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更值得玩味的是,八句詩中兩次引用《詩經》之典,而且都與收復失地、 維護國家尊嚴有關。在愛國有罪的時代背景下,女詩人所顯示的是一種多麼難能可貴的品格和情操!干載之後,這首詩仍然能激發自尊自立的民族信念, 它與前面的古體詩相互補充,堪稱罕見的高度愛國詩篇。看來很難找到比用“嫠不恤緯,唯國是愛”更恰當的字眼兒來形容此類詩的作者了。
二、寓報國之志於“深閨雅戲”
宋高宗紹興年間,秦檜兩度為相,把持朝政先後達十九年,而他卻是被 金太宗弟派遣到宋高宗身邊的金軍內應。到公元 1134 年,秦檜充當內應已經四年。早已被金人冊封為“齊帝”的劉豫,於是年秋又一次配合金軍向南宋 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九月,金、齊合兵分道犯臨安(今杭州),十月,清照由臨安逃往金華避難。經過一路逆水行舟的勞頓,到達金華後,住在窗明幾 淨的陳氏第,使她感到格外舒適。又正值晝短夜長的冬十一月,於是她就想到了博弈之事。由她親自撰寫了遊戲規則,使兒輩繪製成圖,這就是《打馬 圖經》。這裡要重點介紹的是傳主為《打馬圖經》所作的序言,即《〈打馬圖經〉序》和她針對這一博戲所寫的《打馬賦》。
(一)
寄意尚武的《打馬賦》
誰都可能認為李清照和用兵尚武不搭界,但如果熟讀其有關著作,誰也 無法否認她很有駕馭千軍萬馬的“用兵”才能。令人不勝惋惜的是,當時的李清照縱有以身許國之志,卻只能有“紙上談兵”之份,其《打馬圖經》等 雖是講博弈之道,但卻不乏“用兵”之策,請看她的《打馬賦》:歲令雲徂,盧或可呼,千金一擲,百萬十都。尊俎具陳,已行揖讓之禮;主賓既醉,不有博弈者乎?打馬爰興,摴蒲遂廢,實小道之上流,乃深閨之雅戲。齊驅驥騄,疑穆王萬里之行;間列玄黃,類楊氏五家之隊。珊珊佩響,方驚玉鐙之敲;落落星羅,忽見連錢之碎。若乃吳江楓冷,胡山葉飛, 玉門關閉,沙苑草肥,臨波不渡,似惜障泥。或出入用奇,有類昆陽之戰;或優遊仗義,正如琢鹿之師。或聞望久高,脫復庚郎之失;或聲名素昧,便同痴叔之奇。亦有緩緩而歸,昂昂而立,鳥道驚弛,蟻封安步。崎嶇峻坂,未遇王良;侷促鹽車,難逢造父。且夫丘陵雲遠,白雲在天,心存戀豆,志在著鞭。止蹄黃葉,何異金錢。用五十六采之間,行九十一路之內。明以賞罰,核其殿最。運指揮於方寸之中,決勝負於幾微之外。且好勝者人之常情,遊藝者士之末技。說梅止渴,稍蘇奔競之心;畫餅充飢,少謝騰驤之志。將圖實效,故臨難而不回;欲報厚恩,故知機而先退,或銜枚緩進,已逾關塞之艱;或責勇爭先,莫悟阱塹之墜。皆由不知止足,自貽尤悔。況為之不已,事實見於正經;用之以誠,義必合於天德。故繞床大叫,五木皆盧,瀝酒一呼,六子盡赤。平生不負,遂成劍閣之師;別墅未輸,已破淮淝之賊。今日豈無元子,明時不乏安石。又何必陶長沙博局之投,正當師袁彥道布帽之 擲也。
辭曰:佛貍定見卯年死,貴賤紛紛尚流徙,滿眼驊騮雜騄駬,時危安得真致此?老矣誰能志千 里,但願相將過淮水。
賦作為一種文體,其特點和表現手法是“‘賦’者,鋪也,鋪采搞文, 體物寫志”①,意謂賦是鋪陳的意思。鋪陳文采,是為描繪事物,抒寫情志。
李清照之所以把“打馬”這種遊戲鋪陳得淋漓盡致,目的是為了抒寫她的愛 國情志,這與早些年李綱的“募兵”、“買馬”的禦敵之策當有某種相通之處①。文章乍入題的“不有博弈者乎”②一句,就是引經據典,借孔子的話說① 劉勰《文心雕龍·詮賦》。
