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孔有德的到來受到皇太極的格外禮遇,當孔有德拜見後金汗時,皇太極以滿族最隆重的抱見禮接見了孔有德。崇德元年(1636)當皇太極稱帝時,孔有德就被封為王爺,堪稱是一步登天,那還是孔四貞出生前6年的事情。孔氏部下自然也就把帶著他們投奔皇太極的首領,視為再生父母。孔有德心裡明白,這一切都是孫元化給帶來的。
對孫元化之死,孔有德永遠都懷著歉疚,儘管甲申之變都過了這麼多年,孔有德依舊不可能獲得心靈上的解脫。就說這次桂林之戰,既然嚴關已經失守,死守桂林還有什麼意義?從順治三年以後,廣西、廣東、湖南以及江蘇、浙江、福建都被反反覆覆地爭奪,即使桂林失守,也可再設法奪回,朝廷也不會治罪。一年多來,孔四貞一直苦苦思索,為什麼父親不從桂林撤出,非要在那裡盡忠?也許死對於他是一種解脫,使他不必再去背負心靈上的歉疚!
瀰漫的硝煙已經散去,桂林的王府已經成為一片廢墟,甲天下的山水也消失在身後,靈柩中的父母與孔四貞雖然近在咫尺卻已是生死兩茫茫。她又想起母親叮囑保姆的話:「此子苟脫於難,當度為沙彌,無效乃父一生馳騁南北,下場有今日也。」這話是對兄長說的,可兄長已經成了俘虜,「苟脫於難」的恰恰是她這個女兒。男兒「一生馳騁」下場如此,兩位母親的下場何嘗不是如此。父親已經在口頭上把她許字孫龍之子孫延齡,將來跟著孫延齡馳騁南北,也難免像兩位母親一樣。經過一路的思索,孔四貞對自己的未來已經安排妥當:在辦完父母的喪事後就出家為尼,與青燈古佛為伴,吃齋念佛,日日誦經,不僅可以超度父母的亡魂,也保住自己一生的平安。
順治十一年(1654)六月初三,孔有德的靈柩由孔四貞運至北京,那些郊迎定南王靈柩的官員都畢恭畢敬地站在城門外。順治賜孔有德諡「武壯」,令朝廷官員輪流為其守靈,並「設醮誦經十八晝夜」。孔有德的墓地安排在北京,墳前立碑,還決定在北京建立「定南武壯王祠」,「春秋致祭」。此外,順治派禮部侍郎恩格德賜孔四貞銀萬兩,作為日用,讓她享受郡主的俸祿。
BOOK.HQDOOR.COM▲紅橋▲書吧▲
第38節:宮中歲月(1)
宮中歲月
其實孔四貞不可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也許是她的六根未斷,也許是她作為孔有德惟一的後代對於在廣西喋血而戰的將士還是一面旗幟,她不僅未能遁入空門,反而被召進了宮門。年輕的順治皇帝與母親孝莊皇太后接見了孔四貞,如此浩蕩的天恩是孔四貞拒絕得了的嗎?
