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頁
國與國之間人民從生到死都互不往來,這是不是好呢?這是不好的,而且是不能做到的,就是魏仙源的人也還是要到山外賣藕的。社會是發展的,若不開開大門和外界交流而發展自己,那是會被外邊發展了的東西所代替的。魏仙源後來被戰國的烽火摧毀成了一個新興的封建地主的山林就是證明。不僅如此,而且後來經過地殼變化,這裡連山峰都沒有了呢。這大概就是歷史和時間的腳步教它這樣的吧。可能老聃先生會說:“這樣說,安寧幸福不是永遠都不可能有了嗎?”會有的,安寧是相對的,從先生您所論述過的大範圍的時空看問題,更大的安寧更大的幸福都會向人招手的。從先生一生的總體看,先生是既希望人類奮鬥進步,創造幸福,又不希望人類因違背天道規律而去惡性拼爭,在一代代人的惡性拼爭中失去一代代人的幸福和安寧,這是好的。但是,從先生某一部分言行看,確實是有些消極的。這一點確實是有問題的。
這樣說,老聃先生光輝之中就帶上了點陰影,那他不是不行了嗎?不!陰影是遮不住他的光輝的,小瑕是掩不住大玉的。他道高德崇,大慈大悲,本人無常心,以萬眾之心為心,對於他的這點陰影,他是不會因怕失偉大而固執的。他是個真人,帶著陰影的真人也是假人不能比擬的,即使是光輝燦爛的假人也是不能跟他相比的。
第八章 入秦過函 驅青牛,過雄關,函谷墨跡奇
函谷關是天下著名的雄關和險關。這裡,兩邊山峰高峻,中間是一道函蓄的峽谷。整個函谷關城就座落在這函蓄的峽谷之上,因而取名函谷關。杜頨在《函谷關考》里說,函谷關“西據高原,東鄰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其地多深山大谷,一人守關,可以當百”。閻伯璵在《函谷關賦》中說,“函谷天險,宏農邦鎮。南據二虢,地荒三晉。洞開一軌,壁立千仞”。在當時,這座險關以東是周朝地面,以西是秦國的地盤,不管是離秦入周,也不管是離周入秦,都必須從這裡經過。因此可以說這是個咽喉一般的地方。
函谷關東門是兩個門洞,城門高大,莊肅威武。城門上頭有兩座雄偉壯觀的丹鳳樓。樓是三層,樓頂上的兩隻鳳凰,相對而視,展翅欲飛。雄壯的城牆外邊是幽谷一般的深澗。這深澗正好代替了城池。城門口的深澗上是一座木質的吊橋。白天吊橋放下,有人把守。行人須經檢查才能過關;夜晚吊橋提起,若想過關,只有插翅騰飛。
此時,鎮守函谷關的關令名叫尹喜。這尹喜學富才高,特別喜歡鑽研天文星象,並以此來探究人間福禍,推測世道變異。他是周朝的大夫,年輕時在周朝圖書館曾向老聃先生借書並且請教,對他的學識和品德十分地佩服。近來他聽說老聃先生要西出函谷到遠方去,心裡異常的高興。說,“這樣大的大學問人,可千萬不能輕易放他過關哪!”他安排把守關門的巡警說:“你們千萬可要在意,有個身穿米黃色袍子,腰束白裙,白須、白髮、白眉毛,騎個青牛的老人,近幾天要從這裡經過,你們看見之後,千萬要趕快告訴我,千萬可要嚴密把守,可不能隨便放他過去,”巡警問他為啥要把住這個人。
尹喜說:“到時你們就知道了。”
一天不見老聃從這過,兩天不見老聃從這過,三天、五天還不見老聃從這過,尹喜急了,“這老聃先生為什麼還不來呢?難道說他不來了,或是中途迴轉?若西行,不從我們這裡走,哪裡也過不去呀,難道說他能是騎著青牛騰雲駕霧從我這關城上空飛過去嗎?奇怪!叫人著急,這真真的叫人著急!”他憋不住勁了,親自騎馬,直接出來察看了。
早晨,上午,下午,他一天三次地出來察看。第一天出來察看,沒有見人;第二天出來察看,還不見人;第三天,他又出來察看了。
這是公元前四七八年農曆九月的一個早晨。夜雨剛過,紫氣連天。只見紫色的霧氣從深澗升起,從山谷升起,從函谷狹道升起。瀰漫了山川,瀰漫了城樓,瀰漫了樹林,瀰漫了房屋。以往,有“紫氣東來”的神話傳說,那傳說的流傳就是借這紫氣。事實上這紫氣不是東來,也不是西來,而是從這山谷和深澗中來。“紫氣東來”,不去求真就不說了,若要刻意求真,憑心而論,這個已將含義搞錯了幾千年的成語,確實是應該推倒不實之詞,改為“紫氣谷來”的。
這天,尹喜起得很早。他騎著一匹紅馬,來到函谷關東門裡邊,向城門樓下的門警招呼一下,然後出城門往東而去。這是一個年約四十三四的官員,細高的身材,瓜子臉龐,白淨面皮,眉清目秀,三縷鬍鬚。頭頂淺藍扎帕,身穿藍褲藍袍,腰束一圍帶點鎮守邊關的關令味道的黃色勒腰。
