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不自伐故有功”。“自伐”,是自我表揚的代名辭。有了功勞的人愛表功,差不多是人們的常態。尤其許多青年同學們,很容易犯這個毛病,雖然只做了一點事情,就想人家表揚一下,要鼓勵鼓勵。常常以此來作為課題,考察青年同學,看他能穩得住多久時間。有些人穩幾天可以穩得住,多過幾天,心裡就穩不住了,我做的事這麼久了,好像老闆都不知道一樣,就要想辦法表現出來。真正有修養的人要不自伐,有功等於無功,儒家的人常以堯舜來做標榜,“功在天下”,“功在國家”,而他自己好像一點都沒有做一樣,而且更加謙虛,覺得自己沒有什麼貢獻似的,那才是不自伐的最高竿,當然不會埋沒了你真正功高望重的知名度的,因為天下明眼人畢竟很多。
“不自矜故長”。“自矜”,也就是現在所講的自尊心,說好聽點叫自尊心,說不好聽就叫做傲慢,自尊心與傲慢,幾乎是同一心態,但用處不同,效果也不一樣。比如,走在街上,看到別人的鈔票掉了,很想把他撿起來,但又不敢去撿,為什麼?因為有自尊心。那你就乾脆撿起來等人來認領,或是送到警察派出所招領,這也沒有什麼不對,所以自尊與傲慢,看是用在什麼地方,用不對了,就是傲慢,用得好就是自尊。傲慢的人不能成功,所以要不自矜才能成長。“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四不的名句,是告訴我們,為人立身處世必然要記住的道理,豈止要把它作為“座右銘”,應當要把它作為“額頭銘”,要貼在額頭上,記在腦子裡,則終身受用不盡。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講到這裡,全篇還是一句老話——“曲則全”。
剛才是分開作解說,現在老子他說:因為人能夠真做到無爭才行。要怎樣才能做到無爭呢?好處都屬於別人的。例如佛家所說,就要菩薩發心,慈悲愛人,愛一切世人,一切犧牲都是為別人,自己不想得到任何一點報酬。因此,“天下莫能與之爭”。縱然要爭,也沒有用,我既什麼都不要,本來便是空,與“空”爭個什麼!人之所以有禍害、有痛苦、有煩惱,就是因為想抓住點什麼,既然一切都不要、都捨出去了,那自然無爭,自然爭不起來。綜合上面這些道理,也都是為了“曲則全”原則的發揮,看來都是反面文章,同現實一般的人生,都是相反。其實,相反地,正是為了正面可保全自己,成就自己的道德,完美自己的人格,所以,老子加重語氣說:“豈虛言哉”!這不是空話啊,不是空理論啊!
“誠全而歸之”。這句話可以作兩種解釋。一種是說:“曲則全”最重要,人生最偉大的作為,不必要求成功在我,無論在道德學問上的成功,或是事業上的成功。如果“功成、身退而不居”,一切付之全歸,這赤裸裸的坦誠,就是“曲則全”的大道,這才是人生的最高藝術。“誠”字,可以把它作動詞用,說明實在要走“曲則全”的道理,才能夠得上為天下之所歸,眾望之所屬。另外的一種解釋是:“誠”字下面加一標點,構成“誠,全而歸之”。這樣一來,便是說明如何做到“曲則全”的真正條件,那只有一個“誠”字才可。絕對不能把“曲則全”當做手段,要把它當做道德,要真正誠誠懇懇地去做。如果知道“曲則全”的名言,卻把它當成手段去做,那就“不誠無物”,完全不對了。所以,也可以讀成“誠,全而歸之”。這種解釋。也不是我的發明,看了很多古人的註解,果然早已有這一見解。所以,書讀多了,常常發現自己不能“自見”、“自是”,好像有很了不起的見解,以為前無古人,但過了幾年以後,忽然看到另一本書,就臉紅了,原來你的見解,古人早已說過,所以人不能“自是”。固然我並非偷襲古人的見地,但古人也絕不是偷去你的。
這是《老子》第二十二章,他在講“曲則全”之後,下面再給我們申述了很多。也由此可以發現《老子》這本書的編排,有很多章第一句話是最重要,下面即是這個綱要的申述,等於現在寫文章一樣,先標出一個綱要,綱要下面就說出很多重要的道理。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這自然不是那自然
