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英明汗努爾哈赤看到了這一點,天啟三年五月六日,他在眾貝勒、大臣面前,比喻說:蒙古各部就象天上的雲一樣,雲集聚起來必然“致雨”,蒙古各部若是團結起來,形成一股力量,必然“成兵”。我們要乘蒙古各部分散的時機,儘快奪取蒙古各部[20]。因此,努爾哈赤及其繼承人皇太極,定下了對待蒙古各部的基本方針,即“察哈爾,我仇也,科爾沁,我戚也”[21]。對於察哈爾林丹汗等蒙古的抗金勢力,採取打擊的方針,對於科爾沁等蒙古貴族上層採取團結的方針。

  為了貫徹上述方針,努爾哈赤採取了一系列的行動。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天命十年)十一月,後金出兵為科爾沁解圍,迫使察哈爾林丹汗撤兵。第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派出八路大軍往征巴林部囊奴克。同年四月,由於扎魯特部違背盟誓,截阻後金的使者,暗中與明廷通好,努爾哈赤又發兵擒獲扎魯特部十四名貝勒,奪取人、畜五萬多[22],直到皇太極時期,打擊以察哈爾林丹汗為首的抗金勢力的基本方針,始終沒有改變。

  與此相反,大英明汗努爾哈赤竭力團結以科爾沁鄂巴為首的各部上層。在廣寧被後金奪取以後,喀爾喀蒙古各部或集體或個別地向後金投靠,其中有兀魯特部的十七名貝勒和喀爾喀部的一些台吉等,共計率領三千戶前來投奔努爾哈赤。喀爾喀五部中的一千二百戶也歸附了。拉巴斯希布、瑣諾木、蟒古塔布囊等率領五百戶,並驅趕大批的牲畜也前來投靠[23]。同時,科爾沁諸貝勒與後金的交往也日益頻繁起來。天啟二年,科爾沁的明安貝勒攜同十七名貝勒投向後金,接著有孔果爾貝勒、吳克善貝勒等紛紛前來朝拜努爾哈赤。

  對於前來歸附的各部蒙古貝勒,努爾哈赤都給予盛情的歡迎,優厚的待遇。如十七名貝勒前來歸附時,努爾哈赤賜給他們貂裘、金、銀、布、帛、房屋、奴僕、牛、馬等[24]。尤其是對於蒙古巴約特部的達爾漢巴圖魯之子恩格德爾兄弟的款待,最集中地表明了努爾哈赤對於招撫蒙古的熱切心情。天啟二年,恩格德爾第三次前來朝拜努爾哈赤的時候,後金不惜以遼陽西北平虜堡四百三十四丁的租賦,供給他享用[25],並招為額駙。天啟三年二月,努爾哈赤在送恩格德爾及格格(即gege,譯作姐姐,公主)歸去的時候,許諾他若是誠心前來歸順的話,給他本人、妻子和兄弟等共計八千丁,每年可以得到銀子五百二十兩,穀物八百八十石[26]。同年七月,恩格德參果然率領部民、牧群前來歸附,同時,發誓對大英明汗努爾哈赤,絕不三心二意[27]。努爾哈赤對於恩格德爾等喀爾喀眾貝勒、台吉的前來投靠,非常高興,決定給他們與近身的八貝勒同等待遇,除了謀篡汗位的罪行以外,一般的犯法,一律不判死罪。還可以與後金的諸貝勒家通婚[28]。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天命九年)正月,大英明汗努爾哈赤和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四大和碩貝勒以及阿巴泰、德格類、寨桑古、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岳托、碩托、薩哈廉等與恩格德爾共聚一堂,向天發誓,將待恩格德爾與諸貝勒一樣。汗將視他如同親子,並賜給他田莊、奴僕,任命他為總兵官,所受待遇是相當優厚的[29]。

  由於蒙古各部經濟生活困窘,努爾哈赤採取積極的招撫政策以及察哈爾林丹汗在統一蒙古各部中政策的錯誤等原因,投靠後金的蒙古部眾越來越多,這就是寧遠戰前努爾哈赤對蒙古的外交活動所取得的積極結果。在這段時間裡,努爾哈赤儘管招撫蒙古各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以林丹汗為代表的抗金勢力,對後金的壓力還是相當大的,後金如進攻寧遠城仍然無法徹底解決後顧之憂。

