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早在幾年前,十四公主就已經聽到她的侄子——康熙皇帝在宮中的柱子上書寫了要集中精力解決的「漕運、河務、三藩」三件大事……而三藩,指的就是當時還健在的三個漢人王爺——駐防雲貴的吳三桂、駐防廣東的尚可喜、駐防福建的耿繼茂。
在「漕運、河務、三藩」這三個問題上,以三藩分鎮最為棘手。親自經歷過那一段歷史的十四公主當然清楚: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對駐防地區所握有的軍事、政治、財政等方面的權力,是清王朝在同南明桂王政權所進行的軍事較量中賦予的,也是用漢人打漢人的副產品。而在清軍底定雲貴後,鑑於逃到緬甸的桂王依舊是抗清勢力的一面旗幟、李定國同保有一定實力的當地土司彼此呼應,順治不僅未收回賦予的軍、政、財等大權,反而下達了由吳三桂駐守雲南的命令。到康熙元年十二月,又把「與雲南無二」「苗蠻雜居」的貴州也交給了吳三桂,並重申雲貴兩省的「一切文武官員,兵民各項事務」,俱「著平西王管理」。為綏靖上述剛剛收復的地區,行此權宜之計。
十四公主非常了解兄長順治與侄子康熙的用心,他們賜予吳三桂的只是便宜行事的治理權力。既然是治理權力,可以授予,也可以收回。儘管吳三桂坐鎮雲南已經十二三年,對雲貴兩省的管轄也將近十年,但云貴兩省畢竟是朝廷的轄地,不是平西王的封地。然而長時間的駐防,已經使吳三桂產生一種錯覺——雲貴兩省就是他的藩邸。這種錯覺還能維繫多久?一旦這種幻覺被打破又將產生怎樣的後果?
不談朝政 公主以金枝玉葉之尊風餐露宿,到數千里之外的昆明給公公拜壽,已經把國事與家事連到了一起。
婚後,十四公主一直恪守夫妻之間不議論朝政的準則。她已經從姑母、姐姐們的聯姻中,感受到政治因素對聯姻所形成的衝擊。為了避免這種衝擊,她同額駙絕口不談朝政,而善解人意的額駙也樂得妻唱夫隨。她和他都清醒地意識到:他們解決不了朝政,雖然一個是皇帝的姑姑,一個是平西王的兒子;皇帝與平西王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可能一致,這中間的是是非非他們也無從梳理得清楚,一旦把朝政摻和進來,家也就不像家了。
十四公主雖然不同額駙談論朝政,她卻一直都非常關心朝廷對平西王的態度以及平西王在數千里之外的動向,這是她的家庭能否穩定的關鍵。伴隨著海內一統的實現、伴隨著南明將領李定國的憂憤而亡以及清軍對支持南明土司的平定,曾被依為干城的平西王已經開始失去大顯身手的舞台,在朝廷中的地位也今非昔比。
順治十七年(1660)十一月,四川道御史楊素蘊就對吳三桂所享有的用人之權提出異議,明確提出:用人乃「國家之大權,惟朝廷得主之」,這位御史還參照當年五省經略洪承疇所享有的用人權進行分析,指出經略用人「從未以別省不相干涉之處及現任京官公然坐缺定銜,如該藩今日者」。並非就事論事的楊素蘊進而提出「防微杜漸」的問題:「一切威福大權,俱宜稟命朝廷,則君恩臣誼兩得之矣。」儘管楊素蘊之疏一語破的,但當時的清朝統治者還要依賴吳三桂綏靖雲貴,受到降處的反而是有先見之明的御史。