① 《續資治通鑑·高宗建炎元年》。
② 《論語·陽貨》。
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行,做做下棋擲采的遊戲,也比無所事事好。言 外之意是說,“打馬”遊戲不是無聊之事。緊接著又用許多典故和比喻說明,棋局乍開,既象周穆王驅使八駿日行萬里和楊國忠兄妹五家儀仗合隊那樣, 神采飛揚,富麗堂皇;又象帶著玉飾行進中的騎兵隊伍,既有鏗鏘悅耳之聲,又有斑斕悅目之容,從而進一步說明“打馬”這一“深閨雅戲”的價值和氣 魄所在,有以之暗喻正義之師的威武勝概,且“以境形容”③,有高屋建領之 勢。
棋局猶時局,棋戰猶實戰,正義之師也有受挫之時。賦中的“若乃吳江 楓冷,胡山葉飛,玉門關閉,沙苑草肥,臨波不渡,似惜障泥”,字面上寫的是棋子受阻,滿盤淒涼,又何嘗不可以看作是南宋面臨危局的縮影。在寫 到解救危局時,給人的感覺作者不是在描繪棋局,簡直是在小小的棋盤上,進行實戰演習。作者認為在困境中,要採取靈活的戰略戰術,出奇制勝,有 時要象昆陽之戰中的漢光武帝劉秀那樣,以弱勝強;有時又要象涿鹿之戰中的黃帝那樣,仗義消滅蚩尤;不要象庚翼那樣,本來勝算在握,卻因一著不 慎而致誤,要在對方不了解自己實力之時,給他個出其不意。盤上弈棋,與戰地布陣一樣,有時兵貴神速,“或出入用奇”,以少勝多;有時要從容鎮 定,以義制敵;總之要善於隨機應變。“馬”在無路可走時,可以慢慢地退回來,伺機再戰,時機有利時,“馬”應昂昂如千里之駒,勇往直前,迅速 占領敵人的地盤;有時即使在只有鳥可以飛過的險峻狹窄如蜀道般的山路上,也要冒險飛奔而過;有時則要善於隱蔽,就象螞蟻用土封上穴口,或不 再乘車而緩緩步行,以達到麻痹敵人,保存自己的目的。這些都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條件,但比這更重要的是要有“運指揮千方寸之中,決勝負於幾微之 外”的善弈者。善棄者,與王良、造父那樣的善御者一樣重要,離開了他們,縱有千軍萬馬,也如同行進在崎嶇陡峭的山坡上,寸步難行。這裡的言外之 意是說,決定“戰爭”勝負的不僅僅是兵強馬壯,更要有好的指揮員。何況時局就象白雲在天,變幻無常,要緊的是不要一心想著祿位,要揮鞭策馬, 努力向前。賦中的“心存戀豆,志在著鞭”二句,很發人深思。與其說作者在鋪陳“打馬”,不如說她在諷喻現實中握有兵權的人。因為“心”、“志” 的主體都是人,而不是“馬”。對於弈者和指揮員來說,最要緊的是賞罰分明,只有重賞重罰,才能激勵士氣,穩操勝券。
作者認為“好勝者人之常情”,即使在打馬這類遊戲之中,也有爭強好 勝之事。“說梅止渴”和“畫餅充飢”,在一定情況下,可聊以空想自慰。
但為了吃掉對方一子,明知難以達到目的,也不改變“圖實效”的欲望;為 了報答讓子之恩,明明看準了機會,可以將對方一軍,卻率先退讓了;在向敵人進擊過程中,本應銜枚不語,迂迴接近對方,等疊成十馬,才能順利過 關,否則將適得其反;如果自恃勇氣有餘,便一味爭先恐後,沒有覺悟到可能陷入對方設置的陷餅和壕溝,這都是沒有做到適可而止,而“自貽尤悔”, 也就是咎由自取。此段寫得非常精彩,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在這裡,作者句句講的是打馬,實際上又不僅僅限於打馬這種遊戲。說實而不泥乎實, 務虛而下限於虛,寄妙理於遊戲之中,出新意於筆墨之外,空靈活脫,自饒理趣”①,無怪乎古人稱此賦“亦具大神通”②、“尤稱神品”③。這裡尚須提③ 《古今女史》前集卷一。