什麼叫“希言”呢?我們都曉得在長江一帶,很久未見面的朋友,偶然來訪,每稱“稀客”,意思是說少見的尊客。“希言”,亦即平常較少用的名言。再世。層來講,便是“無言之言,不說之說”的意思。例如佛典所說的“不可說”之說,最高的道理,最高的境界,不是文字語言所能表達的。同樣地,形而上最高的道理,也沒有極其妥當的文字來表達的,這就是“希言”的內涵。
什麼叫“自然”呢?這裡所說的自然,不是自然科學的自然。“希言自然”,並不是很少說到自然科學的理論。“自然”一詞,在這裡不可作為物質世界和自然,而是哲學的名辭,勉強解釋,也可說是“原來如是”的表詮,猶如佛家的“法爾如是”一詞相同。“法爾如是”,也便是表示本來原是這樣的意思。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飄風,即颶風,又叫颱風,颱風在夜裡比較大,所以在夜裡來的颱風最可怕。但颱風過境不會超過二十四小時以上的,最大的風速中心不過幾個小時就過去了,不會整天吹的。無論如何強大的颱風,到了中午,都會減弱緩慢一點。故說任何飄風,都不會終朝不變的,就是說正午十二點左右就會變弱了。驟雨,是夏熱季節的大雷雨,大概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最多三小時,超過三小時就不得了,就可能漲大水。所以夏天的大雷雨,只是一陣,不會下一整天的。而且雷雨一來,一定是連續三陣——今天、明天、後天——大多是三天連著的,但每天雷雨的時辰,都會漸漸向後延,慢慢減小。“孰為此者”?這是什麼道理,誰在主宰其事呢!這是天地間自然的法則。老子沒有講神或天帝在作主,也沒有講菩薩在使神通,只是講“天地”自然規律,如此而已。等於說,冥冥中自有一個能力,但它的功能,不像其它宗教所說的,把它變成人格化,或者是神格化。也不把它變成民俗觀念中的一個如來佛祖,或是雷公、風神、雨師等菩薩。只是自然而然,有那麼一個能力的存在,它就是“道”。
但需再重複一遍,老子所講這個“自然”不是佛家所說的那個“自然”。前面已經說過,道家這個“自然”,與佛家的“法爾”相同——法爾如是。因為印度有一學派,稱謂自然學派,佛學名之為“自然外道”。印度的自然外道,絕不可相同於中國老子所講的自然外道相提並論。當年玄類法師,固然把梵文的佛經翻成中文,同時也把中國的《老子》翻成了梵文傳譯到印度去。因此唐朝以後的許多佛學與密宗的道理,摻雜有中國道家的成分。不過當時玄類法師翻譯過去的《老子》,可惜在印度已經湮沒不彰,再也找不到了。所以,中國道家老子的自然,不和佛說印度外道學派的那個自然相同,這一點需要特別了解清楚。但在正統的佛經裡面,“自然”這個名詞,從來未曾用過,因此一般就誤認為老子所說的自然,與印度的一派哲學相同,那麼,老子也牽連而打入“自然外道”。
非人力所及的因果變滅律
老子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在中國的固有文化中,無論道家或儒家以及後來的佛家,早就知道,宇宙之所以成為宇宙,以及這個地球世界,有始有終,終會歸於混滅。有開天闢地的時候,也有天翻地覆,終歸結束的時候。佛家所說的“成、住、壞、空”,“諸法無常”。老子也說:“天地尚不能久”。白居易詩:“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因此,有人說:“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也不能永遠無盡而長生不老的!不管是經過多少年代,即使是幾百千萬億年,終歸要有結束的一瞬。“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那麼,人生更不能希求長久的永存了。
我曾經做過研究,不過還沒有時間坐下來完成,但統計資料已搜集好幾年了。我發現這個雞蛋一樣橢圓型的地球世界,以世紀為標準,東方的中國,誕生了哲學家的老子、孔子。印度也誕生了釋迦牟尼,西洋也誕生了蘇格拉底,事實上,都是同在一個世紀之中。太陽輪轉到的地區,某一個世紀出了些什麼人物,都有同樣的類型。某一個世紀結束了,而這一個世紀某些關鍵性事情也都結束了。例如在某一世紀中,東方出來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在同一時代的相近差距中,地球的另一半,也會有同樣的了不起的人物出現。曾費了很多年時間,把這些資料搜集、整理、統計、分析。但是,這個研究,還需要找出它的根本理由來。那麼,這個地球和人類時空的命運,當然就可以推算出來。不過最好不要徹底研究清楚,所謂“察見淵魚者不祥”,人,何必需要前知呢?萬事還是不要前知,人生才富於追求的意味。
