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頁
至昭帝時,時人或謂聖人,或謂庸人,作深沉淺默之行,或忠言,或戲語,莫知其旨。至宣帝初,棄郎以避亂世。置幀官舍。風飄之而去。後見於會稽賣藥,五湖智者疑其歲星精也。]
武帝全盛時期,「民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人,漢極盛矣」。(《地理志》)其中官奴婢約二十萬口。何炳棣計算,國土面積近700萬平方公里。
[趙翼論武帝之善用人曰:「武帝長駕遠馭,所用皆跅弛之士,不計流品也。《張騫傳》,自騫開外國道致尊貴,吏士爭上書言外國利害,天子為其絕遠輒予節,募吏民無問所從來,為備人眾遣之。或道中被侵盜失物及失指,天子為其習之,輒案致重罪,以激之令贖,復求使,大者予節,小者為副,故妄言無行之徒爭應募,此其鼓動人材之大略也。
至其操縱賞罰,亦實有足以激勸者。如衛青、霍去病等,屢經出塞,為國宣力,固貴之寵之,封侯增邑不少靳。
或奮身死事,如韓千秋戰死南越,帝曰:「千秋功雖不成,然亦軍鋒之冠。」則封其子為成安侯。或在軍有私罪,而功足祿者,如李廣利伐大宛,斬其王母寡,而私罪惡甚多,則以其萬里征伐,不祿其過。甚至失機敗事,而其罪可諒,其才尚可用者,亦終不刑戮,使得再自效。
如張騫與李廣俱出右北平擊匈奴,廣失亡多,騫後期,皆當斬,皆許贖為庶人。廣又全軍覆沒,身為匈奴所得,佯死,奪其馬奔歸,當斬,亦贖為庶人。後皆重詔起用,使之立功。
且任用時不拘以文法。如李廣夜行,為灞陵醉尉所辱,及為將,請尉俱行,至即斬以報怨,上疏自言,帝不惟不以為罪,反獎奮之以成其氣。其有恃功稍驕蹇者,則又挫折而用之。如楊仆已破南越,會東越反,帝欲以為將,為其伐前勞,特詔責之,又數其受詔不至蘭池宮等罪,激使立功自贖。
其駕馭豪傑如此,直所謂條旋在手,操縱自如者也。而於畏怯者,則誅無赦。又或冒功行詐,如左將軍荀彘擊朝鮮,與楊仆爭功嫉妒,雖克朝鮮,終坐棄市,賞罰明如此,孰敢挾詐避險而不盡力哉!史稱雄才大略,固不虛也。]
[何按:劉徹有復興華夏文化之功。《藝文志》:「漢興,承秦之敗,乃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事傳說,皆充秘府。」劉徹平生手不釋卷,雅好辭章,詩賦俱領一時之寇。招攬文學才士,厚祿以待。《楚辭》屈賦,賴之流傳。]
[在政治制度上,由秦漢至明清兩千年間中國發生了重大變革。但其原型多來自武帝時期所創製。]
清趙翼論秦漢以來政制之變云:
「蓋秦、漢間為天地一大變局。自古皆封建諸侯,各君其國,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視為固然。其後積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無有底止,強臣大族又篡弒相仍,禍亂不已。再並而為七國,益務戰爭,肝腦塗地,其勢不得不變。
而數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時亦難遽變,於是先從在下者起。遊說則范睢、蔡澤、蘇秦、張儀等,徒步而為相。征戰則孫臏、白起、樂毅、廉頗、王翦等,白身而為將。此已開後世布衣將相之例。
於是縱秦皇盡滅六國,以開一統之局。使秦皇當日發政施仁,與民休息,則禍亂不興,下雖無世祿之臣,而上猶是繼體之主也。惟其威虐毒痛,人人思亂,四海鼎沸,草澤競奮,於是漢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漢武帝生平大事年表(52)
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連載:漢武大帝 出版社: 作者: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無賴之徒,立功以取將相,此氣運為之也。而是時尚有分封子弟諸國。
迨至七國反後,又嚴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諸侯王惟得食租衣稅,又多以事失侯,於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遺法始蕩然淨盡,而成後世徵辟、選舉、科目、雜流之天下矣。豈非天哉!」
《漢書·貢禹傳》論武帝云:
「武帝始臨天下,尊賢用士,闢地廣境數千里。自見功大威立,遂縱嗜欲。用度不足,乃行壹切之變,使犯法者贖罪,入谷者補吏,是以天下奢侈,宦亂民貧,盜賊並起,亡命者眾。郡國恐伏其誅,則擇便巧吏書習於計薄能欺上府者,以為右職。
奸軌不勝,則擇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
故無義而有財者顯於世,欺謾而善書者尊於朝,悖逆而勇猛者尊於官。
故俗云:『何以孝弟為?財多而光榮。何以禮義為?史書而仕官。何以謹慎為?勇猛而臨官。』俗之敗壞,乃至於是!]
