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誰知出塵俗,馭上寒山南。
(《鳥語》一三○)
寒山多幽奇,登者皆恆懾。
月照水澄澄,風吹草獵獵。
凋梅雪作花,杌木雲充葉。
觸雨轉鮮靈,非晴不可涉。
(《寒山》一五四)
可重是寒山,白雲常自閒。
猿啼暢道內,虎嘯出人間。
獨步石可履,孤吟藤好攀。
松風清颯颯,鳥語聲官官。
(《可重》一六五)
自樂平生道,煙蘿石洞間。
野情多放曠,長伴白雲閒。
有路不通世,無心孰可攀。
石床孤夜坐,圓月上寒山。
(《自樂》二二七)
寒山棲隱處,絕得雜人過。
時逢林內鳥,相共唱山歌。
瑞草聯谿谷,老松枕嵯峨。
可觀無事客,憩歇在岩阿。
(《寒山》二五八)
千雲萬水間,中有一閒士。
白日游青山,夜歸岩下睡。
倏爾過春秋,寂然無塵累。
快哉何所依,靜若秋江水。
(《千雲》二八四)
沒有了塵世的牽絆,完全是以審美的眼光來看待生活,清新而又自在,忘憂而又逍遙。在這裡,寒山的自然生命與寒石山融為了一體,看春去秋來,花開花落,這裡的一切對於寒山來說都是充滿著情感的:
粵自居寒山,曾經幾萬載。任運遁林泉,棲遲觀自在。寒岩人不到,白雲常靉靆。細草作臥褥,青天為被蓋。快活枕石頭,天地任變改。(《粵自》一六四)
我家本住在寒山,石岩棲息離煩緣。泯時萬象無痕跡,舒處周流遍大千。光影騰輝照心地,無有一法當現前。方知摩尼一顆珠,解用無方處處圓。(《我家》二○四)
棲遲寒岩下,偏訝最幽奇。攜籃采山茹,挈籠摘果歸。蔬齋敷茅坐,啜啄食紫芝。清沼濯瓢缽,雜和煮稠稀。當陽擁裘坐,閒讀古人詩。(《棲遲》二九五)
細草作褥,青天為被,在寒山的精神世界裡,唯有青山與綠水,蒼松和白雲,徜徉於其間,任隨天地變化,他枕石而眠,快活自在,似乎在與自然的融合中,已經化為了寒岩的靈魂,而進入了永恆的境界。寒山因寒石山而得名,寒石山因寒山而具有靈性。在豐干和拾得去世之後,寒山就沒有再離開過寒石山,他的生活就在這裡,終日與清風白云為伴,或讀古人書,或觀四時景,寒石山種種美麗盡在寒山的眼中,故而這時期,寒山在其詩歌中對於寒石山融入了深深的情感,後人對於寒山的描寫寒石山的山水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其詩“吟到寒山句便工”[19],這是很自然的結果,因為這就是他的生命,他的情感。美國“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史奈德曾翻譯了寒山詩二十四首,其中二十首詩中是與寒石山相關的,史奈德在譯者序中說:“當寒山在詩中提及‘寒山’的時候,他是指他自己、他的家以及他的心境”[20]。這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情境,使得寒山的精神更加具有了一種幽遠的意味。
最後,隱居但不遺世。隱逸在通常的情況下看顯然是應當不再關注世間的事情,而如果關注世間的事情,那麼就不能算是真正的隱士。可是在寒山這裡,隱逸與關心現實卻是聯繫在一起的。寒石山中的寒山其生活也並非只有山水,與他相伴的也並不是只有幽深的寒石山。作為一個對於生活有了深刻理解的長者,他有著對於現實生活的深刻的批判和感悟:
國以人為本,猶如樹因地。
地厚樹扶疏,地薄樹憔悴。
不得露其根,枝枯子先墜。
決陂以取魚,是取一期利。
(《國以》二二五)
我見百十狗,個個毛獰猙。
臥者渠自臥,行者渠自行。
授之一塊骨,相與啀喍爭。
良由為骨少,狗多分不平。
(《我見》五十八)
城北仲家富,渠家多酒肉。
仲翁婦死時,弔客滿堂屋。
仲翁自身亡,能無一人哭。
吃他根臠者,何太忍心腹。
(《城北》一四〇)
這樣的詩歌在寒山詩集中也並不少見,在這些詩歌中,寒山對於世事的關心和憂患表露無遺,寒山並沒有脫離這個世界,對於現實給予了深深的關注,他是一個“冷麵熱心腸”[21]的人這與寒山的性格是吻合的。寒山隱居於寒石山中,但是,寒山也是一個生活於現實之中的人,他有著對於現實的深刻的體驗和關懷,一如他有著自由而又逍遙的精神,這並不矛盾。也正是因為如此,寒山在其身後受到了寒石山一帶村民的普遍的信仰和崇敬。
隱逸以求超脫、與自然為一、隱居而不遺世,這就是寒山精神的內在實質,這與嬉皮士們所追求的為隱居而隱居、刻意追求自我的精神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
(二)寒山精神的影響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寒山精神的內在價值是明顯的,它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寒山精神的影響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寒山精神在文化史上的影響(見序篇),其次是寒山精神對於浙江文化精神形成的影響。
