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她老人家快人快語,熱情樂觀,性格挺像我母親,我們自然相談甚歡。談的範圍極廣,南朝北國,東海西洋,逮啥談啥。對台灣一些比較露臉的成就(篇幅有限且有目共睹,恕不羅列),我豎大拇指說好,多好啊。老太太卻不滿意:不行不行,糟心的事也挺多,那口吻像是一位胸懷全局的高級長官。我並不認為可笑,因為我恭維老太太面相年輕時,她也會一迭聲地說不行。當然,爭執還是有的,儘管不很激烈。比如有一次,提到簡化字的問題,老太太就很不屑:你們大陸啊,盡胡來。好好的漢字,用了幾千年,說改就改,丟胳膊拉腿的,還得從左往右看,彆扭不彆扭?
我聽了有點兒不樂意:你們的繁體當然好了,不但消磨時光,還鍛鍊體力,而且從右往左看,宇里行間遇到洋丈或者阿拉伯數碼——這些都是從左往右看,你們的腦袋就往這邊一甩,然後再往那邊一甩,知道的說你在讀書,不知道的還以為你在跳探戈呢。
老吳太太朗聲大笑,並不以為忤,反而稱讚我口才好,說大陸出來的口才都好,難怪台灣連推帶擋,磨磨蹭蹭,不願意跟北京談判。
她的嗓門非常豁亮,這一點也像我母親。不論是誇我們,還是訓(東北土話叫“狠叨”)我們,母親一律高門大嗓,餘音繞樑。甚至“丈革”中說當局的怪話,餘音也敢繞樑,害得天天換批鬥的父親膽戰心驚,一再哀求:小點兒聲,小點兒聲。
兩位東北婦女的區別在於,母親嫁的是共產黨,老吳太太嫁的是國民黨。這一嫁,註定了她大半輩子呆在遠處,想念家鄉又夠不著家鄉。
我說,為啥你們的嗓門都那麼大?
老吳太太:小子,松遼大平原你知道吧?寬寬綽綽的,亮瓦晴天的,又沒牆又沒蓋兒,人就愛敞開嗓於可勁兒喊,這樣才痛快。
我們雖同操鄉音,互聽不厭,但有時也會遇到語障,談話就卡了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以為嘴或耳朵出了毛病。細一問,卻原來布希是布希,卡斯楚是卡斯楚,飛彈是飛彈,便當是盒飯,徐蚌會戰是淮海戰役,大陸淪陷是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於是她笑我,我笑她,笑過之後每每發問:剛才吾們談到哪兒了?
店主允諾的那盤東北片,姍姍的,終於進貨了,竟是我在文化一元時代看過無數遍的黑白老片—— 《鐵道衛士》,裡邊的台詞熟得都能背下來。我對老太大說,這盤真還就挺不錯,是在吾們瀋陽拍的,有中街百貨大樓,還有中山公園,你老先睹為快吧。老太太說演的啥內容,我說防奸反特,反你們國民黨。
誰們國民黨?老太太說,你看我像國民黨嗎?我要是說了算,國民黨也不會有今天。
