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可是,當我們看到後面一段的時候,這裡的寒山似乎與前面的寒山開始有了明顯的差別,他儼然是一位得道飛升的神仙,他的出現是來點化一個不爭氣的道士,其所論及的都是道家的基本意旨,這說明,寒山已經披上道家的外衣,成為了道教中人。後來有“小道藏”之稱的《雲笈七籖》中所謂的“《寒山子至訣》[4]”,或者《宋史》中的“《寒山子大還心鏡》[5]”,這些對於寒山的偽托,應該是濫觴於此。因為,一旦寒山成為了道教中的神仙,那麼這一切被附加在他的身上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那麼,接著需要稍加討論的是後文描述的這種轉變大概始於何時?在這段描述中,唯一可以提供有效信息的是毗陵道士李褐。可是毗陵道士李褐這個人卻又似乎完全只是為這個傳說而虛構出來的人物,只是為了滿足把寒山與道教聯繫在一起的需要而已。不過,在傳燈的《天台山方外志》中對這個故事的轉述中透露出了另外一個線索,傳燈在“寒山子”一條下面,幾乎完全摘錄了前引《太平廣記》的後面一段文字,只是沒有“咸通十年”,其餘文字沒有出入,尤為重要的是,在這段引文的最後,傳燈加了一個註腳以說明其來歷,傳燈明確地說這段文字“見《續仙傳》”[6]。《續仙傳》為南唐沈汾所作,此書亦在《太平廣記》所徵引的書目之列。
如此一樣,比較合理的解釋似乎應該是《太平廣記》里所徵引的原本就是兩個傳說,分別由杜光庭和沈汾所摘錄的。而杜光庭的記載可能是寒山所有傳說的原型,沈汾所采的傳說則是寒山披上了道教外衣之後的形象。就其時間而言,杜光庭記載的傳說大概是中晚唐時期的寒山的形象,亦即原始形象。而沈汾的寒山形象,則大概是唐末五代之際寒山形象。同時,考慮到晚唐詩僧貫休作有“子愛寒山子,歌惟樂道歌”(《送赤松舒道士二首》),齊己有“赤水珠何覓,寒山偈莫吟”(《渚宮莫問詩一十五首》),而曹山本寂則更是著有《對寒山詩》。說明不僅在道教方面對寒山的接受,而且在佛教方面對於寒山也有相當的接受。這說明,寒山的隱士形象,至遲從晚唐開始,就有了道化、佛化的傾向。這種道化、佛化的傾向,對於寒山本身形象而言,自然是一種誤解、歪曲,但是,對於寒山及其詩歌的流傳而言,則是一種機緣。
(二)佛家三賢說及其文化內涵
在寒山文化的發展中,佛家的三賢說無疑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謂三賢,即是認為寒山、豐干、拾得三人是佛教中文殊、普賢、彌陀的化身。這是影響最為廣泛的寒山傳說,其最初的原型,或者說最為基本的形式就是閭丘胤序中的描述:
詳夫寒山子者,不知何許人也。自古老見之,皆謂貧人風狂之士。隱居天台唐興縣西七十里,號為寒岩,每於茲地,時還國清寺。寺有拾得,知食堂,尋常收貯余殘菜滓於竹筒內,寒山若來,即負而去。或長廊徐行,叫喚快活,獨言獨笑。時僧遂捉罵打趁,乃駐立撫掌,呵呵大笑,良久而去。且狀如貧子,形貌枯悴,一言一氣,理合其意,沉而思之,隱況道情,凡所啟言,洞該玄默。乃樺皮為冠,布裘破弊,木屐履地。是故至人遁跡,同類化物。或長廊唱詠,唯言“咄哉咄哉,三界輪迴”。或於村墅與牧牛子而歌笑,或逆或順,自樂其性,非哲者安可識之矣。胤頃受丹丘薄宦,臨途之日,乃縈頭痛。遂召日者,醫治轉重。