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
經過這場歷時八年的鬥爭考驗,康熙帝的治國才能震驚了中外。
三 統一台灣
公元一六八一年(康熙二十年),當平定三藩之亂的軍事行動正在取得節節勝利的時候,年輕的康熙帝作出了“宜乘機規取澎湖、台灣”,以使台灣重新回歸祖國的重大戰略決策。
康熙帝極其重視統一台灣的問題並不是偶然的,一是因為他所面臨的那個時代,正是西方殖民者入侵台灣和中國人民英勇抗擊西方殖民者入侵台灣的時代。在公元一六二五年(天啟五年),也就是在康熙帝出生前的三十年,荷蘭殖民者率先在台灣建立了赤嵌城作為侵略據點。公元一六五二年(順治九年),也就是康熙帝出生前兩年,台灣人民在郭懷一的領導下發動了武裝起義,給盤踞在赤嵌城的荷蘭殖民者以沉重打擊。到了公元一六六一年(順治十八年),也就是康熙帝登位的那一年,抗清將領鄭成功從金門料羅灣誓師東渡,進軍台灣。經過一年的浴血奮戰,於一六六二年二月一日接受了荷蘭殖民者揆一獻上的投降書,收復了台灣。不久,鄭成功因病去世,台灣便由其子鄭經繼續統治。二是因為康熙帝從史官那裡了解到:三國時孫權曾派衛溫、諸葛直等率兵到達過台灣,隋煬帝時為了慰問當地的居民,也曾兩次派人到達台灣;南宋時台灣及其附屬的澎湖列島歸福建省晉江縣管轄;元時在澎湖列島設立了巡檢司負責管理台灣和澎湖;明朝時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更為密切。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康熙帝智擒鰲拜之前,由於鰲拜壓制了進取台灣的意見,因而把統一台灣之事擱置了下來。等到康熙帝清除鰲拜真正掌握實權後,又很快便爆發了三藩之亂。為了集中力量平定三藩之亂,因此在公元一六八一年以前,康熙帝收復台灣的策略是以招撫為主。他把具體執行招撫工作的任務,非公開地交給姚啟聖去做。後來在漳州特設“修來館”,凡是從海峽那邊來的鄭氏集團的軍政人員,一律厚禮款待、授予官職,正如史籍上所說:“不終歲,其五鎮大將廖琠、黃靖、賴祖、金福、廖興以所部降,鄭奇烈、陳士愷繼之;林翰、許毅等均被用”,收到了顯著的效果。到了公元一六八一年,平定三藩已經勝利在望,康熙帝認為統一台灣的條件業已成熟,加上恰好鄭經在這一年死去,由其子鄭克塽繼立,政治癒加腐敗。於是康熙及時作出了“宜乘機規取澎湖、台灣”的戰略決策,並作了如下的部署:他一方面下令在福建沿海集結兵員,打造船隻;一方面將贊成統一台灣的姚啟聖和施琅分別任命為福建總督和福建水師提督,把籌划進取台灣的任務交給了他們。施琅為了作好充分準備,調整了兵力,並制定了先取澎湖,後取台灣的詳細作戰方案,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在此期間,朝廷內外雜言紛起,有的反對重用施琅,有的主張“征台灣宜緩”,有的風言風語地說“天下太平,凡事不宜開端”。與此同時,合灣新上台的鄭克塽也仿效其父鄭經,致書清政府“請照琉球、高麗等外國例,稱臣進貢”。在這種複雜的形勢下,康熙在公元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批准了施琅的作戰計劃。就在這年夏曆六月十六日,施琅率領戰船三百艘和經過多次水戰演習的二萬名士兵,從福州出發,兵鋒直指台灣的門戶——澎湖。台灣的鄭氏集團也早有準備,派劉國軒預先在澎湖的戰略要地建立了一條長約二十餘里的海岸防線,因此這場攻打澎湖的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
由於清軍準備充分,指揮得宜,士氣旺盛,經過七晝夜的海上鏖戰,終於在六月二十二日勝利攻占澎湖。劉國軒狼狽地乘了一隻小船逃回台灣。這樣,通向台灣的門戶便被打開了。
自清軍一舉攻占澎湖後,台灣的鄭氏集團大為震駭,亂作一團。鄭克塽見大勢已去,遂決定向清軍投降。這樣,清軍就在當年夏曆八月,在施琅的率領下勝利進駐台灣。
在統一台灣的軍事行動結束之後,康熙帝立即擬定了對鄭克塽及鄭氏政權的軍政人員實行寬大政策的詔令,妥善處理了鄭氏集團的降清人員。
就在這時,清政府內部在對台灣的善後措施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主張“遷其人而棄其地”,甚至有個別人還想把它送給荷蘭;另一種意見主張在台灣設置府縣,加強管理。曾為統一台灣立下戰功的施琅是後一種意見的代表。
他慷慨陳詞地指出:台灣不僅物產豐富,而且是東南數省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如果放棄台灣,必將被垂涎三尺的西方殖民者重新占領。到那時,中國沿海諸省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後果將不可設想。康熙皇帝支持了施琅的意見,並嚴肅地指出:“台灣棄取,所關甚大”,“棄而不守,尤為不可”。這樣,清政府便在統一台灣的第二年,也就是在公元一六八四年(康熙二十三年)加強了對台灣、澎湖的管理,正式在台灣設立了一府三縣,隸屬於福建省。同時,在台灣設總兵一員、副將二員,駐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駐兵二千。康熙帝在收復台灣後所採取的這些措施,加強了我國台灣地區的軍事防衛力量,鞏固了我國東南海疆,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四 抗擊沙俄侵略
