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
第二天早晨,老聃先生起來得很早。當他穿好衣服走到門口的時候,就見一群男女攜兒帶女、灑著歡聲笑語向魏山居住的茅屋走去。大人們穿得很新,小孩子們身上的衣裳有紅的,有黃的,也有綠的和藍的。年輕婦女和小女孩們的頭上和鬢也不是戴著才掐來的紅花,就是插著嫩嫩的黃花。一個個臉上堆滿發自心底深處的笑容。後來老聃先生才知道,那是在月亮最圓的一天早晨到長者面前去歡聚。每到這個時候,晚輩者乘著晨興到老人面前坐一會兒,說說吉慶話,讓老者欣慰欣慰,讓老者看看幾孫,看看小孩,讓他疼一疼他們。這既象是早晨間安,又象是節日團聚,一想便知,這是周禮里的尊尊、親親在這深山之中的別具一格的新型表現。如若一家是好幾代人,那就是孫子、孫媳到兒子、兒媳那裡去;兒子、兒媳到他們的父母那裡去;然後兒子、兒媳,孫子、孫媳帶著小孩一同到輩數最長者那裡去。有時他們還串通起來到別家長者那裡去。那時沒有什麼中秋節,每月十五日也更不是什麼節日。這不是誰給規定的,而是因為他們安閒,過得心境舒適,在美好人情催動下,他們自發興起的。
不一會兒,又有幾個中年、青年和老年人,手裡端著山果和鮮魚向魏山屋裡走去。這又是魏仙源的一種特殊規矩,那就是一家有客人,鄰居們總要都來送點美味可口的新鮮東西。
老聃先生看到這些,那真是滿心滿腹都是激動啊!
早飯後,魏山領老聃先生爬上村北那高高的山峰。站在這裡,附近的山區奇秀之景一下子就可以收在眼底了。只見那淺青色和淡紫色的小峰,一座座全都含在薄霧一般的白煙里。有幾座峰腰之上彎彎曲曲地流淌著銀青色的絲綢帶兒一般的泉水。放眼南望,遠處,楊柳蔭中的溪水微弱地閃出青光。較近處,青碧的楓林掩映著的村莊茅舍,趣味橫生,情調古雅。那些青青碧碧的楓樹葉,有的已經泛出了微微紅意呢。村西的山坡上,那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上,金綠色的稼禾襯著那一動一動的耕作者,畫意之上帶點詩情。近處是一道低低的小山樑。山樑東邊是一個水清見底的大坑塘。水塘上悠閒地漂著幾隻小船。大人們是在網魚;小孩子們是在玩水和戲耍。水塘邊生長著許多種樹木,如楊樹、柳樹、桃樹、杏樹、梨樹、核桃樹,最多的是再往上去的山腰之上用以養蠶的大桑樹。山樑西邊是個又靜又美的大幽谷。谷底的碧草層里灑布著零零星星的野花兒。此時,坡頭的桂花潔白如玉,開得又濃又盛。梅花樹沒有梅花,只有綠蔭,然而只這綠蔭就十分動人。
他們轉過臉去往北觀望。那裡是一條又寬又深的大深澗。澗兩邊的峭壁上長著幾棵擰進子老松樹。一棵松樹之下還臥著兩隻白鶴、一隻野雞。澗那邊炊煙裊裊,那是另外又一個村莊。那村莊上的雞叫、狗咬這邊都能聽清,但是,因深澗相隔,兩邊的人從來沒有來往過。
