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蟬的一生與我們不是非常接近嗎?我們大部分人把半生的光陰用在學習,渴望利用這種學習來獲得成功,那種漫長匐匍的追求正如知了一樣;一旦我們被世人看為成功,自足的在枝頭歡唱,秋天已經來了。
孟浩然有一前寫蟬的詩,中間有這樣幾句:
黃金然桂盡,
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
聞蟬但益悲。
聽蟬聲鳴叫時,想起這首詩,就覺得“知了”兩字中有更深的含義。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一邊在樹上高歌,一邊心裡坦然明了,對自己說:“知了,關於生命的實相,我明白了。”
花與樹的完美
我到一座花園去參觀,看到園中的花正盛開,樹都蒼翠,忍不住讚嘆地說:“這些花和樹是多麼的美呀。”
花園主人笑起來,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丑的樹,也沒有丑的花。不要說是這花園,即使是路邊的花樹也都是很美的。”
花園主人的說法令我感到意外,確實,世上沒有一棵樹是丑的,也沒有一朵花是丑的,我以前怎麼沒有發現呢?相對於一棵樹或一朵花,作為人的我們就顯得有各種分別:是非、善惡、高低、美醜,高尚得像一棵樹,完美得如一朵花的人,是多麼少見呀。
我深信,花與樹的完美,是來自於它們不會有醜陋低俗的意念;因此我深信,人如果也無清淨醜陋低俗的想法,就會走向高尚與完美之路。
永 恆
有一次,她告訴他一個故事。
說是有一對情侶一起去登喜馬拉雅山,恰好遇到雪崩,他被滾落的雪捲走,到一個不知名的地方,而她則站在那滾去的雪堆旁邊,呆在當地。
她回家以後,常常在夢裡出現他在雪中呼喊的影像,她決心去找埋在雪中的他。每一年,她都去喜馬拉雅山出事的地點找他,一年一年過去了,找了二十年,終於在山腳下找到他。
那個時候,她已經兩鬢飛霜。皺紋滿布,而他還是雪崩時二十年前的青春容顏。她深深地感覺到時光的力量。
說完故事,他們都深深的動容了。
她問他:“感情是可以永恆的吧!”
他說:“這樣就是永恆嗎?”
後來談起了永恆,那時他們正在熱戀,都真真地體會到感情可以永恆。
他們到最後也分開了,分開的地點不在喜馬拉雅山,而在台北,但永恆已經像喜馬拉雅山的雪片,紛紛落了一地,一下就溶化了。
除非有雪崩,但雪崩也不能保證永恆。
紅塵有緣
釋緣
問世間“緣”為何物,真叫人不好捉摸。
因為無法詮釋人與人相遇、相知、相交的底蘊和玄機,人們便認同且襲用了從禪語中拈出的那個字——緣。
惜緣在億萬年的時光長河中相逢於今生今世;在眾生芸芸的紅塵人海中際會於此地此處,無論男女長幼,無論貧富美醜,這一段塵緣足堪珍惜。
情緣緣是天意,也關人情,蓋因有情而後結緣,或有緣而後生情,倘若無情,如何有緣?即便有緣,也是孽緣。
隨緣
人們常說隨緣,但隨緣不應是等緣。
“有願才會有緣,如果無願,即使有緣的人也會擦身錯過。”極具禪心慧思的台灣作家林清玄如是說。
信緣
有這樣一種朋友,也許相隔萬水千山,也許分別十年八載,世事變幻,滄海桑田,永遠不變的是彼此心中的那份默契與牽念。所以我相信,兩緣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悟緣耳聞目睹曾經恩愛的夫妻因小事反目,共赴艱險的朋友因蠅利成仇,頗感難解。思之再三,似有醒悟:一切美好的因緣都應有三個支撐點方能長遠——重情,守義,惜緣。
類緣
“有緣千里來相會。”——這是空間上的緣。
為什麼數百年前,上千年前某個人的思想、情懷、感悟會與我如此相似?為什麼不曾謀面,不曾晤談,心中竟是這般親切,又是這樣喜歡?為什麼月光像是他的凝視,清風仿佛他的呼吸?心有靈犀,千年相通——這是時間上的緣。
了緣
說不盡的緣。道不破的緣。了不斷的緣。是緣,非緣。有緣,無緣。緣深,緣淺。緣起,緣盡。有人灰情滅欲,斬斷塵緣;有人藕斷絲連,再續前緣。良緣變孽緣,仇緣變情緣。一面之緣與一生之緣或許只在一念之間。或是情在緣已盡,或是緣在情已絕……呀!這紅塵中的是非恩怨,離合聚散,又怎是一個“緣”字了得!
