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北越人也沒有能力阻止美國軍隊跨過太平洋源源不斷地開到越南。他們沒有在廣闊海洋上作戰的潛艇或飛機,並且在戰爭快結束以前他們沒有足夠的地面力量封鎖南越人的港口和主要機場。對美國本土,北越人在縱向領域內更難運用軍事力量。美國人不斷對北越進行轟炸,而美國本土卻當然不會受到北越的轟炸。然而北越人的外交和宣傳卻不受地理範圍的限制,它破壞了美國與其歐洲主要盟國的關係,並且它的影響還深入了美國本土,造成了強烈的後果。

  就這樣,在沒有靠戰鬥打敗任何一支大規模的美國部隊以及沒有耗盡美國物質力量的情況下,北越人通過成功地發揮外交和宣傳上的影響瓦解了美國賴以支持戰爭的統一的政治意志,贏得了戰爭。他們首先使美國軍隊撤出了越南,而後又使美國對南越供給裝備和補給的數量急劇下降,而蘇聯和中國的裝備和補給卻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北越。對於北越人來說,軍事上不斷取得成功是必不可少的,但這並不是為了打贏戰鬥,因為無論如何打贏戰鬥都不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僅僅是為了使戰爭繼續下去,以創造使外交和宣傳手段可以得逞的條件。

  北越人的勝利向我們說明,在大戰略的交匯處只要與橫向領域內的要求相和諧,即使縱向領域內最微小的成功也足以帶來勝利。相反,如果縱橫向之間產生不和諧,即使在戰爭中取得最巨大的成功,也起不了什麼作用,甚至可能起相反的作用。1973年安瓦爾·薩達特發動的10月戰爭的成功更加突出地顯示了這一原則。

  埃及人自己也知道,他們不可能靠直接的軍事行動制勝,即越過蘇伊士運河擊敗在西奈半島的以色列軍隊;然後按自己的意願提出和平條件,或繼續向以色列國土內部推進。儘管埃及部署的軍隊大大多於以色列的現役常備軍,一旦以色列動員預備役力量,就可以建立7個地面師;並從這些師中抽出足夠的力量前出西奈擊敗埃及可能部署的8個師。何況以色列還擁有全面的空軍優勢和在戰役層次上享有裝甲機動方面的優勢。 [ 註:有關這個問題的唯一公開文件收集在哈諾奇、巴爾托夫的《護壁》(1981年)一書中,關於師的計算,見該書10月8日的圖表。 ]

  但從另一方面講,當時的國際形勢對埃及卻十分有利。1973年時,美國剛從越南脫身不久,無心再戰。蘇聯卻躍躍欲試,喜形於色地聲稱在世界政治的現實生活中與美國取得了戰略上的“平等”地位,而事實上,美國在1972年的限制戰略武器條約中已很輕易地向蘇聯做出了這種讓步。在全世界對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長以及美國國內石油產量下跌的情況下,波斯灣地區的阿拉伯石油出口國靠限制石油出口掌握了油價的決定權。這些國家的石油生產是其它國家無法取代的,任何的石油出口中斷都會立即顯示出它們的強大威力。從以色列這方面看,當時它在外交上處於一種很軟弱的地位,因為它紿世界留下的印象是滿足現狀,在解決衝突方面不願合作。

  正如我們所知,在不利環境中縱向作用影響可能會十分有限;而橫向的潛在強點又不一定起任何作用。如果埃及人當時什麼也不做,也許可以指望日益增長的外交壓力最終將迫使以色列放棄占領的領土,並且不會因此換來它所要求的外交承認。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歐洲、日本將更加依賴阿拉伯石油,結果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對以色列的外交壓力。但是,所有這些前景不僅過程漫長,而且是很靠不住的。一旦美國重新活躍起來,而蘇聯反而被內部困難所糾纏;阿拉伯產油國將不會敢於承擔為埃及的利益而使用對石油出口的控制權所帶來的後果。再者,它們對石油市場的控制權也不見得能永遠保持下去。

  只有靠軍事行動才能激發埃及在橫向領域裡的潛在力量。這些潛在力量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國所擁有的那種工業力量,而是外交優勢,是善於利用他人力量的能力。即蘇聯在世界事務中的份量以及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武器”。誠然如我們所知,埃及人實際上無力打贏一場戰爭,他們也明白這一點。但很清楚,他們不必取得徹底勝利就能達到對以色列施加外交壓力的目的。的確,如果埃及人能夠一路殺向特拉維夫,他們就用不著首先贏得外交上的支持了。但是,靠零散的襲擊或炮擊施加小的壓力,埃及人不能引起蘇聯和美國的注意。只有跨過蘇伊士運河,埃及才能引起蘇美的注意。但這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為以色列人隨後會發起反攻,把埃及人不光彩地趕走。因此,薩達特需要一次真正的戰鬥勝利,即使這次戰鬥不能導致戰區性的戰役勝利。

  蘇伊士運河100碼寬,水流平緩,本身並不難渡過。以色列早已不沿運河岸邊的工事派兵駐防,而是依靠裝甲機動部隊實施防禦。以軍將快速展開一個加強坦克師對付埃及的渡河行動。此外,以軍極大地依賴空中力量。 [ 註:所謂巴列夫防線的大多數據點是沒人據守的。1973年10月6日,大約450名士兵分散在從蘇伊士運河一端到另一端的14個有人防守的據點中。每公里的平均人員密度為大約4名士兵。以色列人的防禦計劃(“鴿窩”)主要依賴西奈常備師的290輛坦克和14個炮連。見巴爾托夫的《護壁》10月6日的圖表。 ] 因此,埃及人渡過河去並不難,但渡河後,埃軍必須馬上對付嚴陣以待的以軍坦克。在渡河後三天左右的時間裡。以色列會立即動員起它的後備役力量全力發起反攻,埃及抵抗住這場大反攻的希望更為渺茫。與此同時,假設埃及軍隊打垮了在所有可能的渡河點上防守的以色列坦克部隊,那麼以色列空軍將對埃及軍隊進行全面轟炸,而埃及的戰鬥機在空戰中不是以空軍的對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