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________________

  [1]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7。

  [2]《明熹宗實錄》卷14。

  [3]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7。

  [4]《明熹宗實錄》卷12。

  [5]《滿文老檔·太祖》卷21。

  [6]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9。

  [7]《滿文老檔·太祖》卷34。

  [8]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2載:“遼撫閻鳴泰報,據駐割前屯衛副總兵趙率教塘報,奴酋差八個王子,帶領步夷八萬,於十月內,每王子分米一百三十囤,俱搬運牛莊、海州”,《滿文老檔·太祖》卷38。

  [9]彭孫貽:《山中聞見錄,卷4,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0。

  [10]彭孫貽:《山中聞見錄》卷4。

  [11]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3,茅元儀:《遼事砭吃》卷1。

  [12]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1。

  [13][14]王在晉:《三朝遼事買錄》卷9,卷8。

  [15]王在晉:《三朝過事實錄》卷9。

  [16]茅元儀:《遼事砭囈》卷6,方孔炤:《全邊略記》卷10。

  [17]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0,《高陽太傅孫文正公年譜》卷1。

  [18]茅元儀:《遼事砭吃》卷3。

  [19]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5。

  [20]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2,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上冊第十二章,《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第八函卷113,《孫文正公年譜》卷3。

  [21]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2,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上冊第十二章,《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第八函卷113,《明史》卷259,《孫文正公年譜》卷3。

  [22]茅元儀:《遼事砭吃》卷6,方孔炤:《全邊略記》卷10,談遷:《國榷》卷86,《明史》卷259,《孫文正公年譜》卷3。

  [23]《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第八函卷ll3。

  [24]東林,即東林黨,起於明萬曆間,無錫顧憲成和高攀龍修東林書院,批評當時的政治,名聲很盛,和當時巨奸魏忠賢對抗,叫做東林黨。

  [25]“清君側”,是清除君主身邊的壞人.語本於《公羊傳·定公十三年》“此逐君側之惡人”。李商隱《有感》詩,《新唐書·仇士良傳》,皆有載,參見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頁958。

  [26]《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第八函卷113,《建州私志》卷下,參見《清初史料四種》。計六奇:《明季北略》卷14載:孫承宗過京師,“魏忠賢與群小畏忌之,誣左袒東林,五年(公元1625年)勒致仕歸。”

  [27]《明熹宗實錄》卷39。

  [28]方孔炤:《全邊略記》卷10載:“巡撫袁崇煥上言,捐棄兩河,未有勝著,惟舊督臣王象乾,經臣王在晉撫存西虜,奴窮於無所入,舊樞輔孫承宗決出關、用遼人之議,奴窮於無所遵,故靜伏者三年。”

  寧遠受挫,負傷撤圍

  三、寧遠受挫,負傷撤圍

  樞臣孫承宗乘努爾哈赤自顧不暇的機會,鎮守遼邊,嚴防緊守,安定遼邊三年多。罷職以前,發生了柳河(在今遼寧省新民縣境,源出敖漢旗,經彰武縣入邊)事件,使閹黨有了可乘的機會,迫使孫承宗退職回籍。使高第出鎮遼邊,這就揭開了寧遠之戰的序幕。

  柳河事件發生在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天命十年)九月,當時,努爾哈赤派遣大批的漢人到三岔河以南的鹽場去煮鹽,人們難於忍受其苦,許多人尋找機會設法逃走了。努爾哈赤下令嚴加看管,鹽工們生活更加艱苦。同年五月,有個名叫劉伯漒的漢人,帶領幾個逃民,來找馬世龍求救。他說,後金四王子(即皇太極)駐在耀州城,統兵不滿三百人,只要大軍一過柳河,遼民即刻暴動響應,殺死四王子,殲滅後金兵卒,可以立個奇功。馬世龍初想,閣臣孫承宗在離開關時有令,不許輕舉妄動,所以沒有進兵的意思。後來,哨將魯之甲請求乘巡河的機會前去探看,馬世龍也有貪功的念頭,於是便兵分兩路:一路由左輔率領向柳河上游進發;一路由右屯衛前鋒副將魯之甲、錦州駐防前鋒營參將李承先,水兵營游擊金冠、姚與賢等,率領向柳河下游進發。以魯之甲為前鋒營,於九月二十一日,從右屯衛起程,會同李承先等人於二十二日率領舟船約會子二家溝,渡柳河,二十七日攻擊耀州城,並尋找解救鹽場漢民之機。然而,明官將之間互不協作。金冠的水營故意違背約期不到會師地點,魯之甲統兵等候到二十五日,只有水師將領金啟徐督率六、七個小舟到達,魯之甲只好用小舟,每次渡七、八個人過河。先期過河的有千總馬吉、周守禎等官兵二百五十名,張文舉、郝自演等統兵四百五十多名,另有歸鄉的難民二百三十名過河,魯、李也率領八百名槍炮手過河,結營於河東岸洲子鼎,想搭結葦橋。因為沒有大船,待渡兵卒,喧囂不已。

