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更可氣的是,這個寫詩的人不知怎麼突然自我膨脹,居然以第二人稱與曹操對話起來,說自己想出了一個絕招可以使曹操的疑冢陰謀徹底破敗,那就是把七十二冢全挖了。

  我不知道讀者聽了他的這個絕招作何感想,我覺得他實在是像很多中國文人,把愚蠢當作了聰明,也不怕別人牙酸了。就憑這樣的智力,這樣的文筆,也敢與曹操對話?

  我想,即便把這樣的低智族群除開,曹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也是找不到對話者的。以前曾經有過一些,卻都在那次瘟疫中死了。因此,他們也只能消失在大地深處。

  不錯,葬即藏也,穿著平日的服裝融入山林,沒有碑刻,沒有器物,沒有墓道,讓大家再也找不到。

  沒有了,又怎麼能找到?

  千古絕響

  一

  這是一個真正的亂世。

  出現過一批名副其實的鐵血英雄,播揚過一種烈烈揚揚的生命意志,普及過“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政治邏輯,即便是再冷僻的陋巷荒陌,也因震懾、崇拜、窺測、興奮而變得炯炯有神。

  突然,英雄們相繼謝世了。英雄和英雄之間龍爭虎鬥了大半輩子,他們的年齡大致相仿,因此也總是在差不多的時間離開人間。像驟然掙脫了條條繃緊的繩索,歷史一下子變得輕鬆,卻又劇烈搖晃起來。

  英雄們留下的激情還在,後代還在,部下還在,親信還在,但統治這一切的巨手卻已在陰暗的墓穴里枯萎。與此同時,過去被英雄們的偉力所掩蓋和制服著的各種社會力量又猛然湧起,為自己爭奪權利和地位。這兩種力量的衝撞,與過去英雄們的威嚴抗衡相比,低了好幾個社會價值等級。於是,宏謀遠圖不見了,壯麗的鏖戰不見了,歷史的詩情不見了,代之以明爭暗鬥、上下其手、投機取巧,代之以權術、策反、謀害。

  當初的英雄們也會玩弄這一切,但玩弄僅止於玩弄,他們的爭鬥主題仍然是響亮而富於人格魅力的。當英雄們逝去之後,手段性的一切成了主題,歷史失去了放得到桌面上來的精神魂魄,進入到一種無序狀態。專制的有序會釀造黑暗,混亂的無序也會釀造黑暗。我們習慣所說的亂世,就是指無序的黑暗。

  魏晉,就是這樣一個無序和黑暗的“後英雄時期”。

  這中間,最可憐的是那些或多或少有點政治熱情的文人名士了,他們最容易被英雄人格所吸引,何況這些英雄以及他們的家族中有一些人本身就是文采斐然的大知識分子,在周圍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文人集團。等到政治鬥爭一激烈,這些文人名士便紛紛成了刀下鬼,比政治家死得更多更慘。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在魏晉亂世,文人名士的生命會如此不值錢,思考的結果是:看似不值錢恰恰是因為太值錢。當時的文人名士,有很大一部分人承襲了春秋戰國和秦漢以來的哲學、社會學、政治學、軍事學思想,無論在實際的智能水平還是在廣泛的社會聲望上都能有力地輔佐各個政治集團。因此,爭取他們,往往關及政治集團的品位和成敗;殺戮他們,則是因為確確實實地害怕他們,提防他們為其他政治集團效力。

  相比之下,當初被秦始皇所坑的儒生,作為知識分子的個體人格形象還比較模糊,而到了魏晉時期被殺的知識分子,無論在哪一個方面都不一樣了。他們早已是真正的名人,姓氏、事跡、品格、聲譽,都隨著他們的鮮血,滲入中華大地,滲入文明史冊。文化的慘痛,莫過於此;歷史的恐怖,莫過於此。

  何晏,玄學的創始人、哲學家、詩人、謀士,被殺;

  張華,政治家、詩人、《 博物志 》的作者,被殺;

