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
第二天上午,老聃先生又一次提出要走。尹喜只好忍淚送別了。
徐甲給青牛背上那帶著黃邊的紫色鞍墊。尹關令特意給他們送一包蒸饃、一包“鹽”(鹽里藏的是黃金),讓徐甲放在牛身上。老聃先生推辭不要。尹喜說不要不行,如若不要,就不讓您走。老聃先生只好答應了。
在這黃葉飄落,易於傷別之時,尹喜騎馬,親自送他出關。接著,往西又送老遠。老聃先生再三辭送,尹喜才依依不捨地站下,由不得自己地流淚了。老聃先生深為朋友的真情所感動,兩顆淚珠滾落了。就這樣,他們灑淚而別了。
別過尹喜,老聃主僕踏上秦國土地,驅青牛繼續西行。只見後邊不遠的地方有個人騎一匹馬不緊不慢地跟隨。老聃他們走快,那騎馬的人走快;老聃他們走慢,那騎馬的人也走慢。老聃先生讓徐甲牽牛向南,沿著一條南北小路往南走;這一來,那騎馬人也讓馬順著南北小路往南走。老聃他們轉臉又往東走;那騎馬人也勒轉馬頭往東走。老聃他們又往南走,然後又往西走;那人也往南走,然後又往西走。
老聃先生完全明白了,他讓徐甲牽轉牛頭,向著騎馬人走。來到那人面前猛然站住。老聃先生感激地笑著說:“朋友,這位尹君派來的朋友,請留步吧,不要再送了。函谷澗水深百丈,不及尹君待我情。你們的情義我都領了。”
那人也笑了,他不得不說實話了:“先生,瞞不住了,俺只好實說了,這是尹大人派我跟蹤的,他要我探清您們的去處和下落,以後好去照看,好去送點什麼。沒想到叫您看出來了。”
老聃先生更加感激,說尹喜是世上第一個最夠朋友的。說,“他對我太好了,別讓他再往我身上施恩了。如若恩情過重,使我心上負荷太大,反會不能輕鬆了。我們的感情已經記入五千言語之中了。再者我永遠不忘友情就是了。朋友,回去吧。告訴尹君,反正我會回來的。”說到此,深情地凝了一會兒眸子。那騎馬人只好慢慢回去了。
老聃先生西去了,帶著深情西去了。
第八章 入秦過函 兩進咸陽
八百里莽莽秦川,盡披晚秋之色。老聃先生的牛馱在富庶的秋川之上走著。秋色雖老,但是那樹叢之中染起的簇簇紅葉,卻能使你心頭興起一點春花俏美之感呢。
他們又象以往那樣,一路行走,經歷了不少的地方。這一次他們是直線西行的。他們要直去咸陽,直接去見秦悼公。他要勸說悼公,請他實行德政,以道治國。這樣,天下歸心,秦可觀矣。此時,他的心情是振奮的,胸懷裡是雄偉壯闊、波瀾起伏的。他竟於暮年之時直接走上了挽救蒼生,挽救紅塵的萬里大程。試想,一個人在年輕時就常懷對人間的慈悲之心,就立志救世,到了這樣的時候,能不振奮!能不壯懷起濤!
他猜想,悼公是會採納他的建議的。他知道,悼公的祖先秦穆公就是個能接受建議的賢德之人。
這穆公,曾為他自己的不能接受建議而悔恨過。那是公元前六二七年。一次,秦穆公派遣大將孟明視以及西乞術、白乙丙率領軍隊去襲擊鄭國。老臣蹇叔和百里奚出來勸說。穆公不聽。軍隊行到崤山(今河南洛寧縣西北),遭到了晉軍的伏擊,竟至全軍覆滅。當秦軍將帥回國時,穆公對自己進行了痛心的責備。秦穆公說:“啊!我的官員們,聽著,不要喧譁!我有重要的話告訴你們。古人說,‘人只順從自己,就會多出差錯。’責備別人不是難事,受到別人責備,聽從它如流水一樣的順暢,這就困難啊!我心裡的憂慮,在於時間過去,就不回來了。往日的謀臣,卻說‘不能順從我的教導’;現在的謀臣,我願意以他們為親人。雖說這樣,還是要請教黃髮老人,才沒有失誤。……國家的危險不安,由於一人;國家的繁榮安定,也許是由一人的善良啊!”
