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年少的康熙帝這時已認識到,讓鰲拜繼續專權,給清帝國帶來的後果將是嚴重的。於是康熙帝就在鰲拜一手製造更換旗地事件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一六六七年(康熙六年),便毅然開始親理政事。這一年,康熙帝方才十四歲。
當時,輔政大臣中的蘇克薩哈看到康熙帝既然已經親政,便要求辭去輔政大臣的職務,交出權力。詭計多端的鰲拜不願仿效蘇克薩哈交出權力,便羅織罪名,誣陷蘇克薩哈的辭職是“背負先帝”,“藐視沖主”,“心懷異心”,要將蘇克薩哈斬首抄家。當時,由於鰲拜還把持著很大的權力,致使剛剛開始親政的康熙帝無法更改鰲拜的決定。結果蘇克薩哈還是被判處了絞刑,含冤死去。在蘇克薩哈死後的兩年多時間裡,鰲拜的權勢更加膨脹。與此同時,康熙帝與鰲拜之間的矛盾也日趨尖銳化。
到了一六六九年(康熙八年),十六歲的康熙帝在政治上已逐漸成熟,終於與鰲拜進行了攤牌鬥爭。
年輕的康熙帝首先以下棋為掩護,將親信大臣索額圖等召進宮來定下計謀,然後突然召見鰲拜入宮。當鰲拜和往常一樣有恃無恐隻身走進宮時,康熙帝出其不意歷數了他的結黨營私、圖謀不軌等罪行,並喝令左右將他拿下去!這時,預先埋伏好的十幾名精於摔跤的布庫少年,一擁而上,將鰲拜捆翻在地。接著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他的心腹黨羽一網打盡。鰲拜所犯罪行有三十條之多,最初被判處死刑。據說不久他請求晉謁康熙帝。當康熙帝降恩召見時,他請年輕的皇上看了他為搭救清太宗而在自己身上留下的傷疤,因此康熙帝赦免了他的死刑,改判無期徒刑。後來,鰲拜在服刑中結束了一生。
康熙智擒鰲拜,是其政治生涯中的一個轉折點。此後,他宣布永停圈地,平反蘇克薩哈冤案,舉行“經筵”講座,頒布“聖諭十六條”,復改內三院為內閣。為了避免鰲拜專權的歷史事件重演,不斷削弱諸王旗主的勢力,使曾經左右軍國大事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形同虛設。到公元一六七七年(康熙十六年),又設立了南書房以壓抑內閣權力,從而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總之,在清除鰲拜之後,康熙帝開始處於強者的地位。正如康熙帝自己表述的那樣:“今天下大小事務,皆聯一人親理”。從此,清代的歷史,在康熙帝的統治下,翻開了新的一頁。
二 平定三藩
在智擒鰲拜後的第四年,也就是公元一六七三年(康熙十二年),終於爆發了“三藩”武裝叛亂事件。這對當時年僅二十歲的康熙皇帝的治國才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這裡所說的“三藩”,是指因帶領清軍入關、鎮壓農民起義起家,被清初統治者封為平西王並留鎮雲南的吳三桂;因較早降清並鎮壓農民起義,被封為平南王而留鎮廣東的尚可喜;以及明朝降清將領的後裔——承襲了祖父耿仲明和父親耿繼茂靖南王爵位並留鎮福建的耿精忠。
這三個地方割據勢力,在軍事上各擁重兵。其中耿精忠、尚可喜各有兵力十五佐領及綠旗兵各六七千。吳三桂擁有五十三佐領和綠旗兵一萬二千,超過耿、尚兵力的總和。在政治上,他大搞獨立王國,結黨營私,例如在雲貴地區收攬黨羽,樹立山頭,並將知縣以上的官吏百計羅致,為私人服務。在這個地區里,凡他任命的官吏將佐,不受中央吏部和兵部的控制。在經濟上,他壟斷了地方財權。例如在雲南“廣徵關市,榷稅鹽井、金礦、銅山之利”,還“招徠商旅,資以藩本,使廣通貿易,殖貨財”,財政收支戶部不得過問。同時,他還大肆兼併土地,不僅將雲南明代黔國公沐氏的田莊全部據為己有,還將已歸農民耕種的明代衛所軍田占為己有。而分別留鎮福建和廣東的耿精忠和尚可喜,在各自的控制地區里,也有類似的劣跡。如耿精忠“以稅斂暴於閩”,尚可喜“令其部人私充鹽商,據津口,立總店”,在廣東大發橫財,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早在鰲拜專權時期,康熙帝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等到清除鰲拜之後,康熙帝更是把這種危及國家安定的割據分裂勢力視為心腹大患,密切注視著事態的發展,並在積極尋找解決“三藩”問題的有利時機。