尹喜勒馬站在東門外邊,通過淡淡的紫氣,張大眼睛往東看著。那裡除了霧氣和近處的一片樹林,除了霧騰騰的天際,和黃色的峻坂之上的一條車道之外,別的什麼東西也沒有。
尹喜催馬,沿道往東走。走了好遠,也沒見有一個人來。當他的希望又一次破滅,勒馬轉身就要往西走的時候,忽然聽到有人的說話聲從東邊傳來。他又勒馬轉過身子,站在路邊等候。不一會兒,只見三個青年人從樹林裡頭走出來。
這樣說,老聃先生光輝之中就帶上了點陰影,那他不是不行了嗎?不!陰影是遮不住他的光輝的,小瑕是掩不住大玉的。他道高德崇,大慈大悲,本人無常心,以萬眾之心為心,對於他的這點陰影,他是不會因怕失偉大而固執的。他是個真人,帶著陰影的真人也是假人不能比擬的,即使是光輝燦爛的假人也是不能跟他相比的。
第八章 入秦過函 驅青牛,過雄關,函谷墨跡奇
函谷關是天下著名的雄關和險關。這裡,兩邊山峰高峻,中間是一道函蓄的峽谷。整個函谷關城就座落在這函蓄的峽谷之上,因而取名函谷關。杜頨在《函谷關考》里說,函谷關“西據高原,東鄰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其地多深山大谷,一人守關,可以當百”。閻伯璵在《函谷關賦》中說,“函谷天險,宏農邦鎮。南據二虢,地荒三晉。洞開一軌,壁立千仞”。在當時,這座險關以東是周朝地面,以西是秦國的地盤,不管是離秦入周,也不管是離周入秦,都必須從這裡經過。因此可以說這是個咽喉一般的地方。
函谷關東門是兩個門洞,城門高大,莊肅威武。城門上頭有兩座雄偉壯觀的丹鳳樓。樓是三層,樓頂上的兩隻鳳凰,相對而視,展翅欲飛。雄壯的城牆外邊是幽谷一般的深澗。這深澗正好代替了城池。城門口的深澗上是一座木質的吊橋。白天吊橋放下,有人把守。行人須經檢查才能過關;夜晚吊橋提起,若想過關,只有插翅騰飛。
此時,鎮守函谷關的關令名叫尹喜。這尹喜學富才高,特別喜歡鑽研天文星象,並以此來探究人間福禍,推測世道變異。他是周朝的大夫,年輕時在周朝圖書館曾向老聃先生借書並且請教,對他的學識和品德十分地佩服。近來他聽說老聃先生要西出函谷到遠方去,心裡異常的高興。說,“這樣大的大學問人,可千萬不能輕易放他過關哪!”他安排把守關門的巡警說:“你們千萬可要在意,有個身穿米黃色袍子,腰束白裙,白須、白髮、白眉毛,騎個青牛的老人,近幾天要從這裡經過,你們看見之後,千萬要趕快告訴我,千萬可要嚴密把守,可不能隨便放他過去,”巡警問他為啥要把住這個人。
尹喜說:“到時你們就知道了。”
一天不見老聃從這過,兩天不見老聃從這過,三天、五天還不見老聃從這過,尹喜急了,“這老聃先生為什麼還不來呢?難道說他不來了,或是中途迴轉?若西行,不從我們這裡走,哪裡也過不去呀,難道說他能是騎著青牛騰雲駕霧從我這關城上空飛過去嗎?奇怪!叫人著急,這真真的叫人著急!”他憋不住勁了,親自騎馬,直接出來察看了。
早晨,上午,下午,他一天三次地出來察看。第一天出來察看,沒有見人;第二天出來察看,還不見人;第三天,他又出來察看了。
這是公元前四七八年農曆九月的一個早晨。夜雨剛過,紫氣連天。只見紫色的霧氣從深澗升起,從山谷升起,從函谷狹道升起。瀰漫了山川,瀰漫了城樓,瀰漫了樹林,瀰漫了房屋。以往,有“紫氣東來”的神話傳說,那傳說的流傳就是借這紫氣。事實上這紫氣不是東來,也不是西來,而是從這山谷和深澗中來。“紫氣東來”,不去求真就不說了,若要刻意求真,憑心而論,這個已將含義搞錯了幾千年的成語,確實是應該推倒不實之詞,改為“紫氣谷來”的。
這天,尹喜起得很早。他騎著一匹紅馬,來到函谷關東門裡邊,向城門樓下的門警招呼一下,然後出城門往東而去。這是一個年約四十三四的官員,細高的身材,瓜子臉龐,白淨面皮,眉清目秀,三縷鬍鬚。頭頂淺藍扎帕,身穿藍褲藍袍,腰束一圍帶點鎮守邊關的關令味道的黃色勒腰。
尹喜勒馬站在東門外邊,通過淡淡的紫氣,張大眼睛往東看著。那裡除了霧氣和近處的一片樹林,除了霧騰騰的天際,和黃色的峻坂之上的一條車道之外,別的什麼東西也沒有。
尹喜催馬,沿道往東走。走了好遠,也沒見有一個人來。當他的希望又一次破滅,勒馬轉身就要往西走的時候,忽然聽到有人的說話聲從東邊傳來。他又勒馬轉過身子,站在路邊等候。不一會兒,只見三個青年人從樹林裡頭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