我和老太太都不是政治人兒,好不容易碰到一起,理應多聊點兒別的。美國一般民眾,該吃飯吃飯,該娛樂娛樂,沒事誰扯政治幹嘛?我曾問一個修車老頭兒誰是國務卿,老頭兒一翻白眼:我有必要知道他是誰嗎?然而我跟老吳太太卻很蹊蹺,兩人不管嘮什麼,三弄兩弄總弄到政治上,仿佛我們興沖沖趕到音像店,是來參加例行的幹部學習活動。這老太太發言極踴躍,心得體會也多,有一些我聽來相當新鮮,甚至匪夷所思。比如她指出, “八一五”光復後,應該把張學良放出來,派他回東北主事,這樣共產黨就不好意思打了。誰知老蔣錯了一步棋,把陳誠派了出來。陳誠這個人哪,大“正”,喜歡清水養魚,偽滿軍隊送上門都不要,嫌人家不乾淨,結果可倒好,全讓林彪接過去了。林彪還嫌兵不夠,就把炕燒得滾燙,讓農村小伙兒都坐上去開會,討論抽丁的事。莊稼院的人顧家,不願跟解放軍走:可是炕太熱,屁股烙得直冒煙兒,一挪窩兒,得,人家說你表態了,主動要求上前線。
我覺得她這麼說,有點兒抹殺人民的積極性,就反駁道,老百姓其實最不願當的是中央軍。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
老吳太太眉毛一挑:中央軍並不都像你們說的那麼糟,也有一些紀律嚴明的,她還順手舉了幾個例子,滔滔不絕說誰誰如何英勇,如何善戰,說得我挺來氣,真想噎她一句狠話——你們那麼能打,為啥還“轉進”到台灣去了。又一想,算了,人家不過一個老太太,屬群眾一級,犯不上那麼嚴肅。再說仗也不是我打的,是我打的老提當年勇也沒意思,有能耐把大陸弄得好好的,讓台灣老的少的,窮的富的,本地的外省的,都爭著搶著搬過去,咋攆也不走。
見我不吱聲,老太太好像覺察到了什麼,語調隨即蔫下來:你看我這嘴,盡說些沒用的,你別往心裡去。我沒旁的意思,就是愛跟家鄉人嘮,嘮啥都高興。你心腸子熱,不嫌我老婆子絮叨,換個旁人,老外不用提了,一般中國人也不行,誰稀罕聽這些陳芝麻爛穀子?這些年,還是頭一回,我噹噹噹噹,一下說了這麼多話:我說沒事,我挺愛聽的,在國內時,一回家,我媽也總念叨過去的事;我說媽,我幫你干點兒活吧。我媽說不用你幹活,跟我嘮嗑就頂幹活了。
老吳太太嘆口氣,前言不搭後語地說,人哪,誰都不願說自己白活了一輩子。
有一天傍晚,還完錄像帶,老太太執意要請我吃飯。我怕她著急,就不過分椎托。紐約的中餐館大多是南方口味,偶爾有一兩道北方菜,做的也隨心所欲,四方不著調。於是,我們在餐桌上懷念起東北的吃喝來。我說現在要是有一碗豬肉燉粉條,讓我到中東當敢死隊都不懼。以前北京人說相聲,嘲笑東北土老帽兒,就知道吃這個。如今他們品出味道,也想當老帽兒了,街頭巷尾,恨不得每個小館都燉一大鍋。
大鍋燉怎麼行?老吳太太提出疑義:又不是連隊伙房,剁幾斤肥肉片子,撒兩把糟粉條子,咕嘟咕嘟就得。正經的豬肉燉粉條相當有講究,不是隨便哪一個老張老李就敢整的,那肉得五花三層,那粉條得上好的土豆寬粉,別小看寬粉,學問大了……老人兩眼放光,說得十分仔細。那一瞬間,她還真有幾分食不厭精的官太太派頭。
老人家告訴我,她最愛吃的還是酸菜。一九四八年秋冬(多麼遙遠的日子),國共遼瀋大激戰,她丈夫所在的部隊開始還挺硬實,漸漸就抗不住了,殘兵敗將,妻兒老小,淒悽惶惶往關內跑。老吳太太離開瀋陽時,看著家裡那缸白白淨淨的酸菜,心裡怪捨不得的。丈夫說都什麼時候了,還惦著吃。快走吧,晚一步小命就保不住了。老吳太太說她當時不知怎麼搞的,剛走兩步又折回來,從缸里撈出一棵酸菜,把幫子啪啪掰掉,剩一個小菜心兒,攥在手裡,邊走邊吃。上了丈夫那輛中吉普,還吃,惹得一車的人全看她,像看一個傻子。
