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中國人最經受不住傳說的衝擊。如果傳說帶有戲劇性和刺激性,那就更會變成一種千古愛憎。但是,越是帶有戲劇性和刺激性,大多離真實性也就越遠,因此很多千古愛憎總是疑點重重,想起來真讓人害怕。
傳說中的曹操是違背朝廷倫理的,傳說中的曹丕是違背家庭倫理的。中國古代的主流思維,無非是朝廷倫理再加上家庭倫理,結果,全被曹家顛覆了。父子兩人,正好成了主流思維兩部分的反面典型。
在歷史上,曹丕登了大位,曹植終生失意,但這是在講政治。如果從文化的視角看去,他們的高低要交換一下,也就是曹植的地位要比曹丕高得多。
應該說,曹丕也是傑出的文學家。我此刻粗粗一想,可以說出三項理由。其一,他寫了不少帶有民歌色彩的好詩,其中一半是樂府歌辭,並且由他首創了完整形式的七言詩;其二,他寫了文學理論作品《 典論·論文 》,第一次宏觀地論述了文學的意義、體裁、風格、氣質;其三,他曾是一個熱心的文壇領袖,身邊集合了很多當時的文人,形成過一個文學集團。
曹丕的作品,本來也很可讀讀,尤其像兩首《 燕歌行 》。但他不幸受到了圍堵性對比,上有父親,下有弟弟。一比,比下去了。
弟弟曹植由於官場失意,反倒使他具備了另一番淒淒涼涼的詩人氣質。他的詩,前期透露出貴公子的豪邁、高雅和空泛,後期在曹丕父子的嚴密監視下日子越來越不好過,筆下也就出現了對純美的幻覺,對人生的絕望,詩境大有推進。代表作,應該是《 洛神賦 》和《 贈白馬王彪 》吧。他的風格,鍾嶸在《 詩品 》中概括為“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大致合適,又稍稍有點過。在我看來,曹植的問題可能正是出在“詞采華茂”上。幸好他喜愛民歌,還保存著不少質樸。後人黃侃在評述《 詩品 》的這個評價時,覺得曹植還有“不離閭里歌謠之質”的一面,這是必要的補充。
父子三人的文學成就應該如何排序?
先要委屈一下曹丕,排在第三。不要緊,他在家裡排第三,但在中國歷代皇帝中,卻可以排第二,第一讓給比他晚七百多年的李煜。
那麼,家裡的第一、第二該怎麼排?多數文學史家會把曹植排在第一,而我則認為是曹操。曹植固然構築了一個美艷的精神別苑,而曹操的詩,則是礁石上的銅鑄鐵澆。
四
父子三人,權位懸殊、生態各異、性格不一,但一碰到文學,卻都不約而同地感悟到了人世險峻、人生無常。
這是叢林邊這一家子的共同語言。
或者說,這是那個時代一切智者的共同語言,卻被他們父子三人最深切地感悟了,最鄭重地表達了。
照理,三人中比較缺少這種感悟的是曹丕,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例如三十歲的時候他被立為太子,應該是最春風得意的時候吧,但就在這一年,中原瘟疫大流行,原來曹丕的文學密友“建安七子”中僅餘的四子,即徐幹、陳琳、應瑒、劉楨,全部都在那場災難中喪生,這讓曹丕極其傷感。他在寫給另一位友人吳質的書信中,回憶了當年文學社團活動的熱鬧情景,覺得那些青年才俊身在快樂而不知,確信自己能夠長命百歲。但僅僅數年,全都凋零而死,名字進入鬼錄,身體化為糞土。由此曹丕想到,這些亡友雖然不如古人,卻都很傑出,活著的人趕不上他們了。至於更年輕的一代,則讓人害怕,不可輕視,但我們大概也無緣和他們來往了。想想自己,素質僅如犬羊,外表卻如虎豹,四周沒有星星,卻被蒙上了虛假的日月之光,一舉一動都成了人們的觀瞻對象。這種情景,何時能夠改變?
