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初八董鄂氏辭世,享年22歲。對董鄂氏之死,孔四貞的確有兔死狐悲之感。在等級森嚴的後宮,董鄂氏活得非常累。順治「偶免朝,則諫毋倦勤」,惟恐落下「君王從此不早朝」的指責;當順治在「日講」後和她探討「章句大義」時,「輒喜」;而當順治讓她一同閱奏摺時,則起身謝道「不敢幹政」。至於對太后她更是全力侍奉,「左右趣走」,即使她在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生子之後身體極度虛弱的情況下,連月子都沒能坐,就要竭盡全力去侍奉生病的太后,而皇后卻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去盡婦道。當她在喪子之後內心痛苦不堪的情況下,依然要強顏歡笑,出現在太后的身邊。
每當看到董鄂氏日見消瘦的身影,孔四貞就不免心生內疚,董鄂氏是在替她孔四貞操勞。雖說她與董鄂氏同皇太后都沒有血緣關係,但義女就是比兒媳好當。一般說母親對女兒總是有不盡的關愛,而對兒媳卻往往是挑剔多於寬容。在順治頓失紅顏知己的情況下,她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妹妹要以女性特有的溫柔,去撫慰一顆正在淌血的心。
最後一件令孔四貞傷心的事,就是順治之死。順治在十八年(1661)正月初三生了天花。從關外來到中原的滿洲人,本來對天花病毒就缺乏免疫力,而成年人出天花往往會危及生命,因而每年的冬季及初春順治都要到南苑去避痘;但順治十七年的冬季卻是個例外,順治不僅未去避痘,反而為了董鄂妃的葬禮弄得心力交瘁,疲憊不堪,天花病毒趁虛而入。從正月初四,順治就開始考慮皇位繼承人的擇定問題,初六那天孝莊皇太后已經「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然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
孔四貞雖然沒出過天花,但她還是同太后一起守在順治的身邊,在她的心目中順治就是嫡親的兄長,如果孔廷訓還活著、如果孔廷訓已經命懸一線,她會躲開嗎?絕對不會!初七子時,順治在養心殿去世,時年24歲。四月十七日,奉命來京的和尚行森為順治舉行了火化儀式。
孔四貞在離開紫禁城前所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給順治送葬。通往遵化馬蘭峪的路是那樣的熟悉,孔四貞不止一次陪順治策馬馳騁在這條古路上。有一次孔四貞陪順治來到昌瑞山腳下,山麓南面是一馬平川,在這塊開闊平地的前面則有天台山與煙墩山作為屏障,兩山之間的山口就成為進入這塊幽靜地方的一條通道。順治凝視著這塊寧靜的土地,驀然萌生托體於此的念頭,遂一箭射出,以箭落之處為日後魂歸之地。雖說人生百年終有一死,不到20歲的皇帝就考慮到這一步,的確給孔四貞的心裡蒙上了陰影。
漢白玉的巨型石坊、巍然矗立的聖德碑、精雕細刻的石像生、神道碑、隆恩殿都已經展現在孔四貞模糊的淚眼前……
www.HQDOOR.COM���虹←橋書←吧←
第41節:女大當嫁(1)
女大當嫁
按說當董鄂妃在順治十三年入宮後,15歲的孔四貞就可以同孫延齡完婚了。但那時的她還不能擔負起遙控廣西將士的重任,她還需要學習兵書戰策。順治十六年十二月孔廷訓的葬禮結束後,孔四貞便在北京開府正式擔負起父兄的責任,一切剛剛開始,她需要適應的時間,婚期只能往後推。緊接著就是董鄂氏去世,她當然不能在順治最痛苦的時候離開紫禁城;接下來又是順治病逝,作為太后義女的孔四貞也不可能在太后最傷心的時候出閣。
當順治8歲的兒子玄燁順利即位、當大行皇帝的喪事料理完畢,已經20歲的孔四貞終於走出皇宮同孫延齡完婚,在當時,20歲已經屬於晚婚的年齡。孝莊太后令在西華門外為新婚夫婦建造府邸,沾了妻子光的孫延齡被授以「和碩額駙」的稱號,被賜予世襲侯爵,並成為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成員。
額駙孫延齡
孔四貞與孫延齡都在軍營中長大,年齡又相當,堪稱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但桂林失陷以及孔四貞的扶柩北上,使得她同孫延齡一別就是8年。繼續在軍營的孫延齡,與走進皇宮的孔四貞,生活環境懸殊極大。更何況孔四貞同順治還有過那樣一段心心相印、終身難忘的神交,留下了有緣無分、失之交臂的遺憾。
作為一個男人,孫延齡也有自己的魅力,他身材魁梧,面龐端莊,長於擊劍,精通音律,但長期的軍旅生涯使得他沒有時間讀書,而且他也從未感到有讀書的必要。因而當胸無點墨的孫延齡在洞房中出現的時候,孔四貞已經感到彼此之間在文化上的差異,她只能用美中不足來安慰自己,嫁給孫延齡是她惟一的歸宿。
孫延齡對於婚後的生活,內心深處也是矛盾重重。別說孔四貞已經得到公主的名分,即使在軍營時他也得處處讓著孔四貞,孔四貞的父親畢竟是孫延齡父親的頂頭上司。被男尊女卑桎梏的中國男人,儘管從妻子下嫁中撈到不少實惠,還要為生活在妻子的陰影之下而憤憤不平,孫延齡當然也難免其俗。但熱衷於功名利祿的他當然也會意識到,在父親孫龍陣亡後,要想在仕途上走捷徑也只能依靠有公主頭銜的妻子了。就因為是孔四貞的丈夫,他不僅得到世襲侯爵,還成為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成員,堪稱青雲直上。至於孔有德的定藩遺產,早晚也要落到孫延齡的手中。為了謀求更多、更大的利益,他必須在妻子面前更殷勤、更恭順。只要獲得妻子的歡心,就能得到太后的好感,丈母娘疼姑爺從來都不摻假。