一晃快五十年了,老人垂下乾澀的眼皮,低沉地說,再沒吃過那麼好的酸菜。
晚餐臨近結束,我假裝上洗手間,趁機到櫃檯把飯錢和小費都交了。老人知道後,並不刻意爭執,只是輕聲責備了幾句。
由飯店出來,大西洋的夜風已經很涼。我攙著老人橫過馬路,去公共汽車站。
我聽了有點兒不樂意:你們的繁體當然好了,不但消磨時光,還鍛鍊體力,而且從右往左看,宇里行間遇到洋丈或者阿拉伯數碼——這些都是從左往右看,你們的腦袋就往這邊一甩,然後再往那邊一甩,知道的說你在讀書,不知道的還以為你在跳探戈呢。
老吳太太朗聲大笑,並不以為忤,反而稱讚我口才好,說大陸出來的口才都好,難怪台灣連推帶擋,磨磨蹭蹭,不願意跟北京談判。
她的嗓門非常豁亮,這一點也像我母親。不論是誇我們,還是訓(東北土話叫“狠叨”)我們,母親一律高門大嗓,餘音繞樑。甚至“丈革”中說當局的怪話,餘音也敢繞樑,害得天天換批鬥的父親膽戰心驚,一再哀求:小點兒聲,小點兒聲。
兩位東北婦女的區別在於,母親嫁的是共產黨,老吳太太嫁的是國民黨。這一嫁,註定了她大半輩子呆在遠處,想念家鄉又夠不著家鄉。
我說,為啥你們的嗓門都那麼大?
老吳太太:小子,松遼大平原你知道吧?寬寬綽綽的,亮瓦晴天的,又沒牆又沒蓋兒,人就愛敞開嗓於可勁兒喊,這樣才痛快。
我們雖同操鄉音,互聽不厭,但有時也會遇到語障,談話就卡了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以為嘴或耳朵出了毛病。細一問,卻原來布希是布希,卡斯楚是卡斯楚,飛彈是飛彈,便當是盒飯,徐蚌會戰是淮海戰役,大陸淪陷是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於是她笑我,我笑她,笑過之後每每發問:剛才吾們談到哪兒了?
店主允諾的那盤東北片,姍姍的,終於進貨了,竟是我在文化一元時代看過無數遍的黑白老片—— 《鐵道衛士》,裡邊的台詞熟得都能背下來。我對老太大說,這盤真還就挺不錯,是在吾們瀋陽拍的,有中街百貨大樓,還有中山公園,你老先睹為快吧。老太太說演的啥內容,我說防奸反特,反你們國民黨。
誰們國民黨?老太太說,你看我像國民黨嗎?我要是說了算,國民黨也不會有今天。
我和老太太都不是政治人兒,好不容易碰到一起,理應多聊點兒別的。美國一般民眾,該吃飯吃飯,該娛樂娛樂,沒事誰扯政治幹嘛?我曾問一個修車老頭兒誰是國務卿,老頭兒一翻白眼:我有必要知道他是誰嗎?然而我跟老吳太太卻很蹊蹺,兩人不管嘮什麼,三弄兩弄總弄到政治上,仿佛我們興沖沖趕到音像店,是來參加例行的幹部學習活動。這老太太發言極踴躍,心得體會也多,有一些我聽來相當新鮮,甚至匪夷所思。比如她指出, “八一五”光復後,應該把張學良放出來,派他回東北主事,這樣共產黨就不好意思打了。誰知老蔣錯了一步棋,把陳誠派了出來。陳誠這個人哪,大“正”,喜歡清水養魚,偽滿軍隊送上門都不要,嫌人家不乾淨,結果可倒好,全讓林彪接過去了。林彪還嫌兵不夠,就把炕燒得滾燙,讓農村小伙兒都坐上去開會,討論抽丁的事。莊稼院的人顧家,不願跟解放軍走:可是炕太熱,屁股烙得直冒煙兒,一挪窩兒,得,人家說你表態了,主動要求上前線。