乃遇一禪師,名豐干,言從天台山國清寺來,特此相訪。乃命救疾。師乃舒容而笑曰:“身居四大,病從幻生,若欲除之,應須淨水。”時乃持淨水上師,師乃噀之,須臾祛殄。乃謂胤曰:“台州海島嵐毒,到日必須保護。”胤乃問曰:“未審彼地當有何賢,堪為師仰?”師曰:“見之不識,識之不見。若欲見之,不得取相,乃可見之。寒山文殊,遁跡國清。拾得普賢,狀如貧子,又似瘋狂,或去或來,在國清寺庫院走使,廚中著火。”言訖辭去。胤乃進途,至任台州,不忘前事。到任三日後,親往寺院,躬問禪宿,果合師言,乃令勘唐興縣有寒山拾得已否。時縣申稱,當縣界西七十里內有一岩,岩中古老見有貧士,頻往國清寺止宿。寺庫中有一行者,名曰拾得。胤乃特往禮拜,到國清寺,乃問寺眾:“此寺先有豐干禪師院在何處?並拾得、寒山子見在何處?”時僧道翹答曰:“豐干禪師院在經藏後,即今無人住得,每有一虎,時來此吼。寒山、拾得二人,見在廚中。”僧引胤至豐干禪師院,乃開房,唯見虎跡。乃問僧寶德、道翹:“禪師在日,有何行業?”僧曰:“豐干在日,唯攻舂米供養,夜乃唱歌自樂。”遂至廚中,灶前見二人向火大笑。胤便禮拜,二人連聲喝胤,自相把手,呵呵大笑叫喚。乃云:“豐干饒舌,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為?”僧徒奔集,遞相驚訝,何故尊官禮二貧士?時二人乃把手走出寺,乃令逐之。急走而去,即歸寒岩。胤乃重問僧曰:“此二人肯止此寺否?”乃令覓房,喚歸寺安置。胤乃歸郡,遂制淨衣二對、香藥等,特送供養。時二人更不返寺,使乃就岩送上,而見寒山子,乃高聲唱曰:“賊,賊!”退入岩穴,乃云:“報汝諸人,各各努力。”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之。其拾得亦跡沉無所。乃令僧道翹尋其往日行狀,唯於竹木石壁書詩,並村墅人家廳壁上所書文句三百餘首,及拾得於土地堂壁上書言偈,並纂集成卷。但胤棲心佛理,幸逢道人,乃為贊曰:
那麼,接著需要稍加討論的是後文描述的這種轉變大概始於何時?在這段描述中,唯一可以提供有效信息的是毗陵道士李褐。可是毗陵道士李褐這個人卻又似乎完全只是為這個傳說而虛構出來的人物,只是為了滿足把寒山與道教聯繫在一起的需要而已。不過,在傳燈的《天台山方外志》中對這個故事的轉述中透露出了另外一個線索,傳燈在“寒山子”一條下面,幾乎完全摘錄了前引《太平廣記》的後面一段文字,只是沒有“咸通十年”,其餘文字沒有出入,尤為重要的是,在這段引文的最後,傳燈加了一個註腳以說明其來歷,傳燈明確地說這段文字“見《續仙傳》”[6]。《續仙傳》為南唐沈汾所作,此書亦在《太平廣記》所徵引的書目之列。
如此一樣,比較合理的解釋似乎應該是《太平廣記》里所徵引的原本就是兩個傳說,分別由杜光庭和沈汾所摘錄的。而杜光庭的記載可能是寒山所有傳說的原型,沈汾所采的傳說則是寒山披上了道教外衣之後的形象。就其時間而言,杜光庭記載的傳說大概是中晚唐時期的寒山的形象,亦即原始形象。而沈汾的寒山形象,則大概是唐末五代之際寒山形象。同時,考慮到晚唐詩僧貫休作有“子愛寒山子,歌惟樂道歌”(《送赤松舒道士二首》),齊己有“赤水珠何覓,寒山偈莫吟”(《渚宮莫問詩一十五首》),而曹山本寂則更是著有《對寒山詩》。說明不僅在道教方面對寒山的接受,而且在佛教方面對於寒山也有相當的接受。這說明,寒山的隱士形象,至遲從晚唐開始,就有了道化、佛化的傾向。這種道化、佛化的傾向,對於寒山本身形象而言,自然是一種誤解、歪曲,但是,對於寒山及其詩歌的流傳而言,則是一種機緣。
