯穿他趙家衣服的程度, 看來絕不單純是因“性孤介”的緣故。原來,陳師道不僅蒙有蘇軾的薦舉之恩,又對黃庭堅詩愛不釋手,與陳與義並列黃庭堅之後,是江西詩派的三宗 之一。除了這種師生關係,更直接、更重要的原因當是他們均為新法、新派的堅決反對者。陳師道不僅素惡趙挺之,他對章惇也同樣不買帳。章執政時, 曾托秦觀致意,只要陳師道詣章相見,便打算薦舉,陳則拒不謁見。更能說明陳師道所屬政治派別的是這樣一件事,那還是在他很年輕的時候,朝廷用 王安石經義之學取士,陳師道寧作布衣,也不參加這種考試。由此可見,在人事關係方面,趙挺之長期為其所擁護的、王安石等人所推行的新法背黑鍋、 遭嘲弄。
蘇軾在對付王安石、呂惠卿、章惇、趙挺之等變法派的中堅人物時,可 謂無所不用其極,而上述王、呂、章、趙等也不是等閒之輩,前三人不必說了,僅以趙為例,由他參與給朝廷的一項“建議”,不僅最終將蘇軾、黃庭 堅等人打入元祐黨籍,還不惜搭進了自己的親家和兒媳。這就是:“挺之為中丞,與曾布比,建議紹述,排擊元祐諸賢,由是進居政府。”②關於這條史料,特別是其中“建議紹述”之事,曾在前面《李清照評傳》第一章的“以 信史為依託”一小節中,已作過評說,這裡不再贅述。誠然,“建議紹述”
的大主意並不是趙挺之,而是先於他執政的曾布所出,但趙在排擊元祐黨人 方面不遺餘力、毫不手軟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行文至此,不禁想起了“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的古訓。在時跨兩宋,長達半個多 世紀的新舊黨爭中,趙挺之等人活象一隻“欲取蟬”的“螳螂”,縱然“吃”
掉了蘇拭及一大批與其有關的文人,但這位“清憲”丞相,不僅在其諡號中 沒能混上個“正”字,他最終還是被“在其傍”的、猶如政治“黃雀”的蔡京之流所算計。一言以蔽之,發生在公元十一世紀末、十二世紀初的宋朝廷 的這場大爭鬥的結果,“好人”幾乎是兩敗俱傷,卻便宜、甚至釀成了蔡京這類侵人的得勢,從而導致了金兵南犯、“靖康之變”,造成了山河的破碎 和歷史的倒退,為之蒙難最深的還是千千萬萬平民百姓。這是一種多麼慘痛 的歷史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