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① 薛祥生、王少華《打馬賦賞析》,《李清照作品賞析集》,巴蜀書社,1992 年 9 月版,第 238 頁。
請人們注意的是賦中的這樣一段文字:運指揮於方寸之中,決勝負於幾微之外。且好勝者人之常情,遊藝者士之末技。說梅止渴,稍 蘇奔竟之心;畫餅充飢,少謝騰驤之志。
其中的“畫餅充飢”,典出《三國志·魏志·盧毓傳》:“選舉莫取有 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這個典故的本義是說徒有虛名,無補於實。
而李清照把它與出自《世說新語·假譎》篇的“望梅止渴”連用,均取其聊 以自慰之義。這絕不只是對一個典故的改造問題,細繹整段文義,或可作如是解:弈者在小小的棋盤上,能夠運用自如,指揮若定,其爭強好勝之心亦 可得到一定滿足。但比起恢復大業來,打馬弈棋畢竟是一種小技,它就象“說梅止渴”和““畫餅充飢”一樣,對於“奔竟之心”①和“騰驤之志”②,稍 有慰藉而已。
由此可見,作者的真正用意是借“打馬”喚起人們的報國之心和起而復 國之志。緊接“自貽尤悔”一段的原文是:況為之不已,事實見於正經;用之以誠,義必合於天德。故繞床大叫,五木皆盧,瀝酒一呼,六子盡赤。平生不負,遂成劍閣之師;別墅未輸,已破淮淝之賊。今日豈無元子,明時不乏安石。又 何必陶長沙博局之投,正當師袁彥道布帽之擲也。
這是說博弈打馬也和戰爭一樣,要誠心誠意、謹慎鎮定,才能保證取勝。 劉毅、桓溫、謝安、劉信等歷史人物,他們有的因對人無二心,便“一擲六子皆赤”③;有的因平生不入負局,故伐蜀的劍閣之戰必克④;謝安的棋藝本 不及謝玄,因為他能處之泰然,所以他與其侄圍棋賭墅,謝玄沒有取勝,謝安沒有輸掉別墅。下棋是這樣,實戰時,作為最高指揮官的謝安,因其臨危 不懼,遂獲淝水大捷⑤。既然《論語》那樣的經書都提倡博弈,歷代的政治軍事大家也多有諳於此道者,那麼象陶長沙(指陶侃,因其曾為長沙太守)那 樣,要求部下正襟危坐,把他們的博具投之於江,大可不必①,而應該效法急人之難的袁彥道,他在博弈取勝後,高興得脫帽而擲之②。通過這些具體事例, 不僅生動他說明了博弈之事有益無害,還把此道與德義、專誠、謹慎、鎮定,以及助人、克敵等優秀品格和奇功殊勛等聯繫起來。可見作者絕不是單純為 消遣而“打馬”,而是借這一“深閨雅戲”,婉轉曲折地表達禦敵復國之望。
② 《古今女史》卷一引趙如源評此賦云:”文人三昧,雖遊戲亦具大神通。”
③ 王士祿《宮閨氏籍藝文考略》引《神釋堂脞語》云:“易安落筆即奇工。《打馬》一賦,尤稱神品,不 獨下語精麗也。”
① 奔競:語出《南史·顏延之傳》:“外示寡求,內懷奔竟,干祿祈遷,不知極己。”原謂為名利而奔忙。 這裡不能拘泥原意。
② 騰驤,語出張衡《西京賦》:“乃奮翅而騰驤。”原為飛騰之意。這裡宜用其引申之意。
③ 《五代史·吳世家》。
④ 《世說新語·識鑒》,文學古籍刊行社 1956 年版。
⑤ 《晉書·謝安傳》。
① 《晉書·陶侃傳》。
② 《世說新語·任誕》。
這在文章的最後一段可以得到充分的證明,其直抒愛國心懷的亂辭曰:佛握定見卯年死,貴賤紛紛尚流徙,滿眼驊騮雜騄駬,時危安得真致此?老矣誰能志千里,但 願相將過淮水。
這一段總括了全篇的要旨,其中沒有一字不涉愛國之情。“佛貍”是北 魏太武帝拓跋煮的小名,他曾南侵攻打劉宋。清照在賦中詛咒拓跋燾,說她一定能看到這個來犯者“卯年死”③的下場。“卯年”是指魏太武帝拓跋燾大 舉攻宋的第二年(451 年),實際上是賦作者藉以詛咒金寇死期不遠。傳主以拓跋燾比喻金寇非常恰切,當年這個小名叫做“佛貍”的胡人任用漢族的 崔浩等攻擊劉宋,如同“當今”金寇利用偽齊帝劉豫合犯趙宋。佛貍最終被宦官所殺,金寇和劉豫也同樣不會有好下場。“貴賤”以下三句,既有蒿目 時艱之心,即嘆息全國不分貴賤都在逃難,更有譏諷當權者之意——就象棋盤上布滿了“驊騮”和“騄駬”這樣的神駿,因沒有象造父那樣的善御者, 勢必寸步難行,正如現實中象岳飛那樣“盡忠報國”的驍勇,不得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所以時局才如此危險,面臨金、齊合犯,全國上下只有到處流竄。
