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明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天命二年),努爾哈赤征服了東北海濱和庫頁島以後,連下遼東和遼西部分地區,明代東北疆界基本上囊括在後金的版圖內。當沙俄侵華的魔爪伸向黑龍江地區的前夕,努爾哈赤及其繼承者的統一事業已經基本上定局了,他為保衛祖國的神聖領土,立下了豐功偉績。
努爾哈赤的歷史功績還在於,他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將女真社會分散的居民集中起來,統一了女真地區的民族經濟,集中了女真地區的社會財富,推動了女真社會階級的分化,使女真社會存在幾百年的奴隸制因素,得以迅速地增加。他建立了奴隸制的農莊,奠定了奴隸制進一步發展社會基礎。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社會過程中,使女真奴隸主作為一個階級登上了歷史舞台,建立了以旗制為國體的奴隸主階級專政的後金國,終於把明代女真社會推進到文明發展的新時期。
後金軍進入遼瀋地區以後,在強大的封建生產方式影響和漢族人民反抗、暴動等特定的民族矛盾和階級鬥爭條件下,推動了以努爾哈赤為代表的後金奴隸主集團,使他們不得不改革舊制,重立新章,使滿族從奴隸制迅速地向封建制度轉變。努爾哈赤以他的遠見卓識,適應女真社會厲史車輪的轉動,不斷地將本民族的歷史推向前進。
努爾哈赤所以能夠得以發展和成就他一生的大業,還在於他以廣闊的胸襟,依靠、團結女真、蒙古上層貴族和漢族地主階級官紳。堅持實行嚴肅法紀、禮尊謀士、廣集將勇、優待功臣、獎罰分明、厚養士卒的政策。這一切都生動地說明,努爾哈赤是一位卓越的社會政治家。
努爾哈赤四十年如一日,奮戰一生。他既精通本民族的騎射,練就一身好武藝,衝鋒陷陣,出生入死,毫不畏懼。他努力學習漢族文化,深曉兵書戰策,凡是攻城野戰,滿族八旗兵都有自己的一套戰略戰術。以此為指導建立,並武裝了一支組織嚴密、機動靈活、英勇善戰的八旗勁旅,威震古老的東方。明朝人徐光啟評論說:努爾哈赤“厲志四十年,尊禮謀士,厚養健卒,博咨密議,簡練訓齊,其制器選士,政教服習,不合於法者鮮矣”[1]。由此不難看出,努爾哈赤也不愧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
努爾哈赤在幾十年間,取得一系列的勝利,在歡呼聲中陶醉了。沒有想到遼瀋人民的抗金浪潮勢如波濤洶湧,一浪高似一浪。當人民的力量充分地顯示出來的時候,所謂“恩養”遼民,頓時化作血和劍。暴露了大奴隸主、農奴主階級俱怕與仇視人民的真面目。努爾哈赤從奪取撫順城以後,對抗拒的人採取殺戮政策,以致全遼每年被殺的人數以千、萬計。尤其是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夭命十年)的大屠殺,嚴重地破壞了遼東的社會生產力,犯了殺人過多,失掉人心的錯誤[2]。
努爾哈赤的晚年,儘管做了一些壞事、蠢事,但他的功大於過。他仍然不愧是滿族的英雄,是少數民族中少有的政治家、軍事家,是大清王朝創基立業的開山祖,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開國君主之一。他的歷史功績留在歷史上,在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上占有光輝燦爛的一頁。
________________
[1]《徐文定公集》卷1。
[2]《滿文老檔·太祖》卷66,陳仁錫:《無夢園初集》卷3載:努爾哈赤“得遼人十有其八,殺遼人十有其七”。此話雖有過之,但說明殺了不少。
努爾哈赤年表
康熙(羅侖)
康熙
羅侖
中華民族傑出人物傳,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
一 登上歷史舞台
在十七世紀下半葉到十八世紀上半葉,當西方出現了象法國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和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彼得大帝這樣名著一時的君主之時,在東方的中國,也出現了一位舉世矚目的統治者,此人就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康熙帝,姓愛新覺羅,名玄燁,生於公元一六五四年(順治十一年)春,他是順治帝福臨的第三個兒子,其生母是孝康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出生時的世界形勢和中國形勢有些什麼特點呢?