沉香三盞
去年聖誕節,在電視上看到教宗保祿六世在梵蒂岡的子夜彌撒中“奉香”。
那是用一個金缽裝著的檀香,正點燃著,傳說借著這一盞馨香,可以把於民們祈禱的聲音上達於天庭。我看到教宗提著香缽緩緩搖動祈禱,香菸裊裊而上,心裡感到一種莫名的感動。突然想起幼年的一件往事,當我知道佛教道教以外,還有天主教基督教時,已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
有一次我問父親,基督教天主教到底與我們的佛教道教有什麼不同呢?父親漫不經心的說:“他們不拜拜,也不燒香。”這個回答大抵是對的,但後來我發現,“祈禱”在本質上與“拜拜”並無不同,只是一直不知道西方宗教是不是燒香。
孟浩然有一前寫蟬的詩,中間有這樣幾句:
黃金然桂盡,
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
聞蟬但益悲。
聽蟬聲鳴叫時,想起這首詩,就覺得“知了”兩字中有更深的含義。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一邊在樹上高歌,一邊心裡坦然明了,對自己說:“知了,關於生命的實相,我明白了。”
花與樹的完美
我到一座花園去參觀,看到園中的花正盛開,樹都蒼翠,忍不住讚嘆地說:“這些花和樹是多麼的美呀。”
花園主人笑起來,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丑的樹,也沒有丑的花。不要說是這花園,即使是路邊的花樹也都是很美的。”
花園主人的說法令我感到意外,確實,世上沒有一棵樹是丑的,也沒有一朵花是丑的,我以前怎麼沒有發現呢?相對於一棵樹或一朵花,作為人的我們就顯得有各種分別:是非、善惡、高低、美醜,高尚得像一棵樹,完美得如一朵花的人,是多麼少見呀。
我深信,花與樹的完美,是來自於它們不會有醜陋低俗的意念;因此我深信,人如果也無清淨醜陋低俗的想法,就會走向高尚與完美之路。
永 恆
有一次,她告訴他一個故事。
說是有一對情侶一起去登喜馬拉雅山,恰好遇到雪崩,他被滾落的雪捲走,到一個不知名的地方,而她則站在那滾去的雪堆旁邊,呆在當地。
她回家以後,常常在夢裡出現他在雪中呼喊的影像,她決心去找埋在雪中的他。每一年,她都去喜馬拉雅山出事的地點找他,一年一年過去了,找了二十年,終於在山腳下找到他。
那個時候,她已經兩鬢飛霜。皺紋滿布,而他還是雪崩時二十年前的青春容顏。她深深地感覺到時光的力量。
說完故事,他們都深深的動容了。
她問他:“感情是可以永恆的吧!”
他說:“這樣就是永恆嗎?”
後來談起了永恆,那時他們正在熱戀,都真真地體會到感情可以永恆。
他們到最後也分開了,分開的地點不在喜馬拉雅山,而在台北,但永恆已經像喜馬拉雅山的雪片,紛紛落了一地,一下就溶化了。
除非有雪崩,但雪崩也不能保證永恆。
紅塵有緣
釋緣
問世間“緣”為何物,真叫人不好捉摸。
因為無法詮釋人與人相遇、相知、相交的底蘊和玄機,人們便認同且襲用了從禪語中拈出的那個字——緣。
惜緣在億萬年的時光長河中相逢於今生今世;在眾生芸芸的紅塵人海中際會於此地此處,無論男女長幼,無論貧富美醜,這一段塵緣足堪珍惜。
情緣緣是天意,也關人情,蓋因有情而後結緣,或有緣而後生情,倘若無情,如何有緣?即便有緣,也是孽緣。
隨緣
人們常說隨緣,但隨緣不應是等緣。
“有願才會有緣,如果無願,即使有緣的人也會擦身錯過。”極具禪心慧思的台灣作家林清玄如是說。
信緣
有這樣一種朋友,也許相隔萬水千山,也許分別十年八載,世事變幻,滄海桑田,永遠不變的是彼此心中的那份默契與牽念。所以我相信,兩緣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悟緣耳聞目睹曾經恩愛的夫妻因小事反目,共赴艱險的朋友因蠅利成仇,頗感難解。思之再三,似有醒悟:一切美好的因緣都應有三個支撐點方能長遠——重情,守義,惜緣。
類緣
“有緣千里來相會。”——這是空間上的緣。
為什麼數百年前,上千年前某個人的思想、情懷、感悟會與我如此相似?為什麼不曾謀面,不曾晤談,心中竟是這般親切,又是這樣喜歡?為什麼月光像是他的凝視,清風仿佛他的呼吸?心有靈犀,千年相通——這是時間上的緣。
了緣
說不盡的緣。道不破的緣。了不斷的緣。是緣,非緣。有緣,無緣。緣深,緣淺。緣起,緣盡。有人灰情滅欲,斬斷塵緣;有人藕斷絲連,再續前緣。良緣變孽緣,仇緣變情緣。一面之緣與一生之緣或許只在一念之間。或是情在緣已盡,或是緣在情已絕……呀!這紅塵中的是非恩怨,離合聚散,又怎是一個“緣”字了得!
沉香三盞
去年聖誕節,在電視上看到教宗保祿六世在梵蒂岡的子夜彌撒中“奉香”。
那是用一個金缽裝著的檀香,正點燃著,傳說借著這一盞馨香,可以把於民們祈禱的聲音上達於天庭。我看到教宗提著香缽緩緩搖動祈禱,香菸裊裊而上,心裡感到一種莫名的感動。突然想起幼年的一件往事,當我知道佛教道教以外,還有天主教基督教時,已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
有一次我問父親,基督教天主教到底與我們的佛教道教有什麼不同呢?父親漫不經心的說:“他們不拜拜,也不燒香。”這個回答大抵是對的,但後來我發現,“祈禱”在本質上與“拜拜”並無不同,只是一直不知道西方宗教是不是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