我覺得她這麼說,有點兒抹殺人民的積極性,就反駁道,老百姓其實最不願當的是中央軍。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
老吳太太眉毛一挑:中央軍並不都像你們說的那麼糟,也有一些紀律嚴明的,她還順手舉了幾個例子,滔滔不絕說誰誰如何英勇,如何善戰,說得我挺來氣,真想噎她一句狠話——你們那麼能打,為啥還“轉進”到台灣去了。又一想,算了,人家不過一個老太太,屬群眾一級,犯不上那麼嚴肅。再說仗也不是我打的,是我打的老提當年勇也沒意思,有能耐把大陸弄得好好的,讓台灣老的少的,窮的富的,本地的外省的,都爭著搶著搬過去,咋攆也不走。
見我不吱聲,老太太好像覺察到了什麼,語調隨即蔫下來:你看我這嘴,盡說些沒用的,你別往心裡去。我沒旁的意思,就是愛跟家鄉人嘮,嘮啥都高興。你心腸子熱,不嫌我老婆子絮叨,換個旁人,老外不用提了,一般中國人也不行,誰稀罕聽這些陳芝麻爛穀子?這些年,還是頭一回,我噹噹噹噹,一下說了這麼多話:我說沒事,我挺愛聽的,在國內時,一回家,我媽也總念叨過去的事;我說媽,我幫你干點兒活吧。我媽說不用你幹活,跟我嘮嗑就頂幹活了。
老吳太太嘆口氣,前言不搭後語地說,人哪,誰都不願說自己白活了一輩子。
有一天傍晚,還完錄像帶,老太太執意要請我吃飯。我怕她著急,就不過分椎托。紐約的中餐館大多是南方口味,偶爾有一兩道北方菜,做的也隨心所欲,四方不著調。於是,我們在餐桌上懷念起東北的吃喝來。我說現在要是有一碗豬肉燉粉條,讓我到中東當敢死隊都不懼。以前北京人說相聲,嘲笑東北土老帽兒,就知道吃這個。如今他們品出味道,也想當老帽兒了,街頭巷尾,恨不得每個小館都燉一大鍋。
大鍋燉怎麼行?老吳太太提出疑義:又不是連隊伙房,剁幾斤肥肉片子,撒兩把糟粉條子,咕嘟咕嘟就得。正經的豬肉燉粉條相當有講究,不是隨便哪一個老張老李就敢整的,那肉得五花三層,那粉條得上好的土豆寬粉,別小看寬粉,學問大了……老人兩眼放光,說得十分仔細。那一瞬間,她還真有幾分食不厭精的官太太派頭。
老人家告訴我,她最愛吃的還是酸菜。一九四八年秋冬(多麼遙遠的日子),國共遼瀋大激戰,她丈夫所在的部隊開始還挺硬實,漸漸就抗不住了,殘兵敗將,妻兒老小,淒悽惶惶往關內跑。老吳太太離開瀋陽時,看著家裡那缸白白淨淨的酸菜,心裡怪捨不得的。丈夫說都什麼時候了,還惦著吃。快走吧,晚一步小命就保不住了。老吳太太說她當時不知怎麼搞的,剛走兩步又折回來,從缸里撈出一棵酸菜,把幫子啪啪掰掉,剩一個小菜心兒,攥在手裡,邊走邊吃。上了丈夫那輛中吉普,還吃,惹得一車的人全看她,像看一個傻子。
一晃快五十年了,老人垂下乾澀的眼皮,低沉地說,再沒吃過那麼好的酸菜。
晚餐臨近結束,我假裝上洗手間,趁機到櫃檯把飯錢和小費都交了。老人知道後,並不刻意爭執,只是輕聲責備了幾句。
由飯店出來,大西洋的夜風已經很涼。我攙著老人橫過馬路,去公共汽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