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既然日本已經幫助美國做了美國人想做而做不了的事,使美國人毫不含糊地投入戰爭,日本人只有入侵這個本不該招惹的國家才有可能彌補其政治謀略方面的失誤。只有在美國本土將美國擊敗,從根源上斷絕它日益增長的實力,日本人才能將縱向領域內的暫時優勢轉變為大戰略層次上的決定性勝利。為確保勝利,襲擊珍珠港後,日本人所要打的一個戰役應該是入侵加利福尼亞,然後是征服美國生死攸關的重要中心,最後迫使華盛頓的一個親日政府接受和談條件。然而可以肯定,即使將在中國和其它地區的日軍全部撤回,日本帝國的軍隊也無力做到這一點。因此,日本人當然從未敢抱有這種奢望。由此看來,襲擊珍珠港後,日本人的最佳選擇就是立即求和:日本以犧牲它還有數年作殊死抵抗避免最後失敗的能力,來換取美國的讓步,從而使美國也可避免為求勝而作戰。
在珍珠港事件以前的日美談判中,羅斯福政府就曾向日本帝國提出了許多要求,包括日本軍隊從中國撤軍。珍珠港事件後,美國無疑會要求日本也從滿洲撤軍,並且很可能要求日本從它的舊殖民地朝鮮和台灣撤出來。此外,由於發現了日本的軍事力量確實是多麼有效,美國領導人肯定會堅持讓日本部分裁軍。這便是日本偷襲珍珠港戰術和戰役成功的真正價值,從事後最好的戰鬥進程來看,如果當時日本飛行員迷失了方向或沒有找到攻擊目標,日本的處境倒反可能會好些。從縱橫向交匯的大戰略一級看,日本在橫向領域內處境是如此不利,以至偷襲珍珠港在戰術戰役上的成功確實比在戰術戰役上的失敗還要糟。
這種例子遠非罕見。戰術上的成功,甚至非常出色的成功,在大戰略的層次上卻造成相反效果那是常有的事。在這方面變多為少的全部必要全件正是縱橫向之間的極不和諧。例如,如果大轟炸所造成的外交效果和宣傳效果都是不利的,那麼,多轟炸比少轟炸更糟糕,精確摧毀式的轟炸比效果不佳的轟炸更糟。如果在縱向各個層次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和諧,那麼,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軍事行動總是不成功的,但如果縱橫向之間存在著不和諧,縱向領域內的成功比失敗更糟糕。
因為日本帝國從一開始使用的就是敗招,一旦它在襲擊珍珠港後不能向華盛頓進軍,那麼在太平洋戰爭中也就無真正決定性的會戰可言了。在珊湖海、中途島、紐幾內亞、瓜達卡納爾地區進行的海上和空中戰鬥的成敗只能決定日本敗得早些還是晚些而已。這些戰鬥無論多麼富有戲劇性,也不會在大戰略的層次上起決定性作用,因為它們不能決定戰爭的結局,象德蘇在東線打的幾場會戰確實起到決定作用那樣。即使1942年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海戰中取得徹底勝利,它的結果也不過是暫時的。即令被擊沉的航空母艦是美國的而不是日本的,美國無疑最遲到1944年仍將占有海上優勢,因為美國的造船業、飛機製造業以及飛行員訓練工作都能保證做到這一點。即使日本人在中途島敗得更慘此,也只能使日本的最終戰敗來得更快些而已,而日本的這一結局自從美國海軍力量充分動員起來之後就已經不可避免了。
即使不入侵美國,日本仍有某些機會通過談判找到一個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如果日本人避免打大仗,而不是竭力要打大仗,如果日本人避實就虛,只在遙遠的南太平洋島嶼上與美國進行零散的戰鬥,他們就有可能將這場戰爭年復一年地拖延下去。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美國很可能使用重型轟炸機和原子彈使這場漫長的戰爭中斷下來。但如果不這樣做,而且如果我們設想日本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進行這場戰爭,日本很可能通過拖垮美國人民的耐心,而不是通過耗盡美國的資源,瓦解珍珠港事件後美國賴以進行戰爭事業的全民統一意志,從而得以通過談判解決問題。這樣,日本可以利用小規模的軍事勝利取得宣傳上的效果,使得自己在智謀和外交上的失敗在橫向領域本身範圍內得到補救,因為這些小規模的軍事勝利將使美國人面臨戰爭無限期拖延下去的困境。
和諧的效果
北越人不象日本人,他們沒有襲擊珍珠港那樣初戰告捷所帶來的不良後果需要消除。他們正是靠著縱向領域內持續不斷的微小勝利並以機智的(從最廣義上講)宣傳和外交手段在橫向領域內擴展勝利,從而贏得了戰爭。在縱向領域內,北越人也不完全是失敗的。在戰術和戰役層次上,他們至少能與對手平分秋色。只是在戰區戰略的層次上,他們稍遜一籌。 [ 註:靠步行的北越人從越南的一頭向另一頭重新部署的能力與靠公路運輸、空運和海運進行這種行動的美國和南越軍隊在機械化方面要遜色得多,但另一方面,隱蔽性又使他們在每一次運動中掌握著主動權,所以他們為任何每一次戰鬥集中兵力的能力並不遜色。他們增援正在進行著的戰鬥的能力可以說是較差的,但是他們的作戰方法比較靈活,打完就迅速散開。 ] 至於在技術的層次上,北越人的戰爭方式使得技術對雙方來說都無關緊要,雖然在這個層次上,美國人懷有獨特的行動熱情。儘管如此,一旦美國人干預,北越人還是不能僅靠縱向領域內的成功制勝。對北越人來說,積戰術勝利並不能贏得戰爭,原因在於,越南並不是戰爭的主戰場,而只不過是戰鬥的舞台,對手的力量來自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戰場,即美國本土。美國自始至終是南越人裝備和補給的主要來源地,並且從1966年到1972年期間也是美國軍隊的來源地。即使北越人能夠擊敗每支用來對付他們的美國軍隊,僅僅靠縱向領域內的勝利,也無法使他們能抵抗不斷派來的更多的軍隊,最後還是要失敗。
