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然後就是收拾這些老軍頭的過程,靠的是三種力量,一種是功臣集團中的文職人員如蕭何,張良,陳平,一種是外戚集團,呂后和樊噲,樊噲雖然是武將,但誰叫人家娶了劉季的小姨子呢,枕邊風一吹,哪裡還分得清誰親誰疏,還有一種是老軍頭下面的小軍頭,如周勃,灌嬰。
收拾完這些老軍頭之後,劉季做了兩件事,一是讓自己的兒子或兄弟,來做各國的國王,二是據說立下了個白馬之盟,盟約的內容有兩條,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封侯,違反的人,天下共擊之。前者是讓皇族上位,制約功臣集團或別的什麼集團。後者是皇帝和功臣集團之間訂了一個盟約,形成了一個利益交換,以保護皇族和功臣的各自利益,王侯利益神聖不可侵犯。
非劉氏不得王,意味著皇族的利益得到保證。非有功不得封侯,意味著功臣的利益得到了保護,為什麼?因為如果沒有功勞都能封侯,那侯還有啥值錢的?深受擴招之苦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們,一定很羨慕三十年前大學生工作好找美眉好泡的日子。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封侯,意味著不用擔心其他人來搶他們的蛋糕。
不過這個白馬之盟還是有些疑點,因為第一,非劉氏的王並沒有完全消失,比如說長沙王吳芮就一直存在,第二呢,劉季一死,這兩句話都被呂后打破,而呂后據說是白馬之盟的見證者之一。
但白馬之盟還是被一遍遍地被提及,那就姑且認為是真的吧,皇族和功臣之前訂立了一個攻守同盟,為了對付一個新興的勢力。這個新興勢力是誰呢?顯然是外戚集團。理由之一是老軍頭中有幾位就直接或間接死於呂后之手,理由之二是劉季臨死前交代說要把樊噲殺了,理由之三是劉季給定的丞相人選,從蕭何到曹參到王陵到陳平到周勃,全是功臣集團,而沒有提到樊噲。
外戚集團在呂后當政時,達到了頂峰,外戚集團有四個做了王,有六個做了侯,把不支持呂氏的王陵貶回老家,劉季的兒子裡,除了媽媽一向不得寵自己也一向低調的代王劉恆和淮南王劉長外,基本上都被除掉。這簡直就是宣布與功臣和皇族決裂,所謂雙拳難敵四手,更要命的是,除了呂氏姐妹外,外戚集團都是些政治新貴兼政治白痴,所以在呂后死後會被收拾也就理所當然了。
外戚集團出局,小軍頭早已變成老軍頭,中央朝政被周勃、灌嬰為首的功臣集團徹底把持,外圍則主要是劉季的孫子輩。功臣和皇族分據中央和地方,這就是賈誼初入長安時的情景。
很多年以後,善做翻案文章的蘇東坡說,賈誼啊,太沒耐心,你再聰明,再有能耐,指望一下子與那幫老軍頭平起平坐,怎麼可能?周勃,親自把玉璽交給漢文帝,灌嬰,領兵數十萬,都在軍方中影響深遠,你哪裡搞得過。反正你還年輕,多與他們交往交往,溝通溝通,來日方長嘛。
但蘇大鬍子也是光知道說別人,他自己要是能和王安石或司馬光搞好關係,同其光和其塵,又豈會一生不如意?道理誰都知道,但賈生年少啊!
這世上有一句話,叫話不投機半句多,想想就知道了,賈誼和周勃、灌嬰那幫人怎麼可能搞到一塊去,怎麼可能?
賈誼是什麼人,十八歲,就以詩書全郡聞名,因為熟悉諸子百家,二十一歲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博士。在朝廷之上,議論政事掌故,就沒有什麼能難得到的,那些老博士們說不出來的,賈誼都能替他們說出來,像是他們自己說出來的一樣,所以一年之後,又做了太中大夫。
而那些老軍頭呢,一輩子沒啥文化,周勃是做小手藝的,灌嬰是做小買賣的,賈誼那些詩書啊諸子啊,他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他們只知道,那個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小青年,就憑著讀過幾年書,會寫幾篇文章,學了些新名詞,就要搶班奪權啦,想搶班奪權可以,當年咱哥幾個是流了多少血,花了多少人命換來的,你也拿同樣的人命換走。他們只知道,如果不是自己打江山,在秦朝,你這種小青年連讀詩書的機會都沒有,還不是老子流了血拼了命打下這江山,你才有機會過上好日子,寫什麼《過秦論》,現在不感謝老子,倒來搶班奪權了。他們只知道,當年打江山,每攻一城,每滅一敵,有多難,不是靠幾句詩書就能搞定的,如果把江山交到這幫只知道詩書啊諸子啊的小青年手裡,非得搞亂不可,他們能擋得住匈奴嗎?他們能鎮得住東海和南越嗎?他們能服得了外面那些個同姓王嗎?他們非嚇趴不可,江山啊,還是放在咱們,以及咱們的娃娃們手裡才最放心。於是賈生只能“年少虛垂泣”了。
但賈誼又提出些什麼新奇理論,又是怎樣讓老軍頭們以為要搶班奪權的呢?