太家都知道,十六世紀以後,歐洲進入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此後,西方殖民者在把觸角伸向世界各地的同時,也伸向了中國。翻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公元一五五七年(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據了我國澳門;公元一六二四年(天啟四年),荷蘭殖民者占據了我國台灣的鹿耳門;公元一**三年(崇禎十六年),沙俄殖民者侵入了我國黑龍江地區。而公元一**○年發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更是康熙帝出生前發生的一樁重要歷史事件。這次革命特別引起了西歐各國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加速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進程,使世界處於歷史巨變的十字路口。
在中國,當時封建社會已進入自身發展的晚期階段。正是在這時,國內發生了明、清兩朝更替的重大歷史事件。
上述種種情況表明,康熙帝出生時,世界和中國都處在一個多事之秋的動盪歷史年代。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時刻,康熙帝開始登上了歷史舞台。
公元一六六一年(順治十八年)春,順治帝福臨去世,由玄燁繼承了清帝國的皇位。次年(公元一六六二年)改年號為“康熙”,這一年,康熙帝年方九歲。
康熙帝的一生,可以說頗具傳奇色彩。他那足智多謀、當機立斷的政治家才能,早在少年時代就已經表露出來了。關於這一點可以從智擒鰲拜這件事談起。
原來玄燁登位時,因為年紀尚小,因此秉承父親的遺命,在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四位輔政大臣的輔助下執政。在這四個輔政大臣中,索尼年已老邁,遏必隆是個軟弱無用的人,而稍具稜角的蘇克薩哈根本不是鰲拜的對手,因此,鰲拜很快就獨攬了大權。此人專橫跋扈,結黨營私,“文武各官,盡出伊門”。平時不僅凌駕於其他三位輔政大巨之上,甚至連政府官員呈給康熙皇帝的奏疏,他也經常先帶回家去同其私黨商議,根本不把年少的康熙皇帝放在眼裡。其實康熙帝這時年紀雖小,但由於他在宮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他天賦極高,智力過人,具有敏銳的觀察判斷能力,對當時清帝國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因此,年少的康熙帝與獨攬大權的鰲拜,在許多軍國大事上發生著矛盾:
在大政方針上,康熙帝主張通過改革使入關後的滿族統治者進一步封建化;而鰲拜則堅持“率祖制,復舊章”,事事按太祖太宗的老規矩辦事。這是革新和保守的矛盾。
在具體問題上,康熙主張抑制“三藩”割據勢力的惡性膨脹;而鰲拜則對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割據勢力採取縱恿態度。康熙主張統一台灣;鰲拜則以“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馳驅制勝,計難萬全”為藉口,把統一台灣之事擱置下來。康熙主張對西北噶爾丹的分裂勢力予以必要的關注;而鰲拜則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康熙主張優容漢族地主知識分子,鰲拜則在公元一六六三年(康熙二年)藉口莊廷鑨私修《明史》而興大獄,追查迫害與明史案有牽連的人。康熙主張停止“圈地”,而鰲拜則繼續推行著自順治初年開始實行的這一虐民政策。不僅如此,鰲拜還在公元一六六六年(康熙五年)為了他所屬的鑲黃旗的集團利益,一手製造了強行與正白旗更換旗地的嚴重事件。他硬說清初多爾哀攝政時,將正白旗安置在北京附近永平府一帶,而將他所屬的鑲黃旗移往保定、河間、涿州一帶,是偏袒了正白旗,並認為這不符合祖宗規定的“八旗自有定秩”的原則,堅持要和正白旗調換旗地,聲稱如果土地不夠,則“別圈民地補之”。鰲拜這一圖謀,是想在“互換”中加強鑲黃旗的勢力,打擊正白旗的勢力,並再次掀起圈地新高潮,但是,遭到各階層的反對。例如:戶部尚書蘇納海就奏稱:“旗人安業已久,民地曾奉諭不許再圈”。但一意孤行的鰲拜,還是強令蘇納海會同直隸總督朱昌祚和巡撫王登聯前往鑲黃、正白兩旗所在地,督辦圈換旗地的有關事宜。後來,當他們了解到實施鰲拜的主張將造成“旗民交困”的惡果,因而上疏反對圈換旗地時,鰲拜在大發雷霆之後,竟不顧康熙帝和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的反對,假傳聖旨,將蘇、朱、王三人處死。在這次強行更換旗地的過程中,共遷移鑲黃、正白兩旗的壯丁六萬餘人,共圈換土地三十一萬餘垧,不僅嚴重破壞了生產,使大批人民失去土地,而且也使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進一步激化。
