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22]《滿文老檔·太祖》卷64,《武錄》卷4。
爭取朝鮮國,籠絡蒙古部
第八章 寧遠受挫,傷病而終
一、爭取朝鮮國,籠絡蒙古部
大英明汗努爾哈赤與明廷抗衡,對外交涉中最大的課題就是朝鮮王國和蒙古各部的問題。後金軍進駐遼瀋,進而占據廣寧後,對於朝鮮王國的基本政策沒有什麼變化,還是先發兵西進,攻擊明城,最後再揮軍征伐朝鮮王國。因此,努爾哈赤積極地對朝鮮王國展開了外交攻勢。從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天命六年)進軍遼瀋,到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天命十一年)寧遠之戰的五年間,朝鮮王國與後金的關係比較穩定,但其中的磨擦,並沒有間斷,這主要在三個問題上雙方有爭熱。
第一個問題是毛文龍大鬧東江,深入後金腹地,進行屠殺和掠奪,給後金的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如何拔掉毛文龍這顆釘子,肅清東江明朝勢力的侵擾,是後金奴隸主集團的當務之急。為此,努爾哈赤曾經多次派兵襲擊毛文龍所占據的各個海島,但都沒能如願,而朝鮮王國是毛文龍的養命之源,供應毛文龍數十萬口人的糧食[1]。到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天命十年),合計起來,朝鮮王國供給毛文龍的穀物多達幾十萬石[2]。問題十分明顯,後金奴隸主集團要想除掉毛文龍,必須斷絕他的糧源,把他驅除出朝鮮王國的領土,斷絕他與朝鮮王國的關係。因此,努爾哈赤曾經多次派使臣與朝鮮王國交涉,提出交換條件,即若是朝鮮王國停止支援毛文龍,並把他交給後金,後金將釋放都元帥美宏立[3],然而,對於後金提出來的這麼嚴重的問題,朝鮮國王竟長期不予理睬。
第二個問題是,大英明汗努爾哈赤對於朝鮮王國交涉的目的是孤立明廷,使朝鮮國王與明廷斷絕外交關係,如果朝鮮國王答應這個條件,後金也可以把都元帥姜宏立放回去。後金髮兵進攻遼瀋和廣寧的時候,朝鮮國主的態度有所變化,曾經派遣使者悄悄地去觀察戰爭進展情況,國王的意思是,後金真的拿下了廣寧,朝鮮王國可以與後金永敦和好[4]。但國王對於明廷的態度沒有變,沒有對後金作出較為明顯的讓步,甚至派平壤的駐節官、都元帥張晚等統率西部一支兵馬,聽明將毛文龍的指揮,準備協助明軍進攻後金[5]。為了使朝鮮脫離明廷,努爾哈赤在致朝鮮國王的書信中,曾挑撥明廷與朝鮮王廷的關係,說明廷視朝鮮王廷如奴僕[6]。但朝鮮國王仍然不肯輕易改變與明的舊關係。
第三個問題是,天啟元年七月以後,鎮江等地的遼民紛紛擁入朝鮮王國境內,數量多達十數萬[7]。努爾哈赤曾經多次向朝鮮王國索取遼東的逃民[8],朝鮮國王不肯答應。努爾哈赤講古喻今,舉出完顏金的時候,女真人阿疎逃往遼朝[9],遼人張覺逃入宋朝而導致亡國的嚴重教訓,對朝鮮王廷進行威脅[10],並以完顏金之後的身份,舉例說,在完顏金時,朝鮮的官員趙位寵曾經以四十餘城歸降大金,金祖以友好為重,不給予接納,他用此表示朝鮮與女真有長久的友好情誼[11],規勸朝鮮國王與後金友好,而朝鮮國王一概不予答覆。
大英明汗努爾哈赤儘管對朝鮮王國施以外交攻勢,然而,仍然沒有能夠迫使朝鮮王廷與明朝斷絕關係。努爾哈赤鑑於後金對於朝鮮王國四年間的通信,朝鮮國王竟沒有一句好話回答[12],因此也就不肯放朝鮮王國的都元帥姜宏立回國。同時,“極其厚待”叛變朝鮮王廷的韓明璉之子韓潤、韓義兄弟[13],並給他們娶妻安家。這就是寧遠戰前,後金與朝鮮王國的關係。由此可知,努爾哈赤在向寧遠進軍的時候,仍然有後顧之憂。
