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曾幾何時,過年了,人們通過寫信彼此問候;再往後,人們因為交友範圍擴大,改成了賀年卡;再往後,通訊發達了,賀年卡也懶得寄了,改成了打電話拜年;再往後,電話也懶得打了,改成了轉發簡訊,甚至都不用自己的話。我不發簡訊,也對這些千篇一律的玩藝不感興趣,我如果要向朋友拜年,就親自打電話告訴對方。

  這是情分,不是走過場。

  我曾試圖把接收簡訊的功能刪除,但得到的答覆是,只要開通了就不能取消,關了機都能接收到,惟一可以避免的方法就是,把手機扔了。這是多麼恐怖的事情,它已經有了自己的生命,而且正在張開冰冷的大嘴撲向芸芸眾生,每個手機持有者竟還美得屁顛屁顛地,心甘情願地,被它所操縱。

  這裡我想給那些唯利是圖的簡訊業務公司拜一個年,我不發簡訊,絕對是發自真心的願望:

  祝你們來年不順利,願你們的生意不興隆。

  寫到這裡,我有點累了。原本還想說的很多事,很多話,正如潮水般從我的心裡一層層退去,接著漲滿的是拍電影的夢想。

  天黑了,雪還在下個不停。願眾生平安,天下公平。

  《老吳太太》這篇散文什麼時候讀起來都讓我感動不已,並因此產生創作衝動。

  但改編起來才發現,有些文字只適合靜靜閱讀,一旦改成電影,驢唇不對馬嘴。特將此文收入,與大家共享。

  老吳太太

  劉齊(旅美作家)

  我住紐約皇后區的那年冬天,雪下得很勤,下了掃,掃了下,街上總是白晃晃的一片。有一天我比較閒,就去法拉盛的中國音像店租帶子。店主剛從中國大陸回來,對流行影視梃了解,挑出一摞帶子,鋪在檯面上介紹說,這盤不錯,寫上海舞女的,有不少大膽鏡頭。那盤也挺火,兩廣黑幫聯手販毒,逼良為娼,都逼到女警察頭上了。

  我說,有沒有寫東北的?

  店主說現在沒有,過幾天能進一盤。

  這時忽聽有人高叫:誰呀,這麼想看東北片?

  我一怔,定定神說,我想看。

  那人呵呵笑了:紐約還是大小,我以為只有我一個人愛看東北片呢。又說,小伙子,你是瀋陽人吧?

  我說,叫我猜,你也是瀋陽人。

  那人又笑:吾們還用猜?一張嘴,一股苣蕒菜味兒,除了瀋陽人,誰說話能這麼好聽?

  把家鄉話與家鄉野菜連在一起,多好!說這話的是一位女性,我心頭一熱,立刻對她有了好感。

  不僅僅因為她是家鄉人。

  也不僅僅因為她爽朗、快活。

  關鍵在於,她是一位六七十歲的老太大,年齡與我媽相仿,模樣、神態也接近。

  最像的是身板兒,都是寬寬綽綽的,富富態態的。

  那一個時期我總想家,尤其想母親,街頭遇見胖一些的老太太,常常情不自禁地多看兩眼。可惜美國人大多是西方模子做出來的,胖則胖矣,派頭卻不對,一說話更離譜,急里拐彎的,很難讓你往家鄉方面聯想。現在好了,茫茫異邦,突然出了這麼一位可愛的老人,蒼天對我真是挺關心。

  我們顧不上挑帶子,隨便找個長凳,坐下就聊。

  老太太姓吳,來自瀋陽郊區新城予,穿一件老式的黑呢短大衣,長得慈眉善目,實實在在。手背麻約約的,手指也發糙,沒有粗活細活的長期磨礪,斷然成不了這個樣子。八成她是哪個留學生的家屬,辦到美國來,看看孫子,做做家務,房前房後見縫插針,栽三把韭菜兩把蔥。今天有空了,就到這裡轉轉,租一盤錄像帶消遣。