與順治有緣無分
比孔四貞年長5歲的順治皇帝是個性情中人,從第一眼看到一身素服、孑然一身的孔四貞就心生憐愛之意。此時的順治剛剛經歷第二次大婚。順治帝的第一位皇后是多爾袞攝政時給包辦的,此女是孝莊太后的內侄女——吳克善之女,顯而易見這門婚姻也體現了太后的意願——通過聯姻來鞏固同蒙古各部的聯盟。然而,當孝莊皇太后的兄長吳克善在順治八年(1651)正月十七日送女兒到北京時,儘管宗室親王滿達海等均建議應在二月為皇帝舉行大婚典禮,卻遭到皇帝本人的拒絕。對於這位「睿王於朕幼沖時因親定婚,未經選擇」的皇后人選,順治並不想接納,尚未合巹(jǐn)已心存芥蒂。
順治對婚姻的牴觸,同與多爾袞積怨甚深有一定的關係。吳克善之女——這位待嫁新娘,直至該年八月十三日在被晾了八個月以後才得到冊封,但肅穆的冊封儀式一結束,皇后就被撂在一邊,如花似玉的容貌、含苞待放的年華統統被黃瓦紅牆所禁錮。多爾袞在攝政時曾傷害過小皇帝的自尊,僅僅因為這門婚姻是多爾袞包辦的,就足以令順治如鯁骨在喉,少年天子的一腔積怨都發泄到皇后的身上。
兼之順治對漢族傳統文化的系統學習,使得皇帝同皇后在文化上的差距日益擴大。來自科爾沁草原的皇后,連漢話都說不順溜,還能指望她同皇帝探討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明清小說。據《清史稿?后妃傳》所記:「美而慧」的皇后從來就沒有得到過皇帝的歡心,順治曾直言不諱地說道「自冊立之始,即與朕志意不協」。從大清門抬進來的博爾吉濟特氏,在大婚之後就因順治「另居側宮」,而獨守坤寧宮。儘管孝莊皇太后很想調節帝後之間的緊張關係,但經過三年的努力依舊沒有任何的好轉,太后拗不過順治,在順治十年(1653)八月二十五日被迫同意把皇后「降為靜妃,改居側宮」。
孝莊皇太后可以同意廢后,但絕不會坐視滿蒙聯盟受到危害,在太后的主持下,廢后的侄女——吳克善的侄孫女又從大清門抬了進來,在順治十一年(1654)六月十六日——也就是孔四貞到北京後13天,14歲的博爾吉濟特氏被冊立為皇后,此即孝惠章皇后。然而這第二位蒙古皇后,也未能跨越文化上的鴻溝,對順治來說第二位皇后只是母親送給他的一件禮物,儘管他不喜歡,卻也要擺在那裡,權當一件不可心的擺設。對順治來說納漢女為妃,既是文化上潛移默化的結果,也有政治上的需要,他畢竟是入主中原的皇帝,在孔四貞來京之前就「選漢官女以備六宮」。恪妃石氏、為順治生育皇長女(早夭)與皇五子常寧的陳氏、生育皇六子奇綬(早夭)的唐氏、生皇五女(早夭)的王氏以及生皇二女——即和碩恭愨公主的楊氏,就都是漢女。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順治的六位蒙古后妃沒有一人生育子女,足以反映出文化背景對順治情感世界、家庭生活的影響。
對孫元化之死,孔有德永遠都懷著歉疚,儘管甲申之變都過了這麼多年,孔有德依舊不可能獲得心靈上的解脫。就說這次桂林之戰,既然嚴關已經失守,死守桂林還有什麼意義?從順治三年以後,廣西、廣東、湖南以及江蘇、浙江、福建都被反反覆覆地爭奪,即使桂林失守,也可再設法奪回,朝廷也不會治罪。一年多來,孔四貞一直苦苦思索,為什麼父親不從桂林撤出,非要在那裡盡忠?也許死對於他是一種解脫,使他不必再去背負心靈上的歉疚!
瀰漫的硝煙已經散去,桂林的王府已經成為一片廢墟,甲天下的山水也消失在身後,靈柩中的父母與孔四貞雖然近在咫尺卻已是生死兩茫茫。她又想起母親叮囑保姆的話:「此子苟脫於難,當度為沙彌,無效乃父一生馳騁南北,下場有今日也。」這話是對兄長說的,可兄長已經成了俘虜,「苟脫於難」的恰恰是她這個女兒。男兒「一生馳騁」下場如此,兩位母親的下場何嘗不是如此。父親已經在口頭上把她許字孫龍之子孫延齡,將來跟著孫延齡馳騁南北,也難免像兩位母親一樣。經過一路的思索,孔四貞對自己的未來已經安排妥當:在辦完父母的喪事後就出家為尼,與青燈古佛為伴,吃齋念佛,日日誦經,不僅可以超度父母的亡魂,也保住自己一生的平安。
順治十一年(1654)六月初三,孔有德的靈柩由孔四貞運至北京,那些郊迎定南王靈柩的官員都畢恭畢敬地站在城門外。順治賜孔有德諡「武壯」,令朝廷官員輪流為其守靈,並「設醮誦經十八晝夜」。孔有德的墓地安排在北京,墳前立碑,還決定在北京建立「定南武壯王祠」,「春秋致祭」。此外,順治派禮部侍郎恩格德賜孔四貞銀萬兩,作為日用,讓她享受郡主的俸祿。
BOOK.HQDOOR.COM▲紅橋▲書吧▲
第38節:宮中歲月(1)
宮中歲月
其實孔四貞不可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也許是她的六根未斷,也許是她作為孔有德惟一的後代對於在廣西喋血而戰的將士還是一面旗幟,她不僅未能遁入空門,反而被召進了宮門。年輕的順治皇帝與母親孝莊皇太后接見了孔四貞,如此浩蕩的天恩是孔四貞拒絕得了的嗎?
