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大貝勒代善的種種行為,招致努爾哈赤極大的不滿。因此,在汗位的繼承問題上,努爾哈赤從根本方面發生了動搖。一段時期,努爾哈赤有意重用八子皇太極。皇太極是努爾哈赤前幾個兒子中唯一用心讀書、識字的人,有智謀,作戰勇敢,善於運用權術。同時,又是努爾哈赤的愛妃葉赫納拉氏所生,得到努爾哈赤的偏愛。在對朝鮮王國的和、戰及其士卒的殺留等問題上,爭論雖然常常發生在皇太極與代善之間,但皇太極的思想與大貝勒代善相比,更接近於努爾哈赤。因此,厭惡次子喜歡八子,由誰繼承汗位,在努爾哈赤的心目中,逐漸明確了。
如何以弟代兄,令皇太極繼承汗位,對於努爾哈赤來說,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當時在後金的社會上,雖然人們都稱道皇太極是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的貝勒,但是,由於努爾哈赤長期進行征戰,廣大的女真族人民希望有個和平的日子過。人們普遍認為,比較起來代善對於國內人民不嗜殺戮,凡是被判罪的人,在行刑時,他總是多方面地設法營救。民眾都因代善寬宥,深得民心。同時,自從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以後的八、九年中,努爾哈赤有令代善執政的言行,所以一般的女真族人都認為努爾哈赤死後,“貴盈哥(即代善)必代其父”執政[13]。
由於皇太極在諸子中才智較強,又受到努爾哈赤的偏愛,所以他的兵權越來越重,與大貝勒代善之間,兄弟爭權,“位次相逼”,猜忌漸深[14]。後金軍進入遼瀋以前,他們之間不和已經明顯了。皇大極在努爾哈赤的面前,處處都想勝大阿哥一籌,方肯罷休。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天命四年),薩爾滸大戰中,西部戰爭剛一結束,大貝勒代善請命於努爾哈赤,不辭辛苦地轉向東部戰場。皇太極生怕長兄搶了頭功,不顧努爾哈赤的多方勸阻,疾馳東去,終於搶戰於大貝勒之前,衝上阿布達哩崗,打敗了劉綎軍,得到了東部戰場決戰的功勞。
努爾哈赤謀劃如何收回代善繼嗣的成命,能扭轉民心所向,又不失信於民,只有在暗中對代善地位進行巧妙的否定。於是,天啟元年正月十二日,努爾哈赤有意率領諸貝勒對天盟誓。同年二月,努爾哈赤又下令四大貝勒(即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按月分別執政,即“按月分值”,將國內的一切政務,總歸值月貝勒全面掌管,四個人輪番坐莊[15]。這些事表面上處理得比較周全,實際上,他否定了大貝勒代善原有的執政地位,以四分其權。在此以前,努爾哈赤的大福金阿巴亥為什麼專給大貝勒代善、皇太極送飯?又為什麼對代善稍微看重一點,同時也顧及一下皇太極,就是她摸到了努爾哈赤在繼嗣問題上猶疑於二子之間的意向。從問題的實質上來說,四大貝勒按月分值,只是努爾哈赤為改換繼嗣人所採取的第一步行動。
天啟元年九月,大英明汗努爾哈赤在繼嗣問題上,棄代善立皇太極心意已溢於言表了。有一天,努爾哈赤與他的從弟、近身侍衛阿敦阿哥坐在堂上,他悄悄地探問阿敦說,以你所見,我的諸子中哪一個可以代我執政?小心謹慎的阿敦微笑著說:知子者莫如其父,他人誰敢多嘴。努爾哈赤示意,說說沒有笨系。阿敦又隱諱地說:當然是智勇雙全,人皆稱道者。努爾哈赤聽後面帶笑容,會意地說,我已經知道你的心意了,“八子皇太極是也”。
然而,就在努爾哈赤與阿敦密談的前後,皇太極已經施展手段,將阿敏、莽古爾泰兩大貝勒籠絡在自己的周圍了。他對大貝勒代善早已懷恨在心,曾密謀,欲乘機“潛弒”大阿哥,取而代之。這件事恰巧又被機敏的阿敦知道了。有一天,阿敦見勢不妙,便秘密地告訴了大貝勒代善。他說:皇太極、莽古爾泰等將要殺你,事情已經很緊迫了,你要早早地防備才是。誰知道大貝勒代善一向庸懦無能,聽了叔父阿敦的警告,不去設法對付,而是大驚失色,畏懼萬端,竟哭泣著跑到努爾哈赤的面前去求救,把阿敦的話全部稟告了汗父,同時也將叔父阿敦給出賣了[16]。努爾哈赤早已忌恨阿敦才能出眾,足智多謀,恐怕成為身後之患,便乘機以離間諸子關係為名,把阿敦給囚禁起來,掩蓋了諸子內部的權力之爭,暫時平息了這場政治風波。從此以後,努爾哈赤的繼嗣問題,竟弄得騎虎難下,更加複雜化了。