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1896年4月22日抵達馬賽,俄皇派此地的
王爵吳克德托密斯隨船迎接同入俄境.4月30日,李鴻章抵達俄國行都聖彼得堡.李鴻章抵達之後,俄國財政大臣維特即與他往返商談兩國訂約之事,並議定了密約內容.5月18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莫斯科行加冕禮,李鴻章居各國專使首班,入宮慶賀.俄國又利用這個機會同李鴻章進一步商談訂約問題.6月3日,李鴻章獲得清政府批准後,同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財政大臣維特在莫斯科正式簽訂了《中俄密約》.李鴻章在俄國40多天, 先後與俄皇尼古拉二世、俄外交大臣羅拔諾夫、戶部大臣微德等人都有多次密談.在此期間除了談判《中俄密約》這個帶有政治性條約的內容之外,所到之處都受到了盛情款待,使得這位老態龍鐘的中國高級官員出盡了風頭.
1896年6月11日,李鴻章離俄赴德.於1
3日乘火車抵達德國柏林,住在凱撒大廈.6月14
日下午,李鴻章拜見德皇威廉第二於耐芝堂,代表中國皇帝向德皇酬謝其干涉還遼之事.15日,拜訪了德國外長馬歇爾,談及英國放棄中國,短見自私,中國不能不與俄國友好.此後數日,李鴻章參觀了德國海陸軍演習和克虜伯炮廠,李鴻章稱其廠規模宏大,製造精良.此外,李鴻章還會見了已退休的前首相俾斯麥,進行了簡短會談.李鴻章在訪問德國的20多天中,總想請教德國富強的秘訣,對於有關增訂洋貨進口稅的使命並未完成.
7月3日,李鴻章離開德國,抵達荷蘭京城海牙.
4日受荷蘭女王及皇太后盛宴款待,並參觀了海濱排水工程,頗為驚嘆.9日,抵達比利時,入宮見比利時王后,10日到活潑省,參觀閱兵.由於荷蘭和比利時均為小國,對中國利害關係不大,所以李鴻章未加以重視.
7月13日,李鴻章一行離開比利時到達法國首
都巴黎,19日,拜見法國總統,遞交國書,並代表
中國皇帝感謝其代還遼東半島之功.以後數日,參觀了法國植物園、絲織廠、博物館、法國銀行和金庫.
這期間與法國農業部長會談,設計在中國設立農業學校,對法國銀行和金庫參觀時,這個當時黃金儲備量居世界首位的、創立於拿破崙時代的大型銀行,給李鴻章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對銀行總辦說,中國將來興辦實業,擬向法國大舉借債.
1896年8月2日,李鴻章一行離開巴黎抵達
英國.4日,會晤英國首相沙里斯堡,5日,拜見維
多利亞女皇,並獻國書,禮儀極為隆重,並閱英國海軍大會操.14日,偕同駐英大使龔照瑗,赴英外交部交涉改定稅制,以增加中國關稅,最終沒有成果.
23日,在英商歡迎宴會上演說,聲稱將使中國每一角落都有鐵路.
1896年8月27日,李鴻章一行由英國乘輪
船抵達美國紐約.31日,拜見美國總統克里夫蘭,並向美國國務院遞交中國海關加稅節略,美國政府以"各國若見,美國無不從"的巧滑言辭婉言謝絕.至此,李鴻章在歐洲的活動前後達三四個月,除了簽訂《中俄密約》外,其他有關增稅任務都未完成.
1898年9月4日,李鴻章一行離開美國赴加
拿大,9月14日,從加拿大溫哥華登美輪返國,路
經日本橫濱,日本政府在岸上設行館,準備歡迎.李鴻章因馬關議約之恨,竟宿舟中,不肯登岸.10月3日,回到天津.17日入京,光緒皇帝召見,被任
命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李鴻章此次出訪歐美,除了外交方面失利外,在
思想方面卻頗有所獲,在出訪的前後半年多中,他親自接觸了西方文明,開擴了眼界,從過去的"耳食"經過親自考察而有了實感,並進而與中國國情進行了比較研究,得出歐美"上下一心",中國"政雜言龐"的結論.他所訂的《中俄密約》, 是其聯俄制日的結果.事實證明, 這個密約非但未能制日, 反而為俄國獨占中國東北開通了方便之門.兩年後,俄國又同清政府簽訂了一個《旅大租地條約》,通過這個條約,俄國不僅霸占了旅大,而且還獲得了修築"南滿鐵路"的權力. 這樣, 清政府花了3000萬兩銀子贖回
來的遼東半島,很快又落入了沙皇俄國控制之下.這就是腐敗的清政府為了答謝沙俄這個"救星"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李鴻章等欲結強鄰以為外援和"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所帶來的惡果.
