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且長行、葉子、博簺、彈棋,世無傳者。打褐、大小、豬窩、族鬼、胡畫、數倉、賭快之類,皆鄙俚,不經見。藏酒、樗蒲、雙蹙融,近漸廢絕。選仙、加減、插關火,質魯任命,無所施人智巧。
大小象戲、弈棋,又惟可容二人。獨採選、打馬,特為閨房雅戲。嘗恨採選叢繁,勞於檢閱,故能通者少,難遇勍敵。打馬簡要,而苦無文采。按打馬世有二種:一種一將十馬者,謂之關西馬;一種無將二十馬者,謂之依經馬。流行既久,各有圖經凡例可考。行移賞罰,互有同異。又宣和間,人取二種馬。參雜加減,大約交加僥倖,古意盡矣。所謂宣和馬者是也。予獨愛依經馬,因取其賞罰互度,每事作數語,隨事附見,使兒輩圖之。不獨施之博徒,實足貽諸好事。使千萬世後,知命辭打馬,始 自易安居士也。
時紹興四年十一月二十有四日,易安室序。
這是一篇不到六百字的序言,是為棋的遊戲規則所寫的序,它為什麼會 得到陶宗儀上述那麼高的評價?為了作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請讀李漢章《題李易安(打馬圖)井跋》①:予幼讀《打馬賦》,愛其文,知易安居士不獨詩餘一道,冠絕千古,且信晦翁之言,非過許也。
長游齊魯,獲睹其圖,益廣所未見。然予性暗於博,不解爭先之術,第喜其措辭典雅,立意名雋,詢閨房之雅制,小道之巨觀;寓錦心繡口遊戲之中,致足樂也。若夫生際亂離,去國懷土,天涯遲暮,感慨無聊,既隨事以行文,亦因文以見志,又足悲矣!暇日檢點完篇,手錄一過,貽諸好事,庶有見 作者之心焉。
落款中雖然只提到《打馬圖》,實際上李漢章的這一題辭是針對李清照 的《打馬賦》、《打馬圖經》和《〈打馬圖經〉序》三篇文章的。他認為這三篇文章,“亦因文以見志”、“有見作者之心”。誠然,傳主在這三篇文 章中所表現的“心”、“志”,就是“生際亂離,去國懷土,天涯遲暮,感慨無聊”①,換言之就是其極度思鄉愛國的心志,也是今後人深受感動的原因 所在。
在本書第二章中,曾把《〈打馬圖經〉序》作為傳主的“春蠶到死‘思’ 不盡,仍以其學傳後人”的一個例證,這裡又說它表現了傳主的愛國心志,前後的說法是否有矛盾呢?可以肯定他說沒有矛盾。因為愛國心志不是空洞 抽象的,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含義。《〈打馬圖經〉序》,文末署作“時紹興四年十一月二十有四日,易安室序”。紹興四年,即公元 1134 年,是年九月,偽齊帝劉豫向金人獻策,合兵南犯。諜報傳來,舉朝震恐,有的勸高宗離開臨安,疏散百官。唯獨趙鼎堅持說:“戰而不捷,去未晚也”
②,高宗一度採納了趙鼎的計策。十月,高宗由臨安登舟北上,駛往抗敵前沿 的姑蘇等地:“帝不以玩好自隨,御舟三十餘艘,所載書籍而已。帝既發,乃命六宮自溫州泛海往泉州”③。朝廷的這一舉措,傳主當時不一定得悉真情, 一般老百姓就更不明真相,於是就出現了清照序中所寫的情景:① 轉引自《李清照集》第 307 頁。
① 無聊:這裡指無所依賴的意思。
② 《續資治通鑑·紹興四年九月》。
③ 《續資治通鑑·紹興四年十月》。
今年冬十月朔,聞淮上警報。江浙之人,自東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謀入城市,居城市者謀入山林,旁午絡繹,莫卜所至。易安居士亦自臨安溯流,涉嚴灘之險,抵金華,卜居陳氏第。乍釋舟楫而見軒窗,意頗適然。更長燭明,奈此良夜何,於是乎博弈之事講矣。
這裡既交代了其重操博弈之事的來龍去脈,也有意無意地對“自南渡來, 流離遷徙”的現狀作了真實的記錄,這固然也是對國事民生的一種關注,但清照此文的意義遠不止此,而在於當江山社稷面臨強敵進犯的危急中,她通 過“打馬”,來提倡一種“爭先術”和尚武精神。這種精神正是當時人心所向的時代精神的體現。所以對傳主自稱的“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 晝夜每忘寢食”,如果只從字面上理解,她豈不成了一個不務正業的賭徒?
