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頁
二月已巳,以光祿大夫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都尉金日磾為車騎將軍,宅侯。太僕安陽侯上官桀為左將軍。桑弘羊為御史大夫。命三人共協霍光輔佐太子劉弗陵。
[二月,武帝病重,詔立弗陵為皇太子,年八歲。以霍光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磾為車騎將軍,上官桀為左將軍,受遺詔輔幼主。又以搜粟都尉桑弘羊為御史大夫。]
[1977年8月,玉門市花海公社東北的一處烽燧遺址中,出土一批漢代簡牘。其中有一件七面棱形觚(編號77.J.H.S:1),上有一篇詔書。1984年整理者發表了這篇詔書的釋文:(嘉峪關市文物保管所:《玉門花海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甘肅省博物館編《漢簡研究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
「制詔皇大(太)子:朕體不安,今將絕矣,與地合同,眾(終)不復起。謹視皇大(天)之(嗣),如朕曾在。善禺(遇)百姓,賦斂以理;存賢近聖,必聚胥士;表教奉先,自致天子。胡(亥)自汜(圮),滅名絕紀。審察朕言,從(終)身毋失。(此字所見摹本或隸作「久」,不可讀。當作「失」。)蒼蒼之天不可得久視,堂堂之地不可得久履,道此絕矣!告後世及其孫子孫,忽忽錫錫,恐見故里,毋負(天)地,更亡更在,□如□廬,下敦閭里。人固當死,慎毋敢佞,……(木簡抄寫年代在「元元年(前74年)前後。(元元年四月,昭帝死。六月,立昌邑王,旋廢。七月,宣帝立。))
[何按:詔文中「胥士」,即「儒士」。我早年曾作「儒名考」,謂儒即《周禮》之胥,此簡提供一佐證也。胥,或作訁 胥。]
「這篇詔書即漢武帝臨終之遺詔,是當時一個戍卒手抄,抄錄不全。武帝病,封璽書,曰『帝崩發書以從事』。
遺詔封金日磾為侯,上官桀為安陽侯,霍光為博陸侯,是武帝遺詔中應還有封霍光等為侯的內容。]
[上官桀曾為未央廄令。「上嘗體不安。及愈,視馬,馬多瘦。上大怒:『令以我不復見馬邪!』欲下吏,桀頓首曰:『臣聞聖體不安,日夜憂懼,意誠不在馬。』言未卒,泣數行下。上以為忠,由是親近,為侍中,稍遷至太僕。」《外戚傳》]
[「行幸五柞宮,謂霍光曰:「朕若死矣!可立鉤弋太人子,公善輔之。」時上年六十餘,發不白,更有少容,服食辟穀,希復幸女子矣。每見群臣,自嘆愚瘠瘦。一二年中,慘慘不樂。時上年六十餘,三月丙寅,上晝臥不覺;顏色不異,而身冷無氣,明日色漸變,閉目。乃發哀告喪。未央前殿朝晡上祭,若有食之者。葬茂陵,芳香之氣異常,積於墳埏之間,如大霧。常所幸御,葬畢,悉居茂陵園。上自婕妤以下二百餘人,上幸之如平生,而傍人不見也。光聞之,乃更出宮人,增為五百人,因是遂絕。(《御覽》八十八。)]
丁卯,帝崩於五祚宮。
太子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
3月甲申,葬武帝於茂陵。
[《晉書·稟林傳》: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二供賓客,三充山陵。漢武帝享年日久,比崩,而茂陵不復容物。其樹皆已可拱。赤眉取陵中物,不能減半。於今猶有朽帛委積,珠玉未盡。]
[武帝身後留下三子,太子弗陵,燕王旦及廣陵王濟。
關於燕王旦:
漢武帝生平大事年表(51)
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連載:漢武大帝 出版社: 作者: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會武帝年老長,而太子不幸薨,未有所立,而旦使來上書,請身入宿衛於長安。孝武見其書,擊地,怒曰:『生子當置之齊、魯禮義之鄉,乃置之燕、趙,果有爭心,不讓之端見矣。』於是使使即斬其使者於闕下。
會武帝崩,昭帝初立,旦果作怨而望大臣。自以長子當立,與齊王子劉澤等謀為叛逆,出言曰:『我安得弟在者!今立者乃大將軍子也。』欲發兵。事發覺,當誅。
宗正者,主宗室諸劉屬籍,先見王,為列陳道昭帝實武帝子狀。待御史乃復見王,責之以正法,問:『王欲發兵罪名明白,當坐之。漢家有畫龍點睛法,王犯纖介小罪過,即行法直斷耳,安能寬王。』
公戶滿習於經術,最後見王,稱引古今通義,國家大禮,文章爾雅。謂王曰:『古者天子必內有異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異族也。周公輔成王,誅其兩弟,故治。武帝在時,尚能寬王。今昭帝始立,所幼,富於春秋,未臨政,委任大臣輔政,奉法直行,無敢所阿,恐不能寬王。王可自謹,無自令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於是燕王旦乃恐懼服罪,叩頭謝過。大臣欲和合內骨肉,難傷之以法。
其後旦復與左將軍上官桀等謀反,宣言曰『我次太子,太子不在,我當立,大臣共抑我』云云。大將軍光輔政,與公卿大臣議曰:『燕王旦不改過悔正,行惡不變。』於是修法直斷,行罰誅。旦自殺,國除。]