(二)佛家三賢說及其文化內涵
在寒山文化的發展中,佛家的三賢說無疑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謂三賢,即是認為寒山、豐干、拾得三人是佛教中文殊、普賢、彌陀的化身。這是影響最為廣泛的寒山傳說,其最初的原型,或者說最為基本的形式就是閭丘胤序中的描述:
詳夫寒山子者,不知何許人也。自古老見之,皆謂貧人風狂之士。隱居天台唐興縣西七十里,號為寒岩,每於茲地,時還國清寺。寺有拾得,知食堂,尋常收貯余殘菜滓於竹筒內,寒山若來,即負而去。或長廊徐行,叫喚快活,獨言獨笑。時僧遂捉罵打趁,乃駐立撫掌,呵呵大笑,良久而去。且狀如貧子,形貌枯悴,一言一氣,理合其意,沉而思之,隱況道情,凡所啟言,洞該玄默。乃樺皮為冠,布裘破弊,木屐履地。是故至人遁跡,同類化物。或長廊唱詠,唯言“咄哉咄哉,三界輪迴”。或於村墅與牧牛子而歌笑,或逆或順,自樂其性,非哲者安可識之矣。胤頃受丹丘薄宦,臨途之日,乃縈頭痛。遂召日者,醫治轉重。乃遇一禪師,名豐干,言從天台山國清寺來,特此相訪。乃命救疾。師乃舒容而笑曰:“身居四大,病從幻生,若欲除之,應須淨水。”時乃持淨水上師,師乃噀之,須臾祛殄。乃謂胤曰:“台州海島嵐毒,到日必須保護。”胤乃問曰:“未審彼地當有何賢,堪為師仰?”師曰:“見之不識,識之不見。若欲見之,不得取相,乃可見之。寒山文殊,遁跡國清。拾得普賢,狀如貧子,又似瘋狂,或去或來,在國清寺庫院走使,廚中著火。”言訖辭去。胤乃進途,至任台州,不忘前事。到任三日後,親往寺院,躬問禪宿,果合師言,乃令勘唐興縣有寒山拾得已否。時縣申稱,當縣界西七十里內有一岩,岩中古老見有貧士,頻往國清寺止宿。寺庫中有一行者,名曰拾得。胤乃特往禮拜,到國清寺,乃問寺眾:“此寺先有豐干禪師院在何處?並拾得、寒山子見在何處?”時僧道翹答曰:“豐干禪師院在經藏後,即今無人住得,每有一虎,時來此吼。寒山、拾得二人,見在廚中。”僧引胤至豐干禪師院,乃開房,唯見虎跡。乃問僧寶德、道翹:“禪師在日,有何行業?”僧曰:“豐干在日,唯攻舂米供養,夜乃唱歌自樂。”遂至廚中,灶前見二人向火大笑。胤便禮拜,二人連聲喝胤,自相把手,呵呵大笑叫喚。乃云:“豐干饒舌,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為?”僧徒奔集,遞相驚訝,何故尊官禮二貧士?時二人乃把手走出寺,乃令逐之。急走而去,即歸寒岩。胤乃重問僧曰:“此二人肯止此寺否?”乃令覓房,喚歸寺安置。胤乃歸郡,遂制淨衣二對、香藥等,特送供養。時二人更不返寺,使乃就岩送上,而見寒山子,乃高聲唱曰:“賊,賊!”退入岩穴,乃云:“報汝諸人,各各努力。”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之。其拾得亦跡沉無所。乃令僧道翹尋其往日行狀,唯於竹木石壁書詩,並村墅人家廳壁上所書文句三百餘首,及拾得於土地堂壁上書言偈,並纂集成卷。但胤棲心佛理,幸逢道人,乃為贊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