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可以進一步對比出清照好惡的還有一件較典型的事例,即同樣做過宰相 的兩個人,一個是趙挺之,一個是秦檜,雖然前者也曾使清照感到“炙手可熱心可寒”,但她在文章中涉及到他和他的夫人時,清照總是尊稱為丞相, 對其婆母也是大夫人長大夫人短的口氣極為親切,①特別是對趙挺之絲毫不記其前嫌;對秦檜則大不相同,雖然他兩任宰相共達十九年,比趙挺之身居相 位時間長得多,但清照卻隻字不提,在這裡,沉默就是異議,甚至是抗議!
這一切均可昭告後人,清照雖與秦檜一家稍有親故,但實際關係卻是對立的、 甚至是相當緊張的,因為他們一方是嫠不恤緯、惟國是愛的忠草赤子,另一方則是賣身投靠家國之仇敵的佞人。
綜上所述,我們的傳主不僅是一個近“污泥”而不染的脫離了低級趣味、 品格高尚的人,在思想襟抱、文學造詣等諸多方面,她還堪稱亘古女傑一清 照!
③ 《續資洽通鑑》卷一二六。
① 《後序》。
附錄一趙明誠傳一、家門狀況
(一)
父母及同胞兄妹之簡況 趙明誠的祖父名元卿,曾官北京(大名)①,其父名挺之,字正夫,諡號清憲,密州諸城(今屬山東)人。進士上第②,《宋史·趙挺之傳》記其事頗生動翔實,但限於篇幅,茲摘要複述如下: 他大致是這樣一個人:在其上司貪圖財利,不能及時將皇帝的賞錢下發,被激怒的士卒手持棍棒衝進官府時,其他大小官吏都嚇跑了,趙挺之卻敢於 坐在堂上,問明情況,立即將賞錢發給士卒,卻懲治了領頭鬧事的人,此事便很快得以平息;對於關乎民生安危的水文地理方面的事情,他也曾發表過 正確見解;在德州通判任上因推行王安石變法而與蘇軾、黃庭堅結怨;在出使時,尚能力爭保持大國尊嚴,並能順應皇帝“不與四夷生隙的“息兵”之 策;在與蔡京共事時,或“屢陳其奸惡”,或“請去位避之”,不因其對自己有薦舉之功就與蔡同流合污。應該說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一種政治品格, 但《宋史》本傳卻謂其“與京爭權”。此說即使有某種依據,亦恐欠公允。
因為在與蔡京的關係方面,趙挺之是占理的,其與蔡京的矛盾主要是出於對 其惡行的抑制。趙挺之與蘇拭之間的矛盾雖然有所不同,但史家的是蘇非趙亦不盡可取。可以說趙挺之還是一個較有膽識和作為的官吏,其被史家非議, 主要當是因為他是王安石變法的積極推行者,為此得罪了司馬光、蘇軾和其他與變法不能兩立的朝臣。在其本傳中沒有提到的趙挺之在對待親家李格非 和兒媳李清照事,雖有不近情理之處,但也與他們所持政治見解不同有關。
此外還有一些記載,說明趙挺之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其中的一則曰:趙清憲侍父官北京時病利,逾月而死。將就木,忽有京師遞角至,發之無文書,但得侯家利藥一帖,以為神助,即抉口灌之,少頃復甦。遣人入京扣奏邸吏。蓋其家一子苦泄利,買藥欲服,誤以入郵筒也。又嘗病黃疸,勢已殆。有嫗負小盝至門,家人問:“所貨何物?”曰:“善烙黃。”呼使視之,發盝取鐵匕燒熱,上下熨烙數處,黃色應手退。後為徐州通判,罷官將行,又以利疾委頓。素與梁道人善,其日忽至,問所苦,曰:“無傷也。”命取水一杯置案上,端坐毗之,須臾水躍起如沸湯,持以飲趙,即時痛止。公心念無以報,但有高麗銀盂,欲贈之,未及言,道人笑曰:“高麗銀與 銅何異?不須得。”長揖而出,追之不及。①另一則見於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趙相挺之使虜,方盛寒,在殿上,虜主忽顧挺之耳,愕然急呼小胡指示之,蓋閹也。俄持一小玉合子至,合中有藥,色正黃,塗挺之兩耳周匝而去,其熱如火。既出殿門,主客者揖賀曰:“大使耳若用藥遲,且拆裂缺落,甚則全耳皆墜而無血。”扣其玉合中藥為何物,乃不肯言,但云:“此藥市中亦有之,價甚貴,方七直錢數千。某輩早朝遇極寒,即塗少許。吏卒輩則別有藥,以狐溺調塗之, 亦效。”
以上記載雖有明顯的荒誕之處,但其旨當是為了說明趙挺之吉人自有天① 洪邁《夷堅乙志》卷九,中華書局 1981 年版。
② 《石林燕語》卷三載:挺之系熙寧三年,葉祖洽榜進士。(陳按:是年約三十一歲)。
① 洪邁《夷堅乙志》卷十四。
相,能夠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非常人可比,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值得玩味 的是這些記載竟出自離趙挺之生活的時代很近的、知名度很高的人物的手筆,可見趙挺之的口碑有很不錯的一面。