可到了康熙二年(1663)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一名內大臣甚至公開質問額駙吳應熊:以前邊疆多事,朝廷才賜給你父親「大將軍印」,便於集中號令;如今天下太平了,你父親為何還不把「大將軍印」歸還朝廷?內大臣是直接為皇室辦事的官員,同皇帝關係非同一般,此人如此直言,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朝廷的意向。頗為識相的額駙立即修書昆明,勸父親主動上交順治帝所賜予的「大將軍印」。平西王對此有何感受,十四公主不得而知,但額駙在言行上愈發小心翼翼。
※BOOK.HQDOOR.COM※蟲 工 木 橋 虹※橋書※吧※
第31節:祝壽昆明(2)
交出「大將軍印」僅僅是開始,平西王的用人權也愈來愈受到了制約,凡是吳三桂所題補的官員,多被朝廷否決,疑慮重重的平西王便以「精力日減」辭去總管雲貴兩省軍政大務來試探朝廷對自己的態度。吳三桂的呈請在康熙六年(1667)五月送抵禦前,少年天子康熙立即批准,並令吏部對兩省事務的管理進行議奏。康熙如此處置,不僅出乎吳三桂的意料,也令額駙感到有些突然……可在公主看來,交出總管雲貴事務的權力只是個時間的問題,早一點交出可以省去許多的麻煩,也免得夾在朝廷與家庭之間的額駙兩頭為難。一念及此,十四公主反而如釋重負。
事情並不像十四公主所想像得那樣簡單,即使在吳三桂辭去總管雲貴兩省事務後,朝廷上下依然對平西王疑慮甚深,康熙七年甘肅慶陽知府傅弘烈疏言吳三桂「必有異志,宜早防備」,儘管傅弘烈之疏見微知著,也點到了清朝統治者的心病,但在當時吳氏握有53個佐領的軍隊,在三藩中實力最為雄厚,觸動吳三桂的時機還不成熟,康熙遂以傅弘烈「越職言事」將他發配到廣西梧州。康熙對平西王在昆明的狀況依然放心不下,為此特派御前侍衛以頒賞為名前往昆明察看虛實,已經摸透皇帝脈的吳三桂在校場比武時專挑老兵上陣……
平西王府
公主與額駙一行人等一進入昆明城,就感受到喜慶的氣氛。四季如春的昆明奼紫嫣紅,繁花似錦;而通往平西王府的大道兩旁已經張燈結彩,鼓樂齊鳴;在距王府還有幾十米遠的道路兩旁已經跪滿了迎接公主的人,為首的兩個銀髮的老人就是平西王與王妃,公主立即下車,大禮參拜公婆……
在「漕運、河務、三藩」這三個問題上,以三藩分鎮最為棘手。親自經歷過那一段歷史的十四公主當然清楚: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對駐防地區所握有的軍事、政治、財政等方面的權力,是清王朝在同南明桂王政權所進行的軍事較量中賦予的,也是用漢人打漢人的副產品。而在清軍底定雲貴後,鑑於逃到緬甸的桂王依舊是抗清勢力的一面旗幟、李定國同保有一定實力的當地土司彼此呼應,順治不僅未收回賦予的軍、政、財等大權,反而下達了由吳三桂駐守雲南的命令。到康熙元年十二月,又把「與雲南無二」「苗蠻雜居」的貴州也交給了吳三桂,並重申雲貴兩省的「一切文武官員,兵民各項事務」,俱「著平西王管理」。為綏靖上述剛剛收復的地區,行此權宜之計。
十四公主非常了解兄長順治與侄子康熙的用心,他們賜予吳三桂的只是便宜行事的治理權力。既然是治理權力,可以授予,也可以收回。儘管吳三桂坐鎮雲南已經十二三年,對雲貴兩省的管轄也將近十年,但云貴兩省畢竟是朝廷的轄地,不是平西王的封地。然而長時間的駐防,已經使吳三桂產生一種錯覺——雲貴兩省就是他的藩邸。這種錯覺還能維繫多久?一旦這種幻覺被打破又將產生怎樣的後果?