“不自矜故長”。“自矜”,也就是現在所講的自尊心,說好聽點叫自尊心,說不好聽就叫做傲慢,自尊心與傲慢,幾乎是同一心態,但用處不同,效果也不一樣。比如,走在街上,看到別人的鈔票掉了,很想把他撿起來,但又不敢去撿,為什麼?因為有自尊心。那你就乾脆撿起來等人來認領,或是送到警察派出所招領,這也沒有什麼不對,所以自尊與傲慢,看是用在什麼地方,用不對了,就是傲慢,用得好就是自尊。傲慢的人不能成功,所以要不自矜才能成長。“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四不的名句,是告訴我們,為人立身處世必然要記住的道理,豈止要把它作為“座右銘”,應當要把它作為“額頭銘”,要貼在額頭上,記在腦子裡,則終身受用不盡。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講到這裡,全篇還是一句老話——“曲則全”。
剛才是分開作解說,現在老子他說:因為人能夠真做到無爭才行。要怎樣才能做到無爭呢?好處都屬於別人的。例如佛家所說,就要菩薩發心,慈悲愛人,愛一切世人,一切犧牲都是為別人,自己不想得到任何一點報酬。因此,“天下莫能與之爭”。縱然要爭,也沒有用,我既什麼都不要,本來便是空,與“空”爭個什麼!人之所以有禍害、有痛苦、有煩惱,就是因為想抓住點什麼,既然一切都不要、都捨出去了,那自然無爭,自然爭不起來。綜合上面這些道理,也都是為了“曲則全”原則的發揮,看來都是反面文章,同現實一般的人生,都是相反。其實,相反地,正是為了正面可保全自己,成就自己的道德,完美自己的人格,所以,老子加重語氣說:“豈虛言哉”!這不是空話啊,不是空理論啊!
“誠全而歸之”。這句話可以作兩種解釋。一種是說:“曲則全”最重要,人生最偉大的作為,不必要求成功在我,無論在道德學問上的成功,或是事業上的成功。如果“功成、身退而不居”,一切付之全歸,這赤裸裸的坦誠,就是“曲則全”的大道,這才是人生的最高藝術。“誠”字,可以把它作動詞用,說明實在要走“曲則全”的道理,才能夠得上為天下之所歸,眾望之所屬。另外的一種解釋是:“誠”字下面加一標點,構成“誠,全而歸之”。這樣一來,便是說明如何做到“曲則全”的真正條件,那只有一個“誠”字才可。絕對不能把“曲則全”當做手段,要把它當做道德,要真正誠誠懇懇地去做。如果知道“曲則全”的名言,卻把它當成手段去做,那就“不誠無物”,完全不對了。所以,也可以讀成“誠,全而歸之”。這種解釋。也不是我的發明,看了很多古人的註解,果然早已有這一見解。所以,書讀多了,常常發現自己不能“自見”、“自是”,好像有很了不起的見解,以為前無古人,但過了幾年以後,忽然看到另一本書,就臉紅了,原來你的見解,古人早已說過,所以人不能“自是”。固然我並非偷襲古人的見地,但古人也絕不是偷去你的。
這是《老子》第二十二章,他在講“曲則全”之後,下面再給我們申述了很多。也由此可以發現《老子》這本書的編排,有很多章第一句話是最重要,下面即是這個綱要的申述,等於現在寫文章一樣,先標出一個綱要,綱要下面就說出很多重要的道理。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這自然不是那自然
什麼叫“希言”呢?我們都曉得在長江一帶,很久未見面的朋友,偶然來訪,每稱“稀客”,意思是說少見的尊客。“希言”,亦即平常較少用的名言。再世。層來講,便是“無言之言,不說之說”的意思。例如佛典所說的“不可說”之說,最高的道理,最高的境界,不是文字語言所能表達的。同樣地,形而上最高的道理,也沒有極其妥當的文字來表達的,這就是“希言”的內涵。