這封私人通信,因寫得真切而成了一篇不錯的散文。
從這封信中可知,這位萬人追捧的太子,內心也是清醒而悲涼的。
內心悲涼的人,在出入權位時反倒沒有太多的道德障礙。這一點,曹丕與父親曹操有共同之處,只不過在氣魄上小得多了。
至於曹植,一種無權位的悲涼貫穿了他的後半生,他幾乎對人生本體提出了懷疑。天命可疑,神仙可疑,時間可疑,一切可疑。讀讀他那首寫給同父異母的弟弟曹彪的詩,就可以知道。
曹家的這些感悟,最集中地體現在他們生命的最後歸宿——墓葬上。
將人生看作“朝露”的曹操,可以把有限的一生鬧得轟轟烈烈,卻不會把金銀財寶堆在死後的墓葬里享受虛妄的永恆。作為一個生命的強者,他拒絕在生命結束之後的無聊奢侈。他甚至覺得,那些過於奢侈的墓葬頻頻被盜,真是活該。
在戎馬倥傯的年月,很多大大小小的軍事團隊都會以就地盜掘富豪之墓的方式來補充兵餉。據說,曹操也曾命令軍士做過這樣的事,甚至在軍中設置過一個開發墓丘的官職,叫“發丘中郎將”。這個名稱,有點幽默。
曹操既鄙視厚葬,又擔心自己的墳墓被盜,因此竭力主張薄葬。他死時,遺囑“斂以時服,無藏金銀財寶”。所謂“時服”,也就是平常所穿的衣服。
他的遺囑是這樣,但他的繼位者會不會出於一種哀痛中的崇敬,仍然給以厚葬呢?這就要看曹丕的了。他是繼位者,一切由他決定。
我們並不知道曹丕當時是怎麼做的,但從他自己七年後臨死時立的遺囑,可以推想七年前不可能違背曹操薄葬的意願。
曹丕的遺囑,對薄葬的道理和方式說得非常具體。他說,葬於山林,就應該與山林渾然合於一體,因此不建寢殿、園邑、神道。他說,葬就是藏,也就是讓人見不著,連後代也找不到,這才好。他說,“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尤其厚葬更會引來盜墓,導致暴屍荒野,只有薄葬才有可能使祖先稍稍安靜。最後,他立下最重的詛咒,來防止後人改變遺囑,說:“若違今詔,妄有所變改造施,吾為戮屍地下,戮而又戮,死而重死。”真是情辭剴切,信誓旦旦,絲毫不留餘地了。
那麼,我敢肯定,曹氏父子確實是薄葬了。
由於他們堅信葬就是藏,而且要藏得今人和後人都不知其處,時間一長,就產生了“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傳說。
大約是從宋代開始的吧,說曹操為了不讓別人盜墓,在漳河一帶築了七十二座墳墓,其中只有一座是真的。後來又有傳聞,說是有人找到過,是漁民,或者是農人,好像找到了真的一座,又好像是七十二冢之外的……
於是當時就有文人寫詩來譏諷曹操了:
生前欺天絕漢統,
死後欺人設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
何有餘機到丘壟?