2、同情、支持康梁變法
甲午戰爭後,在清政府結強鄰以為外援的同時,
國內朝野人士由於受到戰敗的刺激,一時要求變法的呼聲高漲.此種呼聲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要求加快加大洋務的進程.因為在李鴻章看來,這次中國戰敗,主要是由于洋務事業受到極端守舊勢力的阻撓而未能放手地進行所造成的. 他希望通過這次戰爭的失敗, 能使" 中國僥倖得從長夜之迷夢中覺醒""促成中國發奮圖強".所以在簽訂《馬關條約》回國後, 他便極力勸說光緒皇帝, 變法自強以戰勝敵人. 二是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維新思想家要求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就在李鴻章呼籲"變法自強"之際,在神州大地上奮然興起了資產階級維新運動.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多次上書光緒皇帝,痛陳變法的迫切性.無論康有為提出的"再立堂構",還是梁啓超主張的"變官制"都是要求進行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 以上兩種變法呼聲, 雖有重大差別,前者是代表封建營壘中洋務派官僚的主張,後者是代表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但兩者主要的衝擊對象都是封建營壘中的極端守舊勢力,這使李鴻章非但未感到來自後者的嚴重威脅,反而認為由於維新變法思潮的高漲,對其願望的付諸實踐是有利的,因此他對康、梁首先產生的不是對立情緒,相反,在某些能夠容納的方面則給予了一定的同情和支持.此外,光緒二十二年秋,李鴻章出訪歐美各國考察,由於親自接觸了西方文明,目睹了歐美各國的富強,思想為之一變.
王爵吳克德托密斯隨船迎接同入俄境.4月30日,李鴻章抵達俄國行都聖彼得堡.李鴻章抵達之後,俄國財政大臣維特即與他往返商談兩國訂約之事,並議定了密約內容.5月18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莫斯科行加冕禮,李鴻章居各國專使首班,入宮慶賀.俄國又利用這個機會同李鴻章進一步商談訂約問題.6月3日,李鴻章獲得清政府批准後,同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財政大臣維特在莫斯科正式簽訂了《中俄密約》.李鴻章在俄國40多天, 先後與俄皇尼古拉二世、俄外交大臣羅拔諾夫、戶部大臣微德等人都有多次密談.在此期間除了談判《中俄密約》這個帶有政治性條約的內容之外,所到之處都受到了盛情款待,使得這位老態龍鐘的中國高級官員出盡了風頭.
1896年6月11日,李鴻章離俄赴德.於1
3日乘火車抵達德國柏林,住在凱撒大廈.6月14
日下午,李鴻章拜見德皇威廉第二於耐芝堂,代表中國皇帝向德皇酬謝其干涉還遼之事.15日,拜訪了德國外長馬歇爾,談及英國放棄中國,短見自私,中國不能不與俄國友好.此後數日,李鴻章參觀了德國海陸軍演習和克虜伯炮廠,李鴻章稱其廠規模宏大,製造精良.此外,李鴻章還會見了已退休的前首相俾斯麥,進行了簡短會談.李鴻章在訪問德國的20多天中,總想請教德國富強的秘訣,對於有關增訂洋貨進口稅的使命並未完成.
7月3日,李鴻章離開德國,抵達荷蘭京城海牙.
4日受荷蘭女王及皇太后盛宴款待,並參觀了海濱排水工程,頗為驚嘆.9日,抵達比利時,入宮見比利時王后,10日到活潑省,參觀閱兵.由於荷蘭和比利時均為小國,對中國利害關係不大,所以李鴻章未加以重視.
