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① 柳永《望海潮》詞。
②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一。
① 建炎是宋高宗的年號,公元 1127 年 5 月至 1130 年 12 月。建炎三年三月,扈從官苗傅、劉正彥等發動兵變,謂趙構不當即大位,並請隆祐太后同聽政。改建炎三年為明受元年。後在朱勝非、張浚、韓世忠等勤四序總宜,杭人亦無時而不游……日糜金錢,靡有紀極,故杭諺有‘銷金鍋 兒’之號”②。這段記載雖出自後於清照的學者之手,作者入元後所作筆記《武林舊事》清照自然無緣讀到,但其所記武林(臨安)之舊事,說不定有些正 為清照所耳聞目睹,特別是把西湖稱為“銷金鍋兒”的“杭諺”,無疑是出自宋人之口;再如元人的詩句:“戀著銷金鍋子暖,龍沙忘了兩宮寒”③,嘲 諷的不是元人是宋人,而這位“宋人”還不是別的什麼人,正是宋高宗趙構,其對杭州的屬意雖隱而不言,卻由來已久。早在建炎三年兵變前夕,集英殿 修撰、提舉杭州洞霄宮衛膚敏在駐蹕問題上,嘗應詔侃侃而談:餘杭地狹人稠,區區一隅,終非可都之地,自古帝王未有作都者,惟錢氏節度二浙而竊居之, 蓋不得已也。今陛下巡幸,乃欲居之,其地深遠狹隘,欲以號今四方,恢復中原,難矣。前年冬,大 駕將巡於東也,臣固嘗三次以建康為請,蓋倚山帶江,實王者之都,可以控扼險阻,以建不拔之基。
陛下不狩於建康而狩維揚,所以致今日之警也。為今之計, 莫若暫圖少安於錢塘,徐詣建康。然長江 數千里,皆當守備。
對這一剴切中理之論,趙構雖無由反對,甚至被史家認為“上頗納其言”
①,但四個月後的建炎三年七月,杭州升為臨安府,成了實際上南宋王朝的“汴 京”。雖然在駐蹕之類的朝廷要事上,當時沒有誰會顧及清照有何見解,但今天,在我們把她作為思想家加以審視時,令人吃驚的是,不僅在這一問題 上,在與此相關的戰和、外交等問題上,在本章開頭所評析的清照“上詩”,簡直與下列這則忠草之言異口同聲:殿中侍御史常同言:“先振國威,則和戰常在我;若一意議和,則和戰常在彼。靖康以來,分 為兩事,可為鑑戒。”帝因從容語武備日:“今養兵已二十萬有奇。”同曰:“未聞二十萬兵而畏人 者也。”②常同敢於當面揭皇帝的短,洵為有膽,而在外交問題上,清照同樣敢於 同趙構針鋒相對。在吏部員外郎魏良臣,閣門宣贊舍人王繪,辭往金國軍前通問時,趙構向他們再次重申了其一貫屈膝讓步之策:“卿等此行,不須與 人計較言語,卑詞厚禮,歲幣、歲貢之類不須較。”③而清照卻對此冷嘲熱諷:“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塵泥。誰當可將命,幣厚辭益卑!”④但可悲的是她作 為一個在朝政國是方面沒有任何發言權的女子,其見解再正確又有什麼用?
在時人眼裡,她很可能只是一個心高命薄、名重言輕的“無嗣”的嫠婦而已, 她只有做一些在當時無足輕重、在某種情況下又可能受到責難的諸如替人撰寫“帖子”之類的應景事體。即便只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文學家,這樣的處 境已經使她夠難堪的了,然而她又同時是一個憂國傷亂、蒿目時艱的思想家,護下復位,太后撤簾。
② 周密《武林舊事》卷三,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③ 宋無《西湖》詩。
① 《續資治通鑑》卷一○三。
② 《續資治通鑑》卷一一三。
③ 《續資治通鑑》卷一一四。
④ 李清照《上樞密韓公詩》其一。
豈不更增加了她的苦悶?她謝絕了乘著香車寶馬來相召的酒朋詩侶,而躲到“簾兒底下,聽人笑語”,豈不就是一種與破碎的家國共命運的極深層次上 愛國心理的外化。基於同樣的心理,她必然敏感到作為臨時國都一大勝景的西湖,更是那班不恤國難、只圖苟安享樂者的一大樂園。當年柳永和蘇軾對 西湖之美的誇讚,可以說是他們的一種愛國情操的具體體現,而今清照面對愈加標緻的西湖①啞口無言,則是為一種更加深沉的愛國悃誠所驅遣——西湖 愈美,人們愈留戀,誰還會把抗金報國。收復中原的大事放在心上呢?對於多慮而敏感的清照來說,其“過眼西湖無一句”,有無可能是對下述事件的 先覺和警惕呢?
