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是,由於老子這幾句話的道理,說明了他早已了解這個宇宙是有生有滅的。因此,人生的規律,逃不過的一個法則,必然也是有生有滅的。只是人類卻有一個愚不可及的呆勁,總希望什麼事情,都要永久地把握在自己的手裡,事實上,是絕對把握不住的。“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這是原則。這個原則的歸結,便是那所希言的自然之道了。“希言”,也等於佛曰“不可說”。道固不可說,因此而“希言”其故。可是自然的法則,它卻有必然性的因果規律可循,佛學重視因果定律,其實老、莊、孔、孟諸家,也都是講究說明“因果必然”的道理,只是表達的說法不同而已。

  因此,老子又告訴我們:“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這幾句話,從文字上看,自說自話,好像在玩嘴皮,並不重要。其實,他是說人事物理的同類相從的道理。比如一個從事於修道的人,“道者同於道”,修道的人,自然會與修道的人結合在一起,這是很簡單的原則。一個喜歡講道的人,自然喜歡與講道的人結合在一起,來做朋友,志同道合,切磋學問。一個喜歡吹牛的人,結交的朋友,一定也會吹牛,否則兩個人就吹不起來了。今天,有一位朋友告訴我一個形容詞的新意義,就是現在社會上頗為流行的一句話,所謂“手忙腳亂”。手忙者,打麻將也。腳亂者,跳舞也。喜歡打牌跳舞的人,總會合在一起。這也就是“道者同於道”的反證。換句話來說明“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的內涵,也可以說一個人真為道德而努力修養自己,那麼,你就會天天發現自己在道德上的進境了。

  德,就是用,秦漢以上的思想、學術,道與德兩個字,往往是各自分開的。道、德兩個字合起來做一個名詞用,是秦漢以後的事。道,是形而上的“道”,它與形而下的“德”字對稱。德,是代表用,德者,得也。所以我們可以解釋,德是良好行為的成果。我們懂得了這個字義,在文句上就容易了解了。“失者同於失”,你要是走倒霉路線的人,自然碰到的都是倒霉鬼擠在一起。你要向失敗方向走,失敗的因素都會來湊合你。這就同西方的諺語所說:上帝要毀滅一個人,先要使他發瘋。發瘋與毀滅當然差不多了。所以,一個人倒霉了,他所交往的人和事,也都不對了,都是隨倒霉而來的。況且你還偏要和那個倒霉的方向去湊合。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也就是如孔子所說的話“德不孤,必有鄰”,恰好相同。真正為道德而努力,不要怕寂寞、怕淒涼,縱然不得之於一時,也得之於萬古,這一點先要認識清楚。有許多年輕人說:“我一輩子要做學問,修持道德。”我說:不容易啊!那你必須先要準備寂寞一輩子才行。要甘願寂寞一輩子還不夠,還要更進一步,懂得如何來享受寂寞。例如學道成佛,那都是千秋事業,不是一時僥倖的成功,乃至也不求千秋之得失,證無所證,得無所得,那就差不多了。

  所以,談學問、道德,不要表面上做功夫,好像什麼都不要,只要學問,只要道德,不在乎其他。功夫做到胃出血的時候,看你在乎不在乎?那真在乎啦!但是,真要為道德的人,真要有這個精神,寂寞、窮苦、疾病所不能移其節操,才能說到出世入世,志在利他之心。沒有這個觀念,平日吹牛沒有用的。所以說:“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這些話,都是正反兩面,各盡其詞,要自己去細心體會,不要輕忽視之。

  本章由“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開始,把自然現象的因果律,用比喻來反覆說明,告訴我們一切都在無常變化中,須要認識人間世事的現象,以及人與事,沒有一分一秒不在變。它是隨時隨地都在變,既不是你的力量可以把握住它,而且也無須要去把握它。只有一個超越現實,是我們生命所本有的,就是那個自然本有的東西。那一功能,能變、所變、受變的,卻是天人合一,變而不變的那個東西。但那個東西又怎麼可以體會它呢?只有從“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去體認它,才能自然證得。但是有的人雖然相信這個道理,並不能真肯實信,所以便又說:“信不足焉”!此外,大多數人,就根本不相信形而上者有一個自然之道的存在,同時也不相信現象界中的自然因果定律。所以說:“有不信焉”!真是無可奈何!