趙挺之雖然也善書法,但成就遠不能與蘇拭、黃庭堅相比。《書史會要》 卷六僅留其名而已。《中州金石記》卷四載有《韓宗道墓誌》,元符二年七月立,曾肇撰,趙挺之正書,在許州。終其一生無文集傳世,有詩四首,分 別見於《宋詩紀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天台集續編》、《紹熙雲 間志》。
明誠之母郭氏,東平(今屬山東)人,她的父親郭概“法家者流,遍歷 諸路提點刑獄,善於擇婿。趙清憲、陳無己、高昌庸、謝良弼名位皆優”①。
看來郭氏前半生是妻因夫榮,後又母由子貴。其本人雖談不上有什麼事功, 但有兩件事卻值得一提,一是:趙正夫丞相薨,車駕臨幸,夫人郭氏哭拜請恩澤者三事:其一乃乞於諡中帶一“正”字,餘二事皆即許可,惟賜諡事獨曰“待理會”。平時徽廟凡言“待理會”者,皆不許之詞也。正夫遂諡清憲。
①可見郭氏與其“法家者流”的父親頗有相似之處,就是在皇帝面前她也 敢於爭名爭利,甚至提出了皇帝“不許”的非份之請。二是:政和元年五月丁亥,詔除落觀文殿大學士特進贈太師(陳按:當為司徒)趙挺之責降指揮,從 其妻秦國太夫人郭氏奏請也。②郭氏的這些舉動當非出於自身考慮,倒很可能是“夫死”“從子”之所“想”,也就是一切著眼於其子女的前途,所以她深得晚輩愛重。她卒後先 殯金陵,在金兵緊逼,形勢極端危急之時,其子女還將她的遺骨遷往皇州。
但遺憾的是不管在哪裡,恐怕最終未能與其夫袝葬。
《宋宰輔編年錄》載趙挺之長子曰存誠、次子曰思誠、三子曰明誠。此 與翟耆年雲明誠“大丞相挺之之季子”③說相合,茲從是說,而不從它說④。
存誠於徽宗時登進士第,歷任校書郎、秘書少監、廣東安撫使等。思誠先以 父蔭封秘書少監,歷任中書舍人等職。
趙明誠是否有胞姊尚不得而知,只知其有妹,“妹婿任兵部侍郎”,建 炎三年“從衛在洪州”⑤。
(二)
蘇軾、趙挺之交相攻訐之始末大約在趙明誠五歲時,其父趙挺之通判德州,奉行王安石新法。是時,① 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七,四部叢刊續編本。
① 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
② 《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二。
這一切均可昭告後人,清照雖與秦檜一家稍有親故,但實際關係卻是對立的、 甚至是相當緊張的,因為他們一方是嫠不恤緯、惟國是愛的忠草赤子,另一方則是賣身投靠家國之仇敵的佞人。
綜上所述,我們的傳主不僅是一個近“污泥”而不染的脫離了低級趣味、 品格高尚的人,在思想襟抱、文學造詣等諸多方面,她還堪稱亘古女傑一清 照!
③ 《續資洽通鑑》卷一二六。
① 《後序》。
附錄一趙明誠傳一、家門狀況
(一)
父母及同胞兄妹之簡況 趙明誠的祖父名元卿,曾官北京(大名)①,其父名挺之,字正夫,諡號清憲,密州諸城(今屬山東)人。進士上第②,《宋史·趙挺之傳》記其事頗生動翔實,但限於篇幅,茲摘要複述如下: 他大致是這樣一個人:在其上司貪圖財利,不能及時將皇帝的賞錢下發,被激怒的士卒手持棍棒衝進官府時,其他大小官吏都嚇跑了,趙挺之卻敢於 坐在堂上,問明情況,立即將賞錢發給士卒,卻懲治了領頭鬧事的人,此事便很快得以平息;對於關乎民生安危的水文地理方面的事情,他也曾發表過 正確見解;在德州通判任上因推行王安石變法而與蘇軾、黃庭堅結怨;在出使時,尚能力爭保持大國尊嚴,並能順應皇帝“不與四夷生隙的“息兵”之 策;在與蔡京共事時,或“屢陳其奸惡”,或“請去位避之”,不因其對自己有薦舉之功就與蔡同流合污。應該說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一種政治品格, 但《宋史》本傳卻謂其“與京爭權”。此說即使有某種依據,亦恐欠公允。
因為在與蔡京的關係方面,趙挺之是占理的,其與蔡京的矛盾主要是出於對 其惡行的抑制。趙挺之與蘇拭之間的矛盾雖然有所不同,但史家的是蘇非趙亦不盡可取。可以說趙挺之還是一個較有膽識和作為的官吏,其被史家非議, 主要當是因為他是王安石變法的積極推行者,為此得罪了司馬光、蘇軾和其他與變法不能兩立的朝臣。在其本傳中沒有提到的趙挺之在對待親家李格非 和兒媳李清照事,雖有不近情理之處,但也與他們所持政治見解不同有關。