人言疑冢我不疑,
我有一法君未知。
直須盡發疑冢七十二,
必有一冢藏君屍。
詩一出來,立即有人誇獎為“詩之斧鉞”。用現在的話,就是把詩作為武器,直刺九百年前的曹操。
這就是我很不喜歡的中國文人。根據一個謠傳,立即表示“我不疑”,而且一開頭就上升到政治宣判,斷言曹操之罪是絕了“漢統”。根據我們前面的分析,僅憑曹操的那些詩,就足以說明他是漢文化的合格繼承者,他們所說的“漢統”,大概是指漢朝的皇族血統吧。如果是,那麼,漢朝本身又曾經絕了什麼朝、什麼統?再以前呢?再以後呢?比曹操晚生九百年而經歷了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卻還在追求漢朝血統,這樣的文人真是可氣。
傳說中的曹操是違背朝廷倫理的,傳說中的曹丕是違背家庭倫理的。中國古代的主流思維,無非是朝廷倫理再加上家庭倫理,結果,全被曹家顛覆了。父子兩人,正好成了主流思維兩部分的反面典型。
在歷史上,曹丕登了大位,曹植終生失意,但這是在講政治。如果從文化的視角看去,他們的高低要交換一下,也就是曹植的地位要比曹丕高得多。
應該說,曹丕也是傑出的文學家。我此刻粗粗一想,可以說出三項理由。其一,他寫了不少帶有民歌色彩的好詩,其中一半是樂府歌辭,並且由他首創了完整形式的七言詩;其二,他寫了文學理論作品《 典論·論文 》,第一次宏觀地論述了文學的意義、體裁、風格、氣質;其三,他曾是一個熱心的文壇領袖,身邊集合了很多當時的文人,形成過一個文學集團。
曹丕的作品,本來也很可讀讀,尤其像兩首《 燕歌行 》。但他不幸受到了圍堵性對比,上有父親,下有弟弟。一比,比下去了。
弟弟曹植由於官場失意,反倒使他具備了另一番淒淒涼涼的詩人氣質。他的詩,前期透露出貴公子的豪邁、高雅和空泛,後期在曹丕父子的嚴密監視下日子越來越不好過,筆下也就出現了對純美的幻覺,對人生的絕望,詩境大有推進。代表作,應該是《 洛神賦 》和《 贈白馬王彪 》吧。他的風格,鍾嶸在《 詩品 》中概括為“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大致合適,又稍稍有點過。在我看來,曹植的問題可能正是出在“詞采華茂”上。幸好他喜愛民歌,還保存著不少質樸。後人黃侃在評述《 詩品 》的這個評價時,覺得曹植還有“不離閭里歌謠之質”的一面,這是必要的補充。
父子三人的文學成就應該如何排序?
先要委屈一下曹丕,排在第三。不要緊,他在家裡排第三,但在中國歷代皇帝中,卻可以排第二,第一讓給比他晚七百多年的李煜。
那麼,家裡的第一、第二該怎麼排?多數文學史家會把曹植排在第一,而我則認為是曹操。曹植固然構築了一個美艷的精神別苑,而曹操的詩,則是礁石上的銅鑄鐵澆。
四
父子三人,權位懸殊、生態各異、性格不一,但一碰到文學,卻都不約而同地感悟到了人世險峻、人生無常。
這是叢林邊這一家子的共同語言。
或者說,這是那個時代一切智者的共同語言,卻被他們父子三人最深切地感悟了,最鄭重地表達了。
照理,三人中比較缺少這種感悟的是曹丕,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例如三十歲的時候他被立為太子,應該是最春風得意的時候吧,但就在這一年,中原瘟疫大流行,原來曹丕的文學密友“建安七子”中僅餘的四子,即徐幹、陳琳、應瑒、劉楨,全部都在那場災難中喪生,這讓曹丕極其傷感。他在寫給另一位友人吳質的書信中,回憶了當年文學社團活動的熱鬧情景,覺得那些青年才俊身在快樂而不知,確信自己能夠長命百歲。但僅僅數年,全都凋零而死,名字進入鬼錄,身體化為糞土。由此曹丕想到,這些亡友雖然不如古人,卻都很傑出,活著的人趕不上他們了。至於更年輕的一代,則讓人害怕,不可輕視,但我們大概也無緣和他們來往了。想想自己,素質僅如犬羊,外表卻如虎豹,四周沒有星星,卻被蒙上了虛假的日月之光,一舉一動都成了人們的觀瞻對象。這種情景,何時能夠改變?