到了一六七三年,一個撤藩的有利時機,終於來到了。這一年,尚可喜因年事已高,便上疏要求回遼東養老,並請求讓他的兒子尚之信繼承平南王爵位,仍留鎮廣東。年青的康熙帝抓住這一時機,只同意尚可喜回遼東養老,不同意尚之信留鎮廣東而決定撤藩。康熙帝決定撤藩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雲南和福建。吳三桂和耿精忠為了試探康熙帝的真意,先後都耍了表面上打報告請求撤藩,而暗地裡卻調兵遣將準備叛亂的花招。當康熙帝收到他們要求撤藩的報告後,群臣議論譁然,多數大臣擔心撤藩會惹出大禍。康熙帝則斷然指出:“吳逆蓄謀久,不早圖之,養癰成患,何以善後了況其勢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制之”。於是下令同意吳三佳、耿精忠同時撤藩。吳三桂在摸清了康熙帝的真正意圖後,便在一六七三年十一月率先舉行叛亂,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殺了清朝派駐雲南的重要官員。一六七四年三月,耿精忠響應吳三桂,在福州起兵叛亂。一六七六年二月,尚之信也在廣東起兵響應叛亂。再加上其他與吳三桂素有聯繫的漢族將領也紛紛叛亂。一時之間,戰火幾乎燃遍了半個中國。
當吳三桂在雲南昆明發動軍事叛亂的消息,十萬火急地傳到北京之時,滿朝文武大臣為之震驚。其中,只有少數人堅決主張平叛,而大多數人或主張“以德服人”,不要動武,或主張恢復三藩的權力,殺掉同意撤藩的官員,向吳三桂讓步。更有甚者,如西藏達賴喇嘛五世,竟向康熙帝提出了“裂土罷兵”,承認分裂割據的合法化。在這種複雜的形勢下,康熙帝力排異議,斷然決心武力平叛。儘管在“三藩”叛亂的戰幕剛剛揭開之時,吳三桂依仗其雄厚的兵力東進貴州、湖南,北攻四川、陝西,在軍事上取得了一時的優勢。但是,康熙帝在平叛戰鬥中,表現了卓越的指揮才能:一是集中力量打擊吳三桂。具體措施是處決吳三桂留在北京的長子和孫子,以表示平叛的決心,同時下令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孤立吳三桂。二是建立後方軍事基地。具體措施是選定山東的兗州和山西的太原作為集結兵力的進擊基地,妥善處理北京的奴僕起義,不使矛盾激化。三是阻止吳三桂的軍隊渡江,具休措施是調遣八旗勁旅守住湖北荊州。四是切斷吳三桂與耿精忠的軍事聯繫,具體措施是派兵進入江西,預防吳、耿兩軍在江西會師。五是千方百計穩定西北局勢,具體措施是先以優勢兵力擊敗陝西的王輔臣,然後恢復他的官爵,授予他靖寇將軍的榮銜,仍讓他的部隊駐紮在陝西漢中地區。儘管王輔臣其人一再叛附不定,但最後還是將他爭取了過來,從而消除了“三邊動搖,勢難猝定”的後顧之優。因此,當戰爭進行到公元一六七六年年終時,康熙帝便扭轉了戰機,穩定住西北局勢,粉碎了吳三桂的湖南防線,並取得耿精忠、尚之信先後降清的一系列軍事勝利。從此以後,吳三桂陷入了軍事上的孤立。到了公元一六七八年(康熙十七年),每況愈下的吳三桂孤注一擲,在湖南衡州(今衡陽市)稱帝,幾個月後死去。不久,他留下的部隊便在清軍的強大攻勢下敗退到昆明。清軍從湖南、廣西、四川進入雲南並包圍了昆明。吳三桂的孩子吳世璠進行頑抗,到了公元一六八一年(康熙二十年)底,清軍將領趙良輔率部攻下了昆明城,吳世璠自殺。至此,前後歷時達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遂告平定。這一年,康熙帝方才二十八歲。白晉所寫的《康熙帝傳》在描寫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期間的勞累情景時說:“他為掌握叛亂的全部情況,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夜以繼日地召開會議、發布諭令。”並說:“康熙皇帝以令人難以置信的勤奮處理政務,發布了一系列卓越的詔令”。