我們討論浙江文化精神的時候,很自然會將其與求真務實、經世致用的積極進取精神聯繫在一起,這實際上是以狹義的浙東學術精神涵蓋了整個浙江文化精神。誠然,浙東學術的這些精神品質是構成浙江文化精神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浙江文化傳統上,不僅有著浙東學派所倡導的經世致用、開物成務的精神,而且也有著肇源於老莊道家的追求個體心靈的獨立和自由的精神,這兩者對於浙江文化精神而言是不可分的。很顯然,由浙東學術所倡導的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直接地激發了浙江人開拓的精神,開創了浙江的繁榮局面,這是浙江獲得發展的直接文化因素。但是,我們也同樣應該看到,在浙江文化史上,自古就有著隱逸的傳統,受到道家、道教文化的影響非常深遠,這與浙江的地理環境特點有著密切的聯繫,浙江處丘陵之地,名川大山薈萃,這在客觀上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影響提供了基礎,道教的十大洞天,浙江居其三(浙江委羽山洞、浙江赤城山洞、浙江括蒼山洞),道教歷史上的著名人物葛玄、葛洪、許邁、司馬承禎、應夷節、葉法善、張伯端等等都與浙江有著密切的關係。濃郁的道家、道教文化氛圍是浙江文化傳統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寒山即是因天台的道教氛圍而隱居天台山長達七十餘年,在寒山的身上,由道家隱逸思想而來的這種文化精神得到了突出的體現,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當我們在討論浙江文化精神的時候,我們不能只注意到直接推動了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面,同樣也應該關注到浙江文化中注重人的心靈的超脫、精神的超越的一面,這樣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浙江文化精神的內涵。構成浙江文化精神的這兩端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積極進取的精神對於個人或者社會而言是重要的,因為它直接推動這個社會的進步;心靈的自由和境界的超越對於個人和社會而言同樣重要,因為它可以為人提供一種精神上的調節,使得個人在面對紛繁複雜的環境時不致於無所適從。超脫並不等於放棄對於世事的關注,寒山隱居於寒石山也同樣心系現實。經世和脫俗應當是對浙江文化精神內涵的全面表達,兩者不可或缺,經世表明了發展的基本傾向,脫俗則是對這種傾向的有效補充和規範。
(《鳥語》一三○)
寒山多幽奇,登者皆恆懾。
月照水澄澄,風吹草獵獵。
凋梅雪作花,杌木雲充葉。
觸雨轉鮮靈,非晴不可涉。
(《寒山》一五四)
可重是寒山,白雲常自閒。
猿啼暢道內,虎嘯出人間。
獨步石可履,孤吟藤好攀。
松風清颯颯,鳥語聲官官。
(《可重》一六五)
自樂平生道,煙蘿石洞間。
野情多放曠,長伴白雲閒。
有路不通世,無心孰可攀。
石床孤夜坐,圓月上寒山。
(《自樂》二二七)
寒山棲隱處,絕得雜人過。
時逢林內鳥,相共唱山歌。
瑞草聯谿谷,老松枕嵯峨。
可觀無事客,憩歇在岩阿。
(《寒山》二五八)
千雲萬水間,中有一閒士。
白日游青山,夜歸岩下睡。
倏爾過春秋,寂然無塵累。
快哉何所依,靜若秋江水。
(《千雲》二八四)
沒有了塵世的牽絆,完全是以審美的眼光來看待生活,清新而又自在,忘憂而又逍遙。在這裡,寒山的自然生命與寒石山融為了一體,看春去秋來,花開花落,這裡的一切對於寒山來說都是充滿著情感的:
粵自居寒山,曾經幾萬載。任運遁林泉,棲遲觀自在。寒岩人不到,白雲常靉靆。細草作臥褥,青天為被蓋。快活枕石頭,天地任變改。(《粵自》一六四)
我家本住在寒山,石岩棲息離煩緣。泯時萬象無痕跡,舒處周流遍大千。光影騰輝照心地,無有一法當現前。方知摩尼一顆珠,解用無方處處圓。(《我家》二○四)
棲遲寒岩下,偏訝最幽奇。攜籃采山茹,挈籠摘果歸。蔬齋敷茅坐,啜啄食紫芝。清沼濯瓢缽,雜和煮稠稀。當陽擁裘坐,閒讀古人詩。(《棲遲》二九五)
細草作褥,青天為被,在寒山的精神世界裡,唯有青山與綠水,蒼松和白雲,徜徉於其間,任隨天地變化,他枕石而眠,快活自在,似乎在與自然的融合中,已經化為了寒岩的靈魂,而進入了永恆的境界。寒山因寒石山而得名,寒石山因寒山而具有靈性。在豐干和拾得去世之後,寒山就沒有再離開過寒石山,他的生活就在這裡,終日與清風白云為伴,或讀古人書,或觀四時景,寒石山種種美麗盡在寒山的眼中,故而這時期,寒山在其詩歌中對於寒石山融入了深深的情感,後人對於寒山的描寫寒石山的山水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其詩“吟到寒山句便工”[19],這是很自然的結果,因為這就是他的生命,他的情感。美國“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史奈德曾翻譯了寒山詩二十四首,其中二十首詩中是與寒石山相關的,史奈德在譯者序中說:“當寒山在詩中提及‘寒山’的時候,他是指他自己、他的家以及他的心境”[20]。這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情境,使得寒山的精神更加具有了一種幽遠的意味。