“能真心悔改,秦穆公能真心悔改。”老聃先生在心裡說,“即如有錯,能真心回改者,不亦賢人乎?”
夏曆九月底,老聃主僕進入咸陽,住進一家姓劉的館舍。和別的館舍相比,這劉家館舍是離秦宮最近的一家。在當時,這咸陽確實是個好生了得的城市。和周都洛陽相比,它雖說沒有洛陽規模廣大,人口眾多,但是它卻給人以新興之城的感覺。乾淨古樸之街道,別具一格之建築,那給人老樹新花之感的城市風貌,都是其他諸侯國的國都所不能比擬的。
老聃他們所住的劉家館舍是在小巷深處的一個僻靜地方。院裡柳蔭遮掩,大門裡邊還有一道影門牆。老聃他們居住的房屋是三間和農家普通瓦房相似的屋子。屋裡也分里外間。那頭青牛是在那邊的草棚底下餵養的。吃飽了就拴在他們住舍門外的樹底下。
來到秦地,看著徐甲,他感起更親了。象自己的孫子一樣。比自己的孫子還親。為了事業,他可以勞作一生,將最後一把老骨頭都獻上,他也感到這並沒有什麼不應該。這是他心甘情願的。可是,一個不到十七歲的孩子,情願跟隨自己,千里迢迢,長途跋涉,多好的孩子啊,多可愛的孩子啊!孩子啊,你不苦嗎?他流淚了,他拉著他的胳膊讓他往自己身邊靠近一點,他看著他的臉,深情地看著他的臉,流淚了。
他走出屋子,來到柳樹下,蹲在臥著的青牛身邊,可憐地摸著它的脊背,疼愛地看著它的臉,心裡說:“青牛啊,為了我的事業,叫你吃累不小啊!”眼裡淚水重又涌滿了。這青牛看來真是懂得人性的,它用力地將頭靠近他,很親很親似的,眼裡也幾乎象是流淚了。
徐甲給青牛背上那帶著黃邊的紫色鞍墊。尹關令特意給他們送一包蒸饃、一包“鹽”(鹽里藏的是黃金),讓徐甲放在牛身上。老聃先生推辭不要。尹喜說不要不行,如若不要,就不讓您走。老聃先生只好答應了。
在這黃葉飄落,易於傷別之時,尹喜騎馬,親自送他出關。接著,往西又送老遠。老聃先生再三辭送,尹喜才依依不捨地站下,由不得自己地流淚了。老聃先生深為朋友的真情所感動,兩顆淚珠滾落了。就這樣,他們灑淚而別了。
別過尹喜,老聃主僕踏上秦國土地,驅青牛繼續西行。只見後邊不遠的地方有個人騎一匹馬不緊不慢地跟隨。老聃他們走快,那騎馬的人走快;老聃他們走慢,那騎馬的人也走慢。老聃先生讓徐甲牽牛向南,沿著一條南北小路往南走;這一來,那騎馬人也讓馬順著南北小路往南走。老聃他們轉臉又往東走;那騎馬人也勒轉馬頭往東走。老聃他們又往南走,然後又往西走;那人也往南走,然後又往西走。
老聃先生完全明白了,他讓徐甲牽轉牛頭,向著騎馬人走。來到那人面前猛然站住。老聃先生感激地笑著說:“朋友,這位尹君派來的朋友,請留步吧,不要再送了。函谷澗水深百丈,不及尹君待我情。你們的情義我都領了。”
那人也笑了,他不得不說實話了:“先生,瞞不住了,俺只好實說了,這是尹大人派我跟蹤的,他要我探清您們的去處和下落,以後好去照看,好去送點什麼。沒想到叫您看出來了。”
老聃先生更加感激,說尹喜是世上第一個最夠朋友的。說,“他對我太好了,別讓他再往我身上施恩了。如若恩情過重,使我心上負荷太大,反會不能輕鬆了。我們的感情已經記入五千言語之中了。再者我永遠不忘友情就是了。朋友,回去吧。告訴尹君,反正我會回來的。”說到此,深情地凝了一會兒眸子。那騎馬人只好慢慢回去了。
老聃先生西去了,帶著深情西去了。
第八章 入秦過函 兩進咸陽
八百里莽莽秦川,盡披晚秋之色。老聃先生的牛馱在富庶的秋川之上走著。秋色雖老,但是那樹叢之中染起的簇簇紅葉,卻能使你心頭興起一點春花俏美之感呢。
他們又象以往那樣,一路行走,經歷了不少的地方。這一次他們是直線西行的。他們要直去咸陽,直接去見秦悼公。他要勸說悼公,請他實行德政,以道治國。這樣,天下歸心,秦可觀矣。此時,他的心情是振奮的,胸懷裡是雄偉壯闊、波瀾起伏的。他竟於暮年之時直接走上了挽救蒼生,挽救紅塵的萬里大程。試想,一個人在年輕時就常懷對人間的慈悲之心,就立志救世,到了這樣的時候,能不振奮!能不壯懷起濤!