東方朔於武帝死後亦遁隱,不知所終。
[劉向《列仙傳》:「東方朔者,平原戾次人也。久在吳中,為書師數十年。武帝時上書說便宜,釋為郎。
[二月,武帝病重,詔立弗陵為皇太子,年八歲。以霍光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磾為車騎將軍,上官桀為左將軍,受遺詔輔幼主。又以搜粟都尉桑弘羊為御史大夫。]
[1977年8月,玉門市花海公社東北的一處烽燧遺址中,出土一批漢代簡牘。其中有一件七面棱形觚(編號77.J.H.S:1),上有一篇詔書。1984年整理者發表了這篇詔書的釋文:(嘉峪關市文物保管所:《玉門花海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甘肅省博物館編《漢簡研究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
「制詔皇大(太)子:朕體不安,今將絕矣,與地合同,眾(終)不復起。謹視皇大(天)之(嗣),如朕曾在。善禺(遇)百姓,賦斂以理;存賢近聖,必聚胥士;表教奉先,自致天子。胡(亥)自汜(圮),滅名絕紀。審察朕言,從(終)身毋失。(此字所見摹本或隸作「久」,不可讀。當作「失」。)蒼蒼之天不可得久視,堂堂之地不可得久履,道此絕矣!告後世及其孫子孫,忽忽錫錫,恐見故里,毋負(天)地,更亡更在,□如□廬,下敦閭里。人固當死,慎毋敢佞,……(木簡抄寫年代在「元元年(前74年)前後。(元元年四月,昭帝死。六月,立昌邑王,旋廢。七月,宣帝立。))
[何按:詔文中「胥士」,即「儒士」。我早年曾作「儒名考」,謂儒即《周禮》之胥,此簡提供一佐證也。胥,或作訁 胥。]
「這篇詔書即漢武帝臨終之遺詔,是當時一個戍卒手抄,抄錄不全。武帝病,封璽書,曰『帝崩發書以從事』。
遺詔封金日磾為侯,上官桀為安陽侯,霍光為博陸侯,是武帝遺詔中應還有封霍光等為侯的內容。]
[上官桀曾為未央廄令。「上嘗體不安。及愈,視馬,馬多瘦。上大怒:『令以我不復見馬邪!』欲下吏,桀頓首曰:『臣聞聖體不安,日夜憂懼,意誠不在馬。』言未卒,泣數行下。上以為忠,由是親近,為侍中,稍遷至太僕。」《外戚傳》]
[「行幸五柞宮,謂霍光曰:「朕若死矣!可立鉤弋太人子,公善輔之。」時上年六十餘,發不白,更有少容,服食辟穀,希復幸女子矣。每見群臣,自嘆愚瘠瘦。一二年中,慘慘不樂。時上年六十餘,三月丙寅,上晝臥不覺;顏色不異,而身冷無氣,明日色漸變,閉目。乃發哀告喪。未央前殿朝晡上祭,若有食之者。葬茂陵,芳香之氣異常,積於墳埏之間,如大霧。常所幸御,葬畢,悉居茂陵園。上自婕妤以下二百餘人,上幸之如平生,而傍人不見也。光聞之,乃更出宮人,增為五百人,因是遂絕。(《御覽》八十八。)]
丁卯,帝崩於五祚宮。
太子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
3月甲申,葬武帝於茂陵。
[《晉書·稟林傳》: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二供賓客,三充山陵。漢武帝享年日久,比崩,而茂陵不復容物。其樹皆已可拱。赤眉取陵中物,不能減半。於今猶有朽帛委積,珠玉未盡。]
[武帝身後留下三子,太子弗陵,燕王旦及廣陵王濟。
關於燕王旦:
漢武帝生平大事年表(51)
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連載:漢武大帝 出版社: 作者: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會武帝年老長,而太子不幸薨,未有所立,而旦使來上書,請身入宿衛於長安。孝武見其書,擊地,怒曰:『生子當置之齊、魯禮義之鄉,乃置之燕、趙,果有爭心,不讓之端見矣。』於是使使即斬其使者於闕下。
會武帝崩,昭帝初立,旦果作怨而望大臣。自以長子當立,與齊王子劉澤等謀為叛逆,出言曰:『我安得弟在者!今立者乃大將軍子也。』欲發兵。事發覺,當誅。
宗正者,主宗室諸劉屬籍,先見王,為列陳道昭帝實武帝子狀。待御史乃復見王,責之以正法,問:『王欲發兵罪名明白,當坐之。漢家有畫龍點睛法,王犯纖介小罪過,即行法直斷耳,安能寬王。』
公戶滿習於經術,最後見王,稱引古今通義,國家大禮,文章爾雅。謂王曰:『古者天子必內有異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異族也。周公輔成王,誅其兩弟,故治。武帝在時,尚能寬王。今昭帝始立,所幼,富於春秋,未臨政,委任大臣輔政,奉法直行,無敢所阿,恐不能寬王。王可自謹,無自令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於是燕王旦乃恐懼服罪,叩頭謝過。大臣欲和合內骨肉,難傷之以法。
其後旦復與左將軍上官桀等謀反,宣言曰『我次太子,太子不在,我當立,大臣共抑我』云云。大將軍光輔政,與公卿大臣議曰:『燕王旦不改過悔正,行惡不變。』於是修法直斷,行罰誅。旦自殺,國除。]
東方朔於武帝死後亦遁隱,不知所終。
[劉向《列仙傳》:「東方朔者,平原戾次人也。久在吳中,為書師數十年。武帝時上書說便宜,釋為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