最後,隱居但不遺世。隱逸在通常的情況下看顯然是應當不再關注世間的事情,而如果關注世間的事情,那麼就不能算是真正的隱士。可是在寒山這裡,隱逸與關心現實卻是聯繫在一起的。寒石山中的寒山其生活也並非只有山水,與他相伴的也並不是只有幽深的寒石山。作為一個對於生活有了深刻理解的長者,他有著對於現實生活的深刻的批判和感悟:
國以人為本,猶如樹因地。
地厚樹扶疏,地薄樹憔悴。
不得露其根,枝枯子先墜。
決陂以取魚,是取一期利。
(《國以》二二五)
我見百十狗,個個毛獰猙。
臥者渠自臥,行者渠自行。
授之一塊骨,相與啀喍爭。
良由為骨少,狗多分不平。
(《我見》五十八)
城北仲家富,渠家多酒肉。
仲翁婦死時,弔客滿堂屋。
仲翁自身亡,能無一人哭。
吃他根臠者,何太忍心腹。
(《城北》一四〇)
這樣的詩歌在寒山詩集中也並不少見,在這些詩歌中,寒山對於世事的關心和憂患表露無遺,寒山並沒有脫離這個世界,對於現實給予了深深的關注,他是一個“冷麵熱心腸”[21]的人這與寒山的性格是吻合的。寒山隱居於寒石山中,但是,寒山也是一個生活於現實之中的人,他有著對於現實的深刻的體驗和關懷,一如他有著自由而又逍遙的精神,這並不矛盾。也正是因為如此,寒山在其身後受到了寒石山一帶村民的普遍的信仰和崇敬。
隱逸以求超脫、與自然為一、隱居而不遺世,這就是寒山精神的內在實質,這與嬉皮士們所追求的為隱居而隱居、刻意追求自我的精神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
(二)寒山精神的影響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寒山精神的內在價值是明顯的,它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寒山精神的影響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寒山精神在文化史上的影響(見序篇),其次是寒山精神對於浙江文化精神形成的影響。
我們討論浙江文化精神的時候,很自然會將其與求真務實、經世致用的積極進取精神聯繫在一起,這實際上是以狹義的浙東學術精神涵蓋了整個浙江文化精神。誠然,浙東學術的這些精神品質是構成浙江文化精神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浙江文化傳統上,不僅有著浙東學派所倡導的經世致用、開物成務的精神,而且也有著肇源於老莊道家的追求個體心靈的獨立和自由的精神,這兩者對於浙江文化精神而言是不可分的。很顯然,由浙東學術所倡導的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直接地激發了浙江人開拓的精神,開創了浙江的繁榮局面,這是浙江獲得發展的直接文化因素。但是,我們也同樣應該看到,在浙江文化史上,自古就有著隱逸的傳統,受到道家、道教文化的影響非常深遠,這與浙江的地理環境特點有著密切的聯繫,浙江處丘陵之地,名川大山薈萃,這在客觀上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影響提供了基礎,道教的十大洞天,浙江居其三(浙江委羽山洞、浙江赤城山洞、浙江括蒼山洞),道教歷史上的著名人物葛玄、葛洪、許邁、司馬承禎、應夷節、葉法善、張伯端等等都與浙江有著密切的關係。濃郁的道家、道教文化氛圍是浙江文化傳統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寒山即是因天台的道教氛圍而隱居天台山長達七十餘年,在寒山的身上,由道家隱逸思想而來的這種文化精神得到了突出的體現,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當我們在討論浙江文化精神的時候,我們不能只注意到直接推動了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面,同樣也應該關注到浙江文化中注重人的心靈的超脫、精神的超越的一面,這樣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浙江文化精神的內涵。構成浙江文化精神的這兩端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積極進取的精神對於個人或者社會而言是重要的,因為它直接推動這個社會的進步;心靈的自由和境界的超越對於個人和社會而言同樣重要,因為它可以為人提供一種精神上的調節,使得個人在面對紛繁複雜的環境時不致於無所適從。超脫並不等於放棄對於世事的關注,寒山隱居於寒石山也同樣心系現實。經世和脫俗應當是對浙江文化精神內涵的全面表達,兩者不可或缺,經世表明了發展的基本傾向,脫俗則是對這種傾向的有效補充和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