“時危安得真致此”系杜詩成句①,杜甫也是感於危世,緣事而發。“老矣誰 能志千里,但願相將過淮水”②,這是作者的自道:她說我雖然老了,已沒有了象曹操和王敦那樣的“壯心”和“千里”之志③,但是仍然希望能夠渡過淮 水,回到故鄉去。這話說得多麼實在,又多麼感人,以致從字面上一點看不出它是豪言壯語,但在語義之深層卻跳動著作者對家國的一片赤子之心。她 想渡過淮水,就是要回到被金寇占領的故鄉,其中的潛台詞與宗澤臨死時,大呼“過河”者三是一樣的,亦如李漢章所云:“國破家亡感慨多,中興汗 馬久磋跎。可憐淮水終難渡,遺恨還同說過河。”④
(二)
“韻事奇人,兩垂不朽”
這是元明間人士陶宗儀在其所編《說郛》一書中,評論李清照《(打馬 圖經)序》的一段文字中的兩句。意謂陶宗儀認為李清照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人,她所作的關於依經打馬的文章,也是難得的妙文,她和她的文章將萬古 流芳,永不混滅。清照《〈打馬圖經〉序》曰:慧則通,通則無所不達;專則精,精則無所不妙。故皰丁之解牛,郢人之運斤,師曠之聽,離婁之視,大至於堯舜之仁,桀紂之惡;小至於擲豆起蠅,中角拂棋,皆臻至理者何?妙而已。後世之人,不惟學聖人之道,不到聖處,雖嬉戲之事,亦得其依稀仿佛而遂止者多矣。
夫博者無他,爭先術耳,故專者能之。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且平生隨多寡未嘗不進者何?精而已。自南渡來,流離遷徙,盡散博具,故罕為之。然實未嘗忘於胸中也。
今年冬十月朔,聞淮上警報,江浙之人,自東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謀入城市,居城市者③ 《宋書·臧質傳》引童謠云:“虜馬飲江水,佛貍死卯年。”
① 杜甫《題壁上韋偃畫馬歌》。
② 相將:猶雲相與或相共。參見《詩詞曲語辭彙釋》卷三。
③ 分別參見曹操《龜雖壽》詩和《世說新語·豪爽》篇玉敦酒後擊唾壺歌曹詩之事。
④ 轉引自《李清照集》第 307 頁。
謀入山林,旁午絡繹,莫卜所之。易安居士亦自臨安溯流,涉嚴灘之險,抵金華,卜居陳氏第。乍釋舟楫而見軒窗,意頗適然。更長燭明,奈此良夜何。於是乎博弈之事講矣。
請人們注意的是賦中的這樣一段文字:運指揮於方寸之中,決勝負於幾微之外。且好勝者人之常情,遊藝者士之末技。說梅止渴,稍 蘇奔竟之心;畫餅充飢,少謝騰驤之志。
其中的“畫餅充飢”,典出《三國志·魏志·盧毓傳》:“選舉莫取有 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這個典故的本義是說徒有虛名,無補於實。
而李清照把它與出自《世說新語·假譎》篇的“望梅止渴”連用,均取其聊 以自慰之義。這絕不只是對一個典故的改造問題,細繹整段文義,或可作如是解:弈者在小小的棋盤上,能夠運用自如,指揮若定,其爭強好勝之心亦 可得到一定滿足。但比起恢復大業來,打馬弈棋畢竟是一種小技,它就象“說梅止渴”和““畫餅充飢”一樣,對於“奔竟之心”①和“騰驤之志”②,稍 有慰藉而已。
由此可見,作者的真正用意是借“打馬”喚起人們的報國之心和起而復 國之志。緊接“自貽尤悔”一段的原文是:況為之不已,事實見於正經;用之以誠,義必合於天德。故繞床大叫,五木皆盧,瀝酒一呼,六子盡赤。平生不負,遂成劍閣之師;別墅未輸,已破淮淝之賊。今日豈無元子,明時不乏安石。又 何必陶長沙博局之投,正當師袁彥道布帽之擲也。
這是說博弈打馬也和戰爭一樣,要誠心誠意、謹慎鎮定,才能保證取勝。 劉毅、桓溫、謝安、劉信等歷史人物,他們有的因對人無二心,便“一擲六子皆赤”③;有的因平生不入負局,故伐蜀的劍閣之戰必克④;謝安的棋藝本 不及謝玄,因為他能處之泰然,所以他與其侄圍棋賭墅,謝玄沒有取勝,謝安沒有輸掉別墅。下棋是這樣,實戰時,作為最高指揮官的謝安,因其臨危 不懼,遂獲淝水大捷⑤。既然《論語》那樣的經書都提倡博弈,歷代的政治軍事大家也多有諳於此道者,那麼象陶長沙(指陶侃,因其曾為長沙太守)那 樣,要求部下正襟危坐,把他們的博具投之於江,大可不必①,而應該效法急人之難的袁彥道,他在博弈取勝後,高興得脫帽而擲之②。通過這些具體事例, 不僅生動他說明了博弈之事有益無害,還把此道與德義、專誠、謹慎、鎮定,以及助人、克敵等優秀品格和奇功殊勛等聯繫起來。可見作者絕不是單純為 消遣而“打馬”,而是借這一“深閨雅戲”,婉轉曲折地表達禦敵復國之望。
② 《古今女史》卷一引趙如源評此賦云:”文人三昧,雖遊戲亦具大神通。”
③ 王士祿《宮閨氏籍藝文考略》引《神釋堂脞語》云:“易安落筆即奇工。《打馬》一賦,尤稱神品,不 獨下語精麗也。”
① 奔競:語出《南史·顏延之傳》:“外示寡求,內懷奔竟,干祿祈遷,不知極己。”原謂為名利而奔忙。 這裡不能拘泥原意。
② 騰驤,語出張衡《西京賦》:“乃奮翅而騰驤。”原為飛騰之意。這裡宜用其引申之意。
③ 《五代史·吳世家》。
④ 《世說新語·識鑒》,文學古籍刊行社 1956 年版。
⑤ 《晉書·謝安傳》。
① 《晉書·陶侃傳》。
② 《世說新語·任誕》。
這在文章的最後一段可以得到充分的證明,其直抒愛國心懷的亂辭曰:佛握定見卯年死,貴賤紛紛尚流徙,滿眼驊騮雜騄駬,時危安得真致此?老矣誰能志千里,但 願相將過淮水。
這一段總括了全篇的要旨,其中沒有一字不涉愛國之情。“佛貍”是北 魏太武帝拓跋煮的小名,他曾南侵攻打劉宋。清照在賦中詛咒拓跋燾,說她一定能看到這個來犯者“卯年死”③的下場。“卯年”是指魏太武帝拓跋燾大 舉攻宋的第二年(451 年),實際上是賦作者藉以詛咒金寇死期不遠。傳主以拓跋燾比喻金寇非常恰切,當年這個小名叫做“佛貍”的胡人任用漢族的 崔浩等攻擊劉宋,如同“當今”金寇利用偽齊帝劉豫合犯趙宋。佛貍最終被宦官所殺,金寇和劉豫也同樣不會有好下場。“貴賤”以下三句,既有蒿目 時艱之心,即嘆息全國不分貴賤都在逃難,更有譏諷當權者之意——就象棋盤上布滿了“驊騮”和“騄駬”這樣的神駿,因沒有象造父那樣的善御者, 勢必寸步難行,正如現實中象岳飛那樣“盡忠報國”的驍勇,不得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所以時局才如此危險,面臨金、齊合犯,全國上下只有到處流竄。
“時危安得真致此”系杜詩成句①,杜甫也是感於危世,緣事而發。“老矣誰 能志千里,但願相將過淮水”②,這是作者的自道:她說我雖然老了,已沒有了象曹操和王敦那樣的“壯心”和“千里”之志③,但是仍然希望能夠渡過淮 水,回到故鄉去。這話說得多麼實在,又多麼感人,以致從字面上一點看不出它是豪言壯語,但在語義之深層卻跳動著作者對家國的一片赤子之心。她 想渡過淮水,就是要回到被金寇占領的故鄉,其中的潛台詞與宗澤臨死時,大呼“過河”者三是一樣的,亦如李漢章所云:“國破家亡感慨多,中興汗 馬久磋跎。可憐淮水終難渡,遺恨還同說過河。”④
(二)
“韻事奇人,兩垂不朽”
這是元明間人士陶宗儀在其所編《說郛》一書中,評論李清照《(打馬 圖經)序》的一段文字中的兩句。意謂陶宗儀認為李清照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人,她所作的關於依經打馬的文章,也是難得的妙文,她和她的文章將萬古 流芳,永不混滅。清照《〈打馬圖經〉序》曰:慧則通,通則無所不達;專則精,精則無所不妙。故皰丁之解牛,郢人之運斤,師曠之聽,離婁之視,大至於堯舜之仁,桀紂之惡;小至於擲豆起蠅,中角拂棋,皆臻至理者何?妙而已。後世之人,不惟學聖人之道,不到聖處,雖嬉戲之事,亦得其依稀仿佛而遂止者多矣。
夫博者無他,爭先術耳,故專者能之。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且平生隨多寡未嘗不進者何?精而已。自南渡來,流離遷徙,盡散博具,故罕為之。然實未嘗忘於胸中也。
今年冬十月朔,聞淮上警報,江浙之人,自東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謀入城市,居城市者③ 《宋書·臧質傳》引童謠云:“虜馬飲江水,佛貍死卯年。”
① 杜甫《題壁上韋偃畫馬歌》。
② 相將:猶雲相與或相共。參見《詩詞曲語辭彙釋》卷三。
③ 分別參見曹操《龜雖壽》詩和《世說新語·豪爽》篇玉敦酒後擊唾壺歌曹詩之事。
④ 轉引自《李清照集》第 307 頁。
謀入山林,旁午絡繹,莫卜所之。易安居士亦自臨安溯流,涉嚴灘之險,抵金華,卜居陳氏第。乍釋舟楫而見軒窗,意頗適然。更長燭明,奈此良夜何。於是乎博弈之事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