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 * *
[1] 見《唐詩演進論》,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 根據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通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安史之亂後,長安、洛陽的官僚大夫遷移的地點之一就是荊南湘水一帶。參考第二卷《隋唐五代時期》,第325頁。
[3] 《寒山生平傳略》,不撰作者,《寒山傳記資料》第一冊,第17頁。
[4] 《寒山生平傳略》,不撰作者,《寒山傳記資料》第一冊,第17頁。
[5] 日本大田悌藏:《寒山詩解說》,曹潛譯,台灣《中國詩季刊》第四卷第三期,1973年9月出版。
[6] 麥卡錫主義是1950年—1954年間肇因於美國參議員麥卡錫的美國國內反共、反民主的典型代表,它惡決心誹謗、肆意迫害共產黨和民主進步人士甚至有不同意見的人,有“美國文革”之稱。
[7] 以上對於寒山及其設在日本、美國的傳播,參考杜若《被嬉皮奉為鼻祖的寒山》、《寒山與嬉皮》,《寒山子傳記資料》第二冊,第110—111、112—115頁。鍾玲《寒山在東方和西方文學界的地位》,《寒山子傳記資料》第五冊,第118—128頁。張德中《試論美國寒山熱》,《東南文化》1998年增刊,第210—215頁。
寒山及其文化精神
一、傳說建構中的寒山及其文化意義
寒山是一個謎一般的人物,其究竟是何種身份的人物?或者,究竟是否曾真的在歷史上出現過?都曾引起學者的關注。尤其是隨著寒山詩作為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現象不斷受到重視之後,對於寒山其人的研究也不斷地有新知卓見面世,筆者亦曾有相關的論述[1]討論過寒山其人。本書不關注對於寒山其人的考證,也不想對於所謂的歷史真實的寒山做出判斷。撇開考證,我們可以看到事實上在中國傳統中,有一系列的關於寒山的傳說,而這些傳說從本質上來講,有著非常大的差別,這表明寒山形象以及對寒山接受的變化過程。如果我們無法確證歷史上真實的寒山,那麼,經由傳說而形成的寒山文化現象則是一種真實的文化痕跡,它表明了寒山文化形象的歷史樣態和價值,而這恰恰表明了寒山文化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由於寒山傳說所涉及的面也是非常廣泛的,本書僅對幾個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傳說進行分析,以體現其所具有的文化內涵。
(一)《太平廣記》中所記錄的寒山傳說
自從閭丘胤的序被認定為偽序之後,晚唐杜光庭在《仙傳拾遺》中關於寒山子的記載就成為了可靠的材料,《仙傳拾遺》今已亡佚,唯在《太平廣記》中有部分抄入而保存下來。《太平廣記》卷五十五“寒山子”條即是抄錄杜氏的說法: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曆中,隱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當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號寒山子。好為詩,每得一篇一句,輒題於樹間石上。有好事者,隨而錄之,凡三百餘首,多述山林幽隱之興,或譏諷時態,能警勵流俗。桐柏征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為三卷,行於人間。十餘年忽不復見。咸通十二年,毗陵道士李褐,性褊急,好凌侮人。忽有貧士詣褐乞食,褐不之與,加以叱責。貧者唯唯而去。數日,有白馬從白衣者六七人詣褐,褐禮接之。因問褐曰:“頗相記乎?”褐視其狀貌,乃前之貧士也。逡巡欲謝之,慚未發言。忽語褐曰:“子修道未知其門,而好凌人侮俗,何道可冀?子頗知有寒山子邪?”答曰:“知。”曰:“即吾是矣。吾始謂汝可教,今不可也。修生之道,除嗜去欲,嗇神抱和,所以無累也;內抑其心,外檢其身,所以無過也;先人後己,知柔守謙,所以安身也;善推於人,不善歸諸身,所以積德也;功不在小,立之無怠,過不在大,去而不貳,所以積功也。然後內行充而外丹至,可以冀道於仿佛耳。子之三毒未剪,以冠簪為飾,可謂虎豹之鞟,而犬豕之質也。”出門乘馬而去,竟不復見。