  這時,耀州城守是後金的將領屯布魯、阿爾岱、茂海等,他們把明軍的情況早已偵察到了,事先設下伏兵,嚴加守備。明兵到耀州城下,見寂靜無人,以為有機可乘。哪裡料到,城頭一聲吶喊,伏兵四起。明兵見勢不妙,倉惶潰逃,後金兵在後追殺,一直追到河邊(即娘娘宮的渡口),而明後繼軍的葦橋尚沒搭成,眾兵將一見後金兵來到,慌忙發炮還擊,李、魯二將奮力抵抗。八旗兵以眾擊寡,逼迫明軍背水相戰。結果沒有過河的明兵幾乎全部被殲,死亡四百多人,李、魯二將負傷後死在泥水中[1]。

  馬世龍在二十六日從右屯衛起行,二十七日到達柳河,派人渡河增援攻打耀州城,援軍還沒有到,敗兵已經紛紛退了下來,他急忙下令退兵。後金軍大獲全勝,共得戰馬六百七十多匹,將繳獲的各種兵器送往瀋陽報捷,努爾哈赤出城十里迎接屯布魯等人,殺牛祭旗,賞賜兵將。

  明哨卒雖然敗在柳河下游,但左輔所率領的兵到了柳河上游,突然攻擊船城(今遼寧省遼陽縣西山川城),殺了後金固山一名,兵卒數十,活捉了五百多人,得勝而還。後金在船城沒有防備,遭到很大的損失,頗為惶恐[2]。此次兩軍衝突,勝負相當。假若明軍各部兵將稍能協調一致,金冠水師及時趕到,明軍獲得一次小勝還是有把握的。消息傳到朝廷後,閹黨認為有機可乘,他們用攻擊馬世龍敗兵,來動搖孫承宗的地位。因此大肆宣傳柳河之敗,胡說什麼柳河一戰,“遼之精銳十萬盡矣”,又造謠說,關門旦夕將要失守。於是,朝廷議論沸騰,閹黨紛紛上奏,皇帝竟然附和他們,下旨責備孫承宗,令馬世龍戴罪立功。孫承宗原不知柳河戰爭真相,見朝廷是非不分,只好再次上疏求退。同年十一月,承宗被退職回籍了。

  柳河事件後,孫承宗罷歸鄉里。皇帝下旨,以高第代行遼東經略職務。高第素來膽小畏戰,不懂得軍事[3],他原在兵部時就極力主張只守關門,不必遠守。孫承宗為此曾上疏批評他,所以高第惱恨承宗。高第投靠閹黨,當承宗退職回籍時,高第原想乘人之危下毒手,殺死孫承宗。魏黨不敢答應此事,高第才住手。高第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他剛到任,就因柳河新敗,心懷畏懼,認為關外必不可守,令馬世龍把錦州、右屯、大凌河、小凌河、松山、杏山(今遼寧省錦縣西南“杏山”)、塔山(今遼寧省錦縣南“塔山”)等城的兵馬、器械撤下來。在撤退過程中,丟棄米粟十餘萬石,難民死於道路,哭聲震野,致使軍無戰心,士氣低落。當高第督促明軍撤到寧遠城的時候,袁崇煥堅守不撤,高第強逼他撤離。袁崇煥力爭說,“兵法說,有進無退”,錦州、右屯若是動搖,寧遠、前屯必然震動,關內也沒有保障了。高第還是不答應,執意要撤離寧遠、前屯二城。袁崇煥見他不聽勸告,便憤怒地說:我是寧前道,官在這裡就應當死在這裡。高第見崇煥堅守寧遠、前屯的志向不可奪,便將其他各城統統進行撤防,使寧遠城變成一座孤城[4]。從這裡不難看出,明朝末年,朝政腐敗,閹黨專權,用人不當,竟將高第這種保命害國的庸人,委以重任。其後果可想而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