在統一台灣並加強了東南海疆防衛力量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在公元一六八五年(康熙二十四年),三十二歲的康熙皇帝決心對沙俄殖民者長期騷擾、入據黑龍江流域的侵略行徑,實行反擊。這年的二月,康熙帝下達了進攻雅克薩城的命令。四月,清軍在都統彭春、副都統郎坦、班達爾沙和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等人的率領下出發。六月,兵臨雅克薩城下。當清軍向侵占該城的俄軍頭目圖爾布青發出的要求退還侵占地區,停止侵略的最後通牒遭到拒絕後,遂於六月二十五日晚全線出擊,開始攻城。經過徹夜激戰,清軍勝利攻克該城,俄軍被迫投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雅克薩之戰。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康熙帝決心採取這次軍事行動,並非偶然。
貝加爾湖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直至鄂霍茨克海的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據歷史記載,八世紀時的唐朝、十一世紀時的遼朝、十二世紀時的金朝以及十三世紀時的元朝,都曾在這個地區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機構。到了明代,又在這個地區設立了奴兒干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司的指揮機構就設在離黑龍江入海口處不遠的特林地方。明朝中央政府曾派亦失哈等先後十次視察了這個地區,並在永寧寺豎立了永樂、宣德的兩座石碑,記載了明朝中央政府對這個地區有效行使管轄權的實況。清太祖奴爾哈赤稱帝以前,作為女真族的首領,他曾經是受明朝政府委任管理黑龍江流域的重要地方官員。自從奴爾哈赤稱帝後,接管了明朝的疆土,統一了整個黑龍江地區。清太宗繼位後,達斡爾族的首領巴爾達齊,成為清政府管理這一地區的地方官員。
以上歷史事實表明: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
三 統一台灣
公元一六八一年(康熙二十年),當平定三藩之亂的軍事行動正在取得節節勝利的時候,年輕的康熙帝作出了“宜乘機規取澎湖、台灣”,以使台灣重新回歸祖國的重大戰略決策。
康熙帝極其重視統一台灣的問題並不是偶然的,一是因為他所面臨的那個時代,正是西方殖民者入侵台灣和中國人民英勇抗擊西方殖民者入侵台灣的時代。在公元一六二五年(天啟五年),也就是在康熙帝出生前的三十年,荷蘭殖民者率先在台灣建立了赤嵌城作為侵略據點。公元一六五二年(順治九年),也就是康熙帝出生前兩年,台灣人民在郭懷一的領導下發動了武裝起義,給盤踞在赤嵌城的荷蘭殖民者以沉重打擊。到了公元一六六一年(順治十八年),也就是康熙帝登位的那一年,抗清將領鄭成功從金門料羅灣誓師東渡,進軍台灣。經過一年的浴血奮戰,於一六六二年二月一日接受了荷蘭殖民者揆一獻上的投降書,收復了台灣。不久,鄭成功因病去世,台灣便由其子鄭經繼續統治。二是因為康熙帝從史官那裡了解到:三國時孫權曾派衛溫、諸葛直等率兵到達過台灣,隋煬帝時為了慰問當地的居民,也曾兩次派人到達台灣;南宋時台灣及其附屬的澎湖列島歸福建省晉江縣管轄;元時在澎湖列島設立了巡檢司負責管理台灣和澎湖;明朝時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更為密切。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康熙帝智擒鰲拜之前,由於鰲拜壓制了進取台灣的意見,因而把統一台灣之事擱置了下來。等到康熙帝清除鰲拜真正掌握實權後,又很快便爆發了三藩之亂。為了集中力量平定三藩之亂,因此在公元一六八一年以前,康熙帝收復台灣的策略是以招撫為主。他把具體執行招撫工作的任務,非公開地交給姚啟聖去做。後來在漳州特設“修來館”,凡是從海峽那邊來的鄭氏集團的軍政人員,一律厚禮款待、授予官職,正如史籍上所說:“不終歲,其五鎮大將廖琠、黃靖、賴祖、金福、廖興以所部降,鄭奇烈、陳士愷繼之;林翰、許毅等均被用”,收到了顯著的效果。到了公元一六八一年,平定三藩已經勝利在望,康熙帝認為統一台灣的條件業已成熟,加上恰好鄭經在這一年死去,由其子鄭克塽繼立,政治癒加腐敗。於是康熙及時作出了“宜乘機規取澎湖、台灣”的戰略決策,並作了如下的部署:他一方面下令在福建沿海集結兵員,打造船隻;一方面將贊成統一台灣的姚啟聖和施琅分別任命為福建總督和福建水師提督,把籌划進取台灣的任務交給了他們。