努爾哈赤的歷史功績還在於,他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將女真社會分散的居民集中起來,統一了女真地區的民族經濟,集中了女真地區的社會財富,推動了女真社會階級的分化,使女真社會存在幾百年的奴隸制因素,得以迅速地增加。他建立了奴隸制的農莊,奠定了奴隸制進一步發展社會基礎。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社會過程中,使女真奴隸主作為一個階級登上了歷史舞台,建立了以旗制為國體的奴隸主階級專政的後金國,終於把明代女真社會推進到文明發展的新時期。
後金軍進入遼瀋地區以後,在強大的封建生產方式影響和漢族人民反抗、暴動等特定的民族矛盾和階級鬥爭條件下,推動了以努爾哈赤為代表的後金奴隸主集團,使他們不得不改革舊制,重立新章,使滿族從奴隸制迅速地向封建制度轉變。努爾哈赤以他的遠見卓識,適應女真社會厲史車輪的轉動,不斷地將本民族的歷史推向前進。
努爾哈赤所以能夠得以發展和成就他一生的大業,還在於他以廣闊的胸襟,依靠、團結女真、蒙古上層貴族和漢族地主階級官紳。堅持實行嚴肅法紀、禮尊謀士、廣集將勇、優待功臣、獎罰分明、厚養士卒的政策。這一切都生動地說明,努爾哈赤是一位卓越的社會政治家。
努爾哈赤四十年如一日,奮戰一生。他既精通本民族的騎射,練就一身好武藝,衝鋒陷陣,出生入死,毫不畏懼。他努力學習漢族文化,深曉兵書戰策,凡是攻城野戰,滿族八旗兵都有自己的一套戰略戰術。以此為指導建立,並武裝了一支組織嚴密、機動靈活、英勇善戰的八旗勁旅,威震古老的東方。明朝人徐光啟評論說:努爾哈赤“厲志四十年,尊禮謀士,厚養健卒,博咨密議,簡練訓齊,其制器選士,政教服習,不合於法者鮮矣”[1]。由此不難看出,努爾哈赤也不愧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
努爾哈赤在幾十年間,取得一系列的勝利,在歡呼聲中陶醉了。沒有想到遼瀋人民的抗金浪潮勢如波濤洶湧,一浪高似一浪。當人民的力量充分地顯示出來的時候,所謂“恩養”遼民,頓時化作血和劍。暴露了大奴隸主、農奴主階級俱怕與仇視人民的真面目。努爾哈赤從奪取撫順城以後,對抗拒的人採取殺戮政策,以致全遼每年被殺的人數以千、萬計。尤其是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夭命十年)的大屠殺,嚴重地破壞了遼東的社會生產力,犯了殺人過多,失掉人心的錯誤[2]。
努爾哈赤的晚年,儘管做了一些壞事、蠢事,但他的功大於過。他仍然不愧是滿族的英雄,是少數民族中少有的政治家、軍事家,是大清王朝創基立業的開山祖,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開國君主之一。他的歷史功績留在歷史上,在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上占有光輝燦爛的一頁。
________________
[1]《徐文定公集》卷1。
[2]《滿文老檔·太祖》卷66,陳仁錫:《無夢園初集》卷3載:努爾哈赤“得遼人十有其八,殺遼人十有其七”。此話雖有過之,但說明殺了不少。
努爾哈赤年表
康熙(羅侖)
康熙
羅侖
中華民族傑出人物傳,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
一 登上歷史舞台
在十七世紀下半葉到十八世紀上半葉,當西方出現了象法國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和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彼得大帝這樣名著一時的君主之時,在東方的中國,也出現了一位舉世矚目的統治者,此人就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康熙帝,姓愛新覺羅,名玄燁,生於公元一六五四年(順治十一年)春,他是順治帝福臨的第三個兒子,其生母是孝康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出生時的世界形勢和中國形勢有些什麼特點呢?