“我們住在這裡,吃穿不愁,一年四季安然自在。”魏山說,“秋天,可以吃到黃澄澄的大酥梨,紅鮮鮮的大花紅(蘋果)。最好的時候是春天,這個時候可以最先嘗到鮮蟹和嫩筍。那新繭下來,有白的、有黃的、有粉紅的,可好看啦。年輕人的樂趣不說,僅我這老頭子,就可以春天游游谷底綠色的草地,夏天對著滿塘綠荷釣釣魚,秋天開窗對著滿山紅葉彈一曲自製的土琴,冬天坐在開滿花朵的梅花樹下去披一身白雪。我們這裡男耕女織,人情美好,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勾心鬥角,沒有烽火,沒有塵煙。住在這裡,值啦,我值啦。死在這裡也不走了,今後我是哪裡也不去了。”
“好,太好了!這裡太好了!”老聃深深為之激動了,他從來沒有這樣激動過,這一回他十二分地激動了,激動得簡直是老淚橫溢了,“每想到塵世之上戰爭連年,互相兼併,互相吞吃,人心狡詐,奸猾莫測,占有欲大大膨脹,連雞狗都過不上安生的日子,我的心裡就十分的憤怒。我想,造成以上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的一個不算不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大人多。國大人多,紛爭煩擾加劇,就會和咱們這裡情況完全相反。在周天子的大天下內,一個個的小國,土地狹小,人口稀少,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移,雖有各種器具和武器,然而也使不上,使人們去掉智能巧詐,甚至恢復到結繩記事的狀況。讓人民象咱們這裡一樣,有香甜的飲食,美觀的衣裳,舒適的住所,歡樂的習俗,鄰國之間可以互相看見,雞叫狗咬都能互相聽到,人們從生到死都互不往來,這不是可以把塵世上的大病去掉了嗎?”
老聃先生太激動了,因為太激動,他以上的這段話語也就未免有些偏激了。再者說,先生也真被偶然出現的不能代表歷史主流的眼前景物迷住了。這裡的言語,老聃先生心是好的,情緒是偏激的,情理上是有點欠妥的。
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思想對不對呢?從生態平衡講,從地少人多、九個人去吃一個人的飯,人類自我扼殺講,人口稀少的思想看似消極,實際上是富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國土非要狹小,那就不必了。造成紛紛擾擾,煩亂不堪、互相吞吃的根源是不在國大國小的,弄好了,大國也會安寧幸福;弄不好,小國也會不得安生的。
去掉智能巧詐,恢復到結繩記事狀態好不好呢?去掉巧詐,恢復真誠,這是好的,是我們每一個有良知的人都會拍手歡迎的。但是智能是不應該不加分析的打掉的,有益於人的智能是我們所需要的。去掉巧詐的辦法不是非要回到結繩記事狀態不行的。人是前進的,向著美好、向著光明前進的,恢復到結繩記事的狀態,生活不是理想的;不管多麼安靜都是沒有意義的。這樣做是免不了遭受消極之嫌的。向前看,往前走,前邊不是沒有安寧幸福的。
不一會兒,又有幾個中年、青年和老年人,手裡端著山果和鮮魚向魏山屋裡走去。這又是魏仙源的一種特殊規矩,那就是一家有客人,鄰居們總要都來送點美味可口的新鮮東西。
老聃先生看到這些,那真是滿心滿腹都是激動啊!