當時,輔政大臣中的蘇克薩哈看到康熙帝既然已經親政,便要求辭去輔政大臣的職務,交出權力。詭計多端的鰲拜不願仿效蘇克薩哈交出權力,便羅織罪名,誣陷蘇克薩哈的辭職是“背負先帝”,“藐視沖主”,“心懷異心”,要將蘇克薩哈斬首抄家。當時,由於鰲拜還把持著很大的權力,致使剛剛開始親政的康熙帝無法更改鰲拜的決定。結果蘇克薩哈還是被判處了絞刑,含冤死去。在蘇克薩哈死後的兩年多時間裡,鰲拜的權勢更加膨脹。與此同時,康熙帝與鰲拜之間的矛盾也日趨尖銳化。
到了一六六九年(康熙八年),十六歲的康熙帝在政治上已逐漸成熟,終於與鰲拜進行了攤牌鬥爭。
年輕的康熙帝首先以下棋為掩護,將親信大臣索額圖等召進宮來定下計謀,然後突然召見鰲拜入宮。當鰲拜和往常一樣有恃無恐隻身走進宮時,康熙帝出其不意歷數了他的結黨營私、圖謀不軌等罪行,並喝令左右將他拿下去!這時,預先埋伏好的十幾名精於摔跤的布庫少年,一擁而上,將鰲拜捆翻在地。接著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他的心腹黨羽一網打盡。鰲拜所犯罪行有三十條之多,最初被判處死刑。據說不久他請求晉謁康熙帝。當康熙帝降恩召見時,他請年輕的皇上看了他為搭救清太宗而在自己身上留下的傷疤,因此康熙帝赦免了他的死刑,改判無期徒刑。後來,鰲拜在服刑中結束了一生。
康熙智擒鰲拜,是其政治生涯中的一個轉折點。此後,他宣布永停圈地,平反蘇克薩哈冤案,舉行“經筵”講座,頒布“聖諭十六條”,復改內三院為內閣。為了避免鰲拜專權的歷史事件重演,不斷削弱諸王旗主的勢力,使曾經左右軍國大事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形同虛設。到公元一六七七年(康熙十六年),又設立了南書房以壓抑內閣權力,從而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總之,在清除鰲拜之後,康熙帝開始處於強者的地位。正如康熙帝自己表述的那樣:“今天下大小事務,皆聯一人親理”。從此,清代的歷史,在康熙帝的統治下,翻開了新的一頁。
二 平定三藩
在智擒鰲拜後的第四年,也就是公元一六七三年(康熙十二年),終於爆發了“三藩”武裝叛亂事件。這對當時年僅二十歲的康熙皇帝的治國才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這裡所說的“三藩”,是指因帶領清軍入關、鎮壓農民起義起家,被清初統治者封為平西王並留鎮雲南的吳三桂;因較早降清並鎮壓農民起義,被封為平南王而留鎮廣東的尚可喜;以及明朝降清將領的後裔——承襲了祖父耿仲明和父親耿繼茂靖南王爵位並留鎮福建的耿精忠。
這三個地方割據勢力,在軍事上各擁重兵。其中耿精忠、尚可喜各有兵力十五佐領及綠旗兵各六七千。吳三桂擁有五十三佐領和綠旗兵一萬二千,超過耿、尚兵力的總和。在政治上,他大搞獨立王國,結黨營私,例如在雲貴地區收攬黨羽,樹立山頭,並將知縣以上的官吏百計羅致,為私人服務。在這個地區里,凡他任命的官吏將佐,不受中央吏部和兵部的控制。在經濟上,他壟斷了地方財權。例如在雲南“廣徵關市,榷稅鹽井、金礦、銅山之利”,還“招徠商旅,資以藩本,使廣通貿易,殖貨財”,財政收支戶部不得過問。同時,他還大肆兼併土地,不僅將雲南明代黔國公沐氏的田莊全部據為己有,還將已歸農民耕種的明代衛所軍田占為己有。而分別留鎮福建和廣東的耿精忠和尚可喜,在各自的控制地區里,也有類似的劣跡。如耿精忠“以稅斂暴於閩”,尚可喜“令其部人私充鹽商,據津口,立總店”,在廣東大發橫財,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早在鰲拜專權時期,康熙帝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等到清除鰲拜之後,康熙帝更是把這種危及國家安定的割據分裂勢力視為心腹大患,密切注視著事態的發展,並在積極尋找解決“三藩”問題的有利時機。