二、寓報國之志於“深閨雅戲”
宋高宗紹興年間,秦檜兩度為相,把持朝政先後達十九年,而他卻是被 金太宗弟派遣到宋高宗身邊的金軍內應。到公元 1134 年,秦檜充當內應已經四年。早已被金人冊封為“齊帝”的劉豫,於是年秋又一次配合金軍向南宋 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九月,金、齊合兵分道犯臨安(今杭州),十月,清照由臨安逃往金華避難。經過一路逆水行舟的勞頓,到達金華後,住在窗明幾 淨的陳氏第,使她感到格外舒適。又正值晝短夜長的冬十一月,於是她就想到了博弈之事。由她親自撰寫了遊戲規則,使兒輩繪製成圖,這就是《打馬 圖經》。這裡要重點介紹的是傳主為《打馬圖經》所作的序言,即《〈打馬圖經〉序》和她針對這一博戲所寫的《打馬賦》。
(一)
寄意尚武的《打馬賦》
誰都可能認為李清照和用兵尚武不搭界,但如果熟讀其有關著作,誰也 無法否認她很有駕馭千軍萬馬的“用兵”才能。令人不勝惋惜的是,當時的李清照縱有以身許國之志,卻只能有“紙上談兵”之份,其《打馬圖經》等 雖是講博弈之道,但卻不乏“用兵”之策,請看她的《打馬賦》:歲令雲徂,盧或可呼,千金一擲,百萬十都。尊俎具陳,已行揖讓之禮;主賓既醉,不有博弈者乎?打馬爰興,摴蒲遂廢,實小道之上流,乃深閨之雅戲。齊驅驥騄,疑穆王萬里之行;間列玄黃,類楊氏五家之隊。珊珊佩響,方驚玉鐙之敲;落落星羅,忽見連錢之碎。若乃吳江楓冷,胡山葉飛, 玉門關閉,沙苑草肥,臨波不渡,似惜障泥。或出入用奇,有類昆陽之戰;或優遊仗義,正如琢鹿之師。或聞望久高,脫復庚郎之失;或聲名素昧,便同痴叔之奇。亦有緩緩而歸,昂昂而立,鳥道驚弛,蟻封安步。崎嶇峻坂,未遇王良;侷促鹽車,難逢造父。且夫丘陵雲遠,白雲在天,心存戀豆,志在著鞭。止蹄黃葉,何異金錢。用五十六采之間,行九十一路之內。明以賞罰,核其殿最。運指揮於方寸之中,決勝負於幾微之外。且好勝者人之常情,遊藝者士之末技。說梅止渴,稍蘇奔競之心;畫餅充飢,少謝騰驤之志。將圖實效,故臨難而不回;欲報厚恩,故知機而先退,或銜枚緩進,已逾關塞之艱;或責勇爭先,莫悟阱塹之墜。皆由不知止足,自貽尤悔。況為之不已,事實見於正經;用之以誠,義必合於天德。故繞床大叫,五木皆盧,瀝酒一呼,六子盡赤。平生不負,遂成劍閣之師;別墅未輸,已破淮淝之賊。今日豈無元子,明時不乏安石。又何必陶長沙博局之投,正當師袁彥道布帽之 擲也。
辭曰:佛貍定見卯年死,貴賤紛紛尚流徙,滿眼驊騮雜騄駬,時危安得真致此?老矣誰能志千 里,但願相將過淮水。
賦作為一種文體,其特點和表現手法是“‘賦’者,鋪也,鋪采搞文, 體物寫志”①,意謂賦是鋪陳的意思。鋪陳文采,是為描繪事物,抒寫情志。
李清照之所以把“打馬”這種遊戲鋪陳得淋漓盡致,目的是為了抒寫她的愛 國情志,這與早些年李綱的“募兵”、“買馬”的禦敵之策當有某種相通之處①。文章乍入題的“不有博弈者乎”②一句,就是引經據典,借孔子的話說① 劉勰《文心雕龍·詮賦》。
① 《續資治通鑑·高宗建炎元年》。
② 《論語·陽貨》。