這段引述,在《太平廣記》的中注為“出《仙傳拾遺》”,給人的感覺似乎都是出自杜光庭之手。可是,仔細地斟酌行文,很明顯可以看出後文“咸通十二年”這一段敘述與前文的敘述,無論是行文的風格還是所描述的事實都有非常大的差異。對於這種差異,前賢也注意到了,比如余嘉錫先生就稱後文的敘述“本非徐靈府序中所有,近於荒誕,不可盡信”[2]。而且因為徐靈府死於會昌初,他根本就不可能記載他死後30年所發生的事情,所以向來研究者在討論寒山的時候基本上只注重前面一段論述,後面的一部分則被視為荒誕不可信而遭拋棄。可是,如果是從純粹的傳說角度來考慮呢?那麼,很顯然,這兩段文字都敘說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後者或許更為生動、形象。
如果說前面部分是采自杜光庭氏的《仙傳拾遺》,而杜氏的記載則是“采自靈府之序”[3],那麼這顯然是目前所見到的最早關於寒山的傳說,也可能是最接近寒山生活時代的記載。這段記載或許可以被視為對寒山形象描述最接近寒山本人,那麼根據徐靈府、杜光庭的描述,寒山是一個隱士,不知道其姓氏,只是因為他隱居於寒岩,故稱。寒山喜歡寫詩,並且其詩歌創作方式十分獨特,“每得一篇一句,輒題於樹間石上”,這些詩以抒發其隱逸之趣為主,當時就有人收集他的詩歌,大概有三百餘首,這些詩後來經過徐靈府的整理而得以流傳。在這裡,沒有關於寒山身份(道、僧抑或者儒)的任何說明,寒山僅僅是一個喜歡寫詩的隱士而已。
[1] 見《唐詩演進論》,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 根據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通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安史之亂後,長安、洛陽的官僚大夫遷移的地點之一就是荊南湘水一帶。參考第二卷《隋唐五代時期》,第325頁。
[3] 《寒山生平傳略》,不撰作者,《寒山傳記資料》第一冊,第17頁。
[4] 《寒山生平傳略》,不撰作者,《寒山傳記資料》第一冊,第17頁。
[5] 日本大田悌藏:《寒山詩解說》,曹潛譯,台灣《中國詩季刊》第四卷第三期,1973年9月出版。
[6] 麥卡錫主義是1950年—1954年間肇因於美國參議員麥卡錫的美國國內反共、反民主的典型代表,它惡決心誹謗、肆意迫害共產黨和民主進步人士甚至有不同意見的人,有“美國文革”之稱。
[7] 以上對於寒山及其設在日本、美國的傳播,參考杜若《被嬉皮奉為鼻祖的寒山》、《寒山與嬉皮》,《寒山子傳記資料》第二冊,第110—111、112—115頁。鍾玲《寒山在東方和西方文學界的地位》,《寒山子傳記資料》第五冊,第118—128頁。張德中《試論美國寒山熱》,《東南文化》1998年增刊,第210—215頁。
寒山及其文化精神
一、傳說建構中的寒山及其文化意義