到了一六七三年,一個撤藩的有利時機,終於來到了。這一年,尚可喜因年事已高,便上疏要求回遼東養老,並請求讓他的兒子尚之信繼承平南王爵位,仍留鎮廣東。年青的康熙帝抓住這一時機,只同意尚可喜回遼東養老,不同意尚之信留鎮廣東而決定撤藩。康熙帝決定撤藩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雲南和福建。吳三桂和耿精忠為了試探康熙帝的真意,先後都耍了表面上打報告請求撤藩,而暗地裡卻調兵遣將準備叛亂的花招。當康熙帝收到他們要求撤藩的報告後,群臣議論譁然,多數大臣擔心撤藩會惹出大禍。康熙帝則斷然指出:“吳逆蓄謀久,不早圖之,養癰成患,何以善後了況其勢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制之”。於是下令同意吳三佳、耿精忠同時撤藩。吳三桂在摸清了康熙帝的真正意圖後,便在一六七三年十一月率先舉行叛亂,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殺了清朝派駐雲南的重要官員。一六七四年三月,耿精忠響應吳三桂,在福州起兵叛亂。一六七六年二月,尚之信也在廣東起兵響應叛亂。再加上其他與吳三桂素有聯繫的漢族將領也紛紛叛亂。一時之間,戰火幾乎燃遍了半個中國。
當吳三桂在雲南昆明發動軍事叛亂的消息,十萬火急地傳到北京之時,滿朝文武大臣為之震驚。其中,只有少數人堅決主張平叛,而大多數人或主張“以德服人”,不要動武,或主張恢復三藩的權力,殺掉同意撤藩的官員,向吳三桂讓步。更有甚者,如西藏達賴喇嘛五世,竟向康熙帝提出了“裂土罷兵”,承認分裂割據的合法化。在這種複雜的形勢下,康熙帝力排異議,斷然決心武力平叛。儘管在“三藩”叛亂的戰幕剛剛揭開之時,吳三桂依仗其雄厚的兵力東進貴州、湖南,北攻四川、陝西,在軍事上取得了一時的優勢。但是,康熙帝在平叛戰鬥中,表現了卓越的指揮才能:一是集中力量打擊吳三桂。具體措施是處決吳三桂留在北京的長子和孫子,以表示平叛的決心,同時下令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孤立吳三桂。二是建立後方軍事基地。具體措施是選定山東的兗州和山西的太原作為集結兵力的進擊基地,妥善處理北京的奴僕起義,不使矛盾激化。三是阻止吳三桂的軍隊渡江,具休措施是調遣八旗勁旅守住湖北荊州。四是切斷吳三桂與耿精忠的軍事聯繫,具體措施是派兵進入江西,預防吳、耿兩軍在江西會師。五是千方百計穩定西北局勢,具體措施是先以優勢兵力擊敗陝西的王輔臣,然後恢復他的官爵,授予他靖寇將軍的榮銜,仍讓他的部隊駐紮在陝西漢中地區。儘管王輔臣其人一再叛附不定,但最後還是將他爭取了過來,從而消除了“三邊動搖,勢難猝定”的後顧之優。因此,當戰爭進行到公元一六七六年年終時,康熙帝便扭轉了戰機,穩定住西北局勢,粉碎了吳三桂的湖南防線,並取得耿精忠、尚之信先後降清的一系列軍事勝利。從此以後,吳三桂陷入了軍事上的孤立。到了公元一六七八年(康熙十七年),每況愈下的吳三桂孤注一擲,在湖南衡州(今衡陽市)稱帝,幾個月後死去。不久,他留下的部隊便在清軍的強大攻勢下敗退到昆明。清軍從湖南、廣西、四川進入雲南並包圍了昆明。吳三桂的孩子吳世璠進行頑抗,到了公元一六八一年(康熙二十年)底,清軍將領趙良輔率部攻下了昆明城,吳世璠自殺。至此,前後歷時達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遂告平定。這一年,康熙帝方才二十八歲。白晉所寫的《康熙帝傳》在描寫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期間的勞累情景時說:“他為掌握叛亂的全部情況,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夜以繼日地召開會議、發布諭令。”並說:“康熙皇帝以令人難以置信的勤奮處理政務,發布了一系列卓越的詔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