遼瀋、廣寧之戰以後,蒙古與後金的關係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如果說,在此之前,努爾哈赤爭取蒙古是為了暫時的聯合,以便奪取明朝的個別城市,共同對付明廷的話,那麼在這以後,便不是為了應付一時的需要,而是有計劃地征服和統一蒙古的問題了。因為後金攻下遼瀋、占取廣寧的這段時間裡,遼河東西的形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就是直接觸動了蒙古各部的經濟得失,尤其是對於喀爾喀各部蒙古的震動極大,他們的正常生活遭到了後金的嚴重衝擊。過去從廣寧、錦州、義州、遼瀋,直到鐵嶺,明廷所設立的各個貿易市場都被取消了,其中有廣寧四周的大馬市,如廣寧東北的鎮靜堡、鎮遠關(在鎮靜堡的東北);廣寧西北的小木市鎮夷堡、大康堡;錦州的大福堡(今錦西縣北“臥佛寺”);寧遠的水興堡(今遼寧省興城縣西北青水台),中後所的高台堡(今遼寧省綏中縣西北高台)等,都因為後金軍的西進,先後停市,使蒙古的馬、牛、木材等土產沒有地方銷售,漢區的金、銀、緞、布、酒、肉等得不到供應。蒙古貴族昔日的市賞、貢賞不能照常領取,牧民及從事其他生產的蒙古人民失去了部分生活必需品的來源[14]。
蒙古各部由於失去了與漢區交易的部分生活用品,內部加速了分化過程。以察哈爾林丹汗為首的蒙古貴族上層的一部分人物,繼續依靠明廷;以科爾沁鄂巴為首的另一部分蒙古貴族上層投靠了後金,其他蒙古各部貴族和人民的態度,也隨著形勢的急劇變化,日趨明朗化了。
察哈爾林丹汗早存有統一漠南蒙古的念頭,對於科爾沁部投靠後金心懷不滿。他在統一戰爭中實行“服從的收養,抗拒的必殺”的方針。攻戰的主要目標是科爾沁蒙古。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天命九年)正月,在察哈爾林丹汗將要兵臨科爾沁鄂巴的城下時,鄂巴被迫向大英明汗努爾哈赤求援。鄂巴在致努爾哈赤的書中說,因為我部與你們大國和好,察哈爾林丹汗、喀爾喀各部貝勒,必然前來討伐,希望大英明汗為我們拿個主意,想個辦法。努爾哈赤看了來書以後,派遣使臣庫爾禪、希福兩個人出使科爾沁。後金與科爾沁會談後,都以察哈爾的“欺凌之憤”,歃血為盟,決定共同抵抗察哈爾的進犯。同年八月,察哈爾林丹汗統率南察哈爾、北阿祿部和宰賽、巴哈達爾漢等蒙古喀爾喀各部的大兵,向科爾沁部進攻,形勢十分緊張。鄂巴在努爾哈赤的授意和後金八名炮手的配合下,據城待戰。十一月,察哈爾林丹汗統率各部大兵到達科爾沁,包圍了鄂巴的守城。鄂巴派遣使臣向後金告急。努爾哈赤立刻派莽古爾泰、皇太極等七名貝勒統率大兵向科爾沁增援。察哈爾林丹汗得知後金八旗兵已經到了農安塔,便乘夜率兵慌忙逃走了。順路將科爾沁部的財物搶劫一空。在這前後,察哈爾林丹汗又將科爾沁部的達賴台吉等多人殺害。宰賽貝勒也先後殺了科爾沁部的六個貝勒[15]。
由於利害關系所致,喀爾喀各部對於努爾哈赤進軍遼瀋都持抵制的態度。天啟元年三月,在努爾哈赤大舉進犯遼瀋的時候,喀爾喀卓禮克圖、達爾漢巴圖魯、巴哈達爾漢、實爾呼納等四名貝勒,統兵兩千多,乘遼瀋殘破的機會,同後金爭奪瀋陽的財物和糧食[16]。遼瀋易手以後,蒙古多數部落的抗金情緒都有所高漲,伯耍兒部主動駐守黃泥窪(今遼陽市西北“黃泥窪”),抗拒努爾哈赤率兵西進[17]。察哈爾林丹汗串連炒花各部蒙古,集結大兵四十多萬,表示願意援助明廣寧巡撫王化貞堅守廣寧,以收復遼東[18]。天啟二年,努爾哈赤占據廣寧,奪去明軍右屯衛的糧食,並派大批的車輛向遼河以東運送。喀爾喀各部蒙古的騎兵,從中路阻擊、搶掠。努爾哈赤沒有辦法,不得不命令八旗士卒以大將軍炮進行轟擊,阻擋蒙古的兵馬。同時,又發兵駐守廣寧,防止西部和北部蒙古的侵犯[19]。從這些軍事衝突中可以看出,蒙古的問題已經擺到了努爾哈赤的面前必需予以解決,否則要想向西挺進,腹背受敵的危險是相當大的。