這封私人通信,因寫得真切而成了一篇不錯的散文。
從這封信中可知,這位萬人追捧的太子,內心也是清醒而悲涼的。
內心悲涼的人,在出入權位時反倒沒有太多的道德障礙。這一點,曹丕與父親曹操有共同之處,只不過在氣魄上小得多了。
至於曹植,一種無權位的悲涼貫穿了他的後半生,他幾乎對人生本體提出了懷疑。天命可疑,神仙可疑,時間可疑,一切可疑。讀讀他那首寫給同父異母的弟弟曹彪的詩,就可以知道。
曹家的這些感悟,最集中地體現在他們生命的最後歸宿——墓葬上。
將人生看作“朝露”的曹操,可以把有限的一生鬧得轟轟烈烈,卻不會把金銀財寶堆在死後的墓葬里享受虛妄的永恆。作為一個生命的強者,他拒絕在生命結束之後的無聊奢侈。他甚至覺得,那些過於奢侈的墓葬頻頻被盜,真是活該。
在戎馬倥傯的年月,很多大大小小的軍事團隊都會以就地盜掘富豪之墓的方式來補充兵餉。據說,曹操也曾命令軍士做過這樣的事,甚至在軍中設置過一個開發墓丘的官職,叫“發丘中郎將”。這個名稱,有點幽默。
曹操既鄙視厚葬,又擔心自己的墳墓被盜,因此竭力主張薄葬。他死時,遺囑“斂以時服,無藏金銀財寶”。所謂“時服”,也就是平常所穿的衣服。
他的遺囑是這樣,但他的繼位者會不會出於一種哀痛中的崇敬,仍然給以厚葬呢?這就要看曹丕的了。他是繼位者,一切由他決定。
我們並不知道曹丕當時是怎麼做的,但從他自己七年後臨死時立的遺囑,可以推想七年前不可能違背曹操薄葬的意願。
曹丕的遺囑,對薄葬的道理和方式說得非常具體。他說,葬於山林,就應該與山林渾然合於一體,因此不建寢殿、園邑、神道。他說,葬就是藏,也就是讓人見不著,連後代也找不到,這才好。他說,“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尤其厚葬更會引來盜墓,導致暴屍荒野,只有薄葬才有可能使祖先稍稍安靜。最後,他立下最重的詛咒,來防止後人改變遺囑,說:“若違今詔,妄有所變改造施,吾為戮屍地下,戮而又戮,死而重死。”真是情辭剴切,信誓旦旦,絲毫不留餘地了。
那麼,我敢肯定,曹氏父子確實是薄葬了。
由於他們堅信葬就是藏,而且要藏得今人和後人都不知其處,時間一長,就產生了“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傳說。
大約是從宋代開始的吧,說曹操為了不讓別人盜墓,在漳河一帶築了七十二座墳墓,其中只有一座是真的。後來又有傳聞,說是有人找到過,是漁民,或者是農人,好像找到了真的一座,又好像是七十二冢之外的……
於是當時就有文人寫詩來譏諷曹操了:
生前欺天絕漢統,
死後欺人設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
何有餘機到丘壟?
人言疑冢我不疑,
我有一法君未知。
直須盡發疑冢七十二,
必有一冢藏君屍。
詩一出來,立即有人誇獎為“詩之斧鉞”。用現在的話,就是把詩作為武器,直刺九百年前的曹操。
這就是我很不喜歡的中國文人。根據一個謠傳,立即表示“我不疑”,而且一開頭就上升到政治宣判,斷言曹操之罪是絕了“漢統”。根據我們前面的分析,僅憑曹操的那些詩,就足以說明他是漢文化的合格繼承者,他們所說的“漢統”,大概是指漢朝的皇族血統吧。如果是,那麼,漢朝本身又曾經絕了什麼朝、什麼統?再以前呢?再以後呢?比曹操晚生九百年而經歷了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卻還在追求漢朝血統,這樣的文人真是可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