  潘岳,與陸機齊名的詩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殺;

  謝靈運,中國古代山水詩的鼻祖,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名句活在人們口邊,被殺;

  范曄,寫成了皇皇史學巨著《 後漢書 》的傑出歷史學家,被殺;

  ……

  這個名單可以開得很長,置他們於死地的罪名很多,而能夠解救他們、為他們辯護的人卻一個也找不到。對他們的死,大家都十分漠然,也許有幾天會成為談資,但濃重的殺氣壓在四周,誰也不敢多談,待到時過境遷,新的紛亂又雜陳在人們眼前,翻舊帳的興趣早已索然。文化名人的成批被殺居然引不起太大的社會波瀾,連後代史冊寫到這些事情時筆調也平靜得如古井死水。

  真正無法平靜的,是血泊邊上那些僥倖存活的名士。嚇壞了一批,嚇得庸俗了、膽怯了、圓滑了、變節了、噤口了,這是自然的,人很脆弱,從肢體結構到神經系統都是這樣,不能深責;但畢竟還有一些人從驚嚇中回過神來,重新思考哲學、歷史以及生命的存在方式,於是,一種獨特的人生風範,便從黑暗、混亂、血腥的擠壓中飄然而出。

  二

  當年曹操身邊曾有一個文才很好、深受信用的書記官叫阮踽,生了個兒子叫阮籍。曹操去世時阮籍正好十歲,因此他註定要面對“後英雄時期”的亂世,目睹那麼多鮮血和頭顱了,不幸他又充滿了歷史感和文化感,內心會承受多大的磨難,我們無法知道。

  我們只知道,阮籍喜歡一個人駕木車遊蕩,木車上載著酒,沒有方向地向前行駛。泥路高低不平,木車顛簸著,酒缸搖晃著,他的雙手則抖抖索索地握著韁繩。突然馬停了,他定睛一看,路走到了盡頭。真的沒路了?他啞著嗓子自問,眼淚已奪眶而出。終於,聲聲抽泣變成了號啕大哭。哭夠了,持韁驅車向後轉,另外找路。另外那條路走著走著也到了盡頭了,他又大哭,走一路哭一路,荒草野地間誰也沒有聽見,他只哭給自己聽。

  一天,他就這樣信馬由韁地來到了河南滎陽的廣武山,他知道這是楚漢相爭最激烈的地方。山上還有古城遺蹟,東城屯過項羽,西城屯過劉邦,中間相隔二百步,還流淌著一條廣武澗,澗水汩汩,城基廢弛,天風浩蕩,落葉滿山。阮籍徘徊良久,嘆一聲:“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他這聲嘆息,不知怎麼被傳到了世間。也許那天出行因路途遙遠他破例帶了個同行者?或是他自己在何處記錄了這個感嘆?反正這個嘆成了今後千餘年許多既有英雄夢、又有寂寞感的歷史人物的共同心聲。直到二十世紀,寂寞的魯迅還引用過,毛澤東讀魯迅書時發現了,也寫進了一封更有寂寞感的家信中。魯迅憑記憶引用,記錯了兩個字,毛澤東也跟著錯。

  遇到的問題是,阮籍的這聲嘆息,究竟指向著誰?

  可能是指劉邦。劉邦在楚漢相爭中勝利了,原因是他的對手項羽並非真英雄。在一個沒有真英雄的時代,只能讓區區小子成名;

  也可能是同時指劉邦、項羽。因為他嘆息的是“成名”而不是“得勝”,劉、項無論勝負都成名了,在他看來,他們都不值得成名,都不是英雄;

  甚至還可能是反過來,他承認劉邦、項羽都是英雄,但他們早已遠去,剩下眼前這些小人徒享虛名,面對著劉、項遺蹟,他悲嘆著現世的寥落。好像蘇東坡就是這樣理解的,曾有一個朋友問他:阮籍說“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其中“豎子”是指劉邦嗎?蘇東坡回答說:“非也,傷時無劉、項也。豎子指魏晉人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