爭取朝鮮國,籠絡蒙古部
第八章 寧遠受挫,傷病而終
一、爭取朝鮮國,籠絡蒙古部
大英明汗努爾哈赤與明廷抗衡,對外交涉中最大的課題就是朝鮮王國和蒙古各部的問題。後金軍進駐遼瀋,進而占據廣寧後,對於朝鮮王國的基本政策沒有什麼變化,還是先發兵西進,攻擊明城,最後再揮軍征伐朝鮮王國。因此,努爾哈赤積極地對朝鮮王國展開了外交攻勢。從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天命六年)進軍遼瀋,到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天命十一年)寧遠之戰的五年間,朝鮮王國與後金的關係比較穩定,但其中的磨擦,並沒有間斷,這主要在三個問題上雙方有爭熱。
第一個問題是毛文龍大鬧東江,深入後金腹地,進行屠殺和掠奪,給後金的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如何拔掉毛文龍這顆釘子,肅清東江明朝勢力的侵擾,是後金奴隸主集團的當務之急。為此,努爾哈赤曾經多次派兵襲擊毛文龍所占據的各個海島,但都沒能如願,而朝鮮王國是毛文龍的養命之源,供應毛文龍數十萬口人的糧食[1]。到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天命十年),合計起來,朝鮮王國供給毛文龍的穀物多達幾十萬石[2]。問題十分明顯,後金奴隸主集團要想除掉毛文龍,必須斷絕他的糧源,把他驅除出朝鮮王國的領土,斷絕他與朝鮮王國的關係。因此,努爾哈赤曾經多次派使臣與朝鮮王國交涉,提出交換條件,即若是朝鮮王國停止支援毛文龍,並把他交給後金,後金將釋放都元帥美宏立[3],然而,對於後金提出來的這麼嚴重的問題,朝鮮國王竟長期不予理睬。
第二個問題是,大英明汗努爾哈赤對於朝鮮王國交涉的目的是孤立明廷,使朝鮮國王與明廷斷絕外交關係,如果朝鮮國王答應這個條件,後金也可以把都元帥姜宏立放回去。後金髮兵進攻遼瀋和廣寧的時候,朝鮮國主的態度有所變化,曾經派遣使者悄悄地去觀察戰爭進展情況,國王的意思是,後金真的拿下了廣寧,朝鮮王國可以與後金永敦和好[4]。但國王對於明廷的態度沒有變,沒有對後金作出較為明顯的讓步,甚至派平壤的駐節官、都元帥張晚等統率西部一支兵馬,聽明將毛文龍的指揮,準備協助明軍進攻後金[5]。為了使朝鮮脫離明廷,努爾哈赤在致朝鮮國王的書信中,曾挑撥明廷與朝鮮王廷的關係,說明廷視朝鮮王廷如奴僕[6]。但朝鮮國王仍然不肯輕易改變與明的舊關係。
第三個問題是,天啟元年七月以後,鎮江等地的遼民紛紛擁入朝鮮王國境內,數量多達十數萬[7]。努爾哈赤曾經多次向朝鮮王國索取遼東的逃民[8],朝鮮國王不肯答應。努爾哈赤講古喻今,舉出完顏金的時候,女真人阿疎逃往遼朝[9],遼人張覺逃入宋朝而導致亡國的嚴重教訓,對朝鮮王廷進行威脅[10],並以完顏金之後的身份,舉例說,在完顏金時,朝鮮的官員趙位寵曾經以四十餘城歸降大金,金祖以友好為重,不給予接納,他用此表示朝鮮與女真有長久的友好情誼[11],規勸朝鮮國王與後金友好,而朝鮮國王一概不予答覆。
大英明汗努爾哈赤儘管對朝鮮王國施以外交攻勢,然而,仍然沒有能夠迫使朝鮮王廷與明朝斷絕關係。努爾哈赤鑑於後金對於朝鮮王國四年間的通信,朝鮮國王竟沒有一句好話回答[12],因此也就不肯放朝鮮王國的都元帥姜宏立回國。同時,“極其厚待”叛變朝鮮王廷的韓明璉之子韓潤、韓義兄弟[13],並給他們娶妻安家。這就是寧遠戰前,後金與朝鮮王國的關係。由此可知,努爾哈赤在向寧遠進軍的時候,仍然有後顧之憂。