對於代善、皇太極哪個來接替自己,執掌權柄,態度又猶疑不決,莫知所從了。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天命七年)三月初三日,努爾哈赤召集八子集會。當時,後金軍已經占據了廣寧,遼河東西,遼南遼北人民起義接連不斷,事情頗多。明廷調兵遣將,積極備戰,布滿戰爭的煙雲。以努爾哈赤為代表的後金奴隸主貴族內部自顧不暇。八旗中各旗勢力、地位相當,而又面對六十三歲高齡的汗父,由誰來繼嗣的問題八個貝勒都在關心,這是關係到後金的前途和存亡的大事,都想看努爾哈赤如何最後決斷。在這種情況下,努爾哈赤申明了八王共同治理國政的道理。
努爾哈赤說,繼我作為君主的人,不應是盛氣凌人的人,因為這種人以力自詡。一個人的見解怎麼能比得上眾人呢?你們八人是八個王,若是八王共同計議,國家就可以無失了。要選擇不拒絕八王共議的人,繼為國君。若國君不聽大家的意見,不實行善政,就可更換他,再選擇不拒絕大家意見的賢良的人。更換國君的時候,若是被更換的人不高興而有怨恨的表示,那就不能聽從壞人的意思去依順他,而必須更換。
你們八王當中,在治理國政的時候,若是一個人有好辦法提出來,另外的七個人應當加以發揮。若是自己不能有所得,而又不能發揮他人的意思,只徒緘默不語,那就應當更換人。
若是八王當中有一個人有事外出,應當一事先由眾議而行,大家沒有議就不要行動。若是八王集會推任國主時,一、二個人不要集會,待眾人都來了以後,共同商議國政,處理各項事務。祭祀家內神,祭天等諸事也應當告訴眾人而後行動。
八王計議以後,設女真大臣八人,漢人大臣八人,蒙古大臣八人。八大臣以下,設女真理事官八人,漢人理事官八人,蒙古理事官八人。眾理事官審理後,轉告眾大臣。眾大臣擬定以後,再上奏給八王。八王最後審定所擬定的罪刑。
八王必須貶斥奸詭的人,進舉忠直的人。八王跟前設女真巴克什八人,漢族巴克什八人,蒙古族巴克什八人。
國主在一個月以內,於初五、二十兩次升殿,接見臣下,處理政務。新年初一這一天,向堂子眾神、眾叔兄叩頭。然後,坐在汗的寶座上,與眾叔兄齊坐在一處,接受國人的叩拜。
若是固山與固山之間發生了爭吵,不經過八固山貝勒眾人審理,不得單獨向國主入告,若是獨自上告,必然發生爭執。經過眾人審理以後,再報告國主,就沒有怨言了。貝勒本身若是要求娛樂、放鷹、行圍,不經過八王眾議也不可擅自行動。
弟兄之間,相互怨恨的時候,可以當面說清,若是當面隱瞞不說,背後亂講,那就是懷有邪惡之心,眾人將判他的罪。
如何以弟代兄,令皇太極繼承汗位,對於努爾哈赤來說,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當時在後金的社會上,雖然人們都稱道皇太極是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的貝勒,但是,由於努爾哈赤長期進行征戰,廣大的女真族人民希望有個和平的日子過。人們普遍認為,比較起來代善對於國內人民不嗜殺戮,凡是被判罪的人,在行刑時,他總是多方面地設法營救。民眾都因代善寬宥,深得民心。同時,自從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以後的八、九年中,努爾哈赤有令代善執政的言行,所以一般的女真族人都認為努爾哈赤死後,“貴盈哥(即代善)必代其父”執政[13]。
由於皇太極在諸子中才智較強,又受到努爾哈赤的偏愛,所以他的兵權越來越重,與大貝勒代善之間,兄弟爭權,“位次相逼”,猜忌漸深[14]。後金軍進入遼瀋以前,他們之間不和已經明顯了。皇大極在努爾哈赤的面前,處處都想勝大阿哥一籌,方肯罷休。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天命四年),薩爾滸大戰中,西部戰爭剛一結束,大貝勒代善請命於努爾哈赤,不辭辛苦地轉向東部戰場。皇太極生怕長兄搶了頭功,不顧努爾哈赤的多方勸阻,疾馳東去,終於搶戰於大貝勒之前,衝上阿布達哩崗,打敗了劉綎軍,得到了東部戰場決戰的功勞。