不談朝政 公主以金枝玉葉之尊風餐露宿,到數千里之外的昆明給公公拜壽,已經把國事與家事連到了一起。
婚後,十四公主一直恪守夫妻之間不議論朝政的準則。她已經從姑母、姐姐們的聯姻中,感受到政治因素對聯姻所形成的衝擊。為了避免這種衝擊,她同額駙絕口不談朝政,而善解人意的額駙也樂得妻唱夫隨。她和他都清醒地意識到:他們解決不了朝政,雖然一個是皇帝的姑姑,一個是平西王的兒子;皇帝與平西王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可能一致,這中間的是是非非他們也無從梳理得清楚,一旦把朝政摻和進來,家也就不像家了。
十四公主雖然不同額駙談論朝政,她卻一直都非常關心朝廷對平西王的態度以及平西王在數千里之外的動向,這是她的家庭能否穩定的關鍵。伴隨著海內一統的實現、伴隨著南明將領李定國的憂憤而亡以及清軍對支持南明土司的平定,曾被依為干城的平西王已經開始失去大顯身手的舞台,在朝廷中的地位也今非昔比。
順治十七年(1660)十一月,四川道御史楊素蘊就對吳三桂所享有的用人之權提出異議,明確提出:用人乃「國家之大權,惟朝廷得主之」,這位御史還參照當年五省經略洪承疇所享有的用人權進行分析,指出經略用人「從未以別省不相干涉之處及現任京官公然坐缺定銜,如該藩今日者」。並非就事論事的楊素蘊進而提出「防微杜漸」的問題:「一切威福大權,俱宜稟命朝廷,則君恩臣誼兩得之矣。」儘管楊素蘊之疏一語破的,但當時的清朝統治者還要依賴吳三桂綏靖雲貴,受到降處的反而是有先見之明的御史。
可到了康熙二年(1663)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一名內大臣甚至公開質問額駙吳應熊:以前邊疆多事,朝廷才賜給你父親「大將軍印」,便於集中號令;如今天下太平了,你父親為何還不把「大將軍印」歸還朝廷?內大臣是直接為皇室辦事的官員,同皇帝關係非同一般,此人如此直言,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朝廷的意向。頗為識相的額駙立即修書昆明,勸父親主動上交順治帝所賜予的「大將軍印」。平西王對此有何感受,十四公主不得而知,但額駙在言行上愈發小心翼翼。
※BOOK.HQDOOR.COM※蟲 工 木 橋 虹※橋書※吧※
第31節:祝壽昆明(2)
交出「大將軍印」僅僅是開始,平西王的用人權也愈來愈受到了制約,凡是吳三桂所題補的官員,多被朝廷否決,疑慮重重的平西王便以「精力日減」辭去總管雲貴兩省軍政大務來試探朝廷對自己的態度。吳三桂的呈請在康熙六年(1667)五月送抵禦前,少年天子康熙立即批准,並令吏部對兩省事務的管理進行議奏。康熙如此處置,不僅出乎吳三桂的意料,也令額駙感到有些突然……可在公主看來,交出總管雲貴事務的權力只是個時間的問題,早一點交出可以省去許多的麻煩,也免得夾在朝廷與家庭之間的額駙兩頭為難。一念及此,十四公主反而如釋重負。
事情並不像十四公主所想像得那樣簡單,即使在吳三桂辭去總管雲貴兩省事務後,朝廷上下依然對平西王疑慮甚深,康熙七年甘肅慶陽知府傅弘烈疏言吳三桂「必有異志,宜早防備」,儘管傅弘烈之疏見微知著,也點到了清朝統治者的心病,但在當時吳氏握有53個佐領的軍隊,在三藩中實力最為雄厚,觸動吳三桂的時機還不成熟,康熙遂以傅弘烈「越職言事」將他發配到廣西梧州。康熙對平西王在昆明的狀況依然放心不下,為此特派御前侍衛以頒賞為名前往昆明察看虛實,已經摸透皇帝脈的吳三桂在校場比武時專挑老兵上陣……
平西王府
公主與額駙一行人等一進入昆明城,就感受到喜慶的氣氛。四季如春的昆明奼紫嫣紅,繁花似錦;而通往平西王府的大道兩旁已經張燈結彩,鼓樂齊鳴;在距王府還有幾十米遠的道路兩旁已經跪滿了迎接公主的人,為首的兩個銀髮的老人就是平西王與王妃,公主立即下車,大禮參拜公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