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頁
[《漢書·外戚傳》:「鉤弋子年五六歲,壯大多知,上常言『類我』,又感其生與眾異,甚奇愛之,心欲立焉。]
[清儒杭世駿以為無殺鉤弋事:
「常疑漢武殺鉤弋事不可解。以為雄猜之主,不近人情事亦有之者。考之《西京雜記》鉤弋夫人從事甘泉,告上曰:『妾相運為陛下生一男,年十七。妾當死,今必死於此,不得為矣。願自愛。』言終而卒。香聞十餘里,因葬雲陵。上哀悼之,發冢開視,惟衣履存,乃為起通靈台於甘泉。]
是歲,使黃門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圖,以賜霍光。
後二年(B87,甲午)70歲。
正月,朝諸侯於甘泉宮。賜宗室。
司馬遷失官,後失蹤(遁隱?)。(說詳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
遷遺一女,適平通侯楊敝。著《太史公記》百三十篇傳世,即《史記》。
[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
「案史公卒年,絕不可考。……要之,史公卒年雖未可遽知,然視為與武帝相終始,當無大誤也。……今觀《史記》中最晚之記事,得信為出自公手者,唯《匈奴列傳》之李廣利降匈奴事征和三年,余皆出後人續補。]
《後漢書·蔡邕傳》:「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傳於後世。」
[何按:關於司馬遷卒年,史無明文。
但武帝未殺司馬遷,亦未禁毀其《太史公書》。疑馬遷之失蹤或遁隱與霍光有關。武帝死後,昭帝以幼沖之年臨帝位,大政託孤於霍光,霍光是去病之弟,衛皇后、衛太子及衛青宗親。他執政不久,即發動政變,黜奪田千秋、金日磾等託孤重臣的權力。又以勾結燕王謀反之可疑罪名逼死上官桀、桑弘羊等舊臣。霍光最終立衛太子之孫為宣帝,從而為衛氏家族全面平反。衛青生前與李廣有隙。司馬遷親近李氏家族,由於為李陵辨冤而獲罪,《史記》中明顯貶衛霍而揚李廣。所以霍光必不能容之。因此,司馬光在昭帝朝的神秘隱遁或失蹤,必然與霍光的柄政有直接關係。]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子長遊蹤」條:
「(司馬遷)既座刑,乃卒述黃帝至太初,則書成時,必六十餘矣。後為中書令,卒必在武帝之末。《參世家》末言參之五世孫宗以征和二年坐太子死,即戾太子也。又田仁、任安二人皆坐戾太子事誅,而《史記田叔傳》及仁死事,且雲予與仁善,故述之。又《報安書》作於安下獄將論死之時。則『巫蠱』之獄,戾太子之敗,遷固親見之。又四年,武帝崩,《漢書》本傳於《報任安書》後言遷卒,則在武帝末或更至昭帝也。]
[由於司馬遷之死史籍缺乏明確記載,後人對其死因與卒年就產生了各種臆測。寫《漢書》的班固在為其作傳時已經搞不清楚,所以乾脆不記。東漢衛宏在《漢書舊儀注》中說:「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擊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東晉葛洪在《西京雜記》中承襲衛說。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對衛宏說提出質疑:「今觀《景紀》,絕不言其短。又遷下蠶室,在天漢三年,後為中書令,尊寵任職。其卒在昭帝初,距獲罪被刑蓋已十餘年矣,何得謂下蠶室,有怨言,下獄死乎?與情事全不合,皆非是。」
漢武帝生平大事年表(50)
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連載:漢武大帝 出版社: 作者: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子長《史記》,全是憤激,雜以遊戲。以『項羽本紀』列高祖之前,固為無禮,又不為惠帝立紀。至『孝武本紀』,但述其神仙禱祠之事,而政令無聞焉。不過為文成、五利作一外傳耳。傳之後世,以為何如主?殆以此報腐刑之毒也。首雲孝武皇帝者,與孝景皇帝者,同是輕薄語。但太史公自序云:今上本紀。尚未有諡,故劉知幾謂褚先生補作。以此傳疑。
《史通》云:元成之間,會稽褚先生補作『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等傳,辭多鄙陋,非遷本意也。然吾觀武帝紀編年未終,疑是未完殘稿。衛宏云:『遷作本紀,極言景帝之短及武帝之過。武帝怒而削去之。然止毀其副在京師者,故『景紀』至後復出,『武紀』指切尤甚,民間亦不敢藏。』不知何時復出,闕略失次若此。若雲褚少孫作,則如『三王』、『外戚世家』,『滑稽』、『日者』、『龜策』褚傳,明明前列『太史公曰』,而後附以『褚先生曰』,蓋補子長所未備,未嘗以偽奪真也。少孫若作『武紀』,何不歷敘元封以還,訖於後元,續史公論贊後,如諸傳例乎?知幾之言。未可為信。
班馬優劣,論者互有異同。大約右馬而左班。張圃云:『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敘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固敘二百年事,乃八十萬言,』煩省不同,不如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獎勸,惡足以監誡,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無取焉,而班皆書之,不如二也。毀貶晁錯,傷忠臣之道,不如三也。遷既創造。固又因循,難易益不同矣。]
御史大夫商丘成擊衛太子有功。坐於文帝廟醉歌,大不敬。自殺。
2月,武帝病重五柞宮。