施琅為了作好充分準備,調整了兵力,並制定了先取澎湖,後取台灣的詳細作戰方案,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在此期間,朝廷內外雜言紛起,有的反對重用施琅,有的主張“征台灣宜緩”,有的風言風語地說“天下太平,凡事不宜開端”。與此同時,合灣新上台的鄭克塽也仿效其父鄭經,致書清政府“請照琉球、高麗等外國例,稱臣進貢”。在這種複雜的形勢下,康熙在公元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批准了施琅的作戰計劃。就在這年夏曆六月十六日,施琅率領戰船三百艘和經過多次水戰演習的二萬名士兵,從福州出發,兵鋒直指台灣的門戶——澎湖。台灣的鄭氏集團也早有準備,派劉國軒預先在澎湖的戰略要地建立了一條長約二十餘里的海岸防線,因此這場攻打澎湖的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
由於清軍準備充分,指揮得宜,士氣旺盛,經過七晝夜的海上鏖戰,終於在六月二十二日勝利攻占澎湖。劉國軒狼狽地乘了一隻小船逃回台灣。這樣,通向台灣的門戶便被打開了。
自清軍一舉攻占澎湖後,台灣的鄭氏集團大為震駭,亂作一團。鄭克塽見大勢已去,遂決定向清軍投降。這樣,清軍就在當年夏曆八月,在施琅的率領下勝利進駐台灣。
在統一台灣的軍事行動結束之後,康熙帝立即擬定了對鄭克塽及鄭氏政權的軍政人員實行寬大政策的詔令,妥善處理了鄭氏集團的降清人員。
就在這時,清政府內部在對台灣的善後措施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主張“遷其人而棄其地”,甚至有個別人還想把它送給荷蘭;另一種意見主張在台灣設置府縣,加強管理。曾為統一台灣立下戰功的施琅是後一種意見的代表。
他慷慨陳詞地指出:台灣不僅物產豐富,而且是東南數省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如果放棄台灣,必將被垂涎三尺的西方殖民者重新占領。到那時,中國沿海諸省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後果將不可設想。康熙皇帝支持了施琅的意見,並嚴肅地指出:“台灣棄取,所關甚大”,“棄而不守,尤為不可”。這樣,清政府便在統一台灣的第二年,也就是在公元一六八四年(康熙二十三年)加強了對台灣、澎湖的管理,正式在台灣設立了一府三縣,隸屬於福建省。同時,在台灣設總兵一員、副將二員,駐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駐兵二千。康熙帝在收復台灣後所採取的這些措施,加強了我國台灣地區的軍事防衛力量,鞏固了我國東南海疆,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四 抗擊沙俄侵略
在統一台灣並加強了東南海疆防衛力量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在公元一六八五年(康熙二十四年),三十二歲的康熙皇帝決心對沙俄殖民者長期騷擾、入據黑龍江流域的侵略行徑,實行反擊。這年的二月,康熙帝下達了進攻雅克薩城的命令。四月,清軍在都統彭春、副都統郎坦、班達爾沙和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等人的率領下出發。六月,兵臨雅克薩城下。當清軍向侵占該城的俄軍頭目圖爾布青發出的要求退還侵占地區,停止侵略的最後通牒遭到拒絕後,遂於六月二十五日晚全線出擊,開始攻城。經過徹夜激戰,清軍勝利攻克該城,俄軍被迫投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雅克薩之戰。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康熙帝決心採取這次軍事行動,並非偶然。
貝加爾湖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直至鄂霍茨克海的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據歷史記載,八世紀時的唐朝、十一世紀時的遼朝、十二世紀時的金朝以及十三世紀時的元朝,都曾在這個地區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機構。到了明代,又在這個地區設立了奴兒干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司的指揮機構就設在離黑龍江入海口處不遠的特林地方。明朝中央政府曾派亦失哈等先後十次視察了這個地區,並在永寧寺豎立了永樂、宣德的兩座石碑,記載了明朝中央政府對這個地區有效行使管轄權的實況。清太祖奴爾哈赤稱帝以前,作為女真族的首領,他曾經是受明朝政府委任管理黑龍江流域的重要地方官員。自從奴爾哈赤稱帝後,接管了明朝的疆土,統一了整個黑龍江地區。清太宗繼位後,達斡爾族的首領巴爾達齊,成為清政府管理這一地區的地方官員。
以上歷史事實表明: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