60.賈誼的政改計劃
賈誼和李廣都是生錯了時代。
李廣生得太晚了,早生個五十年,跟著劉季後面鬧革命,怎麼說也不至於連個侯都封不上,“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賈誼呢,生得又太早了,他應該生在武帝時代,因為他和劉野豬一樣,都是有理想的人,也都是想大幹一番事業的人,還都是年輕氣盛的人,更都是銳意進取的人,哪像那個文帝,就知道無為,無為!無為能趕跑匈奴?無為能削平諸侯國?要是在武帝時代,他哪裡會鬱鬱而終、三十三歲就死掉?他那一身治國安邦的辦法,全都能派上用場。
收拾完這些老軍頭之後,劉季做了兩件事,一是讓自己的兒子或兄弟,來做各國的國王,二是據說立下了個白馬之盟,盟約的內容有兩條,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封侯,違反的人,天下共擊之。前者是讓皇族上位,制約功臣集團或別的什麼集團。後者是皇帝和功臣集團之間訂了一個盟約,形成了一個利益交換,以保護皇族和功臣的各自利益,王侯利益神聖不可侵犯。
非劉氏不得王,意味著皇族的利益得到保證。非有功不得封侯,意味著功臣的利益得到了保護,為什麼?因為如果沒有功勞都能封侯,那侯還有啥值錢的?深受擴招之苦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們,一定很羨慕三十年前大學生工作好找美眉好泡的日子。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封侯,意味著不用擔心其他人來搶他們的蛋糕。
不過這個白馬之盟還是有些疑點,因為第一,非劉氏的王並沒有完全消失,比如說長沙王吳芮就一直存在,第二呢,劉季一死,這兩句話都被呂后打破,而呂后據說是白馬之盟的見證者之一。
但白馬之盟還是被一遍遍地被提及,那就姑且認為是真的吧,皇族和功臣之前訂立了一個攻守同盟,為了對付一個新興的勢力。這個新興勢力是誰呢?顯然是外戚集團。理由之一是老軍頭中有幾位就直接或間接死於呂后之手,理由之二是劉季臨死前交代說要把樊噲殺了,理由之三是劉季給定的丞相人選,從蕭何到曹參到王陵到陳平到周勃,全是功臣集團,而沒有提到樊噲。
外戚集團在呂后當政時,達到了頂峰,外戚集團有四個做了王,有六個做了侯,把不支持呂氏的王陵貶回老家,劉季的兒子裡,除了媽媽一向不得寵自己也一向低調的代王劉恆和淮南王劉長外,基本上都被除掉。這簡直就是宣布與功臣和皇族決裂,所謂雙拳難敵四手,更要命的是,除了呂氏姐妹外,外戚集團都是些政治新貴兼政治白痴,所以在呂后死後會被收拾也就理所當然了。
外戚集團出局,小軍頭早已變成老軍頭,中央朝政被周勃、灌嬰為首的功臣集團徹底把持,外圍則主要是劉季的孫子輩。功臣和皇族分據中央和地方,這就是賈誼初入長安時的情景。
很多年以後,善做翻案文章的蘇東坡說,賈誼啊,太沒耐心,你再聰明,再有能耐,指望一下子與那幫老軍頭平起平坐,怎麼可能?周勃,親自把玉璽交給漢文帝,灌嬰,領兵數十萬,都在軍方中影響深遠,你哪裡搞得過。反正你還年輕,多與他們交往交往,溝通溝通,來日方長嘛。
但蘇大鬍子也是光知道說別人,他自己要是能和王安石或司馬光搞好關係,同其光和其塵,又豈會一生不如意?道理誰都知道,但賈生年少啊!
這世上有一句話,叫話不投機半句多,想想就知道了,賈誼和周勃、灌嬰那幫人怎麼可能搞到一塊去,怎麼可能?
賈誼是什麼人,十八歲,就以詩書全郡聞名,因為熟悉諸子百家,二十一歲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博士。在朝廷之上,議論政事掌故,就沒有什麼能難得到的,那些老博士們說不出來的,賈誼都能替他們說出來,像是他們自己說出來的一樣,所以一年之後,又做了太中大夫。
而那些老軍頭呢,一輩子沒啥文化,周勃是做小手藝的,灌嬰是做小買賣的,賈誼那些詩書啊諸子啊,他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他們只知道,那個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小青年,就憑著讀過幾年書,會寫幾篇文章,學了些新名詞,就要搶班奪權啦,想搶班奪權可以,當年咱哥幾個是流了多少血,花了多少人命換來的,你也拿同樣的人命換走。他們只知道,如果不是自己打江山,在秦朝,你這種小青年連讀詩書的機會都沒有,還不是老子流了血拼了命打下這江山,你才有機會過上好日子,寫什麼《過秦論》,現在不感謝老子,倒來搶班奪權了。他們只知道,當年打江山,每攻一城,每滅一敵,有多難,不是靠幾句詩書就能搞定的,如果把江山交到這幫只知道詩書啊諸子啊的小青年手裡,非得搞亂不可,他們能擋得住匈奴嗎?他們能鎮得住東海和南越嗎?他們能服得了外面那些個同姓王嗎?他們非嚇趴不可,江山啊,還是放在咱們,以及咱們的娃娃們手裡才最放心。於是賈生只能“年少虛垂泣”了。
但賈誼又提出些什麼新奇理論,又是怎樣讓老軍頭們以為要搶班奪權的呢?
60.賈誼的政改計劃
賈誼和李廣都是生錯了時代。
李廣生得太晚了,早生個五十年,跟著劉季後面鬧革命,怎麼說也不至於連個侯都封不上,“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賈誼呢,生得又太早了,他應該生在武帝時代,因為他和劉野豬一樣,都是有理想的人,也都是想大幹一番事業的人,還都是年輕氣盛的人,更都是銳意進取的人,哪像那個文帝,就知道無為,無為!無為能趕跑匈奴?無為能削平諸侯國?要是在武帝時代,他哪裡會鬱鬱而終、三十三歲就死掉?他那一身治國安邦的辦法,全都能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