乙丑,立弗陵為太子。霍光問後事,武帝曰:「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
[清儒杭世駿以為無殺鉤弋事:
「常疑漢武殺鉤弋事不可解。以為雄猜之主,不近人情事亦有之者。考之《西京雜記》鉤弋夫人從事甘泉,告上曰:『妾相運為陛下生一男,年十七。妾當死,今必死於此,不得為矣。願自愛。』言終而卒。香聞十餘里,因葬雲陵。上哀悼之,發冢開視,惟衣履存,乃為起通靈台於甘泉。]
是歲,使黃門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圖,以賜霍光。
後二年(B87,甲午)70歲。
正月,朝諸侯於甘泉宮。賜宗室。
司馬遷失官,後失蹤(遁隱?)。(說詳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
遷遺一女,適平通侯楊敝。著《太史公記》百三十篇傳世,即《史記》。
[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
「案史公卒年,絕不可考。……要之,史公卒年雖未可遽知,然視為與武帝相終始,當無大誤也。……今觀《史記》中最晚之記事,得信為出自公手者,唯《匈奴列傳》之李廣利降匈奴事征和三年,余皆出後人續補。]
《後漢書·蔡邕傳》:「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傳於後世。」
[何按:關於司馬遷卒年,史無明文。
但武帝未殺司馬遷,亦未禁毀其《太史公書》。疑馬遷之失蹤或遁隱與霍光有關。武帝死後,昭帝以幼沖之年臨帝位,大政託孤於霍光,霍光是去病之弟,衛皇后、衛太子及衛青宗親。他執政不久,即發動政變,黜奪田千秋、金日磾等託孤重臣的權力。又以勾結燕王謀反之可疑罪名逼死上官桀、桑弘羊等舊臣。霍光最終立衛太子之孫為宣帝,從而為衛氏家族全面平反。衛青生前與李廣有隙。司馬遷親近李氏家族,由於為李陵辨冤而獲罪,《史記》中明顯貶衛霍而揚李廣。所以霍光必不能容之。因此,司馬光在昭帝朝的神秘隱遁或失蹤,必然與霍光的柄政有直接關係。]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子長遊蹤」條:
「(司馬遷)既座刑,乃卒述黃帝至太初,則書成時,必六十餘矣。後為中書令,卒必在武帝之末。《參世家》末言參之五世孫宗以征和二年坐太子死,即戾太子也。又田仁、任安二人皆坐戾太子事誅,而《史記田叔傳》及仁死事,且雲予與仁善,故述之。又《報安書》作於安下獄將論死之時。則『巫蠱』之獄,戾太子之敗,遷固親見之。又四年,武帝崩,《漢書》本傳於《報任安書》後言遷卒,則在武帝末或更至昭帝也。]
[由於司馬遷之死史籍缺乏明確記載,後人對其死因與卒年就產生了各種臆測。寫《漢書》的班固在為其作傳時已經搞不清楚,所以乾脆不記。東漢衛宏在《漢書舊儀注》中說:「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擊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東晉葛洪在《西京雜記》中承襲衛說。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對衛宏說提出質疑:「今觀《景紀》,絕不言其短。又遷下蠶室,在天漢三年,後為中書令,尊寵任職。其卒在昭帝初,距獲罪被刑蓋已十餘年矣,何得謂下蠶室,有怨言,下獄死乎?與情事全不合,皆非是。」
漢武帝生平大事年表(50)
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連載:漢武大帝 出版社: 作者: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子長《史記》,全是憤激,雜以遊戲。以『項羽本紀』列高祖之前,固為無禮,又不為惠帝立紀。至『孝武本紀』,但述其神仙禱祠之事,而政令無聞焉。不過為文成、五利作一外傳耳。傳之後世,以為何如主?殆以此報腐刑之毒也。首雲孝武皇帝者,與孝景皇帝者,同是輕薄語。但太史公自序云:今上本紀。尚未有諡,故劉知幾謂褚先生補作。以此傳疑。
《史通》云:元成之間,會稽褚先生補作『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等傳,辭多鄙陋,非遷本意也。然吾觀武帝紀編年未終,疑是未完殘稿。衛宏云:『遷作本紀,極言景帝之短及武帝之過。武帝怒而削去之。然止毀其副在京師者,故『景紀』至後復出,『武紀』指切尤甚,民間亦不敢藏。』不知何時復出,闕略失次若此。若雲褚少孫作,則如『三王』、『外戚世家』,『滑稽』、『日者』、『龜策』褚傳,明明前列『太史公曰』,而後附以『褚先生曰』,蓋補子長所未備,未嘗以偽奪真也。少孫若作『武紀』,何不歷敘元封以還,訖於後元,續史公論贊後,如諸傳例乎?知幾之言。未可為信。
班馬優劣,論者互有異同。大約右馬而左班。張圃云:『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敘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固敘二百年事,乃八十萬言,』煩省不同,不如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獎勸,惡足以監誡,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無取焉,而班皆書之,不如二也。毀貶晁錯,傷忠臣之道,不如三也。遷既創造。固又因循,難易益不同矣。]
御史大夫商丘成擊衛太子有功。坐於文帝廟醉歌,大不敬。自殺。
2月,武帝病重五柞宮。
乙丑,立弗陵為太子。霍光問後事,武帝曰:「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