  總之,讀《老子》不要把它一句句地讀,你如果分開來一句句地讀,倒不如乾脆把它寫成書箋,當格言看好了。你要完全了解它的宗旨,以原書原文來理解它本身,就可融通無礙。當然,這是很難的,等於我們欣賞一首詩,有人會作詩,確有詩的天才,語出驚人。但是只有好句,卻不能構成一篇好詩,有好句無好詩,便非好文章。好的文章是全面的,絕不能拿一句來代表全體。我們讀古書同樣容易犯此毛病,往往斷章取義,抓住一句好句子,忘記了全篇的大義所在,所以不能透徹了解,不能融會貫通,那就太可惜了!這樣說,也許便是“希言”,或者可以說,那才是“自然”的呢!欲知後文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企鵝的步伐,猩猩的醉舞

  由第二十二章開始,接連到二十五章為止,反覆地申明,道體自然,切莫亂加造作,因此,當起用因應在萬事萬物時,亦須效法天地自然的規律,“曲全”而成事。本章銜接上兩章內涵,再提出反證,作為正面的告誡。因此開始便由“企者不立”講起。什麼叫“企者不立”呢?且看我們現在有許多公司,取名叫企業公司。什麼叫“企”呢?把腳尖踢起來,不斷向前開展叫“企”。這樣跟起腳尖來,能站多久呢?其實,是難以長久立足的,練過功夫的人,也不過站一短暫的時間。平常時,人們很少要那麼跟起腳來站立,也許是個矮子,為了與人比高,才這樣做,或者,偶然遠望,才那麼踢起腳來。但是,到底是站不久的。這便是“企者不立”的道理。

  “跨者不行”是說跨開大步在走路,只能暫時偶然的動作,卻不能永久如此。如果你要故意跨大自己的步伐去行遠路,那是自取顛沛之道,不信,且試跨大步走一二十里路看看。大步走,跨大步是走不遠的。因此,老子用這兩個人生行動的現象來說明有些人的好高騖遠,便是自犯最大的錯誤。“企者”,就是好高,“跨者”,就是騖遠。如果把最淺近的、基礎的都沒有做好,偏要向高遠的方面去求,不是自找苦吃,就是甘願自毀。由這兩個原則的說明,就可明白“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四不的道理。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是人類的通病,一般人的心理,大多具有這些根本病態。舉一個現在社會上常見的例子,當我們經常到一家名餐廳宴會,這家會做菜的名廚師,在我們吃飯當中,出來打一照面,招呼貴賓的時候,我們就要向他恭維幾句,或者敬他一杯酒,表示他做的菜真是高明,不然,他就很掃興,“喀然若喪其耦”了!如果說,你的菜做得天下第一好,那麼,雖然他這時還掛著一臉的油煙,累得要死,可是心裡的滋味,卻舒服得很,這是一般的常理。所以,老子在這裡再三說明,一個人有了“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能反省,知道自加改正才好。但從道理法則上講,這些心理的行為,卻是“餘食贅行”。“餘食”是多餘吃的。等於一個人飯已吃飽了,再吞一口都吞不下去,但還要再吃一個大麵包,這一下非得胃病不可,甚至還要去看醫生,或者是要開刀呢!贅,就是瘤子,等於甲狀腺腫大,脖子就會長粗了。我們正常的身體,在任何部位,長出一個瘤子,那當然是多餘的。像我們合掌的時候,五指就夠用了,有的人長出六個指頭,這就是“贅指”。多一個指頭就麻煩,手套還要另做。“物或惡之”,任何一樣東西,都有自然的定形,變體都是不正常的,即使是植物,過分地長出來一個多餘的附件,不但自己增加負擔,而且令人討厭。何況一個平常的人呢!假使你這個人已經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又何必一定要別人加說一句你太高明。你是不是高明,別人慢慢自會看清楚的。假如自己天天喊我很高明,除了做GG以外,那還有什麼用呢?所以有道之士,自處絕不如此,絕對沒有這種心理行為,才算合於道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