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平西王府位於昆明城西北角的五華山,這裡原本就有噴薄而出的泉水所匯聚成的湖泊,南明桂王的宮殿就在此處;吳三桂在搬進桂王的舊居後多次進行擴建,因山就水構建亭廊館閣,其規制僅次於紫禁城。蜿蜒數十里、臨泉而建的亭閣更是名甲天下,即使在皇宮內院長大的十四公主,也是前所未見。

  王府西側還有一處園子,名曰「安福園」,把泉水引進園子裡的水渠,宛若一條流動的碧帶,水流兩邊建有樓台,凌空而建的橋樑連接起兩岸的建築。來自兩廣的奇花異草、購自福建的珍玩之器以及從三吳地區搜羅來的書畫交相輝映,奢華中也不乏書卷氣。

  「安福園」是平西王的休憩之處,也是他金屋藏嬌之所,那些從蘇州買來的少女住在園中,或彈曲,或輕吟,朝夕歌舞,頗有安享福祿之意,倒也名副其實。額駙的父親耗費三年的時間修建一處如此奢華的園子,是「安福」享樂,還是韜光養晦?下車伊始的十四公主,又焉能說得清。

  圓圓為尼

  額駙的庶母陳圓圓,在十四公主的心中是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女人。這個明朝末年的蘇州名妓同柳如是、顧眉、李香君等名妓一樣都是很受社會矚目的女性。在明朝,妓與娼是截然不同的社會群體,妓靠的是才藝。一些天生麗質的女孩子因家庭變故而被賣身,由於被買主視為搖錢樹而給予琴棋書畫、詩詞曲賦等多方面的訓練,也使得她們有可能憑自身的文化素質躋身上層。明清之際的社會巨變與天下興亡的驚濤駭浪,留下了她們中一些人的堅毅身影——或毀家抒難,或不改初衷……

  社會給陳圓圓提供的舞台卻迥然有別於其他名妓,因為被崇禎帝的老丈人田弘遇強買到北京,繼而又被田弘遇送給兵權在握的吳三桂以及接之發生的甲申之變、吳三桂一家三十多口成為刀下之鬼……吳梅村的《圓圓曲》已經用詩的語言把吳三桂與陳圓圓之間的悲歡離合展現給人們,「衝冠一怒為紅顏」雖然多有貶意,但吳三桂用情之深也可見一斑。

  對於這個曾經直接影響到吳三桂決策的人、這個在清王朝定鼎中原中起過意外推動作用的人,十四公主要借南下昆明拜壽之機,一睹其芳容。可公主得到的卻是:陳圓圓已經出家為尼。陳圓圓的抉擇令公主不勝震驚!

  吳三桂對陳圓圓的熾熱情感持續了20多年,直至順康之際陳圓圓在吳三桂的心中依然占據不可替代的地位。當朝廷決定讓平西王、平南王、靖南王的正妻享受妃的待遇時,吳三桂首先想到的是陳圓圓,而不是給他生下額駙兒子的原配張氏。陳圓圓的聰明之處,就在於她從無非分之念,為了維護平西王府的平靜,她堅決拒絕了妃的榮譽。這個目睹過興衰廢替的女人,已經清醒到能坦然拒絕非分之榮的程度。

  儘管額駙的母親有些霸道,但多年來圓圓都能從容應對,彼此也能相容;儘管平西王佳麗甚多,但風韻猶存的圓圓在王府的地位依然如故。為什麼她要離開王府、離開相依為命將近30年的丈夫?為什麼她要主動放棄錦衣玉食的貴族生活而獨自遁入空門?……難道這個既聰明又清醒的女人,已經從極盛中預感到「福兮禍之所依」?

  告別昆明

  千里搭長棚——沒有不散的筵席。平西王的六十大壽的筵席也到了曲終人散的時刻。公主與額駙就要啟程回京了。吳三桂早就準備好給公主、太皇太后孝莊的禮物——川馬數百匹以及雲南的土特產品。

  平西王府的樓台殿閣已經消失在公主、額駙的身後,映入他們眼帘的是一座金光燦燦的道觀,名曰「金殿」。十四公主生平第一次見到這種以銅合金鑄造出來的建築。其實昆明的「金殿」是平西王仿照武當山的「金頂」而建,也是他為自己的六十大壽而準備的永久性的紀念物。銅合金既堅固又耐腐蝕,夏、商、周三代的青銅器就是以銅合金為原料。金殿內供奉著真武帝君,殿內的所有神像、几案、供器、匾聯、樑柱、牆屏等等,全部都是用青銅澆鑄,從裡到外都閃著耀眼的光。十四公主已經被金殿的反光,晃得眼花繚亂。

  平西王在雲南經營下太多的不動產——豪華的王府、占有前明黔國公沐氏家族的莊田七百頃以及這座光亮照人的「金殿」,這些都是帶不走的,他能心甘情願地離開這裡嗎?一旦……十四公主實在不敢往下想,她的心比來的時候要沉重得多。

  BOOK.HQDOOR.COM▲虹橋▲書吧▲

  第32節:喪夫失子(1)

  喪夫失子

  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年已古稀的平南王尚可喜以年老多病為由疏請歸老遼東、並請求以長子尚之信承襲平南王的爵位、繼續留鎮廣東。可憐天下父母心,都到了古稀之年還要為兒孫的權力、爵位去謀劃。一直在考慮尋找解決三藩問題的康熙,卻抓住尚可喜上疏的機會,不僅令平南王及其子尚之信率領藩下的45個佐領全部從廣東撤藩,而且以「藩王現存,子無移襲之例」拒絕了尚可喜以兒子襲爵的奏請。這樣一個結果,的確令尚可喜及其幕僚們始料不及,頗有點偷雞(機)不成反失一把米——而且是非常非常大的一把米。尚可喜還算識相,乖乖就範,接受朝廷的撤藩命令。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也不能置若罔聞……

  驚聞事變

  忐忑不安的十四公主終於得到吳三桂疏請撤藩的信息,那是在尚可喜歸養遼東的疏請被批准兩個多月之後的七月初三。疏請撤藩,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她很清楚這不過是平西王迫於壓力在政治上所做的一個姿態,言不由衷,其實他心裡所期望的是朝廷下旨挽留,平西王之心堪稱路人皆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