恰恰相反,她之所以在這種“閨房雅戲”中大作文章——為“打馬”創製了 新規、寫了賦,仍意猶未盡,又寫了這篇序。在這一組文章中,她仿佛忘記了自己不久前所經歷的諸多大不幸,也仿佛忘記了自己是一個舉步維艱的嫠 婦,倒象是一個循循善誘的導師和運籌帷幄的指揮員。
作為《打馬圖經》的序言,自然要對“打馬”這種棋藝有所介紹,這是 全文的第四段,也是最後一個段落,約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作者一口氣列舉了二十種古代博戲,這不僅表現了清照對於博弈知識的豐富和精深,更 發人深思的是在這二十種博戲中,作者只喜愛“打馬”一種,並著力改良了其“苦無文采”的不足之處,為它創製了明確的賞罰規則,作了文字說明, 還叫兒輩繪製成圖,即所謂:予獨愛依經馬,因取其賞罰互度,每事作數語, 隨事附見,使兒輩圖之。不獨施之博徒,實足 貽諸好事。使千萬世後,知命辭打馬,始自易安居士也。
這是一段頗可玩味的文字。首先,作者把本來是一種極為普通的遊戲名 之為“打馬”本身,就是一種象徵和暗示,也就是說在家國落入敵手時,要“獨愛”“打馬”習武,從而實現復國還鄉之望;其次,作者特別強調“使 千萬世後,知命辭打馬。始自易安居士也。”難道這裡只是要人記住她李易安是一個作為“末技”的“閨房雅戲”的加工創製者的頭銜嗎?絕不只是如 此,她的用意是叫世世代代都能理解她李易安之所以傾心於“命辭打馬”,完全是出於“嫠不恤緯,唯國是愛”的忠藎之心;第三,這雖然是一篇遊戲 文字的序言,但其中所提倡的做事要專心致志,精益求精,面對國難要具有蒿目時艱的精神,這一切都遠遠超出了“閨房雅戲”的範圍,尤為可貴的是 作者的著眼點始終關注著“兒輩”和“千萬世後”的子子孫孫的思想情操,這對於一個自身並無子嗣的人來說,豈不是更高層次上的愛國情懷?傳主對 於桑梓國是的這番捆誠,早已口碑相傳:南渡偷安王氣孤,爭先一局已全輸; 廟堂只有和戎策,慚愧深閨《打馬圖》①。
① 李漢章《題李易安〈打馬圖〉並跋》。
三、“舉目有河山之異”
在我國文學史上,姓李的人很多,從唐代算起到李清照為止,僅著名人 物不下二十位,其中最受稱道的是五個人,即詩中三李的李白、李賀、李商隱和詞中三李的李白、李煜、李清照。三李並稱不僅是基于姓氏相同的表層 原因,主要是其作品有某種內在聯繫或相似之處。就後三李而言,雖然將其稱為詞中三李不見得多麼貼切,因為相傳為李白所作的十二首詞,儘管與李 煜的詞有某些相似之處,而要梳理出李清照的詞與李白、李煜詞的共同之點,卻要花費一番功夫,倒是她的那種抒發“河山之異”①的詩,與李白、李煜的 詞有較明顯的共性。這種共性不是體現在某些具體篇目里,而是指三人作品所共同具有的凝重的歷史感和士大夫的氣質上。說李白、李煜詞具有士大夫 氣不難理解,無須贅言,說李清照具有士大夫氣,恐怕得從其“八詠樓”之 游談起。
大小象戲、弈棋,又惟可容二人。獨採選、打馬,特為閨房雅戲。嘗恨採選叢繁,勞於檢閱,故能通者少,難遇勍敵。打馬簡要,而苦無文采。按打馬世有二種:一種一將十馬者,謂之關西馬;一種無將二十馬者,謂之依經馬。流行既久,各有圖經凡例可考。行移賞罰,互有同異。又宣和間,人取二種馬。參雜加減,大約交加僥倖,古意盡矣。所謂宣和馬者是也。予獨愛依經馬,因取其賞罰互度,每事作數語,隨事附見,使兒輩圖之。不獨施之博徒,實足貽諸好事。使千萬世後,知命辭打馬,始 自易安居士也。
