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聯姻漠北
當四公主到了該考慮婚嫁的年齡,同漠北蒙古聯姻已經提到了議事日程,19歲的四公主就成為有清一代第一個遠嫁到漠北喀爾喀的皇家女兒。
漠北三汗
1368年元順帝率領蒙古王公出居庸關逃回蒙古大草原,在持續五代後放棄了元朝皇帝的稱號,改稱韃靼可汗,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其內部處於分崩離析、爭戰不已的狀態。直到明中葉達延汗即位後,才完成大漠南北的統一,進而把勢力擴張到青海、西藏以及遼東邊外。按照蒙古幼子守家的傳統,達延汗令幼子格哷森札賚爾留在漠北故土,格哷森札賚爾便成為漠北喀爾喀的始祖,其後裔分左、右翼,有土謝圖、車臣、札薩克圖三汗。
崇德元年(1636)清軍平定察哈爾的消息傳到漠北喀爾喀,懾於兵威,喀爾喀三汗開始遣使盛京,進貢駝馬、貂皮、俄羅斯鳥槍等物品,此後每年進貢一頭白駱駝、八匹白馬,號稱「九白之貢」。此後不久,由於清朝定鼎北京、政治中心南移以及忙於同抗清武裝的戰事而無暇北顧,車臣汗碩雷遂趁機在順治三年(1646)煽動內蒙古蘇尼特部的首領騰機思率領部眾北逃喀爾喀。
豫親王多鐸、承澤親王碩塞奉命追擊叛逃的騰機思,碩雷派出三萬援軍接應騰機思,土謝圖汗袞布也派軍兩萬參戰,與此同時袞布的族屬還趁亂搶掠了內蒙古巴林部。清軍在擊潰騰機思後,又先後大敗土謝圖汗與車臣汗的援軍,戰場已經推進到喀爾喀的中心區土拉河流域。在清軍凌厲的攻勢下,袞布與碩雷試圖同清王朝和解,而清朝統治者堅持以擒獻騰機思及歸還劫掠的巴林部人畜作為首要條件。
進退失據的騰機思遂於順治五年(1648)又從喀爾喀逃回,向清政府投誠。由騰機思叛逃所引發的喀爾喀同清政府之間的危機得以緩解,喀爾喀也恢復了向清朝的九白之貢。但他們與漠南內蒙古不一樣,並未同清王朝建立隸屬關係。
施恩喀爾喀
噶爾丹的入犯導致喀爾喀三部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康熙二十七年(1688)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率領部眾南下投奔清朝。對康熙來說,噶爾丹對喀爾喀的侵犯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果康熙不接受漠北內附,喀爾喀三部或被準噶爾部吞併,或就近北投俄羅斯,無論是哪一種結果,都會使清王朝的北部疆域盡失屏障。
▲BOOK.HQDOOR.COM▲虹橋▲書吧▲
第47節:聯姻漠北(2)
當時在喀爾喀內部也有北投俄羅斯之論,但由於享有盛譽的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活佛)——察琿多爾濟的弟弟以「俄羅斯素不奉佛,俗尚不同我輩」否決了北上的建議,而使南下「全部內徙」成行。面對噶爾丹不可一世的氣焰,康熙不為所動,命令在蘇尼特部劃出牧地以安置土謝圖汗部眾,並調撥歸化、張家口的糧食,來解決他們的生計。在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的帶動下,車臣汗、札薩克圖汗也相繼率部歸附清朝,全部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接納處於危難的喀爾喀,就意味著要同窮兵黷武的噶爾丹血戰到底,康熙在二十九年(1690)五月第一次御駕親征,擊敗南下侵掠巴顏烏闌一帶的準噶爾,噶爾丹在被擊敗後逃回漠北,解除了準噶爾對內蒙古的軍事威脅。