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三記述了大意是這樣的一段話:在凡有井水飲 處無不歌柳詞的漫長歲月中,金主完顏亮聽到有人歌唱柳永的《望海潮》時,“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雖然完顏亮 的大舉攻宋是在公元 1161 年,是時清照可能已謝世五、六年,但其篡位卻在紹興十九年(公元 1149 年,此時清照尚健在,還在教韓玉父學詩,並擬以其 學傳孫小姐),對於這個嗜殺成性、亂倫敗德的篡逆者的種種罪孽和野心,清照是可以有所耳聞的,當年完顏亮的從祖父正是因為對於宋朝,特別是汴 京的物華天寶的艷羨,使他產生了南侵之意,如今臨安的西湖美景,誘其“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從一定意義上說是符合其侵略邏輯的。完顏亮所謂投鞭 之志的從產生到正式出兵南侵,無疑要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這段時間正是李清照的愛國情愫由強化到深化的過程。她之所以言不及西湖,除了擔心國 人把它當作銷金鍋兒,還當同時擔心它可能和汴京的諸多勝景一樣重蹈覆轍。這是一種多麼深重的愛國心事!對於這種心事,只有具備同樣心志的岳 飛才能理解。
(二)
近“污泥”而不染為筆者所始料不及的是,在本書寫作過程中竟遇到了一個極為棘手的問 題,即本評傳的傳主和與她心心相印,美名遠揚的歷史人物岳飛,竟與另一位臭名昭著的歷史人物秦檜有著兩種絕然不同的關聯。岳飛和秦檜的關係盡 人皆知,後者是殺害前者的千古罪人。岳飛最終化作民族的忠魂,而秦檜則成了長跪在他墳前的鐵鑄的佞人,故岳、秦的關係徑渭分明,無庸贅言。而 一言難盡則又須作出回答的是李清照和秦檜究竟有沒有關係,如有,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以往人們出於一種極為善良的動機,不願把李清照這樣一個 高尚純潔的名字和千夫所指的秦檜聯繫在一起,所以對他們之間實際存在的親戚關係和必然的社會交往,採取了迴避的辦法,而這方面的始作俑者又當 是《宋史·李格非傳》的作者。元人脫脫和阿魯圖雖是《宋史》編纂者的先後領銜人,而《李格非傳》則不一定具體出自他們之手。看來此傳的作者到 底是誰很難深究,似亦無須深究,需要追究的是其對李格非的態度如何,因為這會同時涉及到其對格非妻、女的態度。一言以蔽之,《李格非傳》的作 者是把他的傳主作為完人①加以描述的,而從其對某種材料的或“筆”,或“削”
中,亦可體味出其對格非妻的回護態度,如云:“妻王氏,拱辰孫女,亦善① 趙構曾指令保護、疏浚西湖。
① 這在本書第二章的有關李格非的段落作了較充分地評述。
②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一。
① 建炎是宋高宗的年號,公元 1127 年 5 月至 1130 年 12 月。建炎三年三月,扈從官苗傅、劉正彥等發動兵變,謂趙構不當即大位,並請隆祐太后同聽政。改建炎三年為明受元年。後在朱勝非、張浚、韓世忠等勤四序總宜,杭人亦無時而不游……日糜金錢,靡有紀極,故杭諺有‘銷金鍋 兒’之號”②。這段記載雖出自後於清照的學者之手,作者入元後所作筆記《武林舊事》清照自然無緣讀到,但其所記武林(臨安)之舊事,說不定有些正 為清照所耳聞目睹,特別是把西湖稱為“銷金鍋兒”的“杭諺”,無疑是出自宋人之口;再如元人的詩句:“戀著銷金鍋子暖,龍沙忘了兩宮寒”③,嘲 諷的不是元人是宋人,而這位“宋人”還不是別的什麼人,正是宋高宗趙構,其對杭州的屬意雖隱而不言,卻由來已久。早在建炎三年兵變前夕,集英殿 修撰、提舉杭州洞霄宮衛膚敏在駐蹕問題上,嘗應詔侃侃而談:餘杭地狹人稠,區區一隅,終非可都之地,自古帝王未有作都者,惟錢氏節度二浙而竊居之, 蓋不得已也。今陛下巡幸,乃欲居之,其地深遠狹隘,欲以號今四方,恢復中原,難矣。前年冬,大 駕將巡於東也,臣固嘗三次以建康為請,蓋倚山帶江,實王者之都,可以控扼險阻,以建不拔之基。
陛下不狩於建康而狩維揚,所以致今日之警也。為今之計, 莫若暫圖少安於錢塘,徐詣建康。然長江 數千里,皆當守備。
對這一剴切中理之論,趙構雖無由反對,甚至被史家認為“上頗納其言”
①,但四個月後的建炎三年七月,杭州升為臨安府,成了實際上南宋王朝的“汴 京”。雖然在駐蹕之類的朝廷要事上,當時沒有誰會顧及清照有何見解,但今天,在我們把她作為思想家加以審視時,令人吃驚的是,不僅在這一問題 上,在與此相關的戰和、外交等問題上,在本章開頭所評析的清照“上詩”,簡直與下列這則忠草之言異口同聲:殿中侍御史常同言:“先振國威,則和戰常在我;若一意議和,則和戰常在彼。靖康以來,分 為兩事,可為鑑戒。”帝因從容語武備日:“今養兵已二十萬有奇。”同曰:“未聞二十萬兵而畏人 者也。”②常同敢於當面揭皇帝的短,洵為有膽,而在外交問題上,清照同樣敢於 同趙構針鋒相對。在吏部員外郎魏良臣,閣門宣贊舍人王繪,辭往金國軍前通問時,趙構向他們再次重申了其一貫屈膝讓步之策:“卿等此行,不須與 人計較言語,卑詞厚禮,歲幣、歲貢之類不須較。”③而清照卻對此冷嘲熱諷:“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塵泥。誰當可將命,幣厚辭益卑!”④但可悲的是她作 為一個在朝政國是方面沒有任何發言權的女子,其見解再正確又有什麼用?