司馬光論漢武帝曰:
「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仙,巡遊無度,使百姓疾弊,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守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杜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朱熹說:「武帝天資高,志向大,足以有為。末年海內虛耗。去秦始皇無幾。輪台之悔,亦是天資高,方能如此。嘗因人言:太子仁孝不能武,答曰正欲其守成,若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可見他當時已自知其罪。」」
武帝全盛時期,「民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人,漢極盛矣」。(《地理志》)其中官奴婢約二十萬口。何炳棣計算,國土面積近700萬平方公里。
[趙翼論武帝之善用人曰:「武帝長駕遠馭,所用皆跅弛之士,不計流品也。《張騫傳》,自騫開外國道致尊貴,吏士爭上書言外國利害,天子為其絕遠輒予節,募吏民無問所從來,為備人眾遣之。或道中被侵盜失物及失指,天子為其習之,輒案致重罪,以激之令贖,復求使,大者予節,小者為副,故妄言無行之徒爭應募,此其鼓動人材之大略也。
至其操縱賞罰,亦實有足以激勸者。如衛青、霍去病等,屢經出塞,為國宣力,固貴之寵之,封侯增邑不少靳。
或奮身死事,如韓千秋戰死南越,帝曰:「千秋功雖不成,然亦軍鋒之冠。」則封其子為成安侯。或在軍有私罪,而功足祿者,如李廣利伐大宛,斬其王母寡,而私罪惡甚多,則以其萬里征伐,不祿其過。甚至失機敗事,而其罪可諒,其才尚可用者,亦終不刑戮,使得再自效。
如張騫與李廣俱出右北平擊匈奴,廣失亡多,騫後期,皆當斬,皆許贖為庶人。廣又全軍覆沒,身為匈奴所得,佯死,奪其馬奔歸,當斬,亦贖為庶人。後皆重詔起用,使之立功。
且任用時不拘以文法。如李廣夜行,為灞陵醉尉所辱,及為將,請尉俱行,至即斬以報怨,上疏自言,帝不惟不以為罪,反獎奮之以成其氣。其有恃功稍驕蹇者,則又挫折而用之。如楊仆已破南越,會東越反,帝欲以為將,為其伐前勞,特詔責之,又數其受詔不至蘭池宮等罪,激使立功自贖。
其駕馭豪傑如此,直所謂條旋在手,操縱自如者也。而於畏怯者,則誅無赦。又或冒功行詐,如左將軍荀彘擊朝鮮,與楊仆爭功嫉妒,雖克朝鮮,終坐棄市,賞罰明如此,孰敢挾詐避險而不盡力哉!史稱雄才大略,固不虛也。]
[何按:劉徹有復興華夏文化之功。《藝文志》:「漢興,承秦之敗,乃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事傳說,皆充秘府。」劉徹平生手不釋卷,雅好辭章,詩賦俱領一時之寇。招攬文學才士,厚祿以待。《楚辭》屈賦,賴之流傳。]
[在政治制度上,由秦漢至明清兩千年間中國發生了重大變革。但其原型多來自武帝時期所創製。]
清趙翼論秦漢以來政制之變云:
「蓋秦、漢間為天地一大變局。自古皆封建諸侯,各君其國,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視為固然。其後積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無有底止,強臣大族又篡弒相仍,禍亂不已。再並而為七國,益務戰爭,肝腦塗地,其勢不得不變。
而數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時亦難遽變,於是先從在下者起。遊說則范睢、蔡澤、蘇秦、張儀等,徒步而為相。征戰則孫臏、白起、樂毅、廉頗、王翦等,白身而為將。此已開後世布衣將相之例。
於是縱秦皇盡滅六國,以開一統之局。使秦皇當日發政施仁,與民休息,則禍亂不興,下雖無世祿之臣,而上猶是繼體之主也。惟其威虐毒痛,人人思亂,四海鼎沸,草澤競奮,於是漢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漢武帝生平大事年表(52)
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連載:漢武大帝 出版社: 作者: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無賴之徒,立功以取將相,此氣運為之也。而是時尚有分封子弟諸國。
迨至七國反後,又嚴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諸侯王惟得食租衣稅,又多以事失侯,於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遺法始蕩然淨盡,而成後世徵辟、選舉、科目、雜流之天下矣。豈非天哉!」
《漢書·貢禹傳》論武帝云:
「武帝始臨天下,尊賢用士,闢地廣境數千里。自見功大威立,遂縱嗜欲。用度不足,乃行壹切之變,使犯法者贖罪,入谷者補吏,是以天下奢侈,宦亂民貧,盜賊並起,亡命者眾。郡國恐伏其誅,則擇便巧吏書習於計薄能欺上府者,以為右職。
奸軌不勝,則擇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
故無義而有財者顯於世,欺謾而善書者尊於朝,悖逆而勇猛者尊於官。
故俗云:『何以孝弟為?財多而光榮。何以禮義為?史書而仕官。何以謹慎為?勇猛而臨官。』俗之敗壞,乃至於是!]
司馬光論漢武帝曰:
「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仙,巡遊無度,使百姓疾弊,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守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杜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朱熹說:「武帝天資高,志向大,足以有為。末年海內虛耗。去秦始皇無幾。輪台之悔,亦是天資高,方能如此。嘗因人言:太子仁孝不能武,答曰正欲其守成,若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可見他當時已自知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