  紐約的帶子,紅的血紅,粉的艷粉,摟摟抱抱,殺殺砍砍,未必合老人的心思。她應該喜歡評戲或者二人轉,可能還會咿咿呀呀唱兩口,比如《茶瓶計》,比如《小姑賢》。

  這一次我沒全猜對,老吳太大喜歡東北地方戲不假,說她是家屬也不錯,但卻不是當今留學生的老人,而是前國軍的妻眷,念過私塾和國高,算得上很有來歷了。

  多年前她隨丈夫從大陸東渡台灣,後來又輾轉到了美國。她的丈夫也是瀋陽人,戎馬半生,官至上校。假如這些年我的歲數一點兒沒長,仍然停留在少年時代,相信我的反應會很強烈。國軍!上校!這兩個詞可不簡單,能引出一長串讓人心跳的東西:大蓋帽,小配劍,白手套,長筒靴,鞋根兒周圍非常厚實,好像還釘了鐵,以便提到蔣委員長時啪地一磕,打個立正。給我上!誰不上我斃了誰!不是我們無能,是共軍太狡猾了……等等等等。然而,我已經老大不小了,又趕上見怪不怪的多元社會,出國後閱歷更是大增,因此,我只是摸稜兩可地說了聲挺好,並不是特別的驚訝。

  老吳太太提起往事,語氣也很平淡,仿佛在談針頭線腦一類的家常話。她哪裡像個官太太,她那雙手勤勞樸素得可以納鞋底子。補靴子可能也行。在紐約的洋氛圍和華人聚居地的粵語環境中,聽她用醇厚的鄉音講話簡直是一種享受,眼睛一閉甚至有回家的陶醉感。我家在瀋河區,瀋河區的北邊是皇姑區,再往北走,穿過樓群,穿過鐵路,穿過河流和小湖,就是新城子區的大片莊稼地。我念初一時曾到那裡的一個村莊參加過夏鋤,夕陽西下,暑氣漸消,齊腰深的苞米黑綠黑綠的,冒著清甜的香氣,用乎一握苞米杆兒,涼津津的特別好受。夜幕四垂,年輕的女教師素於一揮,我們便七長八短、高高低低地唱起來:天上布滿星,月牙兒亮晶晶,生產隊裡開大會,訴苦把冤伸……

  老吳太太說出她家所在的村名,問我當年去的可是這個堡子,我說記不清了。

  她有幾分失望,又詳細打聽我父母家的住址,聽說住在三經路,便很興奮,露出不勝嚮往的神情。她似乎對那一帶很熟悉,一連提了好幾個街名和老舊的建築物,還提到市府廣場的那幢咖啡色大樓,說抗戰勝利後,全市開大會,老蔣和宋美齡就站在樓上,向歡呼的東北百姓頻頻招手。

  當時老吳太太還是沒出閣的黃花閨女,也在場,穿一條藍色的旗袍,激動得直想掉淚,嗓子都喊啞了。

  我說我也在市府廣場開過會,慶祝十一,批判“四人幫”

  什麼的。參加會的官員也不少,擠擠擦擦都站樓上,只是沒有特別大的,最高才是省委書記,離得又遠,隔著人山旗海,軍警民兵,根本看不清長的什麼模樣。

  老吳太太笑說,中國人就是愛開大會,吾們開完了你們接著開。

  我說現在不怎麼開了,再說那個樓也不行,矮爬爬的,跟周圍一些摩天大廈、玻璃大廈相比,灰頭上臉,黯然失色。廣場倒是擴大不少,一律種上青草,圍上欄杆,不准進去耙踏,誰進去罰誰款。

  兩個老鄉相識之後,經常在法拉盛的音像店見面,因為都是同一時間租帶,所以差不多是同一時間還帶。

  租完了還,還完了租,轉眼冰消雪融,春風拂面,我與老吳太太已經很熟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