在時人眼裡,她很可能只是一個心高命薄、名重言輕的“無嗣”的嫠婦而已, 她只有做一些在當時無足輕重、在某種情況下又可能受到責難的諸如替人撰寫“帖子”之類的應景事體。即便只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文學家,這樣的處 境已經使她夠難堪的了,然而她又同時是一個憂國傷亂、蒿目時艱的思想家,護下復位,太后撤簾。
② 周密《武林舊事》卷三,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③ 宋無《西湖》詩。
① 《續資治通鑑》卷一○三。
② 《續資治通鑑》卷一一三。
③ 《續資治通鑑》卷一一四。
④ 李清照《上樞密韓公詩》其一。
豈不更增加了她的苦悶?她謝絕了乘著香車寶馬來相召的酒朋詩侶,而躲到“簾兒底下,聽人笑語”,豈不就是一種與破碎的家國共命運的極深層次上 愛國心理的外化。基於同樣的心理,她必然敏感到作為臨時國都一大勝景的西湖,更是那班不恤國難、只圖苟安享樂者的一大樂園。當年柳永和蘇軾對 西湖之美的誇讚,可以說是他們的一種愛國情操的具體體現,而今清照面對愈加標緻的西湖①啞口無言,則是為一種更加深沉的愛國悃誠所驅遣——西湖 愈美,人們愈留戀,誰還會把抗金報國。收復中原的大事放在心上呢?對於多慮而敏感的清照來說,其“過眼西湖無一句”,有無可能是對下述事件的 先覺和警惕呢?
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三記述了大意是這樣的一段話:在凡有井水飲 處無不歌柳詞的漫長歲月中,金主完顏亮聽到有人歌唱柳永的《望海潮》時,“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雖然完顏亮 的大舉攻宋是在公元 1161 年,是時清照可能已謝世五、六年,但其篡位卻在紹興十九年(公元 1149 年,此時清照尚健在,還在教韓玉父學詩,並擬以其 學傳孫小姐),對於這個嗜殺成性、亂倫敗德的篡逆者的種種罪孽和野心,清照是可以有所耳聞的,當年完顏亮的從祖父正是因為對於宋朝,特別是汴 京的物華天寶的艷羨,使他產生了南侵之意,如今臨安的西湖美景,誘其“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從一定意義上說是符合其侵略邏輯的。完顏亮所謂投鞭 之志的從產生到正式出兵南侵,無疑要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這段時間正是李清照的愛國情愫由強化到深化的過程。她之所以言不及西湖,除了擔心國 人把它當作銷金鍋兒,還當同時擔心它可能和汴京的諸多勝景一樣重蹈覆轍。這是一種多麼深重的愛國心事!對於這種心事,只有具備同樣心志的岳 飛才能理解。
(二)
近“污泥”而不染為筆者所始料不及的是,在本書寫作過程中竟遇到了一個極為棘手的問 題,即本評傳的傳主和與她心心相印,美名遠揚的歷史人物岳飛,竟與另一位臭名昭著的歷史人物秦檜有著兩種絕然不同的關聯。岳飛和秦檜的關係盡 人皆知,後者是殺害前者的千古罪人。岳飛最終化作民族的忠魂,而秦檜則成了長跪在他墳前的鐵鑄的佞人,故岳、秦的關係徑渭分明,無庸贅言。而 一言難盡則又須作出回答的是李清照和秦檜究竟有沒有關係,如有,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以往人們出於一種極為善良的動機,不願把李清照這樣一個 高尚純潔的名字和千夫所指的秦檜聯繫在一起,所以對他們之間實際存在的親戚關係和必然的社會交往,採取了迴避的辦法,而這方面的始作俑者又當 是《宋史·李格非傳》的作者。元人脫脫和阿魯圖雖是《宋史》編纂者的先後領銜人,而《李格非傳》則不一定具體出自他們之手。看來此傳的作者到 底是誰很難深究,似亦無須深究,需要追究的是其對李格非的態度如何,因為這會同時涉及到其對格非妻、女的態度。一言以蔽之,《李格非傳》的作 者是把他的傳主作為完人①加以描述的,而從其對某種材料的或“筆”,或“削”
中,亦可體味出其對格非妻的回護態度,如云:“妻王氏,拱辰孫女,亦善① 趙構曾指令保護、疏浚西湖。
① 這在本書第二章的有關李格非的段落作了較充分地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