為了加強喀爾喀的向心力,康熙決定在漠北蒙古貴族子弟中選擇四額駙。喀爾喀三汗中最有實力、影響最大的是土謝圖汗。而此次漠北喀爾喀的內遷與歸附主要靠的是察琿多爾濟的帶動與其弟哲布尊丹巴活佛的推動,因而察琿多爾濟之孫、噶勒丹多爾濟之子敦多布多爾濟便成為最合適的人選。儘管土謝圖汗、哲布尊丹巴活佛都迫切期望儘快迎娶公主,但康熙卻堅持要為女兒下嫁準備一份最為厚重的陪嫁,這份陪嫁就是徹底摧毀占據漠北的噶爾丹,讓喀爾喀三部重返世代遊牧的故地。為此康熙在三十五年二月進行第二次御駕親征,兵分三路向盤踞漠北的噶爾丹發起總攻,一舉收復了大漠以北的廣袤牧地,喀爾喀終於回到闊別數年的家鄉。
雙喜臨門
當喀爾喀返回漠北後,按說就該為四公主與敦多布多爾濟擇期舉行婚禮。但康熙要以徹底消除噶爾丹對漠北的威脅,來為婚禮錦上添花。同年十一月康熙再次出邊,為第三次親征做準備。此時的噶爾丹已經精銳喪盡,而準噶爾部在天山以北的故地也被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索諾木阿拉布坦之弟)所占有,阿爾泰山以西已是他人囊中之物。曾經是噶爾丹盟友的俄羅斯也因清政府的外交談判,拒絕接納陷於山窮水盡的昔日盟友。深諳困獸猶鬥之道的康熙,絕不會給造成漠北10年戰亂的噶爾丹以喘息之機,遂決定推遲婚期,籌劃第三次親征。
已經走投無路的噶爾丹,派格壘沽英到清軍營地談判歸降事宜。康熙明確表示:噶爾丹若降,必須親自前來,清政府「以待喀爾喀恩例,招撫之,否即進兵」。為了接待噶爾丹歸降,康熙特「命理藩院自獨石口至寧夏設驛以待」。性格倔強的噶爾丹最終拒絕歸降,康熙遂於三十六年(1696)二月第三次御駕親征,在行至寧夏時得知噶爾丹已於該年閏三月十三日一命嗚呼。
「雪花如血撲戰袍,奪取黃河為馬槽。滅我名王兮,虜我使歌,我欲走兮,無駱駝。嗚呼,黃河以北奈若何!嗚呼,北斗以南奈若何!」這是準噶爾部的一名善彈箏笳的老樂工被俘後,在康熙皇帝所舉行的慶功宴上演唱的一首悲壯淒涼的歌。
當四公主到了該考慮婚嫁的年齡,同漠北蒙古聯姻已經提到了議事日程,19歲的四公主就成為有清一代第一個遠嫁到漠北喀爾喀的皇家女兒。
漠北三汗
1368年元順帝率領蒙古王公出居庸關逃回蒙古大草原,在持續五代後放棄了元朝皇帝的稱號,改稱韃靼可汗,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其內部處於分崩離析、爭戰不已的狀態。直到明中葉達延汗即位後,才完成大漠南北的統一,進而把勢力擴張到青海、西藏以及遼東邊外。按照蒙古幼子守家的傳統,達延汗令幼子格哷森札賚爾留在漠北故土,格哷森札賚爾便成為漠北喀爾喀的始祖,其後裔分左、右翼,有土謝圖、車臣、札薩克圖三汗。
崇德元年(1636)清軍平定察哈爾的消息傳到漠北喀爾喀,懾於兵威,喀爾喀三汗開始遣使盛京,進貢駝馬、貂皮、俄羅斯鳥槍等物品,此後每年進貢一頭白駱駝、八匹白馬,號稱「九白之貢」。此後不久,由於清朝定鼎北京、政治中心南移以及忙於同抗清武裝的戰事而無暇北顧,車臣汗碩雷遂趁機在順治三年(1646)煽動內蒙古蘇尼特部的首領騰機思率領部眾北逃喀爾喀。
豫親王多鐸、承澤親王碩塞奉命追擊叛逃的騰機思,碩雷派出三萬援軍接應騰機思,土謝圖汗袞布也派軍兩萬參戰,與此同時袞布的族屬還趁亂搶掠了內蒙古巴林部。清軍在擊潰騰機思後,又先後大敗土謝圖汗與車臣汗的援軍,戰場已經推進到喀爾喀的中心區土拉河流域。在清軍凌厲的攻勢下,袞布與碩雷試圖同清王朝和解,而清朝統治者堅持以擒獻騰機思及歸還劫掠的巴林部人畜作為首要條件。
進退失據的騰機思遂於順治五年(1648)又從喀爾喀逃回,向清政府投誠。由騰機思叛逃所引發的喀爾喀同清政府之間的危機得以緩解,喀爾喀也恢復了向清朝的九白之貢。但他們與漠南內蒙古不一樣,並未同清王朝建立隸屬關係。
施恩喀爾喀
