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君。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丑的觀念也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不善的觀念也就產生了。
有和無互相生成,難和易互相完成,長和短互相形成,高和下互相包含,音和聲互相和調,前和後互相隨順,這是永遠如此的。
所以有道的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世事。實行“不言”的教導;讓萬物興起而不加倡導;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業成就而不自我誇耀。正因為他不自我誇耀,所以他的功績不會泯沒。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實是有“德”;下“德”的人自以為不離失德,所以沒有達到“德”。
上“德”的人順任自然而無心作為,下“德”的人順任自然而有心作為。
上仁的人有所作為卻出於無意;上義的人有所作為且出於有意。
上禮的人有所作為而得不到回應,於是就揚著胳臂使人強從。
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
禮是忠信的不足,而禍亂的開端。
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於淺薄;存心篤實,而不居於虛華。所以捨去薄華,而採取厚實。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從來凡是得“一”的——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寧靜;神得到“一”而靈妙;河谷得到“一”而充盈;萬物得到“一”而生長;侯王得到“一”而使天下安定。
推而言之,天不能保持清明,難免要崩裂;地不能保持寧靜,難免要震潰;神不能保持靈妙,難免要消失;河谷不能保持充盈,難免要涸竭;萬物不能保持生長,難免要絕滅;侯王不能保持清靜,難免要顛覆。
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不是把低賤當作根本嗎?豈不是嗎?所以最高的稱譽是無須夸譽的。因此不願象玉的華麗,寧可如石塊般的堅實。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真實的言詞不華美,華美的言詞不真實。
行為良善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良善。
真正了解的人不廣博,廣博的人不能深入了解。
“聖人”不私自積藏,他儘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
他盡雖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
自然的規律,利物而無害,人間的法則,施為而不爭奪。
文歸正題。尹關令得到老聃先生寫下的《道德經》,分外高興,看了之後,驚喜萬分,贊不停口,拍案叫絕。為怕保存一份萬一丟失,萬一失傳,就重新買了絹帛,吩咐兒子和那錢糧師爺以及所有能掂動筆的人快快謄抄。
上午,老聃先生再次提出要走。尹喜再次挽留說:“先生,別走了,晚輩是實在實的不想讓您再走了!住下吧,這裡就是您的家,如若您嫌這裡房舍不好,以後晚輩會給您老重建住宅的。此一去,不知啥時還能再見,晚輩實在是和您不捨得離開呀!”說到此,眼裡噙滿淚水了。不管咋說,老聃先生還是不願再在這裡逗留下去,他說:“大侄子一片真情,我是永遠也忘不了的,十多天來,你對我的熱情招待,太使我感激了!然而我實在是不能不走啊,以後我還回來的,不長的時間我就要回來看你啦。不要再留我了,反正我是決意要走了。”見無論如何也留不住,尹喜就說啦:“既然先生執意要走,我也無奈,然而請先生等我們將您的著文抄好,而且多抄幾份,送您一份帶著。”“那好吧。”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丑的觀念也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不善的觀念也就產生了。
有和無互相生成,難和易互相完成,長和短互相形成,高和下互相包含,音和聲互相和調,前和後互相隨順,這是永遠如此的。
所以有道的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世事。實行“不言”的教導;讓萬物興起而不加倡導;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業成就而不自我誇耀。正因為他不自我誇耀,所以他的功績不會泯沒。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實是有“德”;下“德”的人自以為不離失德,所以沒有達到“德”。
上“德”的人順任自然而無心作為,下“德”的人順任自然而有心作為。
上仁的人有所作為卻出於無意;上義的人有所作為且出於有意。
上禮的人有所作為而得不到回應,於是就揚著胳臂使人強從。
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
禮是忠信的不足,而禍亂的開端。
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於淺薄;存心篤實,而不居於虛華。所以捨去薄華,而採取厚實。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從來凡是得“一”的——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寧靜;神得到“一”而靈妙;河谷得到“一”而充盈;萬物得到“一”而生長;侯王得到“一”而使天下安定。
推而言之,天不能保持清明,難免要崩裂;地不能保持寧靜,難免要震潰;神不能保持靈妙,難免要消失;河谷不能保持充盈,難免要涸竭;萬物不能保持生長,難免要絕滅;侯王不能保持清靜,難免要顛覆。
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不是把低賤當作根本嗎?豈不是嗎?所以最高的稱譽是無須夸譽的。因此不願象玉的華麗,寧可如石塊般的堅實。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真實的言詞不華美,華美的言詞不真實。
行為良善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良善。
真正了解的人不廣博,廣博的人不能深入了解。
“聖人”不私自積藏,他儘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
他盡雖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
自然的規律,利物而無害,人間的法則,施為而不爭奪。
文歸正題。尹關令得到老聃先生寫下的《道德經》,分外高興,看了之後,驚喜萬分,贊不停口,拍案叫絕。為怕保存一份萬一丟失,萬一失傳,就重新買了絹帛,吩咐兒子和那錢糧師爺以及所有能掂動筆的人快快謄抄。
上午,老聃先生再次提出要走。尹喜再次挽留說:“先生,別走了,晚輩是實在實的不想讓您再走了!住下吧,這裡就是您的家,如若您嫌這裡房舍不好,以後晚輩會給您老重建住宅的。此一去,不知啥時還能再見,晚輩實在是和您不捨得離開呀!”說到此,眼裡噙滿淚水了。不管咋說,老聃先生還是不願再在這裡逗留下去,他說:“大侄子一片真情,我是永遠也忘不了的,十多天來,你對我的熱情招待,太使我感激了!然而我實在是不能不走啊,以後我還回來的,不長的時間我就要回來看你啦。不要再留我了,反正我是決意要走了。”見無論如何也留不住,尹喜就說啦:“既然先生執意要走,我也無奈,然而請先生等我們將您的著文抄好,而且多抄幾份,送您一份帶著。”“那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