時紹興四年十一月二十有四日,易安室序。
這是一篇不到六百字的序言,是為棋的遊戲規則所寫的序,它為什麼會 得到陶宗儀上述那麼高的評價?為了作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請讀李漢章《題李易安(打馬圖)井跋》①:予幼讀《打馬賦》,愛其文,知易安居士不獨詩餘一道,冠絕千古,且信晦翁之言,非過許也。
長游齊魯,獲睹其圖,益廣所未見。然予性暗於博,不解爭先之術,第喜其措辭典雅,立意名雋,詢閨房之雅制,小道之巨觀;寓錦心繡口遊戲之中,致足樂也。若夫生際亂離,去國懷土,天涯遲暮,感慨無聊,既隨事以行文,亦因文以見志,又足悲矣!暇日檢點完篇,手錄一過,貽諸好事,庶有見 作者之心焉。
落款中雖然只提到《打馬圖》,實際上李漢章的這一題辭是針對李清照 的《打馬賦》、《打馬圖經》和《〈打馬圖經〉序》三篇文章的。他認為這三篇文章,“亦因文以見志”、“有見作者之心”。誠然,傳主在這三篇文 章中所表現的“心”、“志”,就是“生際亂離,去國懷土,天涯遲暮,感慨無聊”①,換言之就是其極度思鄉愛國的心志,也是今後人深受感動的原因 所在。
在本書第二章中,曾把《〈打馬圖經〉序》作為傳主的“春蠶到死‘思’ 不盡,仍以其學傳後人”的一個例證,這裡又說它表現了傳主的愛國心志,前後的說法是否有矛盾呢?可以肯定他說沒有矛盾。因為愛國心志不是空洞 抽象的,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含義。《〈打馬圖經〉序》,文末署作“時紹興四年十一月二十有四日,易安室序”。紹興四年,即公元 1134 年,是年九月,偽齊帝劉豫向金人獻策,合兵南犯。諜報傳來,舉朝震恐,有的勸高宗離開臨安,疏散百官。唯獨趙鼎堅持說:“戰而不捷,去未晚也”
②,高宗一度採納了趙鼎的計策。十月,高宗由臨安登舟北上,駛往抗敵前沿 的姑蘇等地:“帝不以玩好自隨,御舟三十餘艘,所載書籍而已。帝既發,乃命六宮自溫州泛海往泉州”③。朝廷的這一舉措,傳主當時不一定得悉真情, 一般老百姓就更不明真相,於是就出現了清照序中所寫的情景:① 轉引自《李清照集》第 307 頁。
① 無聊:這裡指無所依賴的意思。
② 《續資治通鑑·紹興四年九月》。
③ 《續資治通鑑·紹興四年十月》。
今年冬十月朔,聞淮上警報。江浙之人,自東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謀入城市,居城市者謀入山林,旁午絡繹,莫卜所至。易安居士亦自臨安溯流,涉嚴灘之險,抵金華,卜居陳氏第。乍釋舟楫而見軒窗,意頗適然。更長燭明,奈此良夜何,於是乎博弈之事講矣。
這裡既交代了其重操博弈之事的來龍去脈,也有意無意地對“自南渡來, 流離遷徙”的現狀作了真實的記錄,這固然也是對國事民生的一種關注,但清照此文的意義遠不止此,而在於當江山社稷面臨強敵進犯的危急中,她通 過“打馬”,來提倡一種“爭先術”和尚武精神。這種精神正是當時人心所向的時代精神的體現。所以對傳主自稱的“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 晝夜每忘寢食”,如果只從字面上理解,她豈不成了一個不務正業的賭徒?