噶爾丹的入犯導致喀爾喀三部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康熙二十七年(1688)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率領部眾南下投奔清朝。對康熙來說,噶爾丹對喀爾喀的侵犯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果康熙不接受漠北內附,喀爾喀三部或被準噶爾部吞併,或就近北投俄羅斯,無論是哪一種結果,都會使清王朝的北部疆域盡失屏障。
▲BOOK.HQDOOR.COM▲虹橋▲書吧▲
第47節:聯姻漠北(2)
當時在喀爾喀內部也有北投俄羅斯之論,但由於享有盛譽的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活佛)——察琿多爾濟的弟弟以「俄羅斯素不奉佛,俗尚不同我輩」否決了北上的建議,而使南下「全部內徙」成行。面對噶爾丹不可一世的氣焰,康熙不為所動,命令在蘇尼特部劃出牧地以安置土謝圖汗部眾,並調撥歸化、張家口的糧食,來解決他們的生計。在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的帶動下,車臣汗、札薩克圖汗也相繼率部歸附清朝,全部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接納處於危難的喀爾喀,就意味著要同窮兵黷武的噶爾丹血戰到底,康熙在二十九年(1690)五月第一次御駕親征,擊敗南下侵掠巴顏烏闌一帶的準噶爾,噶爾丹在被擊敗後逃回漠北,解除了準噶爾對內蒙古的軍事威脅。
為了加強喀爾喀的向心力,康熙決定在漠北蒙古貴族子弟中選擇四額駙。喀爾喀三汗中最有實力、影響最大的是土謝圖汗。而此次漠北喀爾喀的內遷與歸附主要靠的是察琿多爾濟的帶動與其弟哲布尊丹巴活佛的推動,因而察琿多爾濟之孫、噶勒丹多爾濟之子敦多布多爾濟便成為最合適的人選。儘管土謝圖汗、哲布尊丹巴活佛都迫切期望儘快迎娶公主,但康熙卻堅持要為女兒下嫁準備一份最為厚重的陪嫁,這份陪嫁就是徹底摧毀占據漠北的噶爾丹,讓喀爾喀三部重返世代遊牧的故地。為此康熙在三十五年二月進行第二次御駕親征,兵分三路向盤踞漠北的噶爾丹發起總攻,一舉收復了大漠以北的廣袤牧地,喀爾喀終於回到闊別數年的家鄉。
雙喜臨門
當喀爾喀返回漠北後,按說就該為四公主與敦多布多爾濟擇期舉行婚禮。但康熙要以徹底消除噶爾丹對漠北的威脅,來為婚禮錦上添花。同年十一月康熙再次出邊,為第三次親征做準備。此時的噶爾丹已經精銳喪盡,而準噶爾部在天山以北的故地也被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索諾木阿拉布坦之弟)所占有,阿爾泰山以西已是他人囊中之物。曾經是噶爾丹盟友的俄羅斯也因清政府的外交談判,拒絕接納陷於山窮水盡的昔日盟友。深諳困獸猶鬥之道的康熙,絕不會給造成漠北10年戰亂的噶爾丹以喘息之機,遂決定推遲婚期,籌劃第三次親征。
已經走投無路的噶爾丹,派格壘沽英到清軍營地談判歸降事宜。康熙明確表示:噶爾丹若降,必須親自前來,清政府「以待喀爾喀恩例,招撫之,否即進兵」。為了接待噶爾丹歸降,康熙特「命理藩院自獨石口至寧夏設驛以待」。性格倔強的噶爾丹最終拒絕歸降,康熙遂於三十六年(1696)二月第三次御駕親征,在行至寧夏時得知噶爾丹已於該年閏三月十三日一命嗚呼。
「雪花如血撲戰袍,奪取黃河為馬槽。滅我名王兮,虜我使歌,我欲走兮,無駱駝。嗚呼,黃河以北奈若何!嗚呼,北斗以南奈若何!」這是準噶爾部的一名善彈箏笳的老樂工被俘後,在康熙皇帝所舉行的慶功宴上演唱的一首悲壯淒涼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