在珍珠港事件以前的日美談判中,羅斯福政府就曾向日本帝國提出了許多要求,包括日本軍隊從中國撤軍。珍珠港事件後,美國無疑會要求日本也從滿洲撤軍,並且很可能要求日本從它的舊殖民地朝鮮和台灣撤出來。此外,由於發現了日本的軍事力量確實是多麼有效,美國領導人肯定會堅持讓日本部分裁軍。這便是日本偷襲珍珠港戰術和戰役成功的真正價值,從事後最好的戰鬥進程來看,如果當時日本飛行員迷失了方向或沒有找到攻擊目標,日本的處境倒反可能會好些。從縱橫向交匯的大戰略一級看,日本在橫向領域內處境是如此不利,以至偷襲珍珠港在戰術戰役上的成功確實比在戰術戰役上的失敗還要糟。
這種例子遠非罕見。戰術上的成功,甚至非常出色的成功,在大戰略的層次上卻造成相反效果那是常有的事。在這方面變多為少的全部必要全件正是縱橫向之間的極不和諧。例如,如果大轟炸所造成的外交效果和宣傳效果都是不利的,那麼,多轟炸比少轟炸更糟糕,精確摧毀式的轟炸比效果不佳的轟炸更糟。如果在縱向各個層次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和諧,那麼,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軍事行動總是不成功的,但如果縱橫向之間存在著不和諧,縱向領域內的成功比失敗更糟糕。
因為日本帝國從一開始使用的就是敗招,一旦它在襲擊珍珠港後不能向華盛頓進軍,那麼在太平洋戰爭中也就無真正決定性的會戰可言了。在珊湖海、中途島、紐幾內亞、瓜達卡納爾地區進行的海上和空中戰鬥的成敗只能決定日本敗得早些還是晚些而已。這些戰鬥無論多麼富有戲劇性,也不會在大戰略的層次上起決定性作用,因為它們不能決定戰爭的結局,象德蘇在東線打的幾場會戰確實起到決定作用那樣。即使1942年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海戰中取得徹底勝利,它的結果也不過是暫時的。即令被擊沉的航空母艦是美國的而不是日本的,美國無疑最遲到1944年仍將占有海上優勢,因為美國的造船業、飛機製造業以及飛行員訓練工作都能保證做到這一點。即使日本人在中途島敗得更慘此,也只能使日本的最終戰敗來得更快些而已,而日本的這一結局自從美國海軍力量充分動員起來之後就已經不可避免了。
即使不入侵美國,日本仍有某些機會通過談判找到一個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如果日本人避免打大仗,而不是竭力要打大仗,如果日本人避實就虛,只在遙遠的南太平洋島嶼上與美國進行零散的戰鬥,他們就有可能將這場戰爭年復一年地拖延下去。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美國很可能使用重型轟炸機和原子彈使這場漫長的戰爭中斷下來。但如果不這樣做,而且如果我們設想日本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進行這場戰爭,日本很可能通過拖垮美國人民的耐心,而不是通過耗盡美國的資源,瓦解珍珠港事件後美國賴以進行戰爭事業的全民統一意志,從而得以通過談判解決問題。這樣,日本可以利用小規模的軍事勝利取得宣傳上的效果,使得自己在智謀和外交上的失敗在橫向領域本身範圍內得到補救,因為這些小規模的軍事勝利將使美國人面臨戰爭無限期拖延下去的困境。
和諧的效果
北越人不象日本人,他們沒有襲擊珍珠港那樣初戰告捷所帶來的不良後果需要消除。他們正是靠著縱向領域內持續不斷的微小勝利並以機智的(從最廣義上講)宣傳和外交手段在橫向領域內擴展勝利,從而贏得了戰爭。在縱向領域內,北越人也不完全是失敗的。在戰術和戰役層次上,他們至少能與對手平分秋色。只是在戰區戰略的層次上,他們稍遜一籌。 [ 註:靠步行的北越人從越南的一頭向另一頭重新部署的能力與靠公路運輸、空運和海運進行這種行動的美國和南越軍隊在機械化方面要遜色得多,但另一方面,隱蔽性又使他們在每一次運動中掌握著主動權,所以他們為任何每一次戰鬥集中兵力的能力並不遜色。他們增援正在進行著的戰鬥的能力可以說是較差的,但是他們的作戰方法比較靈活,打完就迅速散開。 ] 至於在技術的層次上,北越人的戰爭方式使得技術對雙方來說都無關緊要,雖然在這個層次上,美國人懷有獨特的行動熱情。儘管如此,一旦美國人干預,北越人還是不能僅靠縱向領域內的成功制勝。對北越人來說,積戰術勝利並不能贏得戰爭,原因在於,越南並不是戰爭的主戰場,而只不過是戰鬥的舞台,對手的力量來自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戰場,即美國本土。美國自始至終是南越人裝備和補給的主要來源地,並且從1966年到1972年期間也是美國軍隊的來源地。即使北越人能夠擊敗每支用來對付他們的美國軍隊,僅僅靠縱向領域內的勝利,也無法使他們能抵抗不斷派來的更多的軍隊,最後還是要失敗。