恰恰相反,她之所以在這種“閨房雅戲”中大作文章——為“打馬”創製了 新規、寫了賦,仍意猶未盡,又寫了這篇序。在這一組文章中,她仿佛忘記了自己不久前所經歷的諸多大不幸,也仿佛忘記了自己是一個舉步維艱的嫠 婦,倒象是一個循循善誘的導師和運籌帷幄的指揮員。
作為《打馬圖經》的序言,自然要對“打馬”這種棋藝有所介紹,這是 全文的第四段,也是最後一個段落,約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作者一口氣列舉了二十種古代博戲,這不僅表現了清照對於博弈知識的豐富和精深,更 發人深思的是在這二十種博戲中,作者只喜愛“打馬”一種,並著力改良了其“苦無文采”的不足之處,為它創製了明確的賞罰規則,作了文字說明, 還叫兒輩繪製成圖,即所謂:予獨愛依經馬,因取其賞罰互度,每事作數語, 隨事附見,使兒輩圖之。不獨施之博徒,實足 貽諸好事。使千萬世後,知命辭打馬,始自易安居士也。
這是一段頗可玩味的文字。首先,作者把本來是一種極為普通的遊戲名 之為“打馬”本身,就是一種象徵和暗示,也就是說在家國落入敵手時,要“獨愛”“打馬”習武,從而實現復國還鄉之望;其次,作者特別強調“使 千萬世後,知命辭打馬。始自易安居士也。”難道這裡只是要人記住她李易安是一個作為“末技”的“閨房雅戲”的加工創製者的頭銜嗎?絕不只是如 此,她的用意是叫世世代代都能理解她李易安之所以傾心於“命辭打馬”,完全是出於“嫠不恤緯,唯國是愛”的忠藎之心;第三,這雖然是一篇遊戲 文字的序言,但其中所提倡的做事要專心致志,精益求精,面對國難要具有蒿目時艱的精神,這一切都遠遠超出了“閨房雅戲”的範圍,尤為可貴的是 作者的著眼點始終關注著“兒輩”和“千萬世後”的子子孫孫的思想情操,這對於一個自身並無子嗣的人來說,豈不是更高層次上的愛國情懷?傳主對 於桑梓國是的這番捆誠,早已口碑相傳:南渡偷安王氣孤,爭先一局已全輸; 廟堂只有和戎策,慚愧深閨《打馬圖》①。
① 李漢章《題李易安〈打馬圖〉並跋》。
三、“舉目有河山之異”
在我國文學史上,姓李的人很多,從唐代算起到李清照為止,僅著名人 物不下二十位,其中最受稱道的是五個人,即詩中三李的李白、李賀、李商隱和詞中三李的李白、李煜、李清照。三李並稱不僅是基于姓氏相同的表層 原因,主要是其作品有某種內在聯繫或相似之處。就後三李而言,雖然將其稱為詞中三李不見得多麼貼切,因為相傳為李白所作的十二首詞,儘管與李 煜的詞有某些相似之處,而要梳理出李清照的詞與李白、李煜詞的共同之點,卻要花費一番功夫,倒是她的那種抒發“河山之異”①的詩,與李白、李煜的 詞有較明顯的共性。這種共性不是體現在某些具體篇目里,而是指三人作品所共同具有的凝重的歷史感和士大夫的氣質上。說李白、李煜詞具有士大夫 氣不難理解,無須贅言,說李清照具有士大夫氣,恐怕得從其“八詠樓”之 游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