他猜想,悼公是會採納他的建議的。他知道,悼公的祖先秦穆公就是個能接受建議的賢德之人。
這穆公,曾為他自己的不能接受建議而悔恨過。那是公元前六二七年。一次,秦穆公派遣大將孟明視以及西乞術、白乙丙率領軍隊去襲擊鄭國。老臣蹇叔和百里奚出來勸說。穆公不聽。軍隊行到崤山(今河南洛寧縣西北),遭到了晉軍的伏擊,竟至全軍覆滅。當秦軍將帥回國時,穆公對自己進行了痛心的責備。秦穆公說:“啊!我的官員們,聽著,不要喧譁!我有重要的話告訴你們。古人說,‘人只順從自己,就會多出差錯。’責備別人不是難事,受到別人責備,聽從它如流水一樣的順暢,這就困難啊!我心裡的憂慮,在於時間過去,就不回來了。往日的謀臣,卻說‘不能順從我的教導’;現在的謀臣,我願意以他們為親人。雖說這樣,還是要請教黃髮老人,才沒有失誤。……國家的危險不安,由於一人;國家的繁榮安定,也許是由一人的善良啊!”
“能真心悔改,秦穆公能真心悔改。”老聃先生在心裡說,“即如有錯,能真心回改者,不亦賢人乎?”
夏曆九月底,老聃主僕進入咸陽,住進一家姓劉的館舍。和別的館舍相比,這劉家館舍是離秦宮最近的一家。在當時,這咸陽確實是個好生了得的城市。和周都洛陽相比,它雖說沒有洛陽規模廣大,人口眾多,但是它卻給人以新興之城的感覺。乾淨古樸之街道,別具一格之建築,那給人老樹新花之感的城市風貌,都是其他諸侯國的國都所不能比擬的。
老聃他們所住的劉家館舍是在小巷深處的一個僻靜地方。院裡柳蔭遮掩,大門裡邊還有一道影門牆。老聃他們居住的房屋是三間和農家普通瓦房相似的屋子。屋裡也分里外間。那頭青牛是在那邊的草棚底下餵養的。吃飽了就拴在他們住舍門外的樹底下。
來到秦地,看著徐甲,他感起更親了。象自己的孫子一樣。比自己的孫子還親。為了事業,他可以勞作一生,將最後一把老骨頭都獻上,他也感到這並沒有什麼不應該。這是他心甘情願的。可是,一個不到十七歲的孩子,情願跟隨自己,千里迢迢,長途跋涉,多好的孩子啊,多可愛的孩子啊!孩子啊,你不苦嗎?他流淚了,他拉著他的胳膊讓他往自己身邊靠近一點,他看著他的臉,深情地看著他的臉,流淚了。
他走出屋子,來到柳樹下,蹲在臥著的青牛身邊,可憐地摸著它的脊背,疼愛地看著它的臉,心裡說:“青牛啊,為了我的事業,叫你吃累不小啊!”眼裡淚水重又涌滿了。這青牛看來真是懂得人性的,它用力地將頭靠近他,很親很親似的,眼裡也幾乎象是流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