什麼叫“自然”呢?這裡所說的自然,不是自然科學的自然。“希言自然”,並不是很少說到自然科學的理論。“自然”一詞,在這裡不可作為物質世界和自然,而是哲學的名辭,勉強解釋,也可說是“原來如是”的表詮,猶如佛家的“法爾如是”一詞相同。“法爾如是”,也便是表示本來原是這樣的意思。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飄風,即颶風,又叫颱風,颱風在夜裡比較大,所以在夜裡來的颱風最可怕。但颱風過境不會超過二十四小時以上的,最大的風速中心不過幾個小時就過去了,不會整天吹的。無論如何強大的颱風,到了中午,都會減弱緩慢一點。故說任何飄風,都不會終朝不變的,就是說正午十二點左右就會變弱了。驟雨,是夏熱季節的大雷雨,大概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最多三小時,超過三小時就不得了,就可能漲大水。所以夏天的大雷雨,只是一陣,不會下一整天的。而且雷雨一來,一定是連續三陣——今天、明天、後天——大多是三天連著的,但每天雷雨的時辰,都會漸漸向後延,慢慢減小。“孰為此者”?這是什麼道理,誰在主宰其事呢!這是天地間自然的法則。老子沒有講神或天帝在作主,也沒有講菩薩在使神通,只是講“天地”自然規律,如此而已。等於說,冥冥中自有一個能力,但它的功能,不像其它宗教所說的,把它變成人格化,或者是神格化。也不把它變成民俗觀念中的一個如來佛祖,或是雷公、風神、雨師等菩薩。只是自然而然,有那麼一個能力的存在,它就是“道”。
但需再重複一遍,老子所講這個“自然”不是佛家所說的那個“自然”。前面已經說過,道家這個“自然”,與佛家的“法爾”相同——法爾如是。因為印度有一學派,稱謂自然學派,佛學名之為“自然外道”。印度的自然外道,絕不可相同於中國老子所講的自然外道相提並論。當年玄類法師,固然把梵文的佛經翻成中文,同時也把中國的《老子》翻成了梵文傳譯到印度去。因此唐朝以後的許多佛學與密宗的道理,摻雜有中國道家的成分。不過當時玄類法師翻譯過去的《老子》,可惜在印度已經湮沒不彰,再也找不到了。所以,中國道家老子的自然,不和佛說印度外道學派的那個自然相同,這一點需要特別了解清楚。但在正統的佛經裡面,“自然”這個名詞,從來未曾用過,因此一般就誤認為老子所說的自然,與印度的一派哲學相同,那麼,老子也牽連而打入“自然外道”。
非人力所及的因果變滅律
老子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在中國的固有文化中,無論道家或儒家以及後來的佛家,早就知道,宇宙之所以成為宇宙,以及這個地球世界,有始有終,終會歸於混滅。有開天闢地的時候,也有天翻地覆,終歸結束的時候。佛家所說的“成、住、壞、空”,“諸法無常”。老子也說:“天地尚不能久”。白居易詩:“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因此,有人說:“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也不能永遠無盡而長生不老的!不管是經過多少年代,即使是幾百千萬億年,終歸要有結束的一瞬。“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那麼,人生更不能希求長久的永存了。
我曾經做過研究,不過還沒有時間坐下來完成,但統計資料已搜集好幾年了。我發現這個雞蛋一樣橢圓型的地球世界,以世紀為標準,東方的中國,誕生了哲學家的老子、孔子。印度也誕生了釋迦牟尼,西洋也誕生了蘇格拉底,事實上,都是同在一個世紀之中。太陽輪轉到的地區,某一個世紀出了些什麼人物,都有同樣的類型。某一個世紀結束了,而這一個世紀某些關鍵性事情也都結束了。例如在某一世紀中,東方出來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在同一時代的相近差距中,地球的另一半,也會有同樣的了不起的人物出現。曾費了很多年時間,把這些資料搜集、整理、統計、分析。但是,這個研究,還需要找出它的根本理由來。那麼,這個地球和人類時空的命運,當然就可以推算出來。不過最好不要徹底研究清楚,所謂“察見淵魚者不祥”,人,何必需要前知呢?萬事還是不要前知,人生才富於追求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