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八旗因為各自獨樹一幟,在各個領域為各自權力、利益所驅使,相互之間明爭暗鬥的事時時發生。後金軍進入遼瀋以前,大英明汗努爾哈赤已經預感到在他死後,政局值得擔憂了。於是,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夭命六年)正月十二日,他召集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岳托等貝勒,對天發誓說:承蒙天父地母的保祐,我與強敵明國進行抗爭,已經統一了輝發部、烏拉部、哈達部、葉赫部。又得了明國的撫順城、清河城、開原城、鐵嶺城,打敗了明朝的四路大軍。現在我的子孫中有不善良的人,天可以令他滅亡,但不宜由我來動刑,以開殺戮之端。哪個人殘忍,老天自然知道,一定會奪去他的謀算。有想作亂的人,老天要開導他的愚頑。今天莪懇乞神祇,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不咎既往,惟鑒將來[6]。在這裡,努爾哈赤的乞天祝辭,大有追悔過去,以求將來的意思。實際上,他雖然是對天的乞求,恰好表明八家之間,不善的人,殘忍的人,作亂的人是大有人在的,反映了後金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爭權奪利的鬥爭十分激烈,這一切給人以社會危機四伏和努爾哈赤內心忐忑不安的感覺。

  八家共治國政是八旗制度自身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八大旗主貝勒在經濟、政治領域長期較量而又無法獨樹一幟的結局。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天命十一年)六月,大英明汗努爾哈赤訓誡諸貝勒的時候,講出了八家產生的經濟原因。他說:過去我的祖宗六個人,與棟鄂部、王甲(完顏)部、哈達部、葉赫部、烏拉部、輝發部、蒙古等,各部都貪取財貨,肆行私曲,不肯崇尚忠直。在兄弟之間相互爭奪,彼此戕害,以致於最後都敗亡了。這些過去的往事,不用我說你們也都知道。我以這些往事作為前車之鑑,告誡八家。凡是得了一件財物,由八家平均分配,不可由一家私取。要聘娶民間的美女,索用民間的良馬,可以破格賞給。戰爭當中得了財物,不可一家私自隱匿,都必須做到重義輕財。凡是兄弟間哪個人有了過錯,都要竭力地進行諫止,不可姑息養奸,彼此要有共事的心胸[7]。努爾哈赤以古論今,表明八家在經濟、政治領域的爭奪已經發生。

  大英明汗努爾哈赤為立嗣就遇到了不少麻煩。本來對這個問題努爾哈赤是早有打算的,但事事不從人願,弄得他幾次自立自廢,最後不得不採取八貝勒共理國政的辦法,但他們卻難於同舟共濟。

  大英明汗努爾哈赤在五十五歲的時候,即在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正月,統兵滅掉了烏拉部,基本上統一了女真各部。於是他決定立長子褚英繼承汗位,將國中的財產分給諸子。由於褚英、代善為元妃佟佳氏所生,在分財產時,優於庶母所生的諸弟。每個人分得部眾五千家,牧群八百,白銀一萬兩,敕書八十道。但是,長子褚英心地褊狹,對於手下的四個弟弟和五大臣進行百般刁難,又預謀等待汗父死後,奪取諸弟的財產。努爾哈赤對褚英進行了多次的教育,並命令他的親弟代善輔佐他,共同管理國事。然而,褚英在努爾哈赤率兵出征的時候,曾暗中對天焚香,詛咒其父,希望他死在疆場上,不再歸還,甚至還想阻止努爾哈赤征伐後回城。褚英的主張是反對四處征討,應當及早罷兵[8]。與努爾哈赤的積極主戰的意見相反,因此與長子的矛盾很難調解。於是,同年三月,努爾哈赤下令,將長子褚英囚禁起來,首次立嗣就這樣被廢掉了。

  大英明汗努爾哈赤賜死長子褚英後,令大貝勒代善代政。同時,又許諾說:待我身歿以後,我的幼子、大福金(系指烏拉貝勒滿泰女,名叫阿巴亥)都令大阿哥代善負責照應。因此,代善較長時期協助努爾哈赤處理政務[9]。可是,代善只是一名武將,才氣平庸,除了帶兵打仗,衝鋒陷陣,多立戰功以外,在撫民理政,處置爭端等方面,懷有私心,不能公平處理,以致使努爾哈赤心中不快。尤其是在重大問題的決策方面,常與汗父發生爭執。