遼瀋、廣寧之戰以後,蒙古與後金的關係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如果說,在此之前,努爾哈赤爭取蒙古是為了暫時的聯合,以便奪取明朝的個別城市,共同對付明廷的話,那麼在這以後,便不是為了應付一時的需要,而是有計劃地征服和統一蒙古的問題了。因為後金攻下遼瀋、占取廣寧的這段時間裡,遼河東西的形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就是直接觸動了蒙古各部的經濟得失,尤其是對於喀爾喀各部蒙古的震動極大,他們的正常生活遭到了後金的嚴重衝擊。過去從廣寧、錦州、義州、遼瀋,直到鐵嶺,明廷所設立的各個貿易市場都被取消了,其中有廣寧四周的大馬市,如廣寧東北的鎮靜堡、鎮遠關(在鎮靜堡的東北);廣寧西北的小木市鎮夷堡、大康堡;錦州的大福堡(今錦西縣北“臥佛寺”);寧遠的水興堡(今遼寧省興城縣西北青水台),中後所的高台堡(今遼寧省綏中縣西北高台)等,都因為後金軍的西進,先後停市,使蒙古的馬、牛、木材等土產沒有地方銷售,漢區的金、銀、緞、布、酒、肉等得不到供應。蒙古貴族昔日的市賞、貢賞不能照常領取,牧民及從事其他生產的蒙古人民失去了部分生活必需品的來源[14]。
蒙古各部由於失去了與漢區交易的部分生活用品,內部加速了分化過程。以察哈爾林丹汗為首的蒙古貴族上層的一部分人物,繼續依靠明廷;以科爾沁鄂巴為首的另一部分蒙古貴族上層投靠了後金,其他蒙古各部貴族和人民的態度,也隨著形勢的急劇變化,日趨明朗化了。
察哈爾林丹汗早存有統一漠南蒙古的念頭,對於科爾沁部投靠後金心懷不滿。他在統一戰爭中實行“服從的收養,抗拒的必殺”的方針。攻戰的主要目標是科爾沁蒙古。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天命九年)正月,在察哈爾林丹汗將要兵臨科爾沁鄂巴的城下時,鄂巴被迫向大英明汗努爾哈赤求援。鄂巴在致努爾哈赤的書中說,因為我部與你們大國和好,察哈爾林丹汗、喀爾喀各部貝勒,必然前來討伐,希望大英明汗為我們拿個主意,想個辦法。努爾哈赤看了來書以後,派遣使臣庫爾禪、希福兩個人出使科爾沁。後金與科爾沁會談後,都以察哈爾的“欺凌之憤”,歃血為盟,決定共同抵抗察哈爾的進犯。同年八月,察哈爾林丹汗統率南察哈爾、北阿祿部和宰賽、巴哈達爾漢等蒙古喀爾喀各部的大兵,向科爾沁部進攻,形勢十分緊張。鄂巴在努爾哈赤的授意和後金八名炮手的配合下,據城待戰。十一月,察哈爾林丹汗統率各部大兵到達科爾沁,包圍了鄂巴的守城。鄂巴派遣使臣向後金告急。努爾哈赤立刻派莽古爾泰、皇太極等七名貝勒統率大兵向科爾沁增援。察哈爾林丹汗得知後金八旗兵已經到了農安塔,便乘夜率兵慌忙逃走了。順路將科爾沁部的財物搶劫一空。在這前後,察哈爾林丹汗又將科爾沁部的達賴台吉等多人殺害。宰賽貝勒也先後殺了科爾沁部的六個貝勒[15]。
由於利害關系所致,喀爾喀各部對於努爾哈赤進軍遼瀋都持抵制的態度。天啟元年三月,在努爾哈赤大舉進犯遼瀋的時候,喀爾喀卓禮克圖、達爾漢巴圖魯、巴哈達爾漢、實爾呼納等四名貝勒,統兵兩千多,乘遼瀋殘破的機會,同後金爭奪瀋陽的財物和糧食[16]。遼瀋易手以後,蒙古多數部落的抗金情緒都有所高漲,伯耍兒部主動駐守黃泥窪(今遼陽市西北“黃泥窪”),抗拒努爾哈赤率兵西進[17]。察哈爾林丹汗串連炒花各部蒙古,集結大兵四十多萬,表示願意援助明廣寧巡撫王化貞堅守廣寧,以收復遼東[18]。天啟二年,努爾哈赤占據廣寧,奪去明軍右屯衛的糧食,並派大批的車輛向遼河以東運送。喀爾喀各部蒙古的騎兵,從中路阻擊、搶掠。努爾哈赤沒有辦法,不得不命令八旗士卒以大將軍炮進行轟擊,阻擋蒙古的兵馬。同時,又發兵駐守廣寧,防止西部和北部蒙古的侵犯[19]。從這些軍事衝突中可以看出,蒙古的問題已經擺到了努爾哈赤的面前必需予以解決,否則要想向西挺進,腹背受敵的危險是相當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