早飯後,魏山領老聃先生爬上村北那高高的山峰。站在這裡,附近的山區奇秀之景一下子就可以收在眼底了。只見那淺青色和淡紫色的小峰,一座座全都含在薄霧一般的白煙里。有幾座峰腰之上彎彎曲曲地流淌著銀青色的絲綢帶兒一般的泉水。放眼南望,遠處,楊柳蔭中的溪水微弱地閃出青光。較近處,青碧的楓林掩映著的村莊茅舍,趣味橫生,情調古雅。那些青青碧碧的楓樹葉,有的已經泛出了微微紅意呢。村西的山坡上,那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上,金綠色的稼禾襯著那一動一動的耕作者,畫意之上帶點詩情。近處是一道低低的小山樑。山樑東邊是一個水清見底的大坑塘。水塘上悠閒地漂著幾隻小船。大人們是在網魚;小孩子們是在玩水和戲耍。水塘邊生長著許多種樹木,如楊樹、柳樹、桃樹、杏樹、梨樹、核桃樹,最多的是再往上去的山腰之上用以養蠶的大桑樹。山樑西邊是個又靜又美的大幽谷。谷底的碧草層里灑布著零零星星的野花兒。此時,坡頭的桂花潔白如玉,開得又濃又盛。梅花樹沒有梅花,只有綠蔭,然而只這綠蔭就十分動人。
他們轉過臉去往北觀望。那裡是一條又寬又深的大深澗。澗兩邊的峭壁上長著幾棵擰進子老松樹。一棵松樹之下還臥著兩隻白鶴、一隻野雞。澗那邊炊煙裊裊,那是另外又一個村莊。那村莊上的雞叫、狗咬這邊都能聽清,但是,因深澗相隔,兩邊的人從來沒有來往過。
“我們住在這裡,吃穿不愁,一年四季安然自在。”魏山說,“秋天,可以吃到黃澄澄的大酥梨,紅鮮鮮的大花紅(蘋果)。最好的時候是春天,這個時候可以最先嘗到鮮蟹和嫩筍。那新繭下來,有白的、有黃的、有粉紅的,可好看啦。年輕人的樂趣不說,僅我這老頭子,就可以春天游游谷底綠色的草地,夏天對著滿塘綠荷釣釣魚,秋天開窗對著滿山紅葉彈一曲自製的土琴,冬天坐在開滿花朵的梅花樹下去披一身白雪。我們這裡男耕女織,人情美好,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勾心鬥角,沒有烽火,沒有塵煙。住在這裡,值啦,我值啦。死在這裡也不走了,今後我是哪裡也不去了。”
“好,太好了!這裡太好了!”老聃深深為之激動了,他從來沒有這樣激動過,這一回他十二分地激動了,激動得簡直是老淚橫溢了,“每想到塵世之上戰爭連年,互相兼併,互相吞吃,人心狡詐,奸猾莫測,占有欲大大膨脹,連雞狗都過不上安生的日子,我的心裡就十分的憤怒。我想,造成以上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的一個不算不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大人多。國大人多,紛爭煩擾加劇,就會和咱們這裡情況完全相反。在周天子的大天下內,一個個的小國,土地狹小,人口稀少,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移,雖有各種器具和武器,然而也使不上,使人們去掉智能巧詐,甚至恢復到結繩記事的狀況。讓人民象咱們這裡一樣,有香甜的飲食,美觀的衣裳,舒適的住所,歡樂的習俗,鄰國之間可以互相看見,雞叫狗咬都能互相聽到,人們從生到死都互不往來,這不是可以把塵世上的大病去掉了嗎?”
老聃先生太激動了,因為太激動,他以上的這段話語也就未免有些偏激了。再者說,先生也真被偶然出現的不能代表歷史主流的眼前景物迷住了。這裡的言語,老聃先生心是好的,情緒是偏激的,情理上是有點欠妥的。
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思想對不對呢?從生態平衡講,從地少人多、九個人去吃一個人的飯,人類自我扼殺講,人口稀少的思想看似消極,實際上是富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國土非要狹小,那就不必了。造成紛紛擾擾,煩亂不堪、互相吞吃的根源是不在國大國小的,弄好了,大國也會安寧幸福;弄不好,小國也會不得安生的。
去掉智能巧詐,恢復到結繩記事狀態好不好呢?去掉巧詐,恢復真誠,這是好的,是我們每一個有良知的人都會拍手歡迎的。但是智能是不應該不加分析的打掉的,有益於人的智能是我們所需要的。去掉巧詐的辦法不是非要回到結繩記事狀態不行的。人是前進的,向著美好、向著光明前進的,恢復到結繩記事的狀態,生活不是理想的;不管多麼安靜都是沒有意義的。這樣做是免不了遭受消極之嫌的。向前看,往前走,前邊不是沒有安寧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