與順治有緣無分
比孔四貞年長5歲的順治皇帝是個性情中人,從第一眼看到一身素服、孑然一身的孔四貞就心生憐愛之意。此時的順治剛剛經歷第二次大婚。順治帝的第一位皇后是多爾袞攝政時給包辦的,此女是孝莊太后的內侄女——吳克善之女,顯而易見這門婚姻也體現了太后的意願——通過聯姻來鞏固同蒙古各部的聯盟。然而,當孝莊皇太后的兄長吳克善在順治八年(1651)正月十七日送女兒到北京時,儘管宗室親王滿達海等均建議應在二月為皇帝舉行大婚典禮,卻遭到皇帝本人的拒絕。對於這位「睿王於朕幼沖時因親定婚,未經選擇」的皇后人選,順治並不想接納,尚未合巹(jǐn)已心存芥蒂。
順治對婚姻的牴觸,同與多爾袞積怨甚深有一定的關係。吳克善之女——這位待嫁新娘,直至該年八月十三日在被晾了八個月以後才得到冊封,但肅穆的冊封儀式一結束,皇后就被撂在一邊,如花似玉的容貌、含苞待放的年華統統被黃瓦紅牆所禁錮。多爾袞在攝政時曾傷害過小皇帝的自尊,僅僅因為這門婚姻是多爾袞包辦的,就足以令順治如鯁骨在喉,少年天子的一腔積怨都發泄到皇后的身上。
兼之順治對漢族傳統文化的系統學習,使得皇帝同皇后在文化上的差距日益擴大。來自科爾沁草原的皇后,連漢話都說不順溜,還能指望她同皇帝探討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明清小說。據《清史稿?后妃傳》所記:「美而慧」的皇后從來就沒有得到過皇帝的歡心,順治曾直言不諱地說道「自冊立之始,即與朕志意不協」。從大清門抬進來的博爾吉濟特氏,在大婚之後就因順治「另居側宮」,而獨守坤寧宮。儘管孝莊皇太后很想調節帝後之間的緊張關係,但經過三年的努力依舊沒有任何的好轉,太后拗不過順治,在順治十年(1653)八月二十五日被迫同意把皇后「降為靜妃,改居側宮」。
孝莊皇太后可以同意廢后,但絕不會坐視滿蒙聯盟受到危害,在太后的主持下,廢后的侄女——吳克善的侄孫女又從大清門抬了進來,在順治十一年(1654)六月十六日——也就是孔四貞到北京後13天,14歲的博爾吉濟特氏被冊立為皇后,此即孝惠章皇后。然而這第二位蒙古皇后,也未能跨越文化上的鴻溝,對順治來說第二位皇后只是母親送給他的一件禮物,儘管他不喜歡,卻也要擺在那裡,權當一件不可心的擺設。對順治來說納漢女為妃,既是文化上潛移默化的結果,也有政治上的需要,他畢竟是入主中原的皇帝,在孔四貞來京之前就「選漢官女以備六宮」。恪妃石氏、為順治生育皇長女(早夭)與皇五子常寧的陳氏、生育皇六子奇綬(早夭)的唐氏、生皇五女(早夭)的王氏以及生皇二女——即和碩恭愨公主的楊氏,就都是漢女。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順治的六位蒙古后妃沒有一人生育子女,足以反映出文化背景對順治情感世界、家庭生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