  ________________

  [1]《朝鮮李朝實錄·仁祖》卷12載:“自數年以來,山東繼糧漸不如初,毛將十餘萬眾及老弱男女數十萬餬口之資,皆取辦於本國。”

  [2]《朝鮮李朝實錄·仁祖》卷10載:“督府多率遼民仰哺於我,今過五載,所食公私米糧不知幾十萬石。”

  [3]《滿文老檔·太祖》卷31載:“……給毛文龍,則釋爾之元帥,若然,則與明人永遠斷絕。”

  [4]《滿文老檔·太祖》卷36載:朝鮮使者說,後金若得了廣寧“我方永和。”

  [5]《朝鮮李朝實錄·仁祖》卷12載:癸亥(1623年)之夏,即差張晚為都元帥駐節平壤,又以李适為副元帥,悉發國中精銳以付之,兩西軍兵專屬其營,俾進駐寧邊,一聽毛文龍指揮,以待協攻之期。”

  [6]《滿文老檔、太祖》卷24。

  [7]《朝鮮李朝實錄·仁祖》卷12。

  [8]《滿文老檔·太祖》卷37。

  [9]《金史·太祖本紀》卷2。

  [10]《滿文老檔·太祖》卷31。

  [11]《滿文老檔·太祖》卷42載:“……朝鮮之趙位寵率四十餘城叛,則我金帝不受,是我二國有善鄰之例也。”參見《金史·世宗本紀》卷7載:”高麗並表謝,不納趙位寵。”事在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

  [12]《滿文老檔·太祖》卷31。

  [13]《朝鮮李朝實錄、仁祖》卷13載:“韓潤兄弟變姓投奴.老汗極其厚待,即以胡女嫁之雲。”

  [14]王在晉:《三朝遼亭實錄》卷7載:“……而虜(系指蒙古)之無廣寧則失衣食養命之源。”

  [15]《滿洲實錄》卷8,農安塔即今吉林農安。

  [16]《滿洲實錄》卷7。

  [17]張鼐:《遼夷略》(敘言)。

  [18]漫臾:《東江遺事》卷下。

  [19]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12,卷9。

  [20]《滿洲實錄》卷7。

  [21]《清太宗實錄》卷1。

  [22]《滿洲實錄》卷8。

  [23]《武錄》卷4。

  [24]《武錄》卷4。

  [25]《滿文老檔·太祖》卷32。

  [26]《滿文老檔·太祖》卷45。

  [27]《滿文老檔·太祖》卷54。

  [28]《滿文老檔·太祖》卷57。

  [29]《滿文老檔·太祖》卷60載:給恩格德爾夫婦“女真莊二,漢人莊二,每莊各有七男。……應手役使的女真男女各五人,其下有伐木之男,運水之女各五對,共計男女四十對。”

  明金相峙,你防我守

  二、明金相峙,你防我守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天命七年)正月二十四日,明朝巡撫王化貞捨棄廣寧城,與經略熊廷弼相遇在閭陽驛後,共同率領士兵七、八萬,難民幾十萬人,向山海關奔去,以致使關門四晝夜沒能關閉。明逃軍丟下的刀、槍、箭、戟等各種武器,堆積如山,其潰敗之狀相當狼狽。朝廷的大學士葉向高在奏文中說:遼人避難入關的先後多達兩百萬[1]。足見,明朝關外守軍潰敗的結果,使遼民的信心完全動搖了。

  當明巡撫王化貞、經略熊廷弼向山海關奔逃的時候,後金國大英明汗努爾哈赤統率大兵還徘徊在距離廣寧一百五十多里的沙嶺一帶,因為敵情不明,未敢於輕易進兵。正在進退不定時,明廣寧游擊孫得功主動前來迎接金兵。努爾哈赤在孫得功的引導下到達廣寧城下,經過察看後,才放心進了廣寧城,犒賞三軍將士[2]。努爾哈赤在廣寧休兵十夭,決定回師遼陽。因此,所謂廣寧之戰,實際上明與後金只經過西平堡、平洋橋東兩次激戰。廣寧城不攻自陷,充分反映了明朝政治腐敗,用人不當,造成“經撫不和”,導致如此的嚴重後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