7月13日,李鴻章一行離開比利時到達法國首
都巴黎,19日,拜見法國總統,遞交國書,並代表
中國皇帝感謝其代還遼東半島之功.以後數日,參觀了法國植物園、絲織廠、博物館、法國銀行和金庫.
這期間與法國農業部長會談,設計在中國設立農業學校,對法國銀行和金庫參觀時,這個當時黃金儲備量居世界首位的、創立於拿破崙時代的大型銀行,給李鴻章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對銀行總辦說,中國將來興辦實業,擬向法國大舉借債.
1896年8月2日,李鴻章一行離開巴黎抵達
英國.4日,會晤英國首相沙里斯堡,5日,拜見維
多利亞女皇,並獻國書,禮儀極為隆重,並閱英國海軍大會操.14日,偕同駐英大使龔照瑗,赴英外交部交涉改定稅制,以增加中國關稅,最終沒有成果.
23日,在英商歡迎宴會上演說,聲稱將使中國每一角落都有鐵路.
1896年8月27日,李鴻章一行由英國乘輪
船抵達美國紐約.31日,拜見美國總統克里夫蘭,並向美國國務院遞交中國海關加稅節略,美國政府以"各國若見,美國無不從"的巧滑言辭婉言謝絕.至此,李鴻章在歐洲的活動前後達三四個月,除了簽訂《中俄密約》外,其他有關增稅任務都未完成.
1898年9月4日,李鴻章一行離開美國赴加
拿大,9月14日,從加拿大溫哥華登美輪返國,路
經日本橫濱,日本政府在岸上設行館,準備歡迎.李鴻章因馬關議約之恨,竟宿舟中,不肯登岸.10月3日,回到天津.17日入京,光緒皇帝召見,被任
命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李鴻章此次出訪歐美,除了外交方面失利外,在
思想方面卻頗有所獲,在出訪的前後半年多中,他親自接觸了西方文明,開擴了眼界,從過去的"耳食"經過親自考察而有了實感,並進而與中國國情進行了比較研究,得出歐美"上下一心",中國"政雜言龐"的結論.他所訂的《中俄密約》, 是其聯俄制日的結果.事實證明, 這個密約非但未能制日, 反而為俄國獨占中國東北開通了方便之門.兩年後,俄國又同清政府簽訂了一個《旅大租地條約》,通過這個條約,俄國不僅霸占了旅大,而且還獲得了修築"南滿鐵路"的權力. 這樣, 清政府花了3000萬兩銀子贖回
來的遼東半島,很快又落入了沙皇俄國控制之下.這就是腐敗的清政府為了答謝沙俄這個"救星"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李鴻章等欲結強鄰以為外援和"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所帶來的惡果.
2、同情、支持康梁變法
甲午戰爭後,在清政府結強鄰以為外援的同時,
國內朝野人士由於受到戰敗的刺激,一時要求變法的呼聲高漲.此種呼聲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要求加快加大洋務的進程.因為在李鴻章看來,這次中國戰敗,主要是由于洋務事業受到極端守舊勢力的阻撓而未能放手地進行所造成的. 他希望通過這次戰爭的失敗, 能使" 中國僥倖得從長夜之迷夢中覺醒""促成中國發奮圖強".所以在簽訂《馬關條約》回國後, 他便極力勸說光緒皇帝, 變法自強以戰勝敵人. 二是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維新思想家要求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就在李鴻章呼籲"變法自強"之際,在神州大地上奮然興起了資產階級維新運動.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多次上書光緒皇帝,痛陳變法的迫切性.無論康有為提出的"再立堂構",還是梁啓超主張的"變官制"都是要求進行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 以上兩種變法呼聲, 雖有重大差別,前者是代表封建營壘中洋務派官僚的主張,後者是代表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但兩者主要的衝擊對象都是封建營壘中的極端守舊勢力,這使李鴻章非但未感到來自後者的嚴重威脅,反而認為由於維新變法思潮的高漲,對其願望的付諸實踐是有利的,因此他對康、梁首先產生的不是對立情緒,相反,在某些能夠容納的方面則給予了一定的同情和支持.此外,光緒二十二年秋,李鴻章出訪歐美各國考察,由於親自接觸了西方文明,目睹了歐美各國的富強,思想為之一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