太家都知道,十六世紀以後,歐洲進入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此後,西方殖民者在把觸角伸向世界各地的同時,也伸向了中國。翻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公元一五五七年(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據了我國澳門;公元一六二四年(天啟四年),荷蘭殖民者占據了我國台灣的鹿耳門;公元一**三年(崇禎十六年),沙俄殖民者侵入了我國黑龍江地區。而公元一**○年發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更是康熙帝出生前發生的一樁重要歷史事件。這次革命特別引起了西歐各國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加速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進程,使世界處於歷史巨變的十字路口。
在中國,當時封建社會已進入自身發展的晚期階段。正是在這時,國內發生了明、清兩朝更替的重大歷史事件。
上述種種情況表明,康熙帝出生時,世界和中國都處在一個多事之秋的動盪歷史年代。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時刻,康熙帝開始登上了歷史舞台。
公元一六六一年(順治十八年)春,順治帝福臨去世,由玄燁繼承了清帝國的皇位。次年(公元一六六二年)改年號為“康熙”,這一年,康熙帝年方九歲。
康熙帝的一生,可以說頗具傳奇色彩。他那足智多謀、當機立斷的政治家才能,早在少年時代就已經表露出來了。關於這一點可以從智擒鰲拜這件事談起。
原來玄燁登位時,因為年紀尚小,因此秉承父親的遺命,在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四位輔政大臣的輔助下執政。在這四個輔政大臣中,索尼年已老邁,遏必隆是個軟弱無用的人,而稍具稜角的蘇克薩哈根本不是鰲拜的對手,因此,鰲拜很快就獨攬了大權。此人專橫跋扈,結黨營私,“文武各官,盡出伊門”。平時不僅凌駕於其他三位輔政大巨之上,甚至連政府官員呈給康熙皇帝的奏疏,他也經常先帶回家去同其私黨商議,根本不把年少的康熙皇帝放在眼裡。其實康熙帝這時年紀雖小,但由於他在宮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他天賦極高,智力過人,具有敏銳的觀察判斷能力,對當時清帝國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因此,年少的康熙帝與獨攬大權的鰲拜,在許多軍國大事上發生著矛盾:
在大政方針上,康熙帝主張通過改革使入關後的滿族統治者進一步封建化;而鰲拜則堅持“率祖制,復舊章”,事事按太祖太宗的老規矩辦事。這是革新和保守的矛盾。
在具體問題上,康熙主張抑制“三藩”割據勢力的惡性膨脹;而鰲拜則對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割據勢力採取縱恿態度。康熙主張統一台灣;鰲拜則以“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馳驅制勝,計難萬全”為藉口,把統一台灣之事擱置下來。康熙主張對西北噶爾丹的分裂勢力予以必要的關注;而鰲拜則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康熙主張優容漢族地主知識分子,鰲拜則在公元一六六三年(康熙二年)藉口莊廷鑨私修《明史》而興大獄,追查迫害與明史案有牽連的人。康熙主張停止“圈地”,而鰲拜則繼續推行著自順治初年開始實行的這一虐民政策。不僅如此,鰲拜還在公元一六六六年(康熙五年)為了他所屬的鑲黃旗的集團利益,一手製造了強行與正白旗更換旗地的嚴重事件。他硬說清初多爾哀攝政時,將正白旗安置在北京附近永平府一帶,而將他所屬的鑲黃旗移往保定、河間、涿州一帶,是偏袒了正白旗,並認為這不符合祖宗規定的“八旗自有定秩”的原則,堅持要和正白旗調換旗地,聲稱如果土地不夠,則“別圈民地補之”。鰲拜這一圖謀,是想在“互換”中加強鑲黃旗的勢力,打擊正白旗的勢力,並再次掀起圈地新高潮,但是,遭到各階層的反對。例如:戶部尚書蘇納海就奏稱:“旗人安業已久,民地曾奉諭不許再圈”。但一意孤行的鰲拜,還是強令蘇納海會同直隸總督朱昌祚和巡撫王登聯前往鑲黃、正白兩旗所在地,督辦圈換旗地的有關事宜。後來,當他們了解到實施鰲拜的主張將造成“旗民交困”的惡果,因而上疏反對圈換旗地時,鰲拜在大發雷霆之後,竟不顧康熙帝和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的反對,假傳聖旨,將蘇、朱、王三人處死。在這次強行更換旗地的過程中,共遷移鑲黃、正白兩旗的壯丁六萬餘人,共圈換土地三十一萬餘垧,不僅嚴重破壞了生產,使大批人民失去土地,而且也使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進一步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