努爾哈赤謀劃如何收回代善繼嗣的成命,能扭轉民心所向,又不失信於民,只有在暗中對代善地位進行巧妙的否定。於是,天啟元年正月十二日,努爾哈赤有意率領諸貝勒對天盟誓。同年二月,努爾哈赤又下令四大貝勒(即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按月分別執政,即“按月分值”,將國內的一切政務,總歸值月貝勒全面掌管,四個人輪番坐莊[15]。這些事表面上處理得比較周全,實際上,他否定了大貝勒代善原有的執政地位,以四分其權。在此以前,努爾哈赤的大福金阿巴亥為什麼專給大貝勒代善、皇太極送飯?又為什麼對代善稍微看重一點,同時也顧及一下皇太極,就是她摸到了努爾哈赤在繼嗣問題上猶疑於二子之間的意向。從問題的實質上來說,四大貝勒按月分值,只是努爾哈赤為改換繼嗣人所採取的第一步行動。
天啟元年九月,大英明汗努爾哈赤在繼嗣問題上,棄代善立皇太極心意已溢於言表了。有一天,努爾哈赤與他的從弟、近身侍衛阿敦阿哥坐在堂上,他悄悄地探問阿敦說,以你所見,我的諸子中哪一個可以代我執政?小心謹慎的阿敦微笑著說:知子者莫如其父,他人誰敢多嘴。努爾哈赤示意,說說沒有笨系。阿敦又隱諱地說:當然是智勇雙全,人皆稱道者。努爾哈赤聽後面帶笑容,會意地說,我已經知道你的心意了,“八子皇太極是也”。
然而,就在努爾哈赤與阿敦密談的前後,皇太極已經施展手段,將阿敏、莽古爾泰兩大貝勒籠絡在自己的周圍了。他對大貝勒代善早已懷恨在心,曾密謀,欲乘機“潛弒”大阿哥,取而代之。這件事恰巧又被機敏的阿敦知道了。有一天,阿敦見勢不妙,便秘密地告訴了大貝勒代善。他說:皇太極、莽古爾泰等將要殺你,事情已經很緊迫了,你要早早地防備才是。誰知道大貝勒代善一向庸懦無能,聽了叔父阿敦的警告,不去設法對付,而是大驚失色,畏懼萬端,竟哭泣著跑到努爾哈赤的面前去求救,把阿敦的話全部稟告了汗父,同時也將叔父阿敦給出賣了[16]。努爾哈赤早已忌恨阿敦才能出眾,足智多謀,恐怕成為身後之患,便乘機以離間諸子關係為名,把阿敦給囚禁起來,掩蓋了諸子內部的權力之爭,暫時平息了這場政治風波。從此以後,努爾哈赤的繼嗣問題,竟弄得騎虎難下,更加複雜化了。對於代善、皇太極哪個來接替自己,執掌權柄,態度又猶疑不決,莫知所從了。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天命七年)三月初三日,努爾哈赤召集八子集會。當時,後金軍已經占據了廣寧,遼河東西,遼南遼北人民起義接連不斷,事情頗多。明廷調兵遣將,積極備戰,布滿戰爭的煙雲。以努爾哈赤為代表的後金奴隸主貴族內部自顧不暇。八旗中各旗勢力、地位相當,而又面對六十三歲高齡的汗父,由誰來繼嗣的問題八個貝勒都在關心,這是關係到後金的前途和存亡的大事,都想看努爾哈赤如何最後決斷。在這種情況下,努爾哈赤申明了八王共同治理國政的道理。
努爾哈赤說,繼我作為君主的人,不應是盛氣凌人的人,因為這種人以力自詡。一個人的見解怎麼能比得上眾人呢?你們八人是八個王,若是八王共同計議,國家就可以無失了。要選擇不拒絕八王共議的人,繼為國君。若國君不聽大家的意見,不實行善政,就可更換他,再選擇不拒絕大家意見的賢良的人。更換國君的時候,若是被更換的人不高興而有怨恨的表示,那就不能聽從壞人的意思去依順他,而必須更換。
你們八王當中,在治理國政的時候,若是一個人有好辦法提出來,另外的七個人應當加以發揮。若是自己不能有所得,而又不能發揮他人的意思,只徒緘默不語,那就應當更換人。
若是八王當中有一個人有事外出,應當一事先由眾議而行,大家沒有議就不要行動。若是八王集會推任國主時,一、二個人不要集會,待眾人都來了以後,共同商議國政,處理各項事務。祭祀家內神,祭天等諸事也應當告訴眾人而後行動。
八王計議以後,設女真大臣八人,漢人大臣八人,蒙古大臣八人。八大臣以下,設女真理事官八人,漢人理事官八人,蒙古理事官八人。眾理事官審理後,轉告眾大臣。眾大臣擬定以後,再上奏給八王。八王最後審定所擬定的罪刑。
八王必須貶斥奸詭的人,進舉忠直的人。八王跟前設女真巴克什八人,漢族巴克什八人,蒙古族巴克什八人。
國主在一個月以內,於初五、二十兩次升殿,接見臣下,處理政務。新年初一這一天,向堂子眾神、眾叔兄叩頭。然後,坐在汗的寶座上,與眾叔兄齊坐在一處,接受國人的叩拜。
若是固山與固山之間發生了爭吵,不經過八固山貝勒眾人審理,不得單獨向國主入告,若是獨自上告,必然發生爭執。經過眾人審理以後,再報告國主,就沒有怨言了。貝勒本身若是要求娛樂、放鷹、行圍,不經過八王眾議也不可擅自行動。
弟兄之間,相互怨恨的時候,可以當面說清,若是當面隱瞞不說,背後亂講,那就是懷有邪惡之心,眾人將判他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