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收養侄女為公主的做法,始於太祖努爾哈赤。努爾哈赤至少收養了舒爾哈齊的三個女兒,兩個先後嫁給了布占泰,一個嫁給了前來歸附的蒙古部落首領恩格德爾。努爾哈赤還有一個額駙名揚古利,史書中明確記載揚古利在歸附之初「年甫十四」,太祖「妻以女,號為額駙,旗制定,隸滿洲正黃旗」。但在《清史稿?公主表》中,其八個女兒和三個侄女的丈夫中沒有揚古利,顯然還收養過其他的侄女或族女。太宗皇太極收養堂兄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科爾沁部貴族奧巴與曼珠習禮。至於康熙的父親順治不僅收養了一個侄女,還收養了三個堂侄女,這四位公主除了分別嫁給耿昭忠、尚之隆、耿聚忠外,還有一位嫁給了科爾沁部達爾漢親王曼珠習禮之孫班第。

  都說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可在清朝卻是皇帝的女兒不夠嫁,無論是同女真各部聯姻,還是滿蒙聯姻、滿漢聯姻,皇帝的女兒總是首當其衝。為了彌補親生女兒的不足,就收養侄女為公主,伴隨著清朝開國、一統海內以及對邊疆地區的開拓,這一做法在皇家代代相沿。

  噶爾丹其人

  準噶爾部是漠西蒙古(亦稱「衛拉特」,即「瓦拉」的轉音)中的一支,漠西蒙古長期以來遊牧在天山以北、阿爾泰山以西的廣大地區。漠西蒙古分為四部,由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其遷徙至伏爾加河流域後輝特部躋身於四部)、杜爾伯特所組成。其中以準噶爾勢力最為強盛,自17世紀中葉巴圖爾渾台吉統治時期,以伊犁為統治中心的準噶爾部就已經稱雄西陲,成為漠西四部的盟長。

  噶爾丹是巴圖爾渾台吉諸子中的一個,自幼被送到西藏出家為喇嘛。自從明中葉土默特部的俺答汗信奉並扶植喇嘛教後,喇嘛教已經成為蒙古各部的精神支柱。為了利用喇嘛教的影響而擴大世俗權力,蒙古王公把子弟送到寺院當喇嘛的現象非常普遍,以至到明清之際蒙古族的呼圖克圖(活佛)比西藏本土的還要多。在西藏為僧的噶爾丹不僅獲得達賴五世的好感,也同第巴桑結嘉錯結為盟友。

  噶爾丹利用巴圖爾渾台吉去世後諸子爭立、嫡子僧格被殺所產生的混亂,從西藏回到伊犁,不僅消滅了奪取僧格汗位的庶兄,也殺死僧格的兒子索諾木阿拉布坦,取而代之。得到桑結嘉錯支持的噶爾丹很快就走上擴張的道路,不僅襲殺了有著姻親關係的和碩特部鄂齊爾圖汗(噶爾丹妻子阿努的祖父),而且從康熙二十六年(1687)起又利用漠北喀爾喀的土謝圖汗與札薩克圖汗的爭端揮師東進,並於次年五月越過杭愛山大舉進攻漠北的札薩克圖汗、土謝圖汗,乘勝渡過土拉河侵入車臣汗的牧地,喀爾喀三汗潰不成軍。

  占領漠北的噶爾丹愈發不可一世,以追擊喀爾喀各部為名,率領軍隊數十萬南下,越過漠北與漠南的汛界,把侵略矛頭指向早已臣服清王朝的漠南各部。在這種情況下,康熙決定御駕親征,並令漠南各部攜帶三個月的糧食從征。在御駕親征之前的兩個月,康熙為大公主與科爾沁台吉班第舉行了隆重的婚禮,再次表明清王朝同漠南內屬蒙古各部患難與共的血肉之情。為大公主舉行的婚禮,就是作為御駕親征噶爾丹前的一次誓師。

  血緣紐帶

  準噶爾稱雄漠北及其對漠南內屬蒙古的襲擾,凸現出加強同漠南蒙古各部聯姻的重要性,因而康熙一改順治時強調滿漢聯姻的傾向,再次回到滿蒙聯姻的軌道,強化已經形成的血緣紐帶。在大公主下嫁科爾沁台吉班第一年後,二公主下嫁巴林郡王鄂齊爾之子烏爾袞。此後又過一年,三公主下嫁喀喇沁部郡王札什之子噶爾臧。

  康熙對滿蒙結盟——特別是同漠南各部聯姻的重視,因之而形成的就是備指額駙的制度,據《大清會典》所載:漠南各部在每年10月以前把15歲以上20歲以下的貴族子弟的名單上報到理藩院,作為清朝皇帝挑選額駙的依據。愛新覺羅家的女兒嫁到蒙古草原、以血緣姻親強化北方的防務,已經成為天經地義、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北京皇宮內院長大的公主,很難一下子適應塞外的環境,語言隔閡與身體素質都成為突出的問題,學習蒙語與增強身體素質都需要時間。呼嘯的北風、撲面的雪花、以牛羊肉為主的飲食以及缺醫少藥的生活環境,凡此種種即使是離中原相對近得多的漠南各部,也都無一例外地存在。

  舐犢之情人皆有之,為了提高公主們適應塞外生活的能力,康熙把女兒們出閣的年齡往後推。清開國以來一直實行早婚,在十二三歲就把公主嫁出去,到十六七歲就算是晚婚了,這一做法一直持續到順治時期。康熙把公主出閣的年齡推遲到十八九歲,大公主、二公主、三公主都是19歲才下嫁的。

  需要一提的是:康熙從未把女兒嫁給準噶爾部的噶爾丹,並不像某些文藝作品所虛構的那樣。在康熙的八個成年女兒中有六個嫁給了蒙古各部,其中四個分別嫁給了漠南蒙古的巴林部、喀喇沁部、翁牛特部、科爾沁部;出於同漠北蒙古聯姻的考慮又把兩個公主分別嫁給了漠北喀爾喀左翼的土謝圖汗部以及從土謝圖汗部分出去的賽音諾顏部。如果再加上大公主,在康熙時共有七位皇家女兒擔負起鞏固滿蒙聯盟的重任。

  ▲BOOK.HQDOOR.COM▲蟲工▲木橋▲書吧▲

  第46節:聯姻漠北(1)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