此外還有一些記載,說明趙挺之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其中的一則曰:趙清憲侍父官北京時病利,逾月而死。將就木,忽有京師遞角至,發之無文書,但得侯家利藥一帖,以為神助,即抉口灌之,少頃復甦。遣人入京扣奏邸吏。蓋其家一子苦泄利,買藥欲服,誤以入郵筒也。又嘗病黃疸,勢已殆。有嫗負小盝至門,家人問:“所貨何物?”曰:“善烙黃。”呼使視之,發盝取鐵匕燒熱,上下熨烙數處,黃色應手退。後為徐州通判,罷官將行,又以利疾委頓。素與梁道人善,其日忽至,問所苦,曰:“無傷也。”命取水一杯置案上,端坐毗之,須臾水躍起如沸湯,持以飲趙,即時痛止。公心念無以報,但有高麗銀盂,欲贈之,未及言,道人笑曰:“高麗銀與 銅何異?不須得。”長揖而出,追之不及。①另一則見於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趙相挺之使虜,方盛寒,在殿上,虜主忽顧挺之耳,愕然急呼小胡指示之,蓋閹也。俄持一小玉合子至,合中有藥,色正黃,塗挺之兩耳周匝而去,其熱如火。既出殿門,主客者揖賀曰:“大使耳若用藥遲,且拆裂缺落,甚則全耳皆墜而無血。”扣其玉合中藥為何物,乃不肯言,但云:“此藥市中亦有之,價甚貴,方七直錢數千。某輩早朝遇極寒,即塗少許。吏卒輩則別有藥,以狐溺調塗之, 亦效。”
以上記載雖有明顯的荒誕之處,但其旨當是為了說明趙挺之吉人自有天① 洪邁《夷堅乙志》卷九,中華書局 1981 年版。
② 《石林燕語》卷三載:挺之系熙寧三年,葉祖洽榜進士。(陳按:是年約三十一歲)。
① 洪邁《夷堅乙志》卷十四。
相,能夠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非常人可比,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值得玩味 的是這些記載竟出自離趙挺之生活的時代很近的、知名度很高的人物的手筆,可見趙挺之的口碑有很不錯的一面。
趙挺之雖然也善書法,但成就遠不能與蘇拭、黃庭堅相比。《書史會要》 卷六僅留其名而已。《中州金石記》卷四載有《韓宗道墓誌》,元符二年七月立,曾肇撰,趙挺之正書,在許州。終其一生無文集傳世,有詩四首,分 別見於《宋詩紀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天台集續編》、《紹熙雲 間志》。
明誠之母郭氏,東平(今屬山東)人,她的父親郭概“法家者流,遍歷 諸路提點刑獄,善於擇婿。趙清憲、陳無己、高昌庸、謝良弼名位皆優”①。
看來郭氏前半生是妻因夫榮,後又母由子貴。其本人雖談不上有什麼事功, 但有兩件事卻值得一提,一是:趙正夫丞相薨,車駕臨幸,夫人郭氏哭拜請恩澤者三事:其一乃乞於諡中帶一“正”字,餘二事皆即許可,惟賜諡事獨曰“待理會”。平時徽廟凡言“待理會”者,皆不許之詞也。正夫遂諡清憲。
①可見郭氏與其“法家者流”的父親頗有相似之處,就是在皇帝面前她也 敢於爭名爭利,甚至提出了皇帝“不許”的非份之請。二是:政和元年五月丁亥,詔除落觀文殿大學士特進贈太師(陳按:當為司徒)趙挺之責降指揮,從 其妻秦國太夫人郭氏奏請也。②郭氏的這些舉動當非出於自身考慮,倒很可能是“夫死”“從子”之所“想”,也就是一切著眼於其子女的前途,所以她深得晚輩愛重。她卒後先 殯金陵,在金兵緊逼,形勢極端危急之時,其子女還將她的遺骨遷往皇州。
但遺憾的是不管在哪裡,恐怕最終未能與其夫袝葬。
《宋宰輔編年錄》載趙挺之長子曰存誠、次子曰思誠、三子曰明誠。此 與翟耆年雲明誠“大丞相挺之之季子”③說相合,茲從是說,而不從它說④。
存誠於徽宗時登進士第,歷任校書郎、秘書少監、廣東安撫使等。思誠先以 父蔭封秘書少監,歷任中書舍人等職。
趙明誠是否有胞姊尚不得而知,只知其有妹,“妹婿任兵部侍郎”,建 炎三年“從衛在洪州”⑤。
(二)
蘇軾、趙挺之交相攻訐之始末大約在趙明誠五歲時,其父趙挺之通判德州,奉行王安石新法。是時,① 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七,四部叢刊續編本。
① 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
② 《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