每當看到董鄂氏日見消瘦的身影,孔四貞就不免心生內疚,董鄂氏是在替她孔四貞操勞。雖說她與董鄂氏同皇太后都沒有血緣關係,但義女就是比兒媳好當。一般說母親對女兒總是有不盡的關愛,而對兒媳卻往往是挑剔多於寬容。在順治頓失紅顏知己的情況下,她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妹妹要以女性特有的溫柔,去撫慰一顆正在淌血的心。
最後一件令孔四貞傷心的事,就是順治之死。順治在十八年(1661)正月初三生了天花。從關外來到中原的滿洲人,本來對天花病毒就缺乏免疫力,而成年人出天花往往會危及生命,因而每年的冬季及初春順治都要到南苑去避痘;但順治十七年的冬季卻是個例外,順治不僅未去避痘,反而為了董鄂妃的葬禮弄得心力交瘁,疲憊不堪,天花病毒趁虛而入。從正月初四,順治就開始考慮皇位繼承人的擇定問題,初六那天孝莊皇太后已經「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然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
孔四貞雖然沒出過天花,但她還是同太后一起守在順治的身邊,在她的心目中順治就是嫡親的兄長,如果孔廷訓還活著、如果孔廷訓已經命懸一線,她會躲開嗎?絕對不會!初七子時,順治在養心殿去世,時年24歲。四月十七日,奉命來京的和尚行森為順治舉行了火化儀式。
孔四貞在離開紫禁城前所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給順治送葬。通往遵化馬蘭峪的路是那樣的熟悉,孔四貞不止一次陪順治策馬馳騁在這條古路上。有一次孔四貞陪順治來到昌瑞山腳下,山麓南面是一馬平川,在這塊開闊平地的前面則有天台山與煙墩山作為屏障,兩山之間的山口就成為進入這塊幽靜地方的一條通道。順治凝視著這塊寧靜的土地,驀然萌生托體於此的念頭,遂一箭射出,以箭落之處為日後魂歸之地。雖說人生百年終有一死,不到20歲的皇帝就考慮到這一步,的確給孔四貞的心裡蒙上了陰影。
漢白玉的巨型石坊、巍然矗立的聖德碑、精雕細刻的石像生、神道碑、隆恩殿都已經展現在孔四貞模糊的淚眼前……
www.HQDOOR.COM���虹←橋書←吧←
第41節:女大當嫁(1)
女大當嫁
按說當董鄂妃在順治十三年入宮後,15歲的孔四貞就可以同孫延齡完婚了。但那時的她還不能擔負起遙控廣西將士的重任,她還需要學習兵書戰策。順治十六年十二月孔廷訓的葬禮結束後,孔四貞便在北京開府正式擔負起父兄的責任,一切剛剛開始,她需要適應的時間,婚期只能往後推。緊接著就是董鄂氏去世,她當然不能在順治最痛苦的時候離開紫禁城;接下來又是順治病逝,作為太后義女的孔四貞也不可能在太后最傷心的時候出閣。
當順治8歲的兒子玄燁順利即位、當大行皇帝的喪事料理完畢,已經20歲的孔四貞終於走出皇宮同孫延齡完婚,在當時,20歲已經屬於晚婚的年齡。孝莊太后令在西華門外為新婚夫婦建造府邸,沾了妻子光的孫延齡被授以「和碩額駙」的稱號,被賜予世襲侯爵,並成為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成員。
額駙孫延齡
孔四貞與孫延齡都在軍營中長大,年齡又相當,堪稱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但桂林失陷以及孔四貞的扶柩北上,使得她同孫延齡一別就是8年。繼續在軍營的孫延齡,與走進皇宮的孔四貞,生活環境懸殊極大。更何況孔四貞同順治還有過那樣一段心心相印、終身難忘的神交,留下了有緣無分、失之交臂的遺憾。
作為一個男人,孫延齡也有自己的魅力,他身材魁梧,面龐端莊,長於擊劍,精通音律,但長期的軍旅生涯使得他沒有時間讀書,而且他也從未感到有讀書的必要。因而當胸無點墨的孫延齡在洞房中出現的時候,孔四貞已經感到彼此之間在文化上的差異,她只能用美中不足來安慰自己,嫁給孫延齡是她惟一的歸宿。
孫延齡對於婚後的生活,內心深處也是矛盾重重。別說孔四貞已經得到公主的名分,即使在軍營時他也得處處讓著孔四貞,孔四貞的父親畢竟是孫延齡父親的頂頭上司。被男尊女卑桎梏的中國男人,儘管從妻子下嫁中撈到不少實惠,還要為生活在妻子的陰影之下而憤憤不平,孫延齡當然也難免其俗。但熱衷於功名利祿的他當然也會意識到,在父親孫龍陣亡後,要想在仕途上走捷徑也只能依靠有公主頭銜的妻子了。就因為是孔四貞的丈夫,他不僅得到世襲侯爵,還成為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成員,堪稱青雲直上。至於孔有德的定藩遺產,早晚也要落到孫延齡的手中。為了謀求更多、更大的利益,他必須在妻子面前更殷勤、更恭順。只要獲得妻子的歡心,就能得到太后的好感,丈母娘疼姑爺從來都不摻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