  大英明汗努爾哈赤從起兵的那一天起,就積極主戰,想以征戰平定天下,以武力治理國家,而且是獨斷專行。長子褚英被處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力主停戰罷兵。大貝勒代善雖然不象褚英那樣堅決主張停戰休兵,但有時也頗有主和棄戰的傾向,尤其是對朝鮮王國的主和態度比較明顯,他多次力勸努爾哈赤不要樹敵過多。薩爾滸大戰以後,大貝勒代善在東部戰場上與朝鮮王國的都元帥姜宏立等對天盟誓,把朝鮮王國的兵、將都帶進了赫圖阿拉。姜宏立、金景瑞兩帥,因為會見努爾哈赤時,只“行揖”而不跪,努爾哈赤大為震怒,要殺朝鮮王國的降卒。大貝勒代善極力爭執,要求汗父信守對天盟誓,指出要殺朝鮮王國的士卒,是欺天不義的行為。努爾哈赤無可奈何,只好答應他的要求。後來,發生朝鮮王國士卒強姦了婦女的事件,努爾哈赤又想藉故殺害朝鮮王國的士卒。大貝勒代善得知後再次力爭。努爾哈赤不聽,結果有四、五百朝鮮王國的士卒被殺。代善對此十分氣憤地說:悔不如當初盟誓以後,將朝鮮王國的士卒直接送出國界了[10]。

  天啟元年初,後金備戰完畢,是進軍遼瀋還是先攻打朝鮮王國,後金上層統治集團內部意見分歧,對於朝鮮王國是戰是和,爭論十分激烈。大貝勒代善、侍衛達爾漢兩人極力主和,皇太極、莽古爾泰等堅決主戰。努爾哈赤迫於遼瀋形勢,不得不同意代善的意見,採取暫時與朝鮮王國講和,先攻遼瀋的方針[11]。努爾哈赤與大貝勒代善之間在對朝鮮王國的戰和,及對朝鮮王國士卒的殺留等重大問題上,曾經多次發生衝突。

  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天命五年),大英明汗努爾哈赤與大貝勒代善之間,連續發生了幾起更加不愉快的事件。有一天,努爾哈赤的小福金泰恩察,向努爾哈赤告發說:大福金(即阿巴亥)曾經兩次給大貝勒代善送飯,代善都收下吃了,送給四貝勒皇太極的,雖然接受了,但沒有吃。泰恩察又說:還有一天,大福金兩、三次派人到大貝勒代善家裡議事。有一次大福金還在夜間出去兩、三次。努爾哈赤聽了,覺得大福金的行為可疑,就指派達爾漢侍衛,額爾德尼巴克什、雅遜,孟阿圖四位大臣,詢問大貝勒代善和四貝勒皇太極,結果證實確有其事。當眾貝勒、大臣聚在努爾哈赤家中吃飯和議事時,大福金常身綴珍珠,盛裝打扮出來,與大貝勒代善眉來眼去。對此眾貝勒、大臣都有所察覺。因為怕大貝勒代善和大福金,在汗的面前都閉口不談。這是努爾哈赤父子之間一件家醜。努爾哈赤自然對大貝勒代善心懷不滿。

  當後金決定從界藩城遷到薩爾滸城的時候,努爾哈赤先到薩爾滸城作了視察,指定了眾貝勒建宅的地址。當各家的房屋基本上修築完工後,發現大貝勒代善及其長子岳托的住宅修建的既寬綽又華麗,比汗的宮室還好。眾貝勒建議汗父遷居到大貝勒的新宅去。努爾哈赤聽了以後,也興致勃勃地前去觀看,見大貝勒代善的居宅果然不錯,於是與眾貝勒共同議定:大貝勒遷居汗宮,汗遷住岳托的宅院,以大貝勒的新居作為眾貝勒歡宴、集會的大衙門。大貝勒代善以汗宮狹窄,不願意遷入,但又沒有勇氣當汗的面說出自己的想法,暗令貝勒阿敏向努爾哈赤請求新宅。努爾哈赤無可奈何,不得不退出岳托的宅院,重新遷回汗宮,滿足大貝勒代善的要求[12]。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