寒山是一個謎一般的人物,其究竟是何種身份的人物?或者,究竟是否曾真的在歷史上出現過?都曾引起學者的關注。尤其是隨著寒山詩作為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現象不斷受到重視之後,對於寒山其人的研究也不斷地有新知卓見面世,筆者亦曾有相關的論述[1]討論過寒山其人。本書不關注對於寒山其人的考證,也不想對於所謂的歷史真實的寒山做出判斷。撇開考證,我們可以看到事實上在中國傳統中,有一系列的關於寒山的傳說,而這些傳說從本質上來講,有著非常大的差別,這表明寒山形象以及對寒山接受的變化過程。如果我們無法確證歷史上真實的寒山,那麼,經由傳說而形成的寒山文化現象則是一種真實的文化痕跡,它表明了寒山文化形象的歷史樣態和價值,而這恰恰表明了寒山文化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由於寒山傳說所涉及的面也是非常廣泛的,本書僅對幾個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傳說進行分析,以體現其所具有的文化內涵。
(一)《太平廣記》中所記錄的寒山傳說
自從閭丘胤的序被認定為偽序之後,晚唐杜光庭在《仙傳拾遺》中關於寒山子的記載就成為了可靠的材料,《仙傳拾遺》今已亡佚,唯在《太平廣記》中有部分抄入而保存下來。《太平廣記》卷五十五“寒山子”條即是抄錄杜氏的說法: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曆中,隱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當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號寒山子。好為詩,每得一篇一句,輒題於樹間石上。有好事者,隨而錄之,凡三百餘首,多述山林幽隱之興,或譏諷時態,能警勵流俗。桐柏征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為三卷,行於人間。十餘年忽不復見。咸通十二年,毗陵道士李褐,性褊急,好凌侮人。忽有貧士詣褐乞食,褐不之與,加以叱責。貧者唯唯而去。數日,有白馬從白衣者六七人詣褐,褐禮接之。因問褐曰:“頗相記乎?”褐視其狀貌,乃前之貧士也。逡巡欲謝之,慚未發言。忽語褐曰:“子修道未知其門,而好凌人侮俗,何道可冀?子頗知有寒山子邪?”答曰:“知。”曰:“即吾是矣。吾始謂汝可教,今不可也。修生之道,除嗜去欲,嗇神抱和,所以無累也;內抑其心,外檢其身,所以無過也;先人後己,知柔守謙,所以安身也;善推於人,不善歸諸身,所以積德也;功不在小,立之無怠,過不在大,去而不貳,所以積功也。然後內行充而外丹至,可以冀道於仿佛耳。子之三毒未剪,以冠簪為飾,可謂虎豹之鞟,而犬豕之質也。”出門乘馬而去,竟不復見。
這段引述,在《太平廣記》的中注為“出《仙傳拾遺》”,給人的感覺似乎都是出自杜光庭之手。可是,仔細地斟酌行文,很明顯可以看出後文“咸通十二年”這一段敘述與前文的敘述,無論是行文的風格還是所描述的事實都有非常大的差異。對於這種差異,前賢也注意到了,比如余嘉錫先生就稱後文的敘述“本非徐靈府序中所有,近於荒誕,不可盡信”[2]。而且因為徐靈府死於會昌初,他根本就不可能記載他死後30年所發生的事情,所以向來研究者在討論寒山的時候基本上只注重前面一段論述,後面的一部分則被視為荒誕不可信而遭拋棄。可是,如果是從純粹的傳說角度來考慮呢?那麼,很顯然,這兩段文字都敘說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後者或許更為生動、形象。
如果說前面部分是采自杜光庭氏的《仙傳拾遺》,而杜氏的記載則是“采自靈府之序”[3],那麼這顯然是目前所見到的最早關於寒山的傳說,也可能是最接近寒山生活時代的記載。這段記載或許可以被視為對寒山形象描述最接近寒山本人,那麼根據徐靈府、杜光庭的描述,寒山是一個隱士,不知道其姓氏,只是因為他隱居於寒岩,故稱。寒山喜歡寫詩,並且其詩歌創作方式十分獨特,“每得一篇一句,輒題於樹間石上”,這些詩以抒發其隱逸之趣為主,當時就有人收集他的詩歌,大概有三百餘首,這些詩後來經過徐靈府的整理而得以流傳。在這裡,沒有關於寒山身份(道、僧抑或者儒)的任何說明,寒山僅僅是一個喜歡寫詩的隱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