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行,做做下棋擲采的遊戲,也比無所事事好。言 外之意是說,“打馬”遊戲不是無聊之事。緊接著又用許多典故和比喻說明,棋局乍開,既象周穆王驅使八駿日行萬里和楊國忠兄妹五家儀仗合隊那樣, 神采飛揚,富麗堂皇;又象帶著玉飾行進中的騎兵隊伍,既有鏗鏘悅耳之聲,又有斑斕悅目之容,從而進一步說明“打馬”這一“深閨雅戲”的價值和氣 魄所在,有以之暗喻正義之師的威武勝概,且“以境形容”③,有高屋建領之 勢。
棋局猶時局,棋戰猶實戰,正義之師也有受挫之時。賦中的“若乃吳江 楓冷,胡山葉飛,玉門關閉,沙苑草肥,臨波不渡,似惜障泥”,字面上寫的是棋子受阻,滿盤淒涼,又何嘗不可以看作是南宋面臨危局的縮影。在寫 到解救危局時,給人的感覺作者不是在描繪棋局,簡直是在小小的棋盤上,進行實戰演習。作者認為在困境中,要採取靈活的戰略戰術,出奇制勝,有 時要象昆陽之戰中的漢光武帝劉秀那樣,以弱勝強;有時又要象涿鹿之戰中的黃帝那樣,仗義消滅蚩尤;不要象庚翼那樣,本來勝算在握,卻因一著不 慎而致誤,要在對方不了解自己實力之時,給他個出其不意。盤上弈棋,與戰地布陣一樣,有時兵貴神速,“或出入用奇”,以少勝多;有時要從容鎮 定,以義制敵;總之要善於隨機應變。“馬”在無路可走時,可以慢慢地退回來,伺機再戰,時機有利時,“馬”應昂昂如千里之駒,勇往直前,迅速 占領敵人的地盤;有時即使在只有鳥可以飛過的險峻狹窄如蜀道般的山路上,也要冒險飛奔而過;有時則要善於隱蔽,就象螞蟻用土封上穴口,或不 再乘車而緩緩步行,以達到麻痹敵人,保存自己的目的。這些都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條件,但比這更重要的是要有“運指揮千方寸之中,決勝負於幾微之 外”的善弈者。善棄者,與王良、造父那樣的善御者一樣重要,離開了他們,縱有千軍萬馬,也如同行進在崎嶇陡峭的山坡上,寸步難行。這裡的言外之 意是說,決定“戰爭”勝負的不僅僅是兵強馬壯,更要有好的指揮員。何況時局就象白雲在天,變幻無常,要緊的是不要一心想著祿位,要揮鞭策馬, 努力向前。賦中的“心存戀豆,志在著鞭”二句,很發人深思。與其說作者在鋪陳“打馬”,不如說她在諷喻現實中握有兵權的人。因為“心”、“志” 的主體都是人,而不是“馬”。對於弈者和指揮員來說,最要緊的是賞罰分明,只有重賞重罰,才能激勵士氣,穩操勝券。
作者認為“好勝者人之常情”,即使在打馬這類遊戲之中,也有爭強好 勝之事。“說梅止渴”和“畫餅充飢”,在一定情況下,可聊以空想自慰。
但為了吃掉對方一子,明知難以達到目的,也不改變“圖實效”的欲望;為 了報答讓子之恩,明明看準了機會,可以將對方一軍,卻率先退讓了;在向敵人進擊過程中,本應銜枚不語,迂迴接近對方,等疊成十馬,才能順利過 關,否則將適得其反;如果自恃勇氣有餘,便一味爭先恐後,沒有覺悟到可能陷入對方設置的陷餅和壕溝,這都是沒有做到適可而止,而“自貽尤悔”, 也就是咎由自取。此段寫得非常精彩,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在這裡,作者句句講的是打馬,實際上又不僅僅限於打馬這種遊戲。說實而不泥乎實, 務虛而下限於虛,寄妙理於遊戲之中,出新意於筆墨之外,空靈活脫,自饒理趣”①,無怪乎古人稱此賦“亦具大神